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現代建筑構造細部的文化特征
論文關鍵詞:現代 構造細部
論文摘要:分析了建筑、構造文化的關系,研究了現代建筑構造細部的文化特征,指出從建筑的構造和細部可以反映一個和時代的文化內涵,它們凝聚了廣大勞動者的智慧和情感,也積淀了深厚的發展文化和豐富的及人文意識形態。
1 建筑、構造與文化
“文化”一詞有廣泛的意義,歷史上關于文化的語義解釋多達200種以上。由于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它涉及到、學、人類學 、學、和歷史學等諸多人科。
作為人類社會進化的物質產物,建筑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建筑被認為是文化的載體,其構造與細部則是記錄這些文化信息的詞匯,表現出與整體相適應的文化特征。從運用的、構造方式、紋案、色彩等方面人們能夠獲取與之相關的文化信息。今天,世界各地之所以能有這樣多姿多彩的建筑,其文化內涵的傳遞主要就是通過細部來完成的。因此,構造與細部在傳遞建筑文化信息時起著重要作用,成為建筑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2 現代建筑構造細部的文化特征
2.1 現代建筑的構造與文化
當今世界,時空概念上的“地域”迅速消融,、、文化日益全球化,在經歷了各種建筑思潮的洗禮之后,當代建筑師深刻認識到建筑文化的意義。20世紀初西方建筑舞臺上出現了現代建筑思想并廣泛,現代主義建筑強調建筑隨時代而發展變化,現代建筑要同化社會的條件與需要相適應,強調重視建筑物的實用功能,主張突出現代材料、結構的特質并發揮新建筑的特點等等,這些新型的建筑觀帶給人一種強烈的時代感。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現代主義建筑主張堅決拋開歷史上的建筑風格和式樣的束縛,按照今日的建筑靈活自由地進行創造性的設計與創作。拋開其積極的一面,現代主義建筑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許多人批評它割裂歷史,過分重視技術而忽視人的情感需要,忽視新建筑與原有文脈的聯系,因而又產生了很多新的流派和新的創作傾向。許多建筑師對建筑的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表現做出積極的嘗試 ,他們重新關注建筑與文化的內在聯系,試圖從傳統文脈中尋找建筑的特色和自我的存在。除了一些特定類型的建筑外,完全照搬古典式樣的建筑已很鮮見。
2.2 現代構造細部的特征
香川縣廳舍被普遍認為是現代建筑精神與日本文化的結合 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其出色的細部。 日本建筑師丹下健三設計的這幢建筑由部分 3層的樓房與 8層的主樓組成 ,高層的主樓部分四周有一圈挑廊,廊邊有水平欄板,廊子由富有韻律的小梁支托。從欄板下露出的小梁采用的是日本傳統木構建筑的手法,香川縣廳舍的這些構造細部經過精心設計以后,整座建筑雖沒有傳統建筑的構件卻使人不覺聯想到 日本古代寺廟的代表——法隆寺的五重塔,由此這座現代建筑被賦予了日本的內涵。當代建筑師不僅用空問、、造型等來表現文化和地方特色,體現時代的大眾需求,表達對建筑的認知、思想和主張,許多時候也通過構造細部來表現這些內容。德國建筑師.埃爾曼(E.Eiermamn)主張建筑應能表現結構、構造形式,同時應通過對構造的細致處理使之產生令人愉快的效果。20世紀 50年代 E.埃爾曼把輕質高強的預制裝配式鋼構架坦率而悅目地暴露在外,讓主車間外墻的石棉瓦楞板在鋼構件后面毫不間斷地通過,使廠房看起來十分纖巧。經過 E.埃爾曼對構造上的細致處理,烏西尼織造廠的外觀雖沒有做特別的修飾,卻顯得不同凡響。
我們說建筑構造與細部要素的產生通常都是緣于實用功能,但有時也可以由象征性的需要演化而來。在新德里的美國駐印度大使館中,斯東也很好地利用構造與細部表達了意在把印度文化和現代技術完美結合在一起的設計構思。使館的主樓呈長方形,建在一個大平臺上,房屋四周是一圈 2層高的鍍金鋼柱柱廊,左右對稱 ,由明顯的基座、柱子和檐部三部分組成,與希臘古典柱式有相近之處。柱廊后面是雙層外墻,里層是玻璃墻,外層則是大片的白色漏窗式花格墻,使采光與維護功能相結合。斯東的伊斯蘭式混凝土花格墻具有極強的地區象征性,于是被強烈地作為精神文化上的交流媒介運用于墻體。花格墻是用預制陶土塊制成的,在結點處覆以光輝奪目的金色圓釘裝飾,它使人聯想到印度的泰姬瑪哈爾陵。據說斯東在設計前曾研究過泰姬瑪哈爾陵,并從中獲得靈感。這座現代建筑運用傳統的法則,使用現代的建筑——金屬和技術,對外墻和柱廊的細部構造加以精心處理,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建筑神韻,整座建筑表現出端莊典雅,輕盈,高貴,奕奕生輝的形象,把印度文化和現代技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后現代主義思潮在建筑上表現出雙重性,既要反映新技術的時代性,又要反映大眾化、化、地方化等特征。它的細部裝飾主要來源于特殊的歷史式樣,尤其是古典建筑原型,并以具象或象征的方式表達。文丘里認為對于文化的表現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的部件”。他認為作為建筑師應有意識地把深思熟慮過的歷史觀作為行動的指南,而不憑習慣辦事;應對建筑傳統和當代文化進行注釋,而非將其視為無意義加以拋棄。他認為建筑“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到舊的或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格雷夫斯設計的波特蘭大廈就是對這種思想的表述(見圖 1,圖 2)。
波特蘭大廈一直被稱作“隱喻的建筑”,它蘊涵著比擬和隱喻的文化連續性。波特蘭大廈是一座 15層高的樓房,其外觀較為敦厚,既非現代的又不是復古主義的。立面用臺座、墻身、頂部三段式建筑,大的壁柱和拱心石使人聯想到古希臘古羅馬柱式,墻體的帶飾和色彩具有市俗情趣,整個形象既質樸嚴肅又多變有趣。之所以這棟后現代里程碑以這樣的外觀示人,在我看來就是為體現一種穩定的情緒和肯定發展的觀念。首先,波特蘭大廈的整體外觀使人聯想到古典柱式,而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本身就是與人體崇拜有關。多立克柱式是對剛強男性人體的模擬,愛奧尼柱式則是對柔和女性人體的模仿,科林斯式則只是從愛奧尼式演變過來而已。這種對人體的模仿最能令人感到親切并能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在形式上起到了設計的慰藉功能,格式塔學派稱其為“異質同構”。波特蘭大廈的隱喻意義則從這方面給人們提供了或多或少的親切感以及平緩、穩定的情緒。
其次,波特蘭大廈所具有的市俗情調肯定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至少,它同意推動人類進步最基本的元素是平民大眾,而并非就只是幾個玩味所謂高雅和先進的,躲進象牙塔成一統孤芳自賞的衛道士。最后,在深層意義上說,波特蘭大廈可能對自然的向往在于關注人自身之 中。因為對心靈的撫慰以及對社會的肯定都是在尋求一種正確理解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途徑。
3 結語
建筑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產物,是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從建筑的構造與細部可以反映一個和時代的文化內涵。它們凝聚了廣大勞動者的智慧和情感,也積淀了深厚的歷史發展文化和豐富的社會及人文意識形態。正是因為構造與細部在功能以外呈現的社會的、民俗的、制度的內容,使它具有了多樣性、豐富性、地區性的特征,成為我們理解現代建筑的語匯,欣賞現代建筑的視角,也是我們評價現代建筑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M].北京:中國出版社,2001.
[2] 同濟大學西安冶金建筑學院,南京院,重慶建筑工程學院.房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
[3] 路忽玲,王 娟,孫成全.淺談建筑[J].山西建筑,2007,33(7):64—65.
[4] 陳保勝,陳中華.建筑裝飾構造資料集(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淺談現代建筑構造細部的文化特征】相關文章:
淺談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特征04-20
淺談文化與文化教育的關系06-02
淺談京劇里的文化11-15
淺談關于德國的文化04-25
何謂文化讀后淺談06-13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04-20
淺談中國酒文化07-21
企業文化的涵義及特征概述04-14
淺談廣告語的語用學及文體學特征08-16
淺談美式英語的起源發展和特征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