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綜述論文
新中國的會計研究一直處于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巨大變遷中。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加深,我國的會計研究在國內外廣大會計學者的大力推進下,在理論研究及其對實踐的指導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本文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會計研究的主要成果進行了回顧與綜述。
自新中國成立起,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一直處于巨大的變遷過程中。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總體是在曲折中發展,在迂回中前進。改革開放后,會計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本文通過總結及梳理對建國以來的會計理論研究內容擇其主要方面加以綜述。
一、改革開放前我國會計基本理論的研究
建國初期,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深受前蘇聯會計模式的影響,認為會計具有階級性。中國會計界對會計對象進行了討論,并修改會計對象定義為“在企業、事業、機關等單位中能夠用貨幣表現的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以及社會主義財產”,同時還被廣泛接受的一個新觀點是:“會計的.對象是在企業和其他單位中的資金運動”。這次討論激發會計學界紛紛編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促進了會計原理一類著作的繁榮。
此間,我國會計理論界研究成果的代表著作是1962年由財政部組織編寫的《會計原理》,它修正了會計對象的定義,強調如實反映和加強監督的會計基本任務,并把會計分為會計核算、會計分析和會計檢查三個組成部分以及實事求是地說明會計的性質,即會計具有兩重性。
二、改革開放后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繁榮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里,我國通過解放思想,從具體國情和實踐出發,開創了會計研究繁榮發展的新篇章。期間,會計研究的重心基本上是從會計信息有用性的認識,到實證檢驗以及制度環境影響的一個過程,體現出與國際會計研究趨同的特征。
(一)會計基本問題研究
首先,對會計本質有兩種代表性觀點。一個是由楊紀琬、閻達五提出的“管理活動論”,他們認為,會計是人們從事管理的一種活動。另一個是從國外引進并有所發展的“信息系統論”,它主張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是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并對決策起支持作用。在國內最早支持這一理論觀點的是余緒纓和葛家澍教授。兩種理論觀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會計信息作用的側重點上。從會計信息有用性視角,管理活動論和信息系統論的觀點是一致的,至少并不相悖。
其次,除了反映(核算)和監督這兩項會計基本職能外,會計學界對其他職能的認識很不一致。不管怎樣,會計的最基本職能是反映經濟真實。企業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會計信息,應具備一定的質量特征或要求,信息質量越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就越強。
最后,引進并開展了對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研究。用會計準則來規范,以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財務報告為信息傳遞手段的財務會計,是資本市場發展的產物。“管理會計”教材于80年代初出版(余緒纓),此后,學者們進一步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深入研究。
(二)會計準則及其理論的研究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及其理論的研究是從基本準則開始,再到具體準則。制定準則在我國是會計改革中的新事物,所以首先著重研究國際經驗,分析國際會計慣例,然后開展對準則的完善與發展的研究。同時,先是較多地研究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關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若干基本概念以及假設、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報表的要素、要素在報表中的確認與計量學等的探討,繼而聯系到我國已制定和將要制定的會計準則,研究一系列現實問題。
(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研究
我國會計學界對會計理論的研究基本上是圍繞“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主題而展開。同時,開展了會計新興學科和新會計領域的探索,如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會計核算規范體系、成本會計等。經驗—實證研究方法的興起是我國會計理論研究中帶有改革和創新意義的一件大事,實證法對我國會計研究的運用起了很好的示范促進作用。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起步較晚,但應當大力倡導。當然,在會計理論研究中,還需將實證法和規范法相結合去分析問題。
三、結論與展望
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總體是在迂回中前進的。改革開放后,中國會計學會的成立,引進國際先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資本市場的建立與發展以及會計教育制度改革和會計專業期刊的發展推動了我國會計的發展。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空前繁榮,取得的豐碩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學術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日益凸顯。
未來中國會計研究可在以下方面尋求更大的突破與創新:1.加強基于中國制度背景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研究;2.將我國的會計問題國際化;3.開展中國會計問題的創新性學術研究;4.深化會計改革。這必將為會計理論的進一步繁榮開辟無限廣闊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綜述論文】相關文章:
2.品牌理論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