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課程整合 高嵐嵐
全新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課程整合 高嵐嵐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從多方位入手,與各個學科教學緊密聯系。教師培訓課程獨具特殊本質,同時又與常規教學息息相關。將信息技術融合其中,符合新課程改革,同時以全新、更高的視角看待兩者關系,以思促行,逐步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課程整合的高層次架構。
關鍵詞: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參與式
信息技術與教學各學科之間相互融合,曾經的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應用于課堂內外。大部分應用停留于多媒體教學及幻燈片制作。教師照本宣科變為照“片”宣課,沒有深入的整合新技術與教學之間的關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對于信息技術在各學科中的巨大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其強調的是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與學科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繼承性,同時又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特點的新型教學結構類型。是目前國際上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與潮流。作為教師培訓課程,適用于各門學科教師及校長,在課程設計方面更應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揮培訓的主要職能,要求被培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主動轉變角色,換位思考,達到培訓目的。
一.利用參與式方法貫穿教師培訓過程
教師培訓中采用參與教學,其目的使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學習熱情、已有經驗和發展潛力,使他們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在國外,參與式方法已廣泛地應用于教師培訓中。在國內,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中采用了參與式教師培訓方法,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培訓中也采用了參與式方法1。這是提高培訓效率地當務之急。但大多數地區地新課程教師培訓,還是沿用傳統的培訓方法。與傳統培訓方式相比,參與式培訓更加注重培訓過程,教師可以利用軟件討論平臺,抒發個人觀點,及時關注其他教師的思想動態,同時培訓任務完成情況可以及時反饋。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創設情境,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引導教師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反思自己的經驗與觀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經驗,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比如福建教育學院的教師培訓。培訓中應用先進的魔燈平臺作為基礎,資料在平臺中共享,學員可以利用平臺書寫學習博客反思,提交各種教學評價,教師在線指導,從始至終,教學是在雙方共同參與的形式下完成的,有實有虛,使教師親身體驗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利用及時實踐模式提高培訓質量
長期以來培訓模式比較單一,習慣沿用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培訓模式,而在目前看來這一傳統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及新時期教師培訓的目標和要求2。特別在當前為培養一支具有先進課程理念、適應課改工作需要的學校教師,充分發揮中小學教師在推動和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積極作用,有必要利用及時實踐模式對培訓模式進行改進。所謂模式,是理論與實踐操作的中介。及時實踐模式即在教育理論、培訓思想的指導下,對培訓過程的結構、程序、培訓的方式方法等因素進行優化組合,同時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載體,形成相對穩定、系統化的培訓范式。它包括教育思想、培訓理論、培訓目標、操作程序、角色地位和培訓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因而構建某一具體培訓模式必須要以正確的教育理論為培訓指導思想,確定一定的培訓目標,明確教師與學員的角色地位,設計安排培訓策略和具體的技術操作程序,并把這些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授課邊講邊實踐,例如計算機技術提高培訓,可以以教師演示操作為指導,學員動手制作為主,在機房完成教學實踐;網絡教育資源開放,利用優秀的網絡搜索工具積極倡導全國范圍中小學教師交流與合作,促進不同地區培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建立一套先進并切實可行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培訓系統,構建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輔助網絡,形成IT的支持培訓體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技術開放。
三.以全新的信息技術定位課程內容
在教學指導中,明確信息技術應用的優越作用。各學科培訓內容中涉及到圖表圖片或是視頻處理的問題,教師應以制作簡便有效出發,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同時將制作理念為學員共享。指導中學生物學科中概念圖繪制,可以采用思維導圖方式,步步緊扣,層次分明;指導語文學科教學,引入“魅力四射”,panter等圖片視頻制作工具,渲染課程內容,以立體實物的效果展示理論與文章內涵;英語教學中,引導教師使用記憶單詞的游戲軟件,以新穎的教育游戲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全球網絡搜索引擎發展完善,利用該技術對資源進行查找歸類,對于培訓課程大有益處?偠灾畔⒓夹g應深度融合課程教學,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將培訓課程系列化。不同的學科培訓中,設定簡中難的課程內容,對學員進行分組,分團隊教學。充分應用后現代主義教學法,將學員角色由教師轉變為學生,因材施教,因境施教。比如,對于同樣都是中小學教師、校長,因其各具特色,農村教學與城市教學要相區分,不能一概而論;少數民族地區與特殊教育的教師培訓著重其特點,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改變觀念,以全新的信息技術定位課程內容。
四.培訓課程注重教學技術選擇,構建協作學習
信息技術與培訓學科教學的整合,這一層面的整合結果包括:CAI、Web-based CAI,CMI、校內閉路電視、衛星傳輸教學節目、電影、幻燈、電子白板等利用信息媒體展示教學信息而開展教學的模式。教學工作中對教學技術選擇極其重要。培訓課程具有
短期、精簡、高效的要求,授課方式方法直接影響到課程質量,應選擇高效的教學技術。如03年的 DML模型由Kawachi(2003b)提出,即“學習中的'多媒體設計”(DML)模型。是將傳統的學習理論模式轉變為多媒體教育環境中有效的實用設計3。其分析在協作學習過程中,意見分歧和智力沖突都是有益的交互。所有參與者共同建構新的知識,學習發生在小組分析和討論達成一致意見的過程中。與合作學習相比,協作學習過程更具啟發功能。08年由王麗珍等學者提出的基于電子績效技術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師培訓系統(ID-EPSS) 功能模型4,研究教學活動投入高、收效低的狀況, 提高教學績效。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是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這方面的成果很多,作者認為以上兩個模式是目前比較完善的技術。到目前為止,利用多媒體學習批判思維環節,在傳統面授或遠程教育課程對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不多,致使先進的教學技術,如計算機會議系統、電子白板和魔燈等教學平臺還沒有得到最佳利用。許多教師培訓采用分階段完成培訓任務,第一階段主要面授為主,類似于函授授課。課程時間緊湊,強度大,內容多,要求學員在后階段自主學習中鞏固培訓知識。先進的教學技術的融入能夠保證課程資料,作業提交、檢查、評價等步驟的實時進行,培訓課程應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聯系,充分營造良好的協作學習氛圍,利用信息技術完善后期培訓,使知識系統化。
五.引入S文化觀,把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和諧度
所謂S文化觀,是福建農林大學吳聲怡教授在多年傳統文化的浸淫中,出入于東西文化百家,創造性地提出“S”理論,指出在太極圖中處于“陰”“陽”之間的“S”曲線顯示:根據事物對立統一的發展規律,假設發展的二要素為“陰”與“陽”二元因子,處于“陰”“陽”之間的“S”曲線為一“最佳值”,即萬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有一個不斷隱顯的“度”,這個度是統領事物發展的“道”,把握好事物發展的“S”型的度,是一切事物和諧發展的有效之道。信息技術對于任何教學課程都是具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其間存在一個使用度的問題,只有用得恰到好處,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結合培訓課程的特點,我們需要快速全面準確的將知識內容傳授給學員,引入S文化觀5,結合:“六度合一”的理論,從系統度(System)、彈性度(Softy)、持續度(Sustainablity)、實效度(Sequency)、安全度(Safety)、滿意度(Satisfy)入手,有機統一,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講求以人為本。創建新型中小學教師綠色培訓基地計劃。立足學員“求強、求知、求新、求樂”的主體需求,堅持“實際、實用、實效”原則,培養現代化新型教師。建議在全國開展多種信息技術學習班,建設新型教師綠色培訓基地。在整個過程中做到“234”:實現“兩到”,即培訓人員直接到學校,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堅持“三結合”,即培訓與主導課程相結合,培訓與教師需求相結合,培訓與示范帶動相結合;做到“四抓”,即抓關鍵技術培訓,抓關鍵課時培訓,抓關鍵環節培訓,抓關鍵問題培訓。
綜述目前我國教育研究領域中討論的"課程整合"都鎖定為教育技術支撐下的課程應用這既與整個國際環境中對人才的信息素養要求有關,又與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呼
應。作為教師培訓的最前沿陣地,培訓課程應以全新的模式改革創新,重視自身技術應用的同時還要引導培訓學員對信息技術融合的節度。構建更加優秀的培訓環境,從內涵和外延的綜合視角,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課程的最優整合。
【全新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課程整合 高嵐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