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崢嶸高論 浩蕩奇言-淺析《莊子·逍遙游》的精比巧喻
摘要:《逍遙游》幾乎由寓言和比喻構成,行文揮灑自如,奇幻莫測,不僅描寫形象,而且結構大起大落。比喻通俗淺顯,使人易于明白。本文對其中的精比巧喻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哲理思想;精比巧喻;精神解放
我國先秦時代諸子散文的一大特色,是哲理的思想和藝術的因素水乳無間地交融在一起。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杰出的,是著名的《莊子》散文。魯迅評論莊子時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次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莊子生于戰國亂世,諸侯之間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而且統治階級以“術”治人,嚴刑峻法,網羅密布,使人“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在這種情況下,莊子憤世嫉俗,成為一個遁世主義者。他宣揚人應當脫棄一切物累,而獲取精神解放,爭得絕對自由。《莊子·逍遙游》這篇文章,就旨在說明人應該由“有待”(一切客觀依靠)而進入“無待”,人只有脫棄掉一切物質條件、物質欲望,才能取得真正的自由。
文章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是古代傳說中的北方溟漠無涯的大海;“鯤,魚子。凡魚之子名鯤。”又釋鯤“本小魚之名”(明·方以智),莊子在這里卻偏用為大魚之名。文章開首便先聲奪人,描繪出一個波瀾壯闊的場面:一條其大無比的魚自由地遨游在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魚之大,不知其有幾千里,莊子卻用一個小魚之名--鯤來命名,這其中就含義無窮,耐人尋味。接著,莊子筆鋒一轉,魚又化為一只大鳥,騰空而起。魚之大,已經令人驚奇了,瞬息間,魚竟然又變成鳥。變之快,變之奇,真正令人咋舌。鯤如何變為鳥,莊子沒有細致描寫,但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畫面:鯤在大海里一振,頓時,洪波涌起,巨浪連天,鯤的形象即刻逝去,隨之而出現的是一只巨鳥大鵬。魚變為鳥,鳥當然要飛了。“怒而飛”,是說積滿力氣,怒張毛羽,一突而起。“怒而飛”三字,窮形盡相地寫出了一個龐然大物在起飛時的那種突飛迅猛的樣子。鳥飛往天空,它的翅膀像天上的一塊大云,垂陰布影,遮天蔽日,然后,將飛往南方的“天池”。
莊子為了使人們相信他鯤變為鵬而南徙的寓言,又引出所謂“齊諧”(古代記怪異之書)作為佐證:“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引“齊諧”這本書中關于大鵬南徙的記載,并不只是單純用“齊諧”作為他的旁證,而是用“齊諧”的記載補充描寫他的大鵬究竟怎樣“怒而飛”,以使形象更加鮮明。鳥越大,起飛便越有力,翅膀拍打著水面達三千里之遙,才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搏,拍打著翅膀回旋;扶搖,從下往上的旋風。“摶扶搖”三字有形有聲,活畫出了大鵬高飛時凌摩霄漢的氣勢。接著又說,這只“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一經起飛,要時經半載,方一落腳止息。大鵬的起飛真是驚心動魄。接下來是一段極其輕松、舒緩的描寫: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無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野馬、塵埃,都是春天飄在空中的游氣;“息,出入氣也。”這些微小的東西,只要一點出入之氣可以使它們在空中飄蕩了。人在下邊看天是青蒼色的,這并不是它的正色,大鵬在九萬里的高空看地面,也是這般顏色。這里的“野馬”一段,與前邊“大鵬”一段緊緊相連,一個形象無比巨大,起飛一次,翻天覆地;一個極其纖微,人目難見,只需出入之氣就可以使它們在空中飄蕩。這一大一小,互相映襯,顯示出了莊子文章的神奇莫測與參差、跌宕之美。
莊文的神奇,不僅體現在所描寫的形象上,也體現在文章的結構上。由一個宏大的、大動大搖的場面,陡然變到極小的、和平寧靜的場面,兩相映襯,正所謂大起大落。我們讀《逍遙游》到這里,猶如駕船在峽谷之中,經過激流險灘,突然到了風平浪靜的湖面,使讀者繃緊的心弦一下放松下來,在目前寧靜的景致里細細回味著剛才的搏斗,這正是莊子的神來之筆。
莊子對大鵬、野馬、塵埃的描寫,都是為了論證他的絕對自由論而用的比喻,但到此,卻還沒有點出主題。接著下面,他又以比喻比:
且夫水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則膠焉,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在斯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這一段以水負舟比喻風負鵬,說明大鵬南徙還不是絕對自由,還屬于“有待”,并沒有達到“無待”的境界。水不大,當然負不動大舟,屋里的凹地上倒一杯水,草芥就可以在其中飄蕩了。所以,風不大就負不動大翼,負動大翼,就一定有大風。他的這些比喻,非常通俗淺顯,使人易于接受,同時又像一個個臺階,引你一步步走去,實際上是一種形象的論證。
接著,莊子又把文章宕開去,童話般地設計了一個蜩與學鳩的故事。以蜩、學鳩對大鵬的嘲笑,說明“小知不及大知”的可憐、可笑: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而起飛,槍榆枋,時則不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蒼茫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蜩,即蟬;學鳩,即斑鳩;決,很快的樣子。這里,莊子用的是以比喻比、比中套比的手法。寫蜩與學鳩,還是為了寫大鵬。大鵬南徙要高飛九萬里,蜩與學鳩卻以自己飛高至榆枋、飛不到則落于地面來嘲笑大鵬。對于蜩與學鳩的淺見陋識,莊子又用行路遠近、備糧多少的比喻加以諷刺。莊子形容蜩與學鳩“決而起飛”,用了一個“決”字,堪稱妙筆,把二蟲鼓動著翅膀,倉促地飛上飛下的滑稽樣子,完全描模了出來,而與前邊“怒而飛”的大鵬形成鮮明的對比。
用了蜩與學鳩的比喻,莊子似乎還嫌不足。于是,又用“小年大年”進一步說明他的思想: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靈冥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朝生而暮死之菌;蟪蛄,即夏蟬。冥靈、大椿,都是長壽之木;彭祖,前人說他活了八百歲,以長壽著稱。莊子先寫兩個生命極為短促的朝菌、蟪蛄,它們一個活不到一天,一個活不到一年。接著又寫了“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朝菌、蟪蛄的壽命,與它早已無法比擬了。莊子又舉出一個壽命更長的大樹--上古之大椿,它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相比,何足為道!彭祖只不過八百歲,他與冥靈、大椿比起來,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靈、大椿相比嗎?他的壽命也是短的,而世間眾人卻認為彭祖的壽命最長,每每與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嗎?人有所知,必有所不知,正所謂天外在天,若想真正“逍遙”,必須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打破固有的思想。
《逍遙游》從鯤變化為鵬開始,經過一連串的比喻后,莊子的筆又回到了大鵬上去。“湯之問棘”一節,又講鯤鵬以及斥鴳嘲笑大鵬的南飛,這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在這里,莊子把他反復論說的這一切,再到“歷史”的材料加以證明。
莊子想解決的是人在混亂的社會里的處世問題。千奇百怪、變化多端的描寫,猶如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穿過峽谷,流過平穩的河床,經過亂石,最后歸入大海一樣,在九曲回轉以后,莊子的筆觸及到了人間。人間也同他以上所舉的一系列比喻、寓言一樣,有各種各類: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莊子在前邊所描寫的鯤、鵬、蜩、學鳩、斥鴳、小知大知、小年大年,一系列的反復比喻,只不過是這一段的鋪墊,中心思想都體現在這里。他的千變萬化,恢詭譎怪,都百變不離其宗--講人的生存,講絕對自由。“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就像那蜩、學鳩、斥鴳一樣:“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子,就像那乘大風南徙的大鵬一樣。從這一節里,我們可以看出,他認為大鵬、宋榮子、列子都是“有所待”者,連大鵬在內,它雖然能南徙天池,但無扶搖之風也不能高飛;宋榮子“猶有未樹也”,列子也得乘風才行。大鵬、宋榮子、列子都不是“逍遙游”,那么,誰是“逍遙游”呢?下面,莊子點出了他的“逍遙游”者: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夫待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這幾句是說,如果乘著天地自然的正氣,駕馭著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物質世界)以游于無窮的宇宙,他就沒有什期待的了。這樣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他們不僅看透了功名,而且看透了一切,拋棄了一切,使自己順應于自然,無所偏執,達到“逍遙游”了。這就是莊子的真正用意,用了許許多多的比喻,想達到的就是這個目的!跺羞b游》讀到這里,我們如同在一個幽深的隧洞里經過漫長的摸索穿行,碰到了許多千奇百怪的巖石、化石之后,突然遇到開闊地,豁然開朗了,原來他說的就是這些!當然,放下一切,不是真的要你拋棄一切,而是不執著于這一切。
參考文獻:
[1]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春秋)孔子.爾雅[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崢嶸高論 浩蕩奇言-淺析《莊子·逍遙游》的精比巧喻】相關文章:
怎樣提高論文參考文獻著錄質量07-25
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水平提高論文04-14
淺析藝術的本質10-27
淺析日本交通08-09
《莊子》中“安之若命”的解讀04-13
淺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見05-30
淺析電子證據論文04-28
物權法定原則淺析06-05
淺析組織公道的維度08-24
莊子的藝術境界論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