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調查與研究
摘要: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偏重語言知識,即詞、句、語法的學習,將語言和文化分開教學,從而使學生缺乏目的語文化意識的培養。隨著外語教學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文化教學越來越被學術界所重視。所以,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把文化意識的培養逐步滲透到英語閱讀教學中,能夠使學生拓展視野,增強文化底蘊,通過文化背景知識和具體語言環境來正確理解文章,進而提高他們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語言運用和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化意識培養;文化教學
現如今,英語閱讀教學存在著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雖然學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是普遍表現為閱讀速度慢,閱讀理解能力弱。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就會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和具備一定的文化鑒賞能力,從而能夠具有合乎邏輯的推理和判斷,減小閱讀的難度,提高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理解的能力,使知識能夠更加有效的輸入,并能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現在英語閱讀教材中更加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同時逐漸重視對英語文化知識的滲透,注重綜合及全面的考查學生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我們都知道,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英語學習的水平,然而文化教學又是培養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所進行的實驗研究來進一步說明: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實施文化教學,通過在教學中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意識,來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一、相關概念
1、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也能給每個個體帶來歸屬感和安全感,可以指導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活動,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地,人們在潛意識里受文化的支配,并慢慢形成習慣。我們每個人都生活都與我們周圍的文化息息相關,我們不僅有自己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也有關系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飲食起居文化等等。文化在我們人類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說,我們大學生就有社團文化,校園文化等大文化背景下的子文化。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又在接受著網絡文化,手機文化的影響。正因為各種文化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有了意義與價值,也正因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與溝通,才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對于文化,各個領域不同的學者下過很多種定義。有的人認為文化就是文明,或者文化就是交際。語言學家Hall(霍爾)說:“文化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你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Hofstede(霍弗斯特)認為,文化對人類來說就像性格對個人一樣的關系。Nolan(諾蘭)認為,文化是一種世界觀,是組織這個已存在的世界的一種方式。人類學家Havilland(哈維蘭德)說,人類利用文化去處理他們所遇到的難題。而Triandis(泰安迪斯)認為文化的功能是幫助該文化中的成員去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2、文化與語言
語言不僅僅是人類擁有的一項生存技能,可以幫助人們表達自我,分析現實,傳承歷史,而且還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表達和傳播的工具。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Sapir在《語言論》中曾有一段名言:“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這就是說,語言不能脫離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和。”一個民族的語言往往能體現出該民族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說:“語言基本上植根于該民族的文化、社會生活和習俗。”
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語言形式,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的語言習慣和表達也不同。同樣,任何一種語言形式背后必然也存在著一種文化,比如說,十八世紀的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的語言,其中必然有其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化的烙印,這種文化的反映肯定不同于二十世紀的英國女性小說家。文化的發展必然能促進語言的豐富和發展,反之,語言的發展也會帶來文化的繁榮。比如說,中國近代“五四時期”給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土壤,隨之而來的是語言呈現形式發生了多樣化,一些語言文化大家的出現,帶來語言發展的新局面,像魯迅的白話文,雜文,郭沫若的新詩體等等。所以,在外語教學中,不僅僅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的學習,同時也要重視對它文化的輸入。讓學習者不僅會正確使用語言,同時也能深刻理解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因此,語言的學習不可能離開文化,外語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文化教學。
3、文化意識
早在二十世紀初,一些西方教育學家就發現了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并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與研究。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語言學家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在語言學習的同時,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語言學習者不僅僅要學習語言與文化,而且應當意識到語言和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語言中有文化,文化中有語言。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后,歐美國家經濟,社會,文化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所以很多國家實行了教育改革,希望所培養的人才可以適應這個發展和變化著得社會。所以,美國,法國和蘇聯等國家相繼提出了新的教育發展綱要,在綱要中明確規定了外語的學習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國現在實行的《英語新課程標準》對我國的外語教學也對文化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4、閱讀的本質
閱讀從本質上說,以目的觀論,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信息。閱讀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一項社會文化技能,是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手段。威廉斯(Eddie Williams)曾給閱讀下過一個非常簡單的定義“閱讀就是一個人看著并理解所寫文字的過程。”在這個定義中最關鍵的詞語是“理解”,“閱讀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閱讀的速度就是理解的速度。”這些提法在閱讀研究界已成共識。只有弄清楚理解過程,才能揭示閱讀的過程。閱讀的實質就是理解。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思維溝通與交流的過程,包含著隱形的互動。有的語言學家認為,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讀者通過接觸一系列的心理符號開始,而這些心理符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如果讀者理解了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那么閱讀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還有些語言學家認為,閱讀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和文章相互作用,創造或再創造了富有意義的表達。在20世紀紀70年代以前,語言學家將閱讀看成是字、詞、句中構造意義的過程,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與發展,人們發現非語言因素對閱讀理解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有人提出閱讀是:understand(理解),respond(反應),meaning(意義)這樣一個積極的過程,即在閱讀教學中,不應該強調學生明白每一個單詞的意義或者每一個句子的成分結構,而是鼓勵他們加強語篇的理解,即對文章宏觀性的把握,并能捕捉到文章所蘊含的隱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