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建筑匠作的教學創新與探索論文
摘要:傳統建筑匠作課程是適用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基礎課,在環境設計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對傳統建筑結構和匠作的臨摹學習、實際案例和項目引入式教學、并結合有針對性的作業訓練及應用實踐,啟發學生舉一反三的應用能力,強化和提高學生的構思能力,以此建立傳統建筑匠作的教學和學習體系。
關鍵詞:傳統建筑匠作;結構;引入式教學;舉一反三
傳統建筑匠作課程是適用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基礎課,在環境設計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傳統建筑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建筑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觀的傳承載體和表現形式。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理應深入了解傳統建筑文化、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才能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環境設計。匠作是指工匠技術,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古建筑外表的學習,還需要了解和掌握傳統建筑構件部位的名稱、功能作用、構件連接結構、構件尺度選擇、構件材料選擇和建筑施工工藝等,因此傳統建筑匠作是一門工、藝相結合的課程。在目前高等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中,傳統建筑匠作課程開設的宗旨是為以后的專業設計打下基礎,傳統建筑匠作不僅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開設,同時還是一門基礎課向專業設計過渡的橋梁學科。在當下國家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設計的新形勢下,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對于我國傳統建筑本體和室內外空間的了解和深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課程教學中需要以中國傳統建筑匠作為主,這樣既符合了新形勢,也能簡便的找到現實案例進行觀測。傳統建筑匠作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單體建筑本體、群體建筑組合、建筑圍合空間、以及建筑室內空間中的家具等。通過對于傳統建筑匠作的了解和熟悉,讓學生能夠知道傳統建筑匠作的工程關系、傳統匠作與傳統建筑設計的關系、傳統匠作技術與傳統建筑藝術的發展關系等,初步樹立工、藝結合的專業認識,拓展學生的有關傳統建筑方面知識及文化素養,為環境設計打下一個必要的基礎。對于傳統建筑匠作課程的教學創新點,有如下三方面:
一、在傳統建筑匠作教學中注重學生對于結構的理解
傳統建筑匠作在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等專業中也是一門必須課程,對于美術學中的環境設計專業來說,傳統建筑匠作教學需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或者說讓學生從哪個角度熟悉和深入,是需要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對于設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傳統建筑匠作對于他們未來的設計起到設計尺度和構造連接確定等有相當的幫助,因此傳統建筑匠作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注重對于傳統建筑結構的了解和熟識。教師應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加強結構的講解,從易到難的仔細剖析,布置必要的課堂和課后作業,讓學生臨摹傳統建筑結構,通過對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結構進行臨摹,體會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建筑結構特點,從而對于當下的建筑設計能有所創新。臨摹練習中要注意體會同一結構在不同時代的構造演變,以便理順結構的發展脈絡。學生通過臨摹可以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不同材料、工藝所形成的不同效果,分析不同時代、文化、審美下所形成的不同風格,理解不同環境、條件、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特征;通過臨摹,學生可以了解、掌握傳統建筑的構成規律、藝術特征、處理技巧;通過臨摹,學生能夠發現傳統建筑結構的傳承和發展脈絡,并把握傳統建筑結構的功能性和精神性,進而從文化史的層面上,理解結構工藝背后的隱性的、深層的文化內涵,才能創造性地發展傳統建筑藝術。
二、實際案例和項目引入式教學
在傳統建筑匠作教學中以案例或項目的方式引入,對學生理解傳統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案例測量和觀看施工現場,能夠直觀和深入的理解建筑和家具構件的尺度選擇,結構連接,工藝要求等。如通過對于淮安市清河區清晏園中的古建筑關帝廟的測量和繪制,就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大木式建筑的構造,以及具體部位構件的位置、材料、尺度、造型和色彩等。這樣有利用于學生在今后的環境設計中了解此類建筑的結構特征和尺度選擇。再如通過現代仿古建筑的施工現場的觀測和對于工人的咨詢學習,能夠使得學生深入了解現代古建筑匠作的工序、構造特點、工藝要求和材料選擇等,增加現實直觀性,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最后可以對比思考現代的和古代的建筑匠作的優劣性,以及現代古建筑設計和匠作施工的設備和材料等條件改變下,如何改進古建筑方案,為以后的設計生涯提供寶貴的經驗。案例和項目的引入式教學能使課程的教學形式更為豐富。項目的測繪還強調采用傳統手繪來繪制古建筑,同時也應用電腦軟件加以輔助繪制,以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和精確性,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工作效率,通過在理解古建筑結構和匠作的基礎上,進行適用性設計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從一開始學習就樹立結構設計意識,以適應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
三、在傳統建筑匠作教學中注重啟發學生舉一反三的應用能力
設計的靈魂在于傳承和創新,傳統建筑匠作課程也不例外,課程教學內容僅停留在臨摹和了解的基礎上是不夠的,老師應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活躍他們的應變思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創造性,對于學生的思維創新的萌發,要加以呵護、培養,本課程教學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認識、傳承、應變和創新能力。傳統建筑匠作教學中的結構和匠作施工部分多為傳統的,而學習此內容不僅僅是了解歷史,更為了在現代環境設計中得到應用,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多變性創新應用。因此,教學中需要注重啟發學生根據不同建筑造型和材料等條件,對于傳統建筑結構和匠作施工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以更好的符合現有條件和現代施工需要。同時,也為創新型和創意型中國風建筑空間設計提供可行性和可能性經驗支撐。
參考文獻:
[1]夏燕靖.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D].南京藝術學院,2007.
[2]徐潛,張克,崔博華.中國傳統建筑[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3]馬柄堅.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M].科學出版社,2014.
【傳統建筑匠作的教學創新與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論文(精選6篇)05-05
工商管理實踐教學模式探索的論文11-06
創新教育論文11-13
傳統民居建筑美學特點分析論文(通用5篇)04-12
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論文(精選7篇)04-01
建筑施工的論文11-10
綠色建筑論文(經典)07-20
建筑電氣論文06-18
綠色建筑論文07-28
創新管理論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