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組合作學習在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法中的有效應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各國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其具體形式和名稱上不甚一致。如歐美國家叫“合作學習”,在前蘇聯叫“合作教育引”。綜合來看,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音樂實踐中重要的組織形式,對促進學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揮著積極作用。本文根據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特點,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模式為例,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模擬展示,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能力、與人合作分享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從教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應用 教學 策略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它是根據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構建起來的,旨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在音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在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增強學習動機。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根據學前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對兒童實施音樂教育的綜合性、實踐性、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傳統的音樂教法課,教師重視理論知識傳授,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動機弱。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的分組方法,把全班學生劃分成若干個異質成員組成的小組,給每個小組設置共同的學習目標,使之成為一種“利益共同體”。也就是說,只有在小組每一個成員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組內的每個學生才能獲得成功。這種做法可以使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集體中心意識,增強學生捍衛為集體榮譽而學習的動機。
(2)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獲得情感的體驗。
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與分工,能夠鍛煉學生動手和思考的能力。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形成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間相互激勵、相互促進,通過小組成員的互動、互助、互信,共同完成任務。
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活動是多邊進行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滿足學生的各種內在需要激發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3)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形成師生、生生之間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使學生實現學會、會學、樂學的學習目標,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4)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合作學習中,師生間的關系不再是教師一味傳授、學生只管傾聽的傳統模式,而是師生間平等交流與互動的新模式。教師更多的是一個顧問和指導者,同時教師可能對某一專門知識不了解,需請教專家或可利用學生的專門知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活動與學生的活動及學生之間的活動有機地融為一體,提供了一種師生互動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間能夠平等對話與交流,真正體現教學的民主。
二、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在音樂教學法中的應用
(1)優化小組成員組合,建立協同共事的團體。
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將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界定為:由獨立解決問題所決定的實際發展水平與通過成人指導或能力更強的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所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在他看來,兒童間的合作活動之所以能夠促進成長,是因為年齡相近的兒童間的最近發展區內操作,表現出較單獨活動時更高級的行為。長期以來,關于同伴互教活動的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方面,教者與被教者都能從中受益。可見小組合作通常采用異質分組是有它的科學性的。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欣賞活動和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在每個模塊的實踐活動中,都離不開小組的展示。為了實現班級小組的合理優化配置,在實踐教學中,筆者遵循“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同伴互助、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原則,在尊重學生自愿的情況下,使學生性別、性格、個性特征、音樂發展水平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進行合理的分組。每小組由8人組成,共分為6組,每個小組的優秀生、中等生、學困生大致相同。學習小組經過合理、優化的重新組合,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導師”,這樣班級就分成以“小導師”為領導的6個協同共事的團體,小組的“小導師”有權分配組員的任務和角色。
(2)明確學習任務,科學合理地分工。
小組活動的目的在于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這一任務的完成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分工是小組合作的首要任務,明確的分工是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音樂教學任務。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以任務導向為驅動,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確立要考慮學生的興趣與需要,而且內容要有實際價值,最后各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學習任務。組長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對組內成員進行合理分工,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序進行。分工中要注意經常輪換角色,使每個成員體會到不同角色的工作和責任,并從中學會互相理解、體諒、支持,從而增強團隊凝聚力和歸屬感。
如在進行歌唱活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讓小組根據學習任務討論設計出活動方案,最后將活動方案用模擬課堂的形式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小組討論制訂完整的活動方案,根據制訂的活動方案和學生的能力特點分配角色和任務,如整理材料、制作教具、鋼琴伴奏、布置環境、模擬老師,等等。這樣,小組成員之間的合理分工,能夠使合作學習有序展開,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合作的效率,使小組合作學習獲取最大效益。
(3)創設學習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應該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情境,能讓學生產生參加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能自主學習了。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相互之間展開合作研討的活動情境,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另一方面讓學生產生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
只有愿意合作,才能合作得更好。教師應該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良好的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合作的興趣,形成音樂合作欲望,這是小組合作有效運用的情感條件。如在學習《小樹葉》這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分小組給歌曲編配簡單的律動,然后上臺展示,開始很多學生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主動舉手,于是筆者隨便叫了一個學生跟筆者一起隨音樂跳動,下面的學生看到我們的表演很高興,也有了相互合作表演的欲望紛紛舉起了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給學生創設學習環境,這樣才能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為小組之間合作的成功打好基礎。
(4)評價激勵,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評價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威懾性,合理而有效的評價往往可以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學習效果的作用。在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評價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評價要有針對性。心理學的赫洛克效應研究表明:得到教師反饋的小組成績明顯優于被忽視的小組。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反饋非常重要,不僅讓學生知曉“怎么樣、好不好”,還要知道“好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這樣,小組之間才能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第二,提倡多元化評價和差異化評價。評價的方式應該是多元的,包括個人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合作中的行為表現、積極性、參與度,以及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度、能力的變化。合理運用小組成員互評與自評,對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尤為有效。
第三,給予適當的獎勵,有利于激勵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開發他們的潛能,樂意為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努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讓小組模擬課堂教學時,每個小組分別進行展示,再由其他小組評價,最后教師總結。在整個過程中,筆者讓專人進行錄像,到學期結束后,將小組展示的較好的作品刻錄到光盤,獎勵優秀的小組。在課堂中錄像,不僅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激發出他們完成更好作品的信心,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質量,為小組之間的相互學習提供了幫助。
三、結語
有效的合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正確運用促進合作的策略,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使學生得到更多的收獲和發展。合作學習的方式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探索更多的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佳.小組合作學習構建高效課堂[J].學園,2013(19).
[2]李志鵬,馬云霞.淺談高效小組合作學習的特征及策略[J].讀書文摘,2014(20).
[3]文濤.論有效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25).
[4]李朝暉.有效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
【小組合作學習在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法中的有效應用】相關文章:
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11-26
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有效利用03-18
小組合作在初中英語中的應用論文11-13
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03-15
小組合作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1-20
淺談文秘教學中教學法的有效運用03-18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11-14
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