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標準下科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和評價 倪麗萍
新課程標準下科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和評價 倪麗萍
摘要:布置和批改作業,是常規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目前,作為課堂教學延伸的作業依然存在著重書面、輕口頭,重數量、輕質量,重課外、輕課堂,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而優化作業設計和評價,可以極大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覺得作業不再是他們的負擔。
關鍵詞:優化作業 設計 評價
作業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教學反饋的重要渠道,是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教改的深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而傳統的作業主要存在兩大弊端:一是“題海戰術”,設計作業總是以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為原則,認為練得越多,記得越牢,考試就得高分;二是“一刀切”,設計的作業沒有層次性,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且大部分為書面作業,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兩大弊端導致了學生學業負擔過重,限制了學生個性發展,喪失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更談不上學生實踐和自主學習的培養。國家基礎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為初中科學教學的整體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領我們提升了科學作業設計的理念,為培養學生的實踐和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胺e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我們打開了作業設計更為開闊的思路。在新課程實施的三年多時間里,我深受啟發,認識到作業設計與評價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兼顧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發展,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讓學生在練習與評價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對后續學習更有信心。為此我確立作業改革的指導思想是:與新課程一同成長。以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操作為主要特征,以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為核心,全面改革作業內容和形式,使作業教學環節與新課程同步。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濃厚的作業興趣,而且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充分地張揚個性,從而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我根據自己的新課程教學實踐,就作業的優化設計和評價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一、優化作業設計,挖掘學生潛能
作業設計要在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實現“再創造”上下功夫。作業不應只是單一的、枯燥的應試性文本,而應該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體現兩個基本原則:因材施教的彈性化作業原則,培養興趣的人文化作業原則。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內容、形式、層次上進行優化設計,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一)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內容設計得豐富新穎,形式多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因。
1、設計趣味性作業
趣味性作業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愉悅中獲得知識,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作業內容設計要具有同類題目的典型特征,這樣就可以突出重點,覆蓋面廣,用很少的作業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液化》時,為了加深理解“液化”現象,我設計了生活中經常見到“白氣”的一組習題:下面現象中描述的“白氣”與其他幾組不同的是( )
水燒開后從鍋邊噴出大量“白氣”
剝開冰棍的包裝紙后見到冰棍冒“白氣”
夏天,打開冰柜會看到一股“白氣”
冬天,人在室外講話時口吐“白氣”
大人抽煙從口中噴出的一團 “白氣”
這樣的作業設計,結合生活實際,趣味性強,學生樂學并會積極地去思考,當時就有學生問:為什么冷熱時都有“白氣”?從而不斷地升華知識。又如:在講授《壓強》后,我利用學校實驗室開放日布置了一項任務:要求學生利用鐵架臺、圓底燒瓶、氣球、酒精燈、水等器材設計有關壓強的實驗。其中一位學生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氣球翻跟斗”的趣味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
實驗方法:取一個氣球和一只500ml的圓底燒瓶,先用布條或其它可隔熱的材料在燒瓶頸口處繞幾圈,以防氣球受熱時熔化破裂,然后在燒瓶內加入少量熱水(冷水也可以,加熱水是為了節省演示時間),再把它固定在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至水沸騰,移去酒精燈,將氣球套在燒瓶口上,待燒瓶冷卻后,可見氣球翻到燒瓶內呈球狀。然后再用酒精燈加熱,又可以看到燒瓶內的氣球逐漸變小,然后翻到燒瓶外,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大。再次移去酒精燈,氣球又翻回到燒瓶內。這新奇、有趣的實驗現象,激發了其他學生濃厚的興趣,事實上,學生就非常渴望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其實這類趣味實驗很多,如“鐵絲點火”、“水火相容”、“白糖變黑雪”、“魔棒點燈”等。因此學生一旦有了強烈的興趣,他就會積極思考,不怕困難,并且努力地去解決困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知識也得到了深化和鞏固,同時還培養學生萌發熱愛科學的情趣,產生旺盛的求知欲,學習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設計實踐性作業
作業聯系生活、生產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生活。而學以致用,則是教育追求的目標。常言道,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學得好、能力高。如:《制作小型地球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把這個內容作為課外制作,但基本上沒有反饋。這樣根本起不到預期的目的。但制作后若能在課堂上交流,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踐證明:我任教的兩個班和初一(7)班因開設了交流課,對〖七年級新課程學業成長評價題 〗第三章 ——地球與宇宙(第1節∽第3節)測試成績的平均分約提高了6.76分,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又如:學習《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利用所學知識去鑒別廚房里常見的調味品——食鹽、食醋、食用油、醬油、味精等。顯然學生能通過顏色、氣味、溶解性等知識去解決。但也有一些意外的收獲,如個別學生為了找到鑒別方法還了解到廚房也是“藥房”,如花生油對胃潰瘍有一定的療效、食醋對燙傷能止痛消腫、食鹽炒熱還能去除狐臭等。學生學到的文本知識,只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動起來,親身參加實踐活動,才能把所學知識加以概括或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能力。
3、設計探索性作業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勝、最具誘惑力的學習過程。作業設計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識的潛在功能,通過延伸、演變、拓展,讓學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進行探索,使學生從傳統模仿習題中轉化到對知識的研究上,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如:教學《重力》時,我設計了這樣作業:1、地球像一個轉動著的巨球,為什么不會把人給甩出去? 2、宇航員在太空上幾乎處于失重狀態,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景是怎樣的? 3、如果地球上沒有重力,將會發生什么現象? 又如:在學習《物質的溶解性》時,我出示了一瓶三勒漿口服液,問:1、底部為什么有沉淀析出?2、你有辦法將其去掉嗎?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說明。這種精心創設的作業,喚起了學生極高的學習熱情。我打破教材的局限性,結合所學知識,觸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新奇中去探索、去發掘新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二)設計分層次作業,激發學生自主參與
學生在個性、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分層次作業,主張量力而行,從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著手,致力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設計分層次作業,符合因材施教原則,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個性化發展。改變“一刀切”的作業是落實新課程標準所需要的作業形式之一。為了實現作業向自主學習,回歸學生主體轉移。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制定豐富、靈活的分層次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按教學內容的要求和難易對作業量進行調整,以適應不同稟賦的學生需求,精心設計布置“超市型”作業,如基礎題、變化題、提高題、智能題,甚至更多……要求中下程度的學生和學困生完成基礎題,中等生完成基礎題、變化題,學有余力的優等生還可以完成提高題、智能題。當然,也可以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的“彈性權”,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層次學生都得到訓練、發展。例如:在學完了《摩擦力》后,除布置同步練習外,還布置了兩道“彈性作業”:1、結合本節內容自編一道與摩擦力現象有關的題目(可以從其他參考書上找題),題型不限。2、寫一篇“假如沒有摩擦”的科幻小論文。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做其中的一題。這樣做,從實際出發,既做到了面向全體,同時解決了學困生“吃不消”、優等生“吃不飽”的難題?梢娮鳂I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
第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設計作業,創造性地完成作業,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更好地鍛煉和展示學生的才能,盡顯層次性作業的魅力,全體學生的潛能得到挖掘,自主學習得到培養和提高。如:在教學《太陽和月球》后,要求學生設計有關月球的知識,其中就有好多學生用手抄報的形式來展示。學生的想象力之豐富、知識面之廣更多的是出乎我的意料,F選取其中兩份詳見附錄1(注:因學生設計手抄報篇幅較大無法完整掃描)。事實證明:學生對自己“創造”出的習題更感興趣,內容更為豐富,練習也更投入、主動。
二、優化作業評價,發展作業評價方式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傳統作業評價,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人文關懷和師生間的交流,關注的是作業答案本身的對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在新課程背景下,應更多關注學生的解題思路,思維的創新性和相對學生以往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的評價要有一定的藝術性,教師不僅要做好自身對學生的評價,更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使自己從講臺上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開展優化作業評價,發展作業評價的方式,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評價,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反思、加強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調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成為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和技能不斷增強的過程。
(一)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評價作業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碧└隊栒f過:“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的!眰鹘y的作業評價中,教師包辦代替、“心狠手辣”,一把尺子認真衡量,發現錯漏之處,“棒”打沒商量,學生心理壓力大。在平時,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拿著紅筆,一臉怒氣,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劃上大大的叉,有時氣不過,脫口說出一些臟話,還有的把那個不爭氣的學生叫來,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頓。長此以往,學得不好的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學習沒有積極性,越學越差,教師也“恨鐵不成鋼”。改變作業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作業批改,使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變得自信。實際教學中,要注意教會學生批改作業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批改的要求,掌握批改技能。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師生共同批改: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作業中的“問題”題目,有目的地選擇不同差別的幾個學生,共同批改,讓學生看一看其他優秀作業,再看一看自己的作業,差別在哪里?待問題弄清楚后,再教會他們批改的方法,讓他們獨立批改作業。
2、學生互相批改:對于一些基礎知識,簡單的練習,教師可按“好、中、差”搭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組長帶領其他同學一起進行批改,批改完畢后統一交回教師,再由教師檢查核定。
3、學生自己批改:教師首先對作業進行整體分析,交待批改要求,讓學生獨立批改自己的作業,批改后交回教師檢查核定。
4、當面批改:選擇典型學生的作業,及時面批,并將前后作業加以對比,好的、進步的給予肯定和表揚,差的、不足的給予指出,并跟他們一同尋找原因,激發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從而使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保持穩定的學習積極性。
以上這些方法可以根據學生作業的實際情況而定。方法2能使學生更加仔細,提供了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新鮮感和興趣;方法4可以了解學生作業態度的顯著變化,是通向學生心靈的捷徑;對于2、3兩種方法,教師可看學生的批改結果和一部分學生的作業,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同時還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用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傊瑢W生作業的互動式批閱已不僅僅是檢驗學習效果、復習鞏固學科知識的工具,還是改善傳統師生關系與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創建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與構建師生互動交流的新平臺、新途徑。
(二)運用提示符號批改作業,進行激勵性評價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幕:學生拿到下發的作業時,做得好的學生興高采烈,做得差的學生大部分垂頭喪氣。但他們普遍注重的是成績,對于錯題,并不急著訂正,對于教師辛辛苦苦評改出來的作業,只匆匆看一眼就往抽屜里一塞了事,“糾錯”的工作根本無法落實,總是要在老師的明確要求下才進行改正。一些“學困生”在經常得不及格的分數的壓力下,產生畏難情緒,甚至自暴自棄,懶于動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中。如何把老師的“強制訂正”作業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完成”作業,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 “我能行”的情感體驗,形成自我激勵、不斷進取的良性循環,并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增強學習自信心。我覺得運用提示符號批改作業,進行等級評價能有效地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牢固地掌握知識。具體方法如下:
1、用提示符號及錯因分析。在批改作業時,對于錯題,最好不要打“×”,而用畫“○”等符號較好。對于錯題,針對錯因,在“○”旁邊寫上“再想一想”、“再檢查一遍”、“格式對嗎?”、“請看清楚題目”等批語,讓學生主動按評語的提示去改正,改正后老師再檢查、表揚、激勵;采用語言親近的談心式寫法,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學生會感到老師的情感魅力,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
2、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激勵性評語。對于近階段有掉隊的學生,在批閱作業本時寫上“學習有什么困難嗎?”、“這個問題你應該會”、“為什么課堂上精神難以集中?”、“這段時間的作業正確率怎么下降了呢?”、“我希望看到你進步!”等;對于有創意、做得好的題目,在題目旁邊,根據特點,寫上“好”(或用“Good” “Very Good”)、 “肯動腦筋”、“你很聰明”、“你真棒”、“你的解法很新穎”等評語,肯定他們成績,鼓勵繼續努力;對于有進步的、優秀的學生,老師在批改后除了給予等級評價外,還寫上激勵性批語或蓋上激勵性的符號。如:“有明顯進步!”、“繼續努力!”、 “不要驕傲!”等,把老師的關愛、期待蘊含在批語中,從而喚起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因為稱贊和表揚是引導學生前進永不枯竭的動力。
三年多的實踐使我認識到:生活即學習,讓優化了的作業架起生活與學習的橋梁,形成從生活到能力的直通車,學生就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學生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實行作業設計與評價的改革,是立足于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重視作業改革,加強研究,為學生創設發展的舞臺?傊,新課程標準下科學作業的設計要讓科學作業“新”起來,不僅是形式“新”起來,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的思維與情感活起來?茖W作業的優化設計和評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做科學作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學生成為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促進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從而開辟科學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孫琪斌、楊麗,《教育科學》,2001年03期
羅文明,《教書育人》,2001年21期
萬榮根、周志峰,《教育科學》,2003年06期
姜旺興,《教學與管理》,2003年25期
趙志江,《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年05期
【新課程標準下科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和評價 倪麗萍】相關文章:
淺析新課程下初中科學的作業觀10-11
新課程下優化數學教學11-03
新課程下高中歷史作業設計論文08-14
新課程下優化數學教學論文06-02
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英語聽力作業的布置和批改08-24
新課程理念下優化數學教學的研究的論文07-25
新課程下標準下的化學教學論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