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管理中把握好學生群體心理
維護良好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課堂管理,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多種多樣,學生群體心理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對于學生群體心理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整理推薦的一篇關于學生群體心理研究 的論文范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學生群體類別
學生群體是課堂管理的主要對象和目標,它是以學生為主體形成的有著特殊影響作用的聯合體,它對個體活動所形成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主要取決于群體參與活動的動機、群體對于活動本身的認識以及于群體外在的評價反饋。學生群體主要由以下幾種類型:
(一)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是指在校行政部門、班主任或社會團體的領導下,按照一定的章程組成的學生群體[1]。它通常由班委會、團支部和少先隊組織等群體形式,并負責開展全班性的集體活動。正式群體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組織成員具有穩定性,并對所要開展和參與的活動有一定的計劃性,因而有具體的活動目標,且分工明確,能更好的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并最大限度的發揮每一個成員的能力,使活動順利進行的同時也增加了群體的凝聚性。正式群體往往是班主任所積極倡導的,它對課堂管理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二)非正式群體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一些學生自由結合、自發形成的小的群體,被稱為非正式群體,它是同伴關系的一種重要形式。很多班集體中都有這樣的一些小群體,一些學生也參與其中,它對個體的`即可能產生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需要班主任積極地引導、適時地關注。
要想更好地管理好課堂,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要正確協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之間的關系,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正式群體,使其積極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使整個課堂管理更加有序;而對于非正式群體,要仔細區別其性質。對于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教師要給及支持與引導,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對于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班主任要密切關注其發展,并適時地給以引導和幫助,使其朝著積極型群體發展。
二、學生群體動力的表現
學生群體凝聚力、群體規范、群體氣氛等影響著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就是學生群體動力。
(一)群體凝聚力
所謂凝聚力,又叫內聚力,原意是一種物質內部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F在常常引申為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群體成員的滿意程度,也就是群體成員愿意為群體出力的一種傾向[2]。它可以通過群體中成員對群體的信任感、歸屬感及認同感來體現,如若班級成員關系和睦、有較強的群體凝聚力,則會使整個班級團結一致,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進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群體規范
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非正式規范的形成是成員們約定俗成的結果,受模仿、暗示和順從等心理因素的制約[3]。正式規范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的結果,有明確的指導性的規章。群體規范一旦形成,不管是正式規范還是非正式規范,都會使群體內的所有成員去嚴格的遵守,這時群體的個別成員的不同意見就會受到整個群體的壓制,進而對個別成員形成群體壓力,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種群體的壓力下,個別成員就有可能放棄自已的原有意見而趨向于更多人的選擇出現從眾現象。
(三)群體氣氛
學生群體的群體氣氛在課堂管理過程中以課堂氣氛的形式表現出來,而課堂氣氛通常是指在課堂上占有優勢地位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狀態,它是學習的重要社會心理環境[4]。課堂氣氛的好壞主要受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教師對不同學生的期望以及教師自身的情緒狀態的影響,其中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對課堂氣氛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類型,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民主型領導方式的教師情緒積極、與學生平等相處,善于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朝著與教師既定的意圖、觀點和情感發展,進而在師生之間產生相同的情感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活躍。
三、學生群體心理與課堂管理的關系
課堂管理雖然不等同于課堂教學,但它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計劃的實施有著顯著的影響,而學生群體心理的變化對教師管理課堂又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就要求教師在課堂管理中妥善處理與學生群體的關系,使其發揮積極的、正向的影響作用。
(一)把握學生群體心理現狀
教師在班集體形成之初及后續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積極采取各種方法了解班集體中每一位成員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及性格特點等情況,并在教學與相處過程中多觀察、多了解、多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動向,觀察經常在一起的學生,并注意他們是否已形成群體。其次,在觀察、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將學生情況進行整理、分析,掌握班級中群體的發展情況,扶持積極的群體、改良消極群體。
(二)巧妙引導學生群體“首領”
每個學生群體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首領”,正式群體的“首領”大多由教師自己選出,而非正式群體的“首領”一般是由成員自己擁立,而且這些“首領”往往有一定的管理潛力。教師應時刻觀察這些“首領”的動態,經常同他們交流溝通,對于確實有能力的人可以適當安排一些班級職務給他,使其積極地向班集體靠攏,并逐漸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最終使其融入班級正式群體之中,從而促進課堂更好地管理。
(三)提供共同協作的發展平臺
由于班集體中人員數量有限,就不免存在各種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之間的交集,教師要善于發現與合理利用這種交集,提供共同協作的平臺,使不同群體之間形成良性的合作關系,從而使不同群體之間的成員交互影響、共同發展。因此,在課堂管理時,教師應對群體的交集部分加以重視,由部分到整體,慢慢消除對課堂管理有害的群體,引導群體良性發展。
(四)積極轉變消極群體發展方向
教師在課堂管理過程中,首先應更加重視消極群體的動態,及時介入群體活動,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指導;其次,要有意識地調整消極群體的交往形式和活動目的,努力使其與班集體保持一致;第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積極的群體目標,引導他們形成既能滿足個體心理需求,又能滿足班集體整體發展方向的新目標。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改正群體成員的不良興趣,將其注意力及時地轉移到對其自身身心發展、對班集體整體發展有利的方向上來。
總之,教師在課堂管理時應處理好學生群體心理對教學的影響,及時消除不利因素,發揮好學生群體在課堂管理中的作用,促進教師教學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高潔.淺談如何增強大學生群體凝聚力[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06).
[3]李淑娟.行為空間互動下的小學校園設計[D].天津:天津大學,2005.
【課堂管理中把握好學生群體心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