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行為護理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影響以及臨床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行為護理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觀察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間在東莞市人民醫院綜合科治療的100例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組為行為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各50例患者。常規護理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行為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行為護理模式。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后4個月、8個月的FMA評分、ADL評分與護理前對比顯著提高(P<0.05)。結論:行為護理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比常規護理更顯著,建議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行為護理;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康復效果;臨床效果;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發病率以及死亡率較高,患者腦部神經組織由于血液供應障礙,容易造成活動受限后遺癥[1]。在治療過程中,康復治療周期還很長,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工作,提高患者的心理、生理耐壓能力,優化患者的生活質量顯得非常重要[2]。而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行為護理模式,全面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工作,涉及到關系患者康復的一切因素,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間在我科住院治療的100例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將100例患者隨組分為行為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行為護理組50例,年齡(49.3±4.5)歲,男性31,女性19,平均病程(11.2±3.1)年;常規護理組50例,年齡(49.3±4.5)歲,男性31,女性19,平均病程(11.2±3.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1.2.1常規護理組 對常規護理組進行傳統常規醫學護理模式護理,從患者急性發病期、住院搶救期及康復治療期三方面,促進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
1.2.2行為護理組 行為護理組患者在傳統常規醫學護理模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行為護理模式,具體內容:
①改善病房環境,給予患者良好的感覺刺激;②肢體運動功能鍛煉,提高患者自理能力;颊咴诳祻推陂g,站立強度應由小到大,步行速度由慢到快,勿讓患者獨立鍛煉,防止患者跌倒;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護理人員應主支協助患者進行上肢活動: 鼓勵患者積極用手拿放物品,幫助患者盡力自主完成梳理、洗澡、洗臉,除了積極使用健側肢體活動。
1.3 療效評定標準 對患者護理前、護理后4 個月、8個月后進行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MA),FMA對患者的肌張力、關節靈活度、身體平衡與協調、神經反射等指標進行評分,共50項,每項最高分為2分,總分為100分。
1.4 數據處理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卡方檢驗計數資料,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行為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后4個月、8個月的FMA評分、ADL評分與護理前對比顯著提高(P<0.05);詳情見表1。
表1 行為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對比
3 討論
本研究中行為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護理后4個月、8個月的FMA評分、ADL評分與護理前對比顯著提高(P<0.05),這表明常規護理模式可以使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運動功能有所恢復,行為護理模式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以及臨床效果優于常規護理模式。在臨床上,通過中腦運動神經系統的代償性、可塑性及恢復能力,使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通過常規護理模式聯合行為護理模式,盡可能恢復機體的運動能力[3];同時患者也可通過四肢及肌肉被動、主動鍛煉運動、協調運動功能障礙肢體與健肢的關系來刺激患者的視、聽、言、覺、動功能,促進患者機能全面恢復[4]。
研究表明,行為護理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比常規護理更顯著,建議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根華.護理干預對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296-296.
[2]王淑平.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3):209-209,210.
[3]辛芳芳,魏洪娟.行為護理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影響的探討[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7):3370-3371.
[4]范寒院,李淺峰.循證護理對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的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0):3106-3107.
【行為護理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影響以及臨床效果觀察】相關文章:
護理干預影響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03-16
試論組織人民行為的影響效果12-05
心理干預在急診癔癥患者應用的效果觀察03-16
急診科患者優質護理效果分析11-19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分析03-16
探討眼外傷的臨床急救和護理效果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