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跨國投資的新動態、動因及在我國的發展
摘 要 跨國并購,作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渠道,一直為世界各國所關注,近年來更是成為跨國直接投資的最主要方式。而我國吸引外資主要方式—新設投資與全球跨國投資主要方式—并購投資存在著錯位。本文著重了其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議。關鍵詞 跨國并購 動態 動因 現狀 建議
跨國投資有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投資方式是新設投資,即所謂的“綠地投資”,投資者在東道國設立新的,新設的企業可以是獨資企業,也可以是合資企業。另一種投資方式是并購投資。并購是兼并和收購的簡稱,“兼并”是指兩家或更多的獨立的企業、公司合并組成一家企業,通常是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收購”是指一家企業通過收買另一家企業部分或全部股份,取得另一家企業控制權的產權交易行為,當兼并收購行為涉及不同國家間的企業時,就是跨國兼并收購。
1 跨國并購成為跨國投資的主要方式
新設投資與并購投資這兩種方式在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中被廣泛運用,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跨國并購超過新建,成為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在整個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中,跨國并購投資額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1998年跨國并購投資額達到4 110億美元,占當年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63.8%;1999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額達到8 650億美元,而其中跨國并購投資所占比重高達83.2%;2000年跨國并購投資額達到11 438億美元,占當年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高達91.7%,這表明傳統的創建新企業的投資方式正在被取代,跨國并購已經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
回顧,西方國家企業已經發生了四次并購浪潮。第一次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革命的擴展和深入,化大生產對資本規模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在西方國家掀起了第一次企業并購的浪潮。這次并購的主要特點是橫向并購,即資本在同一生產領域或部門集中,追求壟斷地位和規模是本次并購浪潮的主要動因,在這個時期,美國被并購企業總數達2654家,并購的資本總額達63億美元;第二次并購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上、下游關聯企業的縱向并購,縱向并購保證了上游企業對下游企業的原材料、半成品的供應,同時增強了并購后企業對市場供給的控制能力;第三次并購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主要特征是混合并購,它反映了壟斷集團實施多元化經營的戰略要求,這次并購產生了大企業各行業經營的市場結構;第四次并購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即被經濟學家稱為“杠桿并購”的并購浪潮。以上四次并購均通過企業并購,擴大了企業規模,增強了企業控制市場能力,但并購均發生在國內,其經濟也只涉及本國,自進入20世紀90年代所發生的大規模的跨國并購浪潮,被稱為第五次并購浪潮,此次并購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跨國并購資產金額巨大,發生頻率高,投資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并購案例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甚至超過100億美元的并購案例也時有發生。如英國沃達豐集團以560億美元并購美國空中通訊公司,2001年美國花旗銀行以125億美元并購墨西哥國民銀行等。
第二,跨國并購涉及領域廣泛,尤其是、電迅等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在金融行業,具有233年歷史的英國老牌銀行巴林銀行被荷蘭國際集團ING收購,此舉震動了整個國際金融界,在電迅行業引人注目的是英國電信公司并購美國MCI(美第二大長途電信公司),兩家公司合并后年收入增加到400億美元。
在1998年全球多數股權的跨國并購總額為4 110億美元,銀行、保險和其他金融服務業占11.2%,其余依次為電信業,占9.3%,制藥和其他化學品各占9.2%,公用事業占7.8%,科技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占了總額的50%。
第三,跨國并購主要發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據統計,2000年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互間完成的跨國并購金額為10 741億美元,占當年全球跨國并購總額的93.9%,其中英國、歐盟相互投資又是重中之重。在1995年,美國與歐盟的跨國并購占了世界份額的70%左右,到1999年這一比例上升到80%左右。
第四,跨國并購投資方式多樣化,“強強”聯合逐步取代“強弱”聯合。從并購雙方所處的行業看,既有跨國同行企業間的橫向并購,也有從事于同類產品的不同產銷階段的兩國企業間的縱向并購,還有分屬不同行業的兩國企業間的復合并購。在出資方式上,既有并購公司支付一定數量的現金并購,也有通過轉移股權實現的股票并購,還有在金融信貸支持下進行的杠桿并購,同時跨國并購中的“強強”聯合形式也明顯增加了,充分地實現了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典型的案例如汽車業戴姆勒—奔馳并購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之一的克萊斯勒公司,兩強結合,實現了規模迅速膨脹,合并后的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公司。
2 跨國并購的動因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日益從新建轉向并購,其動因何在?
首先,我們討論跨國并購對跨國公司技術優勢的影響?鐕镜募夹g優勢來自于自身積累和不斷研發,也可以通過國際戰略聯盟和技術許可等方式獲得,但后者并不能夠使跨國公司獲得較多的先進技術,而跨國并購可獲得被并購方的核心技術。
其次,跨國并購對跨國公司規模經濟的影響。規模經濟可分為企業和工廠規模經濟,工廠規模經濟來自于生產的規模收益遞增,大型跨國公司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基本上已達到最合適生產規模,這方面的規模經濟效應不會顯著增強。企業的規模經濟除工廠規模經濟以外,還包括非生產活動創造的經濟性。如集中化的與開發、營銷、資金協調以及管理優勢等,跨國并購可使這些非生產性規模經濟得到較大提高。
第三,跨國并購對跨國公司資本和籌資優勢的影響?鐕①徣绻载泿欧绞綄崿F,則一方面增加公司資本總額,另一方面增加公司負債而減少流動資產;如果以換股方式實現,則不增加負債和不減少流動資產,資本總額則增加,換而言之,并購實現了資本的集中,相應地也增強其資本優勢。
第四,跨國并購對跨國公司內部化優勢的影響。跨國并購擴大了跨國公司所能控制的范圍,從而拓展了各種優勢內部轉移的空間,對跨國公司內部化優勢起到了加強的作用。
第五,跨國并購有利于跨國公司全力推進其全球經營戰略。經濟全球化是跨國公司實施戰略性并購的大背景和根本原因,經濟全球化和相互開放的統一世界市場,一方面使跨國公司面臨著更為廣闊的市場容量,使它們更有必要和可能展開更大規模的生產和銷售,以充分實現規模效應;另一方面,也使跨國公司面臨全球范圍的激烈競爭,原有的市場份額及壟斷格局受到挑戰,在這種背景下,跨國公司通過并購可迅速實現規模擴張,提高國際競爭力。
3 跨國并購在我國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并購發展迅速,也是各國引進外資的一條主渠道。而在我國,新設投資仍然是我國吸引外資的主要方式,在的跨國并購每年大概10~20億美元,而我國每年引進的外商直接投資是300~400億美元,其中1/20是跨國并購,其他多數是新建項目投資。全球跨國投資主要方式和我國吸引外資主要方式的“錯位”,對我國擴大引資的數量和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都有著明顯的不利影響,究其原因,我國跨國并購市場存在著這樣一些障礙。
3.1 我國對跨國公司并購國內在體制、政策方面存在障礙
首先是企業產權不清,治理結構不健全。在企業產權不清晰的條件下,跨國公司對國內企業的收購標的本身就蘊含了巨大的風險;收購后的企業組織也難以通過產權來實現對資源的內部化配置,并形成跨國直接投資的所有權———內部化優勢。,絕大部分跨國并購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家的跨國并購只占外商直接投資的1/3,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是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存在資產評估。目前,國內企業的資產評估大多采用國有資產評估制度,是以帳面資產為準的,而外商接受的價值不是帳面價值而是該企業的實際價值,二者之間有較大的差距,此即為外商購買國內企業難以成交的癥結之一。另一些國內企業的資產沒有經過規范化的核定和評估,如對企業品牌、商標、信譽等無形資產的評估缺乏現實依據,因而資產評估過程中低估或高估國內資產的情況時有發生。
再者,我國為了引導外商來華投資制定了一系列產業導向政策,這些政策主要是針對外商在我國境內投資舉辦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綠地投資”而制定的,對外商并購投資尤其是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沒有專門的規定。
3.2 資本市場存在障礙
現階段我國資本市場的缺陷,為企業之間產權交易設置了障礙,資本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是企業間開展兼并和收購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還決定了企業兼并收購活動的發達程度,國外大多數企業間的并購都是在證券市場上完成的。我國的證券市場起步很晚,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不僅市場規模比較小,而且本身帶有很多的不規范性,這些都大大限制了外資通過證券資本市場進行跨國并購。
3.3 能力上的差異造成對接障礙
這次并購的主流是同一領域的橫向并購,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及密集型產業,而在我國科技密集型產業起點低,規模小、發展慢,再加上我國銀行、保險、、公用事業等服務領域基礎薄弱,尚未全面對外開放,這就致使我國欲引進的FDI與全球流動的FDI在對接上存在較大差距。
3.4 動機差異造成的障礙
我國利用外資的目標是為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擴大就業、增加出口、推動GDP增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以及配合國企改革重組等。而外商并購我國企業主要目的是利潤驅使,它會從本集團的總體利益來考慮其產品種類,將其生產經營納入自己集團的全球戰略中,而完全忽視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并且,其著眼點在于我國效益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大中型企業,而對于真正虧損、效益差的國有企業一般是不予考慮的,這便與我們的引資初衷是相背離的,這些動機的差異,也造成了跨國并購在我國發展的障礙。
3.5 上的障礙
我國并購立法滯后和現行法律法規不健全阻礙了跨國并購活動的開展,缺乏高效、透明的外資并購審批,有關外資并購的法律不系統、不完備,缺乏可操作性,司法執法體系不健全,這些都嚴重阻礙跨國并購的順利進行。
3.6 企業文化差異造成的整合障礙
在知識經濟,企業并購是呈現出范圍廣、巨額化、跨國化等一系列新特點,并逐漸成為世界各國企業擴大規模,獲取競爭優勢的最有效的戰略選擇,但這一戰略選擇的實現并不完全取決于有形資產規模的簡單疊加,更重要的是實現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從有形資源到以企業文化為核心的無形資源的整合,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在并購中,由于雙方的國家、、經濟背景不同,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沖突不可避免,因此形成了企業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
4 推動并購在我國發展的對策
4.1 逐步建立規范化、符合國際慣例的并購法律體系,規范并購業務操作,加強風險防范
入世以來,通過調整、完善現行的外商投資法律法規,初步搭建起了指引外商合法投資、并購活動的法律框架,但這一框架尚不足以解決并購實踐中面臨的具體問題,仍需進一步的細化、規范化與國際慣例不相符合的地方。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制定專門針對外資并購事務的法律條例或規章,以解決外資并購國企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問題。如前所述的資產評估問題,并購價格確定問題以及財稅收益重新分配問題等。
4.2 完善政府職能、加強對并購的調節與控制作用
為了提高本國企業的競爭力,搶占國際市場,政府應對原來的產業發展與限制的法律、政策進行調整,鼓勵外資采用并購方式進入,參與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選擇最有利于完成政府目標(提供就業、保證公平、保持社會穩定等)的合作對象,加強政府對并購的調節與控制作用。
4.3 推進資本市場的效率,開放證券市場
我國上市公司將是外資并購的重點對象,然而,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仍屬于“政策市”、“消息市”,這勢必會到外資的進入和并購活動的順利開展,再者證券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以及上市公司資產的流動性,使通過證券市場進行的企業并購,其公開性和公平性能較好地得到保證,故應加快推進外資企業在A股上市,對國內外投資者開放并購投資,以推動大中型國有企業加快改革和重組的步伐,同時,利用并購方式吸引外資,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我國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因此得到改善,我國證券市場資產重組的質量也會因此得以提升。
1 李洪江.跨國公司新發展及其經濟效應[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2
2 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張軍.跨國投資的新動態及加快中國吸收外資的對策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4(2)
4 孫敬水,殷寶慶.跨國公司并購我國企業的八大障礙[J].經濟問題探索,2004(1)
5 李強.外資并購對中國產業發展的效應分析與風險防范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4(2)
【跨國投資的新動態、動因及在我國的發展】相關文章:
我國企業現階段跨國并購的特點和動因03-21
我國大型零售企業跨國營銷的動因研究03-23
跨國并購及我國企業發展的SWOT分析03-22
特定上風的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動態發展研究03-24
論發展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03-21
淺談我國經濟發展在新常態下的發展06-22
當前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和特點03-21
美國投資基金市場發展對我國的啟示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