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密斯建筑空間的優秀論文
一、從外墻到室內核心
隨后,在1945年,密斯在小城市博物館方案中的這種對空間的理解,應用到了一個私人小住宅中,也就是范斯沃斯住宅。這一次,他完全放棄了墻,空間中只留下柱子、樓板和屋頂。就里索住宅而言,在空間的處理上,是將扶助空間或私密空間布置在角落,也就是兩端封閉,中間開敞。后來,密斯為了獲得更純粹的外觀的玻璃體量,將外墻退向了后面,就像范斯沃斯住宅一樣,以服務核心代替了墻在空間中的流動形式。在結構上,密斯選擇了使用單跨框架,以便室內沒有柱子的干擾。這一次,密斯將工字鋼柱從建筑外表皮又向外推出了一點,從外側與屋頂和地板擦邊而過,從室內看向室外,再也不會出現柱與屋頂或地面轉角的體積感,從而削弱了柱子的體量感,這個手法在新國家美術館中也曾使用。總而言之,在使用了偏心的核心取代墻體以后,密斯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使室內空間的柱子的消失上。
二、柱子的消失
密斯在20世紀50年代探索的大跨度無柱空間,也就是人們日后所說的“無柱空間”。雖然使用了中軸線,但克朗樓的軸線和空間感受與古典情節有很大的差別,在這個軸線上,密斯沒有設置任何能成為視覺中心的物體,所有的墻體都是半高的,人們的視線可以越過這些墻看到后面的玻璃表皮,在大廳的任何位置,人們的'視線都會不自覺的被吸引到空曠的屋頂。在芝加哥會堂方案中,密斯使用了更佳驚人的結構處理方式,既桁架和網架。在如此巨大的空間中需要容納看臺、樓座、舞臺等固定的功能,于是空間的通用性讓位于它的統一性,其外觀也不再是玻璃表皮,而是巨大的結構構件。這是密斯對空間持久的追求的產物,卻常常被后人理解為對結構的浮夸處理。
三、密斯和他的空間
在密斯一生的建筑實踐中,對于空間的表達方式,是有別于同一時期其他建筑師的,他的空間由復雜到流動,再到整體變化。他的流動空間逐漸被通用空間所代替,在一個漫長的時間段中,流動和通用性并存在密斯的方案中,這是他反復比對兩種空間形態后的意義和反映。密斯最終選擇了通用性,但流動并沒有隨之消失,它雖不再是設計的基礎,但由隔墻所替代。密斯不斷重新定義著建筑的本質,他早期的透明表皮,在空間表達形式上不斷演變為結構構件及秩序的表達。
【關于密斯建筑空間的優秀論文】相關文章:
8.笨漢漢斯讀書筆記
9.南京安捷斯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