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進行會計分析
又稱會計質量分析,有時亦稱盈余質量分析,就是評估財務報表信息的質量,其目的在于評價的會計系統將真實情況表達出來的程度。因此,舉凡直接或間接會計質量的因素都會對財務分析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直接或間接影響會計質量的因素有制度上的,如會計準則的負面影響;有難以避免的預測誤差,如對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比率;管理當局對會計政策的選擇等等。因此,在進行會計分析時,我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消除這些影響:一、界定關鍵性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評估公司對于一些關鍵性因素與風險的管理成效。而與關鍵性因索有關的交易,其會計處理方式直接影響到會計利潤的表現,因此在會計分析中,分析人員應先界定與關鍵性因素及風險相關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有哪些,并評估其是否合理。例如,在租賃業務中,出租設備租賃期終了時的殘值估計,直接影響到價格與租賃合同的簽訂,從而正確的估計是一項關鍵性因素,因為殘值多寡直接影響到賬面上的利潤與資產。如果高估了殘值,公司就面臨未來大額沖銷的風險。
二、評估管理當局在重要會計項目上所享有的會計彈性程度。由于各產業的關鍵性因素不同,因此所屬企業在其關鍵性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所享有的彈性便有所不同。有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必須受到會計準則的束縛,有些則具有很大的彈性。例如銷售費用與廣告費用是服務性行業最重要的投資之一,但是在入賬時,仍需全數以費用入賬;另一方面,銀行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是關鍵性因素之一,對于如何估計壞賬,管理當局卻享有很大的彈性;軟件開發行業也可以自由選擇在哪一個階段將其開發費用資本化。可見,不同產業因關鍵性因素的不同,管理當局在重要會計處理上所能得到的彈性空間也不相同。
若是管理當局在關鍵性因素的會計處理上沒有彈性,則會計信息對于了解該公司實際狀況的幫助就相當有限。相反,如果企業有很大的彈性的話,會計數字就有相當的信息潛力蘊含其中,此時管理當局的誘因與心態就值得深入了解了。
三、評估管理當局如何把握其彈性,以及在其會計政策背后的可能動機。企業管理當局既有會計處理的彈性空間,就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將公司的實際狀況傳達出來,或是隱匿起來。以下幾種情況應該引起注意:
1、公司的會計政策與行業一般狀況有何差異?如有所不同,是否因該公司的競爭策略具有獨特性?
2、管理當局是否處于盈余管理的高度誘因中?例如,當企業財務狀況瀕臨違反負債合同條款的邊緣時;管理者眼見難以達到業績標準時;管理當局本身擁有相當的公司股份時;某種入賬方式具有節稅效果時等等。
3、該公司曾否更改過其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更改的理由是什么?更改造成的影響是什么?
4、該公司過去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是否符合實際?舉例來說,財務季報不需經過嚴格的核查審計,管理當局即可能在其中高列收入、低報費用,以美化賬面,但到了年底查賬,將迫使其對第四季的報表進行大幅修正,以沖銷前面的“誤列”項目。也有些公司的商譽攤銷,早期為了提高賬面盈余而低度攤提,使得后期不得不大筆攤完,這或許也提供了該公司曾進行盈余管理的線索。
四、評估企業披露的財務報表信息質量與深度。分析師利用財務報表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的難易,取決于管理當局的態度。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是評估企業整個會計質量很重要的一環。在評估披露質量時,應檢視下列:該公司是否提供適當的披露,得以評估公司的經營策略與經濟結果?附注中是否允當說明主要會計政策與假設及其背后的邏輯?該公司是否允當解釋當前效績?面對揭示在即的壞消息,管理當局的態度如何?是否允當解釋效績不良的原因?公司對于促進與投資人的關系是否持積極態度?具體的促進方案是什么?
五、留意需要進一步調查或了解的。在公司經營的過程中,或是在財務報告中,有些問題直指質量的可疑之處,當然不可忽略。以下試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1、出現非預期的會計改變,特別是效績不良時。這可能意味著管理當局利用會計彈性來粉飾財務報表。
2、發生使利潤大幅增加的非預期交易。當效績很差時,公司可能利用資產負債交易,實現利得,美化效績,例如出售資產、以債換股等。
3、出現預期以外的大額資產攤銷。這可能是公司管理當局反應緩慢,在進行會計估計時未將環境的變化考慮進來;也可能是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
4、出現大額關聯方交易。關聯方交易往往欠缺市場的客觀性,會計估計容易失之主觀。
以上所列的是潛在會計質量不良的若干問題,但是,在下結論前應先作進一步的。因為每一個問題后面,可能同時有好幾種不同的理由,有些是基于正常經營基礎的,有些才是有會計疑慮的。換句話說,這些問題僅是分析之始,而非分析的目的。發現這些問題,等于為分析人員提供進一步了解狀況的線索。
六、會計扭曲復原。如果會計分析的結果顯示報表數字有問題,應盡可能地設法恢復財務報表原來應有的數字以減少扭曲,如此再進行下一階段的財務分析才有意義,當然,欲利用外部信息來重新所有的會計數字并不容易,但仍應盡可能地利用現金流量表與財務附注中的各種信息,努力復原。
現金流量表提供了很豐富的資訊,如果對公司在權責發生制下編制出來的報表缺乏信心,則可換個角度,去現金基礎下的效績。特別是某些有過度資本化之嫌的資產項目,現金流量表就提供了判斷的依據。
財務報表附注也是很好的信息來源,對會計數字的復原大有幫助。例如,如果公司更改其會計政策,會在附注中說明更改后對公司報表的。有些公司會在附注中說明其應計估計(如壞賬準備)的明細,以及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處理的不同。由于稅務報表通常較財務報表保守,因此這方面的附注可使投資人了解若是在較為保守的政策下,股東盈余的可能狀況。
七、分析人員應時時保持客觀。在進行會計分析時,分析人員應避免誤入以下陷阱或是很容易產生的錯誤觀念:
1、站在分析人員的立場,“保守的”會計與“好的”會計是不同的。有些人傾向于認同保守的會計制度,然而,財務分析人員所關注的,應該是公司的會計系統對于企業的真實狀況所能表達的程度。過于保守的會計制度與過于積極者一樣,都不能提供真實信息。而且,保守的會計制度常常令管理當局得以使盈余呈現較平滑的趨勢,而平滑盈余會使分析人員無法及時確認不良效績。
2、“異常的”會計行為與“有問題的”會計行為不應該時有混淆。有些會計處理或許與眾不同,但可能是有正常的理由。例如,為了搶得市場先機,而采取十分創新的營銷策略,可能就必須采取與一般情況不同的會計處理才能反映真實狀況。因此,評估公司的會計政策選擇是否得當,必須根植于公司的經營策略上,不應僅因其與眾不同即判定意圖不良。
3、分析人員應謹防職業性傾向,將所有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的變化都歸于“盈余管理誘因”。有些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的改變確實是顯示了企業環境的變化,如存貨不尋常的增加,是為上新產品作準備;應收賬款不尋常的增加,是因為銷售策略的改變等等。分析人員面對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的改變,應謹慎考慮所有不同的解釋,并充分利用各種定性信息來判斷才是,不應先入為主,不問青紅皂白即判定當局在操縱盈余。
【如何進行會計分析】相關文章:
對我國貿易順差發展進行分析05-30
會計畢業論文-小企業如何進行會計制度轉換05-05
如何進行英語詞匯復習05-25
論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油畫藝術創作05-22
會計網絡教學模式分析論文10-15
財務分析開題報告06-29
如何加強會計基礎工作02-25
商業銀行會計選擇行為分析06-06
經濟業務對會計擴展等式的影響分析09-29
財務報表分析論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