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的論文(通用14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經?吹秸撐牡纳碛鞍桑撐膶τ谒薪逃ぷ髡,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供應鏈管理的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1
摘要:營銷管理作為企業供應鏈管理中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提高供應鏈營銷管理水平,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當務之急。這就要求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必須對供應源到需求源的各種信息及時準確地掌握,以實現經營計劃和決策的制定,以在協調中促進整個供應鏈系統運作更加流暢高效。本文探討了供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旨在為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改進提供借鑒價值。
關鍵詞:供應鏈;營銷管理;決策
供應鏈是一種圍繞企業核心過程的網鏈結構,其對企業的描述主要基于過程觀,其所控制的過程不僅包含人才流、資金流,而且包含物流、信息流等,是一個貫穿原材料采購到產品最終送到用戶手中各個環節的過程。由此可知,供應鏈包括了企業所有環節的全部功能。供應鏈管理則是供應鏈組織的一體化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與模式,近年來國內外對其重視度日漸提高。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主要在于促進企業服務水平的提高和總交易成本的降低,這也是現代企業面對信息時代沖擊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好地發展,很多企業開始加強管理力度,在市場管理中逐漸引入供應鏈管理思想,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有效地整合企業內外各項資源并形成互動管理,從而推動從供應商到最終客戶增值價值鏈的形成。
一、供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組成構架
1.供應鏈市場調研系統。在企業決策支持系統中,供應鏈市場調研系統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供應鏈市場調研系統除了可根據自身工具性對顧客的實際需求與潛在需求進行了解,而且可從營銷管理者的相關設計方案如調研方法與樣本選擇方法等入手,收集、分析與整理企業經營的供應鏈原始數據,決策支持系統中所包含的兩大模塊,即調研數據分析處理與原始數據收集模塊,便可實現對企業營銷決策相關方面的'分析,并向決策支持系統反饋分析處理后的結果,從而將有效的決策支持提供給企業的經營。
2.供應鏈市場營銷情報系統。在企業決策支持系統中,供應鏈市場營銷情報系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企業自身競爭水平的提升,最終目的則是為了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該系統可幫助企業供應鏈營銷管理者對其競爭對手的相關營銷信息以及與供應商的相關營銷信息進行收集、分析,使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供應鏈市場營銷情報系統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又可分為兩個模塊:其一為情報收集模塊,其二為情報分析處理模塊。第一種模塊主要從企業供應鏈營銷外部數據源與內部數據源入手,對與企業市場營銷相關的信息直接加以獲取,這些信息中不僅包含供應商信息外,而且包含競爭者信息,同時包含相關產品市場環境信息等。第二種模塊則主要通過對各種統計方法與計算模型的提供,從系統化與層次化上對系統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使這些信息成為可靠情報,對產品市場營銷水平產生決定作用。通過供應鏈市場營銷情報系統的利用,企業供應鏈營銷管理者可有效地分析自身所處行業的商業變化,根據相關情報對競爭對手的營銷策略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將可靠的運行保障提供給企業生產和經營環節,促使企業競爭力提高與企業發展水平提高這些目標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3.供應鏈市場營銷管理系統。在企業決策支持系統中,供應鏈市場營銷管理系統除了對經營中各種營銷信息加以負責外,同時需要對相關風險事故的損失信息等加以負責。根據業務內容,該系統會對營銷基礎數據庫中的有關數據實施分類,使其能夠在營銷數據庫中得到統一集成,從而促進面向全局的數據視圖的形成,不僅可將信息的查詢服務提供給企業的相關決策,而且可將信息的統計、報告等服務提供給企業相關決策。
4.供應鏈風險評價系統。根據供應鏈市場調研系統與供應鏈市場營銷情報系統對相關營銷信息的收集,供應鏈風險評價系統可通過對風險識別與衡量手段的運用,分析企業營銷活動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同時估測這些風險因素可能導致的損失,在風險評價上的有效作用使該系統成為企業決策支持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站在客觀的視角來看,企業不可能將營銷決策的滯后性完全進行消除,但根據相關風險概率的分析,則可評估相關損失,從而使企業營銷決策的有效性與實時性得到提高,提供穩定的內部保障給企業,促進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二、企業供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結構
盡管數據倉庫技術、聯機分析處理和數據挖掘技術最初出現時屬于三種獨立的信息處理技術,但因為這三種技術在內在存在一定的聯系和互補性,所以業界人士普遍將其作為綜合結構共同應用于企業供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中。這種全新的決策系統技術構建,使信息的本質得以真正意義上被重新展示出來,這也表明信息系統的設計觀念正在發生轉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處理驅動,而是開始轉向數據驅動,這種轉變同時能夠將更加有效的支持提供給復雜環境中的決策。在信息層次上,企業供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對于營銷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來說,供應鏈管理環境不僅為其信息基礎,而且可對系統的信息反饋加以接受,為整個供應鏈經營活動提供指導以保證其有序進行。事務性應用環境組成元素主要為供應鏈網絡中所包含的一些事務性應用數據庫,通過對所保存數據進行抽取、清洗、轉換,重新組成對管理決策形成支持的數據結構,促進支持營銷管理決策的數據倉庫。事務性應用環境的支持對象還包括營銷事務性管理活動,通過對事務性處理和決策分析進行分析,促進整個系統運行效率的提高。決策支持應用環境可將數據倉庫、知識庫系統等結合起來,對于復雜的營銷管理問題通過這一結合能夠做出決策分析。因該決策系統從性質上看屬于輔助決策系統,很多決策分析過程都離不開用戶的參與,人機交互環境給系統與用戶提供了交互的界面,能夠為系統運行的有效性提供更好保證。
三、供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各項支持功能的實現
1.制定供應鏈營銷在價格戰略。供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可以對綜合評價分析法加以采用,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深入地分析企業市場競爭實力。該系統中情報分析系統和市場調研系統還可對相關數據信息加以提供,通過這些信息不僅可以具體地研究市場趨勢、產品的生命周期,而且可以具體地研究產品的定位目標等,從而促進對企業發展最有利的市場營銷價格的得出。該系統還可對層次分析法加以采用,在此基礎上細分產品市場,通過分析行業市場中本企業所呈現出的競爭優劣勢及機遇、威脅等,促進企業對最終目標市場進行確定。
2.分析和預測供應鏈營銷市場。對供應鏈營銷市場進行分析與預測,是決策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不僅會對企業內部管理效率產生影響,而且影響著企業資源的優化整合,同時關系著企業對市場方向的把握,對企業自身發展也具有促進作用。根據系統中的數據挖掘技術,除了能夠分析消費者的相關購買行為,同時可分析企業的競爭對手,從而將可靠的信息提供給企業作市場分析與預測,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把握產品市場需求。該系統還可對市場需求的彈性模型進行建立,通過該種方法能夠研究市場對產品的市場需求量,還能研究市場價格變化趨勢,根據有關研究企業即可對產品及產品數量進行最優化地定價和確定。
3.供應鏈營銷管理中產品價格與分銷渠道決策。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中的產品價格與分銷渠道決策,不僅與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有著直接關系,而且可較大程度地影響企業的整體競爭水平。首先,決策系統中的數據管理層,可對產品的市場需求進行分析,同時可對同類產品的市場價格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企業內部不同產品即可實現不同的組合,對產品的定價方法與定價目標進行科學地確定。工具層中的系統模塊,不僅可以合理地評價經銷商檔案,同時可合理地評價業績維護,有利于企業分類管理經銷商所提供的信息,從而促進企業內部資源優化與整合的實現。綜上所述,企業供應鏈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能夠幫助企業對產品營銷策略進行分析,該系統還可通過對產品綜合評價,幫助企業對更好的產品組合與開發決策進行確定,對企業營銷計劃和管理具有重要影響作用。新常態經濟發展背景下,企業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各種決策模式,統一優化與控制企業產品存儲和分撥調運,促進企業供應鏈成本與服務水平平衡的實現,對企業供應鏈營銷管理決策系統的建立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丹青.市場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與實驗[J].經濟管理:文摘版,20xx(9):13-14.
[2]李余梅,李曉利.市場營銷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與實現[J].經營管理者,20xx(5):265-266.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2
【摘要】在企業中,存貨是一項重要的流動資產,它的存在勢必占用大量的流動資金,而且存貨區別于固定資產等非流動資產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企業持有存貨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出售。因此,存貨管理在企業流動資產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市場競爭的越加激烈,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一個好的存貨管理方法,不僅有助于防止存貨賬實不符,可以降低企業平均資金占用水平,可以提高存貨的流轉速度、總資產周轉率,還能使企業加強成本控制,實施低成本戰略,這些對提高企業的效益尤為重要。
【關鍵詞】VMI庫存供貨商管理采購流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迅猛發展,企業競爭環境和競爭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企業不僅面臨縮短交貨期、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的壓力,也面臨技術進步和需求多樣化的壓力。因此,單個企業通過提高生產力、產品質量和采用先進技術而帶來的利潤越來越有限,企業與企業間合作伙伴的關系日益凸顯,供應鏈管理正日益成為全球化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的一種最有效的新的競爭戰略。很多成功的企業都將與合作伙伴的關系轉向建立聯盟或戰略伙伴關系。當今,行業領頭企業在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競爭優勢的關鍵在于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
一、庫存管理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背景
隨著全球制造的出現,動態化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用戶需求變化迅速、市場瞬息萬變的新環境。面對市場的風險及競爭的`壓力,企業對供應商的選擇也日趨嚴格,供應商與企業之間逐步建立了戰略性的合作伙伴關系。
。ǘ┌l展現狀
在西方國家,自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工業經濟進一步的發展,對存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時在存貨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自工業化開始,西方國家不管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一直不斷探索各種存貨管理模式。傳統的存貨管理理論與方法孕育于賣方市場,在物質產品相對潰乏的時候,企業不愁產品賣不出去的風險。這個時期,企業存貨管理思路只是從企業內部改善管理條件,加強和完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保證存貨資產的安全,降低庫存水平,VMI理論引進,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相對于國外對供應鏈庫存的成熟研究,國內的研究起步相對比較晚,國內大多數學者對于庫存管理的研究是以國外物流專家的推理和結論為依據的,借鑒了國外學者的著作研究成果。庫存管理一直是困擾各行業企業的難題之一,目前我國物流界里面有相當一部分的專家已經認識到庫存對于企業發展至關重要,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ㄈ┌l展趨勢
現代存貨管理理論和方法產生于買方市場,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和技術不斷的進步,顧客需求差異化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產品豐富多元化,企業必須提高快速市場反應能力,適時調整戰略。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企業之間競爭焦點的轉變,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思想,逐漸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其實踐與理論也在西方發達國家逐漸得到完善。VMI模式作為供應鏈管理的一種新型庫存管理模式,庫存同樣也是企業采購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它不僅直接影響企業流動資金的周轉,而且是銜接采購與生產、生產與銷售的重要環節。有效地降低庫存水平,控制庫存成本,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二、庫存改善的實施
企業和供應商建立聯盟的背后動機是增加企業的競爭力,其包含兩個基本的信念:合作行為將減少風險,提高整個物流過程的效率;排除浪費和重復努力,分享信息和共同計劃可以排除或減少與存貨投機相關的風險。企業如果缺乏高效率的內部資源整合將無法快速對市場做出反應。而如果企業能在很好規劃運作內部資源的同時,整合其外部供應商,將提高其生產、采購以及交貨計劃的準確性,從而在快速應對市場的同時,提高對客戶銷售及服務承諾的準確性,將使企業在強大的競爭環境中保證市場優勢。因而對供應商選擇及評價方法的選擇己日趨重要,建立選擇供應商的指標模型以抵御市場風險、增強競爭力,成為企業的迫切選擇。
通過了解供應鏈的工作流程、收集企業相關數據、分析企業成功案例,及企業目前基本運營現狀等因素對原材料庫存的影響,系統分析問題所在,構建論文思路。以及通過對企業近三年來監測到的庫存數據的分析,查找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制定可操作的實施方案。經合實際,系統分析出企業的優勢及當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結合企業供應鏈庫存管理管理,推定供應鏈庫存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剖析企業存在的問題,得出改進和加強的具體措施。
三、供貨商管理庫存的建議
總結國內外采購物流理論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本企業采購組織及流程、采購策略、物料分類管理、供應商和庫存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理論指導并結合公司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采用實證分析和理論分析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針對企業采購物流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同時針對有時需求的不確定性,研究出在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怎樣用最低的庫存來滿足客戶需求。通過各種優化方案達公司庫存值最低的運營指標。
科技日益進步和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全球信息網絡和市場的逐步形成,推動了我國制造業的迅猛發展,企業之間競爭加劇,需求日益多樣化。供應鏈管理作為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基本環節,是保證生產節奏、不斷組織原材料、零部件等供應的保障性物流活動。通過加強采購物流管理,控制生產成本,調整企業結構,從而達到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的目的。通過總結國內外采購物流理論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海灣安全技術有限公司采購組織及流程、采購策略、物料分類管理、供應商和庫存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理論指導并結合公司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如:建立物料分類矩陣,實施新型JIT采購模式,選用層次分析法對供應商進行選擇,建立新時期的供應商管理庫存等。幫助企業規范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采用實證分析和理論分析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針對海灣安全技術有限公司采購物流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議。雖然真正實施和有效運用這些措施、方法存在一定困難,并且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先進理念的追求,隨著企業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相信在不久以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會得到巨大的提高。創新之處在于:基于供應鏈管理理論,針對海灣安全技術有限公司這一具體企業,結合實際參考數據,提出了改善其存在問題的可行性建議,以期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3
一、研究背景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跨境電商呈現了崛起之勢。阿里巴巴和京東都早已把海外購轉到了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海外電商也紛紛在海外購方面加力。相信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跨境電商在中國依舊能持續其快速發展的趨勢。怎樣提升企業競爭力,使自家企業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是大多數跨境電商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決定一個企業成敗的核心要素是供應鏈。然而,跨境供應鏈涉及的環節多而復雜,海內外各國的文化和環境又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要打通跨境供應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跨境電商的供應鏈管理
。ㄒ唬┪锪、資金流、信息流
1.跨境電商的物流
跨境電商的物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國際郵政包裹與國際快遞。國際郵政包裹就是利用萬國郵政體系將商品運送到國外,它價格便宜,通關能力還強:而國際快遞則是由國際快遞公司對物品進行配送的方式。(2)海外倉。海外倉是這幾年剛新起的,這是企業在輸入國建設或租賃存貨倉庫的形式,跨境電商企業先把要銷售的貨物都提前送到這個倉庫里,當產生跨境訂單時,再直接從貨倉里把物品拿出來進行配送。(3)邊境倉。邊境倉和海外倉是類似的,它的方式也是先把要銷售的貨物提前送到倉庫里,當產生跨境訂單時,再直接從貨倉里把物品拿出來進行配送。只是邊境倉不是建在輸入國內的,而是建在輸入國的相鄰國家。(4)國際物流專線。國際物流專線是專門為幾個特定的地區設置的,不是適用于所有地區的,運輸的線路、工具、時間都是固定的,就好像我們乘坐公交車和地鐵一樣。(5)自貿區或保稅區物流。自貿區或保稅區的物流模式是銷售商先將貨物運輸到自貿區或保稅區的倉庫里,當產生跨境訂單時,再從倉庫里拿貨,對貨物進行集中運輸配送。
2.跨境電商的資金流
跨境電商采取的都是網絡支付的方式,在我國,主要有三大類跨境支付市場:(1)境內第三方支付機構,這種方式適用于跨境網購和出口電商的情況,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歡迎;(2)境內傳統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利用銀行網絡,可以支持很多業務,除了跨境網購和出口電商以外,他們還支持境外ATM取款以及刷卡消費:(3)境外支付企業,他們涉及的是全球在線收付款業務。
3.跨境電商的信息流
。1)跨境電商企業都建立了Intranet,共享數據庫是企業內部各部門和各成員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中心。利用Intranet進行信息傳遞,提高了傳遞效率,擴大了傳遞的信息量,也更具科學性。(2)一個跨境電商企業與供應商以及生產企業之間都存在著信息流。每個公司的數據格式都不一樣,EDI(電子數據交換)可以幫助他們將外部企業的數據格式翻譯成自己公司的內部格式,利用EDI來傳遞信息可以達到快速準確的效果。(3)建立了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企業就能夠將客戶的資料整理成檔案,還能與顧客進行有效地溝通,收集顧客對產品需求的數據并進行合理的分析,為市場導向決策提供依據。
。ǘ┛缇畴娮由虅展⿷湽芾淼.優勢
1.電商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使生產和消費過程變得和諧統一,跨境供應鏈是簡單、高效、開放且靈活的。2.跨境電商依靠高度共享和集成的信息系統,以動態鏈接的形式來建立跨境電商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實現既高效又準確的信息運輸。3.企業利用信息系統對各個零售商發出關于商品銷售的通知,另外,企業可以收集分析新聞來確定下次的庫存數量和進一步的銷售計劃,通過高效的營銷渠道來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
。ㄈ┛缇畴娚坦⿷湽芾淼娜秉c: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跨境電商在網絡平臺和支付環節也隨之有了較快的進展,而跨境物流卻無法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制約了跨境電商的發展。
在跨境電子商務中,線上支付的電子化和虛擬性使資金的來源與去向難以查證,有進行虛假交易和詐騙行為的風險,消費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信息流的渠道有很多,但并不全都適合跨境電商利用來傳遞信息,一旦選擇錯誤,就會給企業帶來負面作用。
。ㄋ模⿲缇畴娚坦⿷湽芾淼慕ㄗh
1.各國的物流企業要多溝通、加強合作關系,互相配合來促進跨境物流的快速發展。2.企業和政府要通過共同的努力來完善跨境支付體系,并進行嚴格的規范和監管,嚴厲打擊欺詐行為。3.跨境電商要仔細衡量選擇適合的渠道,并且最優化地將信息傳達出去。
四、總結
跨境電商正處于高速發展的趨勢,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如何建立一個高效率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是跨境電商面臨的一大挑戰。本文從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這三個方面研究分析了跨境電商的供應鏈管理,并指出了跨境供應鏈管理的優勢與缺點,以及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希望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給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幫助,促進我國外貿經濟的發展。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4
基于不同管理機制聯盟、買賣雙方關系屬性以及潛在契約環境,企業可以更好進行決策。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基于結果的方法和基于行為的方法能有效幫助買方確定能否有效管理供應商的質量。導致代理問題產生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對稱、目標沖突、風險規避、關系程度、結果的可測量性和不確定性,本文針對這些因素進行探討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
質量管理是基于事實的管理,需要系統地、及時地收集于質量相關的數據和信息以便及早發現質量問題并加以改進。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買方收集和分析其供應商的能力和績效的相關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這些信息,買方能夠驗證其供應商是否有能力提供所期望的質量以及其質量控制和經營管理是否恰當。收集供應商質量信息是非常困難和耗費成本的,尤其是雙方并未達成共享質量信息的協議。供應商質量績效和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產品/服務質量和過程質量。
由于旅游產品的屬性,買方不可能提前獲得和體驗,因此,在旅游供應鏈質量管理中,信息不對稱主要關注買方是否能夠獲得供應商的過程質量性能和能力信息。當供應商不愿意共享信息或者提供錯誤信息時,買方傾向于基于結果的方法來管理供應商的質量。通常的做法是,組團社與地接社,或與酒店等供應商簽訂詳細的合作協議,利用法律合同約束對方,保證酒店以及地接的服務質量。
信息共享對旅游供應鏈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信息共享,雙方的公開交流和協作時,買方具有足夠的信息來評價供應商的質量管理能力和行為。此時,買方傾向于基于行為的方法來管理供應商的質量。合作過程采取監督措施,例如,全陪導游負責全程協調游客與地接社服務問題,及時向組團社反饋;游客監督,組團社讓游客填寫旅游服務質量意見單,對行程中有地接存在的問題給予反應。同時,買方更有責任和義務給供應商提供協助,如參與線路的設計,及時告知供應商顧客需求以使其主動采取措施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提高響應速度。
二、目標沖突
旅游是協調密集型的行業,不同的服務產品(交通、住宿、景區等)捆綁一起構成了最終旅游產品。旅游供應鏈上的成員是異質的,有著不同的目標。各企業出于自我尋利的動機,將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增加自己的利益。因此,即使雙方盡可能的協同合作,但也可能存在目標沖突。降低目標沖突,或增加目標的一致性在此交換關系中尤為重要,主要體現在鼓勵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協同整合、促進成員的共同利益、降低機會主義行為,減少監控成本等方面。
服務產品的無形性,以及顧客的輸入增加了過程控制的難度。基于行為的方法來管理供應商的質量主要建立在協作和承諾的基礎之上,同時在目標一致的交換環境中得到培育。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可以固化無形的質量特性、創建支持最終顧客的質量定義、共同制定和管理目標,最終促使供應鏈成員共同滿足最終顧客的需求。若雙方目標一致,不管是否對代理方的行為活動進行監控,代理方將按照委托方的期望行動。
三、風險厭惡
風險規避是實體在承受風險情況下其偏好的特征,可以用來測量實體為降低所面臨的風險而進行支付的意愿。在降低風險的成本與收益的權衡過程中,厭惡風險的實體在相同的成本下更傾向于作出低風險的選擇。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供應商對風險規避的態度影響其質量管理的行為、與產品/服務的質量相關問題,從而影響最終產品/服務質量。供應商傾向于風險厭惡時,會加大質量實踐的投資并采取預防性活動,提高自身的服務技能以降低質量風險,向顧客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例如,酒店為提供更好的客房服務,選擇更好的床墊,加大服務人員的培訓。反之,供應商可能懈怠于服務產品和過程質量管理。
代理理論認為,代理方風險規避的程度影響委托方轉嫁風險的意圖。代理方降低風險規避的水平或者委托方傾向于風險厭惡,則委托方可能會將風險轉嫁給代理方,傾向于采用基于結果的方法來管理供應商的質量。也就是說,若旅游供應商傾向于較低的風險規避水平,則買方(地接社/組團社)會采取基于結果的方法來控制產品/服務的質量;若旅游供應商傾向于較高的風險規避水平,買方應采取基于行為方法。因為供應商會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方法、加大質量管理的投資,以改進產品質量和服務過程,且更愿意與買方合作,了解顧客需求,以提高自身的服務技能。
四、關系長短
代理理論認為當委托方和代理方處于長期穩定關系時,委托方就會更加了解代理方,更加容易和準確地評價代理方的行為,相信合作伙伴的承諾,就會履行自己在交易中的義務。這種情況下,買方更傾向于基于行為的方法來管理供應商的質量。而雙方處于較短關系時,信息不對稱性較高,這種情況下,買方采用基于結果的方法更為恰當。
在供應鏈管理中,供應鏈成員之間建立了長期穩定的關系,則雙方信任度就高,共享信息的等級就高,合作和整合程度就高。合作和整合程度是供應鏈有效質量管理的關鍵因素。與關鍵的供應商建立長期關系對最大化供應商對質量績效貢獻是必要的。穩定關系鼓勵雙方參與旅游產品的設計和服務過程的.管理,促進供應商對買方質量需求的承諾。顯然,很多旅行社在某區有固定的酒店供應商,這是在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酒店等供應商質量管理的問題,通常是根據顧客的反饋等及時告知相關企業,甚至監督企業完成。
五、結果的可測量性以及結果的不確定性
質量的準確定義和測量是獲取質量的基本。要測量質量,必須先定義質量。質量專家建議企業若要提供顧客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則須明確定義和評估顧客需求,基于關鍵顧客特性確定質量指標和度量。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買賣雙方需要有一個可靠的方法來準確定義和測量產品/服務的質量。買方需要明確可測量的質量特性以準備判斷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服務;同時,供應方需要明確買方關注的質量特性及其水平以確定能力水平。服務質量維度包括有形性、服務可靠性、響應性、保證性和移情性。并不是所有的質量維度都可以客觀定義和定量測量的。若質量特性難以明確定義和直接測量,如旅游服務。那么,買方必須確保供應商是可信賴的,能夠維護穩定的過程以提供顧客所期望的產品/服務。通常,組團社與地接社簽訂詳細的合作協議,利用法律合同約束對方,保證服務質量。但是,這些策略并不能有效保證企業的長遠利益及可持續發展。旅游供應鏈上成員之間應建立協同合作關系以保證質量管理和改進,即買方傾向于基于行為的方法,如,選擇質量認證的酒店、及時反饋顧客信息,提供協助以監督和改進服務過程。
由于政府政策、經濟環境、競爭環境、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代理方行為結果通常存在不可控的波動,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引致風險。基于結果的方法通常是將風險轉移至代理方,結果不確定性比較低時,轉移給代理方的成本就低,則委托方傾向于采用基于結果的方法;反之,則傾向于基于行為的方法。旅游供應商產品質量的可預測性受到自身的服務能力、外部環境等影響,同時,由于顧客直接參與服務過程中,旅游供應商提供服務過程的波動較大,使得質量問題的概率較高,則基于行為的方法是必須的,且是更有效的來降低服務過程的波動和質量缺陷的概率。實際上,質量管理技術的目的是識別質量問題的起因,這樣,過程波動就得到降低,就能保證傳遞符合期望和一致性的產品和服務。
六、總論
為了構建有效的供應鏈質量管理體系,管理者必須充分了解不同供應鏈質量管理方法的優缺點;诮Y果的方法易于應用,但是買方不能確定質量是如何實現的,且質量最優水平的實現受限于供應商現有的能力和合同條款。顯而易見,這種方法的弱點是質量故障的潛在風險隨時潛伏在產品、服務及過程中。基于行為的方法的焦點在于確保供應商過程是穩定的,有能力的和可信賴的,通過提高供應商能力以降低質量風險的來源。然而,基于行為的方法需要旅游供應鏈上所有成員長期的投資和努力,且受財務和人力資源等影響。那么,如何在旅游供應鏈網絡中設置供應鏈管理系統以有效管理所有供應商?當企業決定是否對特別的供應商投資基于行為的方法時,需要考慮,不同的供應商應選用不同的管理機制,這與治理選擇、買賣雙方的關系屬性和合同環境有關。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5
一、汽車供應鏈金融的模式
(一)應收賬款融資模式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供應商在銷售環節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融資企業將在真實貿易背景下產生的應收賬款質押給金融機構,向金融機構申請不超過應收賬款賬齡的,并以合同項下的應收賬款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融資。在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下,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質押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確定應收賬款的金額和真實性后,核定質押率,向供應商發放款項,應收到款到期后,核心企業將應付金額支付到金融機構指定的賬號。
(二)預付賬款融資模式
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經銷商在采購環節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該種融資模式下,金融機構預付貨款給上游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發貨到金融機構指定的倉庫,由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監管,并將既定倉單質押給金融機構,并一次或分次支付貨款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釋放相應的貨物,若融資企業違約,核心企業將剩余貨物回購,或者金融機構向核心企業索取賠償額。
(三)存貨融資模式
存貨融資模式主要是解決生產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在這里也可以用在汽車經銷商在運營環節的融資需求。存貨融資是指金融機構接受存貨作為抵押或質押,借助物流企業的監管,并以該存貨及其產生的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融資。在存貨融資模式下,融資企業將所持有的存貨質押給金融機構,并將貨物存放在金融機構指定的監管倉庫,金融機構給融資企業授信,融資企業通過銷售貨物獲取收入后,一次或分批向金融機構償還款項,金融機構釋放相應的貨物。
二、汽車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識別
(一)融資企業資信風險
應收賬款下的融資主體是上游零部件制造商,融資企業是否會發生違約對應收賬款模式下汽車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具有很大的影響,融資企業的資信風險與融資企業的規模、發展前景,財務狀況、管理水平息息相關。
(二)核心企業的資信風險
預付賬款融資要求核心企業作出回購的承諾,所以核心企業是否能夠按照合同要求進行回購,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具有很大的影響。
(三)供應鏈的資信風險
供應鏈的.協調運作水平能夠加速應收賬款的回收和保證核心企業進行回購,金融機構應考察供應鏈的運行時間,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往是否存在違約情況來考察供應鏈的資信風險。
(四)物流企業的資信風險
在預付賬款汽車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融資企業將車輛質押在金融機構指定的物流企業的倉庫里,所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資信是影響金融機構風險的要素。物流企業的資信風險可以通過物流企業規模、專業化程度、資金規模、歷史信用記錄、監管水平等方面進行考察。
。ㄎ澹┵|押車輛監管風險
質押車輛的風險主要在于質押車輛的價值、車輛是否投保和車輛的易損程度。
三、汽車供應鏈金融風險的防范
(一)建立汽貿企業信用數據庫
汽車供應鏈金融業務是金融機構為汽車制造和銷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服務項目,要準確的對融資企業信用風險作出評價,建立企業數據庫是提高準確度的措施之一。建立企業數據庫,需要對汽車企業的數據進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系統需要足夠的數據支持。我國汽車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數據積累量不足,目前金融機構對汽貿企業數據不夠完善,不能反映真實的企業信用情況,為此,建立汽貿企業信用數據庫,豐富汽貿企業數據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建立汽車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系統
建立汽車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應急系統非常重要,應急系統中,主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信用風險預警,二是突發事件事后處理。建立信用風險應急部門,部門要做到整體由供應鏈金融風險經理統一指揮,組織、協調好部員工作,做好融資過程中出現突發事件時的應急措施。各部員職能明確,權責清晰。能夠做好銀行、融資、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的有效溝通與相關信息共享;在突發事件出現后,參考制定的應急方案,能夠做到快速反應,與依據實際情況對方案做出調整,最大程度的降低損失。
(三)完善金融機構授信管理模式和融資業務流程
完善金融機構的授信管理模式,在授信時秉承審慎性原則,將融資企業授信與項目授信相結合,在融資企業自身授信額度不足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給予融資就必須要確保融資交易風險可控。金融機構在審查授信條件時,調整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準入條件,考慮融資企業資信狀況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融資企業的交易對象、合作關系以及在供應鏈的地位等因素,適當調整企業授信。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6
[摘 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管理成為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本文探討了供應鏈中的知識管理的含義,分析了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模式,并提出了基于知識共享的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供應鏈;供應鏈管理;知識管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企業管理開始由“縱向一體化”向“橫向一體化”發展,供應鏈管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產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從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所構成的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對傳統的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間及企業之間的職能進行系統的、戰略性的協調,以提高供應鏈及各個企業的長期績效。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成為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而非僅僅是資源的一種,正在改變著供應鏈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為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
一、供應鏈中的知識管理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對各節點企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決由于需求波動引起的不確定性,有效地縮短供貨時間,提高市場響應速度。但當人類進入21世紀之際,企業的生存環境與以往相比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具體體現為: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要素,知識的更新加快,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知識的傳播速度加快、范圍擴大,消費者對知識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得到強化。企業對知識的獲取、創造、共享、傳播以及應用的能力成為決定企業競爭能力的關鍵性因素,供應鏈的競爭優勢不再只是源于企業有形資產的聯合與增加,而是源于企業成為價值鏈的一部分,實現知識的優化重組,達到強強聯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組織實現最大權能,通過知識共享和科學的知識管理,企業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創新能力的活動,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幫助企業提高整體水平。因此,各節點企業間的知識流成為供應鏈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根本的出發點就是現代企業所面對的生存環境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其直接目標是提高知識創新與運用的效率,使供應鏈成員間的知識水平達到協調與優化。供應鏈管理和知識管理的結合有助于企業同重要的顧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創建延伸的運行環境,而這個環境是通過鼓勵創新,共享知識共同創建的。雖然一些公司在與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建立電子商務環境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直到目前為止,關注的還是存貨、交易過程和客戶關系管理。通過延伸的知識管理,企業創建涵蓋顧客、供應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識網絡,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獲,在創新、產品開發和交易過程中取得領先地位。
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從供應鏈企業內部來看,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知識的生產、加工、傳播與運用的管理,具體包括:建立知識庫、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建立尊重知識的內部環境、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其二,從供應鏈中的各企業之間來看,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的共享與傳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識的共享與傳播有利于整個供應鏈知識水平的提高,從而加強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優勢。其三,知識在企業中的運用。在供應鏈中知識的運用包括成員間的知識存量、知識的吸收能力、知識的利用能力的協調,其目標是保證最終產品在各個環節上能在知識方面得到保證,實現其功能的協調與優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應鏈知識管理的環境。具體包括:戰略性供應鏈各成員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管理、支持知識在供應鏈間的交流與共享的聯盟文化管理、在成員間的知識教育與培訓系統管理等。在上述知識管理的內容中,知識在成員間的共享與交流是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識的共享與交流有利于知識在整個供應鏈中運用的效率,同時知識在成員間的共享與傳播由于成員間在業務上的互補性,有利于知識的創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模式
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共享是一個過程,是各個知識主體傳播和交換信息、想法、經驗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并相互轉化和反復提煉,以使其產生協同價值,從而提高知識個體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知識共同體理論強調知識共享是一種自覺進行和慷慨付出的'過程,共享動力來自責任和自我勝任感,是當今知識共享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思想。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應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內容以顯性知識為主,注重集體知識的交互和傳播。這是因為在供應鏈中企業是知識共享的主體,顯性知識由于其內容明確,易于整理和傳播的特點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業邊界,成為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共享的主要內容;另外,處于保護知識產權和維護競爭優勢等因素的考慮,由于隱性知識的內容抽象,其潛在價值不易估量,所以供應鏈企業不提倡隱性知識的共享,而趨向于剔除企業獨有知識和核心知識的顯性知識的共享。
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包括企業內部知識轉化和企業外部知識共享兩個層次。
。1)從企業內部來看,知識轉化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在橫向上,同一知識主體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內化,是知識主體吸收外部顯性知識的過程;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明示,是知識主體把知識明晰化的過程,大量的隱性知識如生產或銷售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想法被編碼化。在縱向上,不同知識主體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匯總組合,是員工的個人知識庫匯總到部門和企業知識庫的過程,企業知識庫在該過程中得到充實和放大;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潛移默化,是員工個體知識升華為部門和企業集體知識的過程,大量知識的相互轉化推動了企業知識創新螺旋的上升。
。2)從企業外部來看,供應鏈企業之間的知識共享在個人、部門和企業3個層面進行,在個人層面強調以隱性知識為主的個體交流和溝通,注重實時交互和聯絡;在部門和企業層面強調以顯性知識為主的集體知識傳播和共享,注重異步知識交流和共享。
三、實施基于知識共享的供應鏈管理
針對供應鏈中知識共享的要求,實施基于知識共享的供應鏈管理,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業供應鏈信息系統。各企業有適合自己需求發展的信息系統,如MIS、MRPⅡ、CMS、CRM等,它們主要是針對企業自己內部,而沒有從全局考慮,實現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優化配置。只有實現了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共享才能實現知識交流和共享。首先各節點企業信息系統可以通過COBAR構建一個信息集成平臺,解決供應鏈各節點的信息自動交換,不同數據庫之間的互訪,不同商用軟件之間的接口等問題。增強各企業的信息系統網絡通信處理能力用于與其他節點進行信息共享及供應鏈全局決策中的信息收集,進而實現知識交流和共享,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2)建立用于知識共享的知識庫、方法庫、模型庫、文件庫。一方面方便保存企業知識,同時為各種技術和系統進行知識共享創造條件。其中知識庫的來源可以是供應鏈中各企業人為知識的擁有者,如知識員工,形成知識團隊通過協同等方式構成知識網絡,亦可是各個方面專業員工的知識特長。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過DM、OLAP從數據倉庫中挖掘產生知識,經過與相應專家和用戶認證,存入知識庫。在模型庫、知識庫、方法庫、文件庫的支持下,提供供應鏈綜合決策支持功能,如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績效評估、鏈節激勵、利益風險共享、產品結構優化等,進行供應鏈整體優化。
。3)通過數據挖掘(DM)實現知識共享,支持決策。數據倉庫和數據集市中存儲了大量對生產經營有輔助作用的知識,只有通過DM、OLAP才能使數據轉化為人為可以理解的知識。首先通過OLAP、DM從數據集市中獲取的綜合的、有價值的信息知識,同時采用相應的知識發現方法從模型庫、方法庫、知識庫、文件庫中發現知識,然后經過與領域專家交互,經過專家的認證,直接在網上發布,方便員工對知識的利用,為供應鏈中各企業管理和決策提供強大的支持。
。4)建立企業集成知識門戶。為實現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協同工作,必須提供一個知識共享的平臺。企業集成知識門戶使企業能夠實時關聯存儲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信息和知識,使企業員工、客戶和合作伙伴能夠實現信息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通過企業集成知識門戶,任何員工不僅可以實時地與工作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取得聯系,尋找到能夠提供幫助的專家或者快速鏈接到相關的知識,同時還能共享其他企業的資源,得到其他企業的知識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員工可以在企業集成知識門戶上建立進行知識交流的BBS,通過這種形式,使得知識員工以協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協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發揮供應鏈的整體優化功能。同時可以通過電子會議、E—mail形式,就某一關系到供應鏈各節點間合作的專題,使決策基于鏈節的共同利益基礎上,使知識作為決策的依據。成員企業間也可以通過電話、傳真或現在的EDI數據交換等方式在企業集成知識門戶上交流信息,獲取知識。
。5)建立知識共享服務的注冊中心。為了統一各企業之間的知識交流系統,使得信息和知識自由共享,企業聯盟可以建立知識共享服務的注冊中心、知識語義轉換、以及應用集成規則引擎等機制,解決知識在其他企業難以理解的問題,實現知識表達和共享的標準化。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來實現知識共享注冊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來描述和發布知識共享服務的訪問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協議實現知識共享服務的訪問和使用應用集成規則引擎,從而完成業務協同處理和知識的共享。
主要參考文獻
[1] [美] 森尼爾·喬普瑞,彼得·梅因德爾.供應鏈管理——戰略、規劃與運營[M]. 李麗萍等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370-392.
[2] 楊敏才,凌超,王槐林. 供應鏈的知識管理系統[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xx,16(1):44-48.
[3] 彭燦. 供應鏈中的知識流動與組織間學習[J]. 科研管理,20xx,25(3):81-85.
。4] 蔡翔,嚴宗光,易海強.論知識供應鏈[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xx,12(6):35-38.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7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對生產經營、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決定了企業競爭力的強弱。從企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如果只是依靠企業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場環境中獲得足夠的優勢。為了應對熟悉萬變的市場環境,企業要將優勢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又是互補,使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得到提高,滿足人們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供應鏈管理模式出現,通過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系,相互協調補充,使供應鏈各環節都平穩運行,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而企業在供應鏈管理實施中,對市場環境也要不斷的適應,要求管理人員要將供應鏈管理意識豎立起來的同時,還要對企業管理戰略進行創新,促進企業良性發展。
一、企業供應鏈管理概述
供應鏈管理屬于管理模式的一種,基于企業發展中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對關系到生產經營的所有信息進行整合、優化,將產品從原料、加工及銷售各個環節的元素聯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應鏈管理中,每一個環節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后,能夠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綜合而言,企業供應鏈管理具有戰略性、互補性及集成性:
(1)戰略性。指的是企業之間的合作,是建立在資源合作的基礎上,通過競爭使合作相互促進。企業通過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斷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業在供應鏈中被淘汰。
(2)互補性。指的是對企業自身運行的不足通過相互合作實現補充,尤其是在市場環境的多元發展中,動態的市場運行環境要求企業必須具備強大的競爭力。企業間展開合作,能夠有效的抵御市場風險,實現風險共擔,降低損失。為了使企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效果實現,企業要從自身的不足入手,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包含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及資金等方面,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使企業整體的市場競爭能力得到提升。
(3)集成性。指的.是對資源的優化整合,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能夠將企業松散的資源進行整合,提高企業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簡化運行環節,提高管理效率,實現資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產生的設計水平及生產水平,在產品創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終可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二、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
1.合作企業間存在利益沖突
在供應鏈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業共同的目標。但是,難免會出現企業受自身利益的驅使,出現不合作的傾向。盡管很多企業也參與合作,但這些合作具有暫時性的特點,一旦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會退出供應鏈。針對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利益沖突問題,要想獲取長期效益,必須要將合作維持下去,通過構建激勵機制,可有效的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
2.供應鏈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應鏈管理中,需要相應管理技術,一方面供應鏈管理技術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應鏈運行技術也非常重要。對于管理技術而言,以整合企業優勢資源作為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企業也能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現階段,我國企業供應鏈運行中,盡管很多企業也都處于供應鏈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傳統方法,合作管理的態度并沒有出現,企業之間各自為政,造成資源浪費。在供應鏈管理中,涉及的資源類型有很多,包含資金、信息、知識、物流等,這些資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時間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鏈管理平臺,而目前因為技術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應鏈合作中也存在著缺陷。
三、重裝企業供應鏈管理戰略創新策略
1.建立供應鏈合作信息機制
在供應鏈管理中,企業是節點,在企業供應鏈運行中,企業間一旦出現不信任現象時,就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為了防止供應鏈信息失真對供應鏈的運行帶來負面影響,對于重裝企業而言,必須要建立信任機制,對企業管理戰略進行創新;诠蚕硇畔⑵脚_,將供應鏈信任機制建立起來,企業間能夠在平臺中對生產、經營、銷售等市場信息相關問題充分的進行交流,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對企業產品市場信息進行交流時,涉及的內容包含產品、市場、銷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對這些信息準確、全面的獲取,必須要有密切的企業間合作與交流。利用網絡平臺建立供應鏈信任機制,有利于企業之間在信任的基礎上更深層次的合作,促進企業供應鏈管理戰略的創新。
2.建立供應鏈合作動態監督檢查機制
企業在供應鏈上運行過程中,盡管企業之間都是以合作為主,但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個企業都是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的,所以在企業供應鏈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動態監督檢查機制。針對供應鏈中所有的合作企業的運營狀態進行監督與檢查,包含經營策略、技術措施、進展情況等,都要與合作規范相符。供應鏈合作中,企業之間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應鏈的發展目標,對企業進行動態的管理,對合作企業的狀態實施過程性監督,全面管理,防止供應鏈中某一企業出現問題,對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帶來影響。建立供應鏈合作動態監督檢查機制,主要針對的是供應鏈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實施監督,獲取更多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時處理。
3.建立供應鏈合作協調機制
企業生產、經營等方面的核心業務是現代企業管理中關注的重點,其它業務則通過外包方式,由專業服務單位處理。而供應鏈管理在企業間的建立,使企業間形成動態聯盟,在供應鏈運行機制下完成各項業務。然而,供應鏈在運行狀態下,企業之間的協調問題勢必會存在,這也是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必須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傳統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之間的合作只存在與形式,而信息合作不會出現。信息無法實現共享,則會促使合作的失敗。由此可見,協調機制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F代企業競爭中,對市場份額的競爭是重點,消費者是市場競爭的焦點。因此,供應鏈中各個企業之間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應鏈合作協調機制,供應鏈運行中企業的共同目標才能實現,通過協議式合作,對資源、信息進行共享,共同分擔市場風險,強化企業之間的合作,最終使供應鏈中各個企業均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總之,在各個行業領域中,信息技術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企業間的競爭也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也應運而生。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實際應用中,隨著新產品的不斷出現,要求對管理戰略也要不斷創新,實現動態化的供應鏈模式。針對供應鏈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建立合作信息機制、監督檢查機制、協調機制,才能保證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穩定運行。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8
摘要:目前,國內外學者試圖將供應鏈管理思想引入到工程項目管理中,通過對影響工程績效相關因素的識別與分析,相應制定戰略、戰術以及運作層面上的決策,從而達到有效控制和整合工程運作、優化工程績效的目的,因而產生了工程供應鏈的概念。己有一些學者針對工程供應鏈展開了相關研究,并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本文通過對收集的百余篇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將工程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創新領域概括為五個方面,即①引入生產運作領域的先進理念(如并行工程、知識管理等);②引入新技術(如信息技術等);③組織間的關系協調;④系統要素關聯分析;⑤績效評估與目標優化。各領域的研究視角及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們將針對這五個創新領域進行分析并評述。
首先,一些學者將其他領域的理念、方法與技術引入到工程供應鏈管理中,以期能夠改善與優化相關績效指標。比如在計劃中納入供應鏈理論中的物料需求計劃;在預評估中引入并行工程;在風險管理中引入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技術;在衡量系統性能時引入精益建設的常用矩陣;在工程物流中引入業務流程重組等。對于新技術應用,主要以信息技術與仿真系統為主,如針對施工現場浪費的消減、流程優化和再造、現場空間的優化布置等方面均可采用以專家經驗知識為基礎的決策支持系統;工程供應鏈中成員間的談判可采用多代理的仿真方法;對于不同成員受到資金流因素影響不同的'問題,可基于信息系統建立不同的支付機制;應用便攜式數據文件來存儲和傳輸工程建設材料和構件相關信息也具有一定的潛在優勢;在全球采購中采用基于Web網絡,EDI技術模式,在成員之間成本分擔時采用RFID技術;將建筑信息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統整合到一個系統中能夠可視化監控工程供應鏈狀態以及為運輸材料提供預警機制等。
其次,由于工程組織的臨時性及成員分散決策特征,較多學者關注工程供應鏈成員的合作關系。研究發現目前較多的工程供應鏈缺乏溝通協調激勵機制、缺乏信息交互;中國帶有政府特色的指揮部集成化組織管理模式在中國語境下的實踐中證明有較強的實用價值,但容易出現非理性和非科學性的特點;分析了影響供應鏈成員關系的變量以及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關系時需要的技能,研究了成員當前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對合作關系的影響,識別出工程領域戰略聯盟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有:在具有不同任務的合作伙伴之間進行集中協調,采用合適的IT解決方案,合作聯盟之間的信任等;目前工程供應鏈成員間的關系正從傳統的沖突博弈關系轉變為合作共贏關系。
再次,過分強調成員相互依存關系之間的協調并不適應目前工程供應鏈系統中的復雜依賴關系,厘清工程供應鏈系統中的要素關聯機制對于提高管理績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產生于主體資源共用的聯營關系、建立在施工場地共同承建任務中的互惠關系、產生于同步運作的依賴關系等,這些復雜關系均會對工程供應鏈管理帶來挑戰。針對系統中復雜要素關聯,一些學者提出基于綜合集成管理的思想,并就面向工程全過程活動以及工程全參與主體的多維度、多界面綜合集成管理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比如整合工程建設流程,綜合工程項目的設計與建設全過程,全過程的投資控制、合理衡量并進行利益平衡,基于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等。
最后,一些研究針對工程供應鏈的績效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對一些工程目標進行優化。研究發現在正常情況下工程供應鏈也存在大量浪費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短視控制所造成的;基于內部生產、轉售材料和第三方供材等方面可以評價大型工程項目供應鏈成本和進度等績效;在SCOR模型中考慮工程的獨特性,開發出工程供應鏈動態仿真模型以及績效評價方法;根據能力成熟度原則定義成員關系成熟度等級,用于衡量與改善工程供應鏈關鍵成員間的關系;在無需增加額外資源情況下通過減少非增值活動上的時間,能夠縮短25%-40%的項目工期時間;在工程供應鏈中采購等成本可能是巨大的,而用于減少庫存或是運輸成本的努力有可能是徒勞的。
通過對相關文獻分析表明,目前工程供應鏈管理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F實情況下,工程供應鏈是工程參與主體在建設環境影響下,通過合作博弈與利益協調而形成的自組織復雜網絡,既需要研究其成員之間如何建立有效的協調策略機制以及成員之間合作的實現,同時還需要研究主體微觀行為與博弈特征為基礎的工程供應鏈宏觀整體結構和良好性能的形成機制。特別面對大型復雜工程建設時,其具有工程實施階段多、利益相關者眾多、建設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加之工程本身的臨時性特征使得成員之間的協調、良好整體結構的構建、對建設環境的適應等日趨困難,從而嚴重影響工程供應鏈的運作績效。因此,需要進行工程供應鏈自適應和自組織形成過程的研究,特別是工程供應鏈整體結構和性能的“涌現”與供應鏈成員微觀行為之間的系統論分析。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9
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曾經說過:20世紀是生產率的世紀,21世紀將是質量的世紀。質量作為一種文化和理念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影響到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和社會生活中精神要求的滿足程度,等等。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任何企業要想在當今世界上有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必須聯合上下游企業,組建一條經濟利益相連、業務相關的行業供應鏈,實現優勢互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共同增強市場競爭力。
一、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含義及特征
供應鏈是由企業間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產品、服務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顧客等組成的經營網絡。分散網絡環境下,產品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需要由供應鏈成員共同完成,產品質量客觀上是由供應鏈全體成員共同保證和實現的,其形成和實現過程實際上分布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產品質量分別在供應鏈各成員企業內部形成后,其質量特性伴隨物流傳遞到下游企業,構成下游企業產品質量的一部分,這樣不斷地向下游企業傳遞,最后到達最終用戶。質量管理指的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所謂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通常包括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供應鏈質量管理就是通過把供應鏈的單個環節組織起來,構建一個完整有效的供應鏈質量保證體系,確保供應鏈具有持續而穩定的質量保證能力。
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與單一企業內的質量管理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1.供應鏈質量管理立足于供應鏈的高度,從建立供應鏈質量體系的高度來考慮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
2.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組織者和發起者和供應鏈質量管理的主體,核心企業組織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也是構建“供應鏈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
3.成員企業是主權獨立的實體,相互之間沒有行政隸屬關系,成員企業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
4.成員企業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主要依賴于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質量管理對成員企業各自的信息化建設有很高的要求。
5.專門的運輸企業作為運輸服務提供者加入了供應鏈,他們的服務水平關系到能否保證整個供應鏈中物流通暢。
6.在外界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為了保持持續的競爭能力和質量保證能力,供應鏈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員,吸納新成員,并不斷優化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使其具有高度的動態性。
二、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必要性
隨著一體化經濟的形成,過去的縱向一體化生產已經逐漸被橫向一體化生產所取代,企業之間的合作正日益加強。在這些合作生產的過程中,大量的物資和信息在很廣的地域間轉移、儲存和交換,因此,有必要對企業整個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終產品的供應、儲存和銷售系統進行總體規劃、協調、控制和優化,加快物料的流動,減少庫存,并使信息加快傳遞,時刻了解并有效地滿足顧客需求,從而大大減少產品成本,提高企業效益。21世紀的競爭不僅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進行供應鏈質量管理就十分必要。
1.企業實行供應鏈質量管理,就可以調整整個企業來實現傳遞必要的優勢,企業把顧客滿意作為有效價值傳遞的驅動力,把最終顧客的需要和期望,作為決策的主要依據,對顧客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快速反應,隨時接受顧客的反饋,不斷提高顧客服務水平。
2.實行供應鏈質量管理,供應鏈中的每一個成員必須明確了自己對產品質量的責任和義務;锇橹g的質量協定可以通過合同等形式確定下來,并嚴格執行。質量不僅僅通過最終的測試來進行控制,還有科學的方法來確保及時消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完善,努力實現合作伙伴間質量管理的無縫連接,降低企業間的交易成本和企業的制造成本。
3.供應鏈質量管理將改變企業之間信息封閉模式,實行供應鏈中信息、知識共享,最大限度地減少系統中信息的不確定性和時滯,以信息、知識共享為基礎構筑企業之間的合作。核心企業依靠分銷商搜集的顧客信息,并通過信息共享和技術擴散,將更有效利用供應鏈中的員工和相關各方的能力和知識,改善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通過知識資本獲得利潤。有效利用供應鏈中的員工和相關各方的能力和知識,改善產品整體質量。供應鏈質量管理可以實現供應鏈中知識、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減少系統中信息的不確定性。
三、供應鏈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供應鏈體系下,購買的材料和部件占據企業整體支出的份額越來越大,由此日益增加的高風險也體現出來。一旦中小企業供應商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會對整個供應鏈造成嚴重損失,而核心企業首當其沖。豐田汽車召回事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20xx年至今,豐田公司對汽車的召回多達29次,而召回汽車的數量多達近千萬輛。豐田汽車召回事件有很多是供應商提供的汽車零部件存在質量缺陷引起的。召回事件對整個供應鏈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豐田公司作為核心企業蒙受的信譽損失更是難以估量的。
供應鏈原本就是圍繞核心企業建立起來的網狀結構模式,所以通常由核心企業作為組織者和發起者來領導供應鏈的質量管理,目前學術界很多學者也都認同這一觀點,并一直進行相關的理論研究。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通常由核心企業根據市場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和分銷商,制定質量目標和質量標準,以此明確供應鏈各個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并且利用合同來約束中小企業供應商的質量保證。但是目前的供應鏈的質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供應鏈的質量管理是以顧客滿意度作為驅動力的,然而由于缺少資金,缺少人力資源和相關資料,許多中小企業供應商并不愿意投入過多的資源去實行質量改進,所以很難滿足新型客戶要求的質量標準,而這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最終的產品的整體質量。
2.很多學者認為淘汰掉質量問題得不到改進或者不具備足夠質量保證能力的中小企業供應商,并重新選擇供應商,但是這不利于整個供應鏈的穩定。
3.核心企業利用合同或者協議來約束供應鏈中的成員,固然能起到保證產品質量滿足質量標準的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對中小企業缺少足夠的激勵作用。實際上,除非有強大的外力推動,否則中小企業不會愿意采取行動去改進質量。而在市場中對核心企業的過分依賴也導致中小企業供應商在供應鏈中缺少足夠的話語權和主動性,這也不利于整個供應鏈產品的質量改進。
4.供應商產品質量檢驗合格出廠后,核心企業對產品質量進行再次檢驗,這種重復的檢驗會提高最終產品的質量成本。
四、基于核心企業支持的供應鏈
核心企業在整個供應鏈質量管理中的領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供應鏈最終產品的質量和企業的效益。如何保證供應商的質量改進、滿足客戶需求、保持供應鏈市場競爭力已經成為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核心企業與供應商基于市場的合作應當轉化成核心企業對供應商的支持,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核心企業和供應商的合作不應該僅僅建立在基于市場的供需關系上,而是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使供應商獲得長期的利益,并依此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鼓勵供應商按期完成任務并進行質量改進。這種長期的合作關系和獎懲機制,能促使供應商積極提供高質量產品,從而能夠保證最終產品質量的穩定。
2.很多時候核心企業都把重點放在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上,卻忽視了供應商的質量管理。在供應鏈環境下,產品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需要由供應鏈成員企業共同完成,產品質量是由供應鏈全體成員共同保證和實現的。核心企業應當把質量管理延伸到整個供應鏈,構建一個完整有效的供應鏈質量保證體系,對整個供應鏈成員的質量管理進行監督和支持,確保供應鏈具有持續穩定的質量保證能力,能對用戶和市場的需求快速響應,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3.在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的基礎上,核心企業向供應商提供其所缺少的外部資源,支持其質量管理,通過向供應商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制定教育方案幫助供應商培訓質量管理人員,提高供應商的質量管理水平。可以邀請供應商共同參與新產品的研發,使供應鏈成員明確質量目標,這樣可以加快供應鏈產品創新和質量的改進。
4.定期舉辦質量峰會,交流信息和經驗共享。邀請供應鏈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銷售人員參加質量峰會,交流彼此收集的市場信息,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偏好,更好的把握市場動向。同時給予供應商更多的話語權,集思廣益,共同推進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進步。
5.為了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核心企業可以引入更專業的第三方進行供應鏈上的產品質量的檢驗、鑒定和測試,這樣既能保證產品質量,又能減少重復檢驗,降低成本,從而把更多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到供應鏈的質量改進上,加大對供應商的支持力度。
五、結束語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核心企業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在供應鏈中單純起領導作用已經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核心企業只有通過整合供應鏈,對中小企業供應商進行資源上的合理支持,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改善質量改進,才能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市場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10
一、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的特征
。ㄒ唬┕⿷溡惑w化的價值優越性
在供應鏈一體化模式之前,主導企業的是“縱向化”的理念模式,此模式即以生產職能為核心的縱向集成模式,企業固守自給自足的狀態。但市場激烈的競爭表明,企業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把握住自身優勢并通過尋求外力進行市場的一體化集成。
1.克服信息孤島
以企業為單位實施客戶管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內部信息溝通問題,但企業間客戶資源私有化卻日益嚴重。在傳統模式下,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批發商、零售商與客戶之間是一種利潤博弈的關系,從供應商到客戶終端實質上是一條“博弈鏈”.而以供應鏈一體化為基礎的CRM工程排除了博弈弊端,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使之建立信任與合作的多贏戰略,形成了企業之間的戰略聯合同盟。
2.管理成本最小化
供應鏈一體化的核心是:企業集中優勢專攻于主核心業務,對于其他業務則采取簡化、對外承包等措施。因此,供應鏈一體化使用快捷信息流動把客戶需求狀況傳遞給上家,系統的不穩定大為減少,管理成本得到了簡化,從而減少了龐大的資金流帶來的風險。
。ǘ┕⿷溡惑w化的異質性
所謂的異質性,即一個企業所有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它是企業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它決定了企業間的產能差異。在供應鏈一體化的市場背景下,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企業應對不同物流需求的能力
不同的客戶群體對物流的需求也不經相同:有的側重于運輸方向,如單純的材料運輸;有的偏妥于倉儲方面,比如大型超市、B2B企業等;更有的側重于信息處理和流通加工。所以,供應鏈一體化的異質性對于不同行業進行功能需求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異質供應鏈間的協同
異質供應鏈協同的外在因素是顯而易見的,是企業為了應對競爭加劇的市場;其內在原因包括:尋求“中間人”效應,尋求價值鏈優勢,架構競爭群體優勢與保持文化的競爭能力。由“博弈-合作”模式轉變為企業彼此在異質供應鏈中愈加明確的分工,信息層級的協同,通過現代移動網絡技術實現供應鏈伙伴間的信息流的集成,達到運營,市場的實時數據交換,從而與伙伴更好的協同滿足終端客戶一系列需求。
。ㄈ┕⿷溡惑w化不可仿制性---文化剛性
供應鏈一體化的不可仿制性,乃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逐漸積累而成的特殊文化氛圍,這是其他企業難以復制的。在這其中企業文化的不可仿制性對供應鏈的整體影響尤為巨大,物流企業的文化與必須相互協調適應。一旦企業的自有文化一旦固化后,再對物流企業文化變革難上加難,所以說企業文化具有很大的剛性,相反帶來的好處是有效避免競爭對手的模仿。
(四)不可交易性
供應鏈的不可交易性始終是與企業相伴相生的,同類企業雖然可以借鑒,卻不能通過市場進行交易。仿佛有一種看不見的“貿易壁壘”,與企業的其他功能相比較,它所受到的交易風險是最小的。這種不可交易性不但改變了各物流節點在市場中的獨立性,而且有助于消除其潛在利益矛盾,減小各種非預測性因素所帶來的影響。
二、供應鏈一體化的物流管理發展策略
。ㄒ唬┳⒅毓⿷溔瞬诺呐囵B
1.即時動態的人才需求規劃
大多數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能越發體會到“長期人才規劃”無法滿足業務迅速更新的要求。在實踐中,他們需要使用更為快捷的短期規劃人才需求方案。
。1)基于對風險的統籌評估來確定即時需求策略,因為絕對的ShotTime人才供給模式永遠只能是空想。
(2)以人力資源部門為核心,即時預測人才需求。長線的人才預測,永遠會完美,所以短期的預測變成更高效的模式。此外將業務部門更為積極的參與能避免人才規劃變成“紙上談兵”.
2.積極的人才盤點
現有人才的技能和素質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盤點,且依據盤點進行晉升和培養是提高人才素質的有效途徑。
。1)更新盤點機制。
通過對人力資源技能和素質的盤點來做出招聘、晉升的決策,使其能夠掌握現有人才的狀況。
。2)利用標準化工具和數據建模以評估市場環境數據來對人才利用率的影響。
3.人才補給的無時差化
大多數在發展上升期的企業都在經歷過人才激烈競爭所帶來招工瓶頸,人才短缺而導致業務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處處可見,無時差的人才補給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
。1)有效整合資源建立外部人力資源庫,利用外部資源來實現人才需求的無時差補給。
。2)由提前預測模式轉變為及時空缺補給。現代人 才供應鏈 的管理概 念認為,人才供給模式必須由提前預測轉變為空缺產生及時補給,來不斷縮短補給的時間。
4. ROI人才培養的最大化
隨著企業業務的迅速發展,人員能力難以跟上時代成為困擾企業管理層的難題。導致企業在人才培養成本逐年遞增,但是結果卻呈效甚微。所以必須 建立ROI人才培養機制,最大化降低“培養失敗率”.現今企業的傳統人才培養變成了一種福利,造成培養資源的巨大浪費。建立ROI培養管理體系,將能力和晉升相掛鉤,來提升培養的有效性。
。ǘ┕⿷溨芯W絡信息管理
現代供應鏈的網絡信息管理是用來與供銷商或客戶相連,方便對它們給予關注和資源的合理分配。
它的效能有三:
第一,實現企業物流流程品質最優化;第二,降低庫存,減少分銷和管理的費用;第三,提高交易靈活性的和可靠性。
1.物聯網在一體化物流中的應用
物聯網對各環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制造、倉儲、運輸、銷售方面。它使得企業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做最快的反應,提高企業對客戶需求的適應能力。隨著4G移動網絡的部署,供應鏈網絡已經步入了移動時代。它具有傳統供應鏈系統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能將原有供應鏈的客戶關系管理功能遷移到手機、PAD等移動管理端。擺脫時間和場所的局限,隨時隨地與企業平臺溝通,有效避免市場時機的流失。
2.注重供應鏈流程的規范化
早在20xx年,德國法蘭克物流網絡中心就指出,在德國的供應鏈管理案例中,有的非常冗余。一些物流經營人高喊“供應鏈流程規范化! ”但實際效果仍停留在于空想,具體操作過程還是儲運公司的老一套,各物流環節之間嚴重的脫離。所以實現供應鏈中流程的規范化管理成為重中之重。
第一,必須有一個好的領導,來重視供應鏈的規范化工作,把供應鏈規范化的成功與否看得比公司的短期更加重要。
第二,從供應鏈的售后層尤其是客戶投訴最多的環節出發,通過在這些薄弱環節投放大量的效力,以快速扭轉局面。
第三,通過移動信息技術的支持,把供應鏈結成一張覆蓋全局乃至全球的監控網絡,以便進行規范化的快速應對。
三、結語
供應鏈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向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并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傳統企業由于觀念的限制,企業往往離客戶較遠,難以把握客戶的需求變化。而供應鏈一體化下的CRM系統使得供應鏈客戶管理內涵得到提升,客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整個供應鏈變成圍繞客戶需求而展開的服務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務,賦予了企業強大的客戶溝通能力,使客戶認為該服務就是為我度身定做的,該產品所承載的服務是我最終需要的,來提升客戶收益率。特別是供應鏈一體化的資源整合體系,使各節點上的企業活動靈敏度更高,提升響應客戶需求的能力。供應鏈一體化必將推動客戶價值最大化和企業效益最大化的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張鳳新。企業競爭力評價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東北大學出版社,20xx.
[2]李子超,劉軍。如何利用物流提高企業競爭力[J].物流科技,20xx(09)。
[3]徐飛。戰略管理:概念與案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4]周琴音。一體化供應鏈下的物流系統規劃[J].黑龍江對外經貿,20xx(05)。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11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茶企業經營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于我國茶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茶企物流管理也有自身的特點。本文通過通過對茶企物流管理問題的探討分析,以進一步尋求物流管理的優化措施,增強茶企物流管理功能,提升茶企的綜合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供應鏈系統;茶企;物流管理
茶企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茶企業經營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當前關于茶企物流管理的研究較少,大部分主要集中在茶企生產銷售部分。隨著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物流與商流的結合已經成為茶企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茶企的生產銷售和運營效益。雖然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茶企分布廣泛,但普遍規模較小,尤其是很多茶企都有自己的茶園,采購物流部分相對弱化,茶企自營物流的特點較為明顯,這也大大降低了茶企的綜合成本。在供應鏈系統下對茶企物流管理進行分析,主要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其一是采購物流;其二是生產物流;其三是銷售物流。但是,結合茶企物流管理的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就茶企的問題進行分析,使其更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1我國茶企的物流特征
我國是茶葉生產銷售大國,茶葉產銷范圍很大,遍布全國各地。茶企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力量,茶企在茶葉的生產銷售過程中,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位,是茶企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目標。茶企在爭取市場份額過程中,物流發揮著重大作用。我國有很大部分茶企都是自營物流,物流本身不僅是商品的流通渠道,更是增進客戶關系管理的重要方式。當前我國茶企業銷售物流主要有幾個特征。
1.1分布呈扇形結構
供應鏈系統下的茶企發展是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需求而形成的,主要以市場經濟為主體,茶企之間也形成了一種聯盟關系。無論是茶企的第一方物流,還是中間商,或者是第三方流物,不同節點共同形成了一種扇形結構。茶葉本身是一種消費品,需求量大,使用人群廣泛。其次,茶企一般是尋求中間商進行合作,共同完成茶葉銷售,這中間就需要商業流通,整體形成了一個扇形結構。這種分布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茶企的物流管理難度,給茶企整體的經營管理帶來了不小的問題。
1.2配送需求大
由于我國的茶葉供需量較大,茶企物流管理主要采取的是倉儲式配送,即通過茶葉倉儲、組配和輸送為主要流程內容。茶企銷售物流之所以運用倉儲式的配送,主要是由于這種配送成本較低,相比茶葉的經濟價值,能夠具有更高的配合度。茶葉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市場彈性較小,這樣的配送方式能夠使茶葉的供應更加穩定。在茶企自營物流體系,這種倉儲配送是十分普遍的。
1.3補貨需求波動大
由于茶葉種植對氣候、地域等有一定的要求,隨著季節的變化,不同種類的茶葉有不同的種植特點,需求結構也各不相同,消費者對于茶葉種類的需求也有所變化。此外,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導致了不同茶葉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茶企在茶葉銷售過程中,不僅要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且也需要對銷售賣場的變化有所調整。茶企通過對終端銷售市場反饋的不同品牌和不同類型茶葉的銷售情況確定補貨需求,及時調整茶企內部的生產管理狀況,這也導致了茶企受補貨需求的影響較大。
2我國茶企物流管理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茶企物流管理現狀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茶企自營物流不夠專業。主要體現在茶企管理者對于自營物流的意識存在不足,其中又體現在茶企物流部門管理者和一線物流人員的意識不統一。也就是說,茶企自營物流管理工作并沒有真正從供應鏈的整體角度來看待和操作。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茶企內部整體管理模式的'陳舊與狹隘,導致了企業物流人員對崗位職責認識不足,意識不強。此外,自營物流部門在茶企的地位也不被重視,導致物流人員缺乏主體意識,降低了對茶企自營物流的專業認識。其次,茶企的銷售物流與商業流通之間缺少互動效應。茶企物流管理的內容較多,既有對物流運營的管理,與終端賣場的互動,也有對客戶關系的維護。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茶企物流人員的意識不足,也制約了茶企物流管理的內容,茶企在物流管理過程中只是單線發展,在市場信息收集,客戶關系維護等方面還沒有更好的表現。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這些內容都是十分重要的,關系著茶企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最后,茶企內部績效管理存在問題。茶企內部管理需要對企業各個組織機構進行綜合管理,其中,對于財力資源的消耗是最大的。物流管理作為茶企的一個管理機構,也會消耗較多企業資源。因此,茶企應當加強內部管理的績效考核,最大化提升管理效率。但是相比生產部門,物流部門的績效考核存在一定難度,由于物流操作大部分都在流通領域完成,如果要跟蹤考核很難實現。
3茶企物流管理的優化模式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茶企只有從根本上提升物流人員的崗位意識,才能為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茶企物流管理的優化模式主要可以從幾方面進行定位。首先,從供應鏈系統的角度來分析茶企物流管理,從中找到關鍵所在,而銷售物流的關鍵正是在于保證茶企與市場環境下的各個環節保持暢通互動,提升物流人員的溝通意識。其次,茶企的物流管理主要集中的銷售物流環節,茶企應根據市場發展需求,突出產品配送、產品促銷、客戶關系維護和提升市場份額幾方面功能。對此,物流人員也應當根據這些功能提升認識。茶企也要建立更好的物流交互平臺,從中獲得更新更多的市場信息,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的收集,掌握產品補貨需求。最后,茶企物流部門的績效考核的確是個難點,但是茶企可以尋求新的思路完成這一內容,例如可以先制定考核標準,以銷售產出投入量化作為考核指標。通過這幾方面的定位,自然能夠更好地為茶企提供物流管理模式的方向。通過對茶企物流管理的優化模式分析,茶企物流管理模式的構建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進一步提升對銷售物流的認識。茶企物流部門屬于企業的一個業務部門,物流管理更具有單一性的特點。而在供應鏈系統下的運作則追求的是其系統性和整體性。因此,在提升茶企物流人員的崗位意識的同時,還要加強他們對銷售物流的認識。
茶企要根據自身的市場需求,形成整體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茶企的市場競爭力。對此,茶葉行業協會也要發揮自身的職能,通過舉辦多種主題講座等活動,提升茶企物流人員的崗位意識。其次,進一步加強客戶關系的維護。當前茶企主要采取的是倉儲式的配送,這種配送方式損耗小、時效強,對于茶葉銷售有所幫助,也有助于增進產品與客戶之間的關系。茶企在銷售管理過程中,不應局限于讓利這一種銷售模式上,也可以從物流運作方面提升銷售策略,使產品的識別度更高,提升茶企業的競爭力。茶企也可以通過搭建物流信息平臺實現這一目標。通過同行業公共平臺的信息互通,降低茶企的技術成本,同時收集更多的市場信息,實現線上線下的合作共贏。最后,茶企通過建立內了的績效考核機制,加強對銷售物流的管理。茶企可以以銷售收益作為指標,通過產出與投入比完成績效考核,提升茶企的物流管理水平。此外,在具體的物流配送管理中,企業也應當建立更好的資源配置網絡,根據配送人員的需求靈活調度。
4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企物流管理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的波動對茶企有著直接的影響,由此,物流與商流之間是相互支撐,互為促進的。茶企物流管理是茶企生產銷售中的重要環節,對茶企未來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茶企物流管理要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完成市場運作是有一定難度的。通過提升茶企物流人員的崗位認識,加強客戶的關系維護,增強公共平臺的信息互通,加強茶企的績效考核,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茶企的物流管理問題,使其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趙奕凌.物流成本管理與控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xx年第1版.
[2]董秀科.基于供應鏈的食品行業物流研究[J].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01).
[3]孫穎,張磊.電子商務企業物流成本控制探討[J].中外企業家,20xx(24).
[4]楊春雷.企業物流成本控制措施研究[]].知識經濟,20xx(19):26-27.
[5]陳春平.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協同成本管理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xx(17).
[6]丁華.茶企業如何做好茶葉品牌營銷[J].農產品加工,20xx(02).
[7]馮沁妍,湯志耘.淺析消費者洞察對品牌營銷及傳播的作用———以可口可樂20xx年網絡營銷方案為例[J].新聞界,20xx(02).
[8]伍錫岳.以茶文化及現代營銷理念打造廣東茶品牌[J].廣東茶業,20xx(03).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12
制造企業的正常運轉要保證按生產節奏采購和運送各種原材料、半成品,同時要將產品不斷地運離企業,這些都依靠物流以及有關活動加以創造和提供保證。制造企業的供應鏈,從上游來說,主要面向的是各級供應商,供應商將制造企業所需物資送達到企業;從下游來說,主要面向的是各級分銷商、客戶,將產品從制造企業運送到市場中。為保證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同步化、并行化運作,實現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物流系統管理將面臨一系列的轉變,加強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合作,結合所有物流活動,形成整合式管理,并重視供應鏈中成員企業的緊密聯系。
一、供應鏈管理與物流活動的整合
內外物流結合的物流供應鏈管理是將物流活動視為由原料采購、生產、分配、銷售和產品到達最終用戶所組成的一定流量的環環相扣的鏈。它通過綜合從供應商到消費者供應鏈的運作,使物流與信息流達到最優化。企業追求全面的物流網絡的綜合效果,而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局部效果。供應鏈管理是全過程的戰略管理,其目的不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戶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務,以產生和保持競爭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講,供應鏈是物流網絡的充分延伸,是產品與信息從原料到最終消費者之間的增值服務。
物流供應鏈的管理不再把庫存當成維持生產和銷售的措施,而將它作為一種供應鏈的平衡機制。通過簡化供應鏈和經濟控制論等方法解除薄弱鏈,以此尋求總體平衡。通過物流網絡準時化要求供應鏈上的所有要素同步,減少無效作業,做到采購、運輸、庫存、生產、銷售及供應商、用戶的營銷系統的一體化,促進物料與產品的有效流動,追求物料通過每個配送渠道的整體流動的最高效率,杜絕生產與流通過程的各種浪費。
通過快速響應預測未來需求而做出快速反應,重組自己的業務活動,以減少提前期和成本,最終縮短產品在供應鏈上的時間。通過有效客戶響應消除系統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費用,降低供應鏈各個環節如生產、庫存、運輸、等方面的成本,為最終給客戶帶來更大的效益而進行密切合作。此時,物流網絡在供應鏈管理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為供應鏈成員提供個性服務,滿足生產和需要的時效性、正確性,解決物流系統協同化等問題。
二、制造企業供應鏈中物流的組織與管理
1、流入物流
流入物流主要是指企業的供應物流,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購與調撥。企業供應物流不僅是一個保證供應的目標,而且是在最低成本,以最少的消耗和最大的保證來組織供應物流活動,因此難度很大。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于如何降低這一物流過程的成本,這可以說是企業物流的最大難點。為了削減商品制造過程中大量零部件的庫存占用費用,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應極力排除在途庫存的生產體系。
2、內部物流
制造企業內部物流主要是指企業生產物流,在生產工藝中的物流活動,也就是生產企業的車間或工序之間,其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按工藝流程的順序依次流過,使其最終成為產成品,送達成品庫暫存的過程。這種物流活動是與整個生產工藝過程伴生的,實際上已構成了生產工藝過程的一部分。
3、流出物流
流出物流是指制造企業的銷售物流,將生產出的產品向批發商、零售商傳遞的物流。銷售物流活動帶有極強的`服務性,以滿足買方的需求,最終實現銷售。在這種市場前提下,銷售往往以送達用戶并經過售后服務才算終止,因此,銷售物流的空間范圍很大,這便是銷售物流的難度所在。在這種前提下,企業銷售物流的特點便是通過包裝、送貨、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實現銷售。這就需要研究送貨方式、包裝水平、運輸路線等,并采取各種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時、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達到目的。
4、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指企業廢棄物物流,對企業排放的無用物進行運輸、裝卸、處理等的物流活動。企業在生產、供應、銷售活動中總會產生各種余料和廢料,這些東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隨物流活動的,而且在一個企業中,回收物品處理不當,往往會影響整個生產環境,甚至影響產品質量,還會占用很大的空間,造成浪費。
三、供應鏈下物流模式的選擇
企業物流模式主要有自營物流和外包物流等。企業在進行物流決策時,應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資源條件,綜合考慮以下主要因素,慎重選擇物流模式,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1、物流對企業成功的影響度和企業對物流的管理能力,是影響企業物流采取自營模式還是外包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2、企業對物流控制力的要求,越是競爭激烈的產業,企業越要強化對供應和分銷渠道的控制,此時企業應該自營物流。
3、企業產品自身的物流特點和企業的規模實力,建立合理的物流系統,制定合適的物流需求計劃,保證物流服務的質量。
4、物流系統的總成本,在選擇和設計物流系統時,要對物流系統的總成本加以論證,最后選擇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統。
5、第三方物流的客戶服務能力,第三方物流在滿足企業對原材料及時需求的能力和可靠性、對企業零售商和最終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的反應能力等方面,應該作為首要的因素來考慮。
6、自擁資產和非自擁資產第三方物流的選擇,在進行企業物流模式選擇的具體決策時,應從物流在企業中的戰略地位出發,在考慮企業物流能力的基礎上,充分比較各方面的約束因素,進行成本評價。
四、物流管理在企業供應鏈競爭中的作用
1、物流過程對供應鏈響應周期的影響,這是對供應鏈競爭力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供應鏈響應周期是指整個供應鏈從接到客戶訂單到最終交貨的時間間隔。物流過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對供應鏈響應周期的影響是巨大的。
2、物流過程對供應鏈總成本的影響,物流過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在供應鏈總成本上,可以從物流費用占總費用的比例看出來。在我國制造企業中,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之所以
很高,與物流過程在整個供應鏈的組織水平有很大關系。
3、物流過程對供應鏈總庫存水平的影響,低水平的物流過程對供應鏈庫存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訂貨量在供應鏈上被逐級放大。這一效應的結果是造成了供應鏈上各級的庫存量越來越大,增加了庫存成本,使供應鏈的總體競爭力下降。
4、物流過程對供應鏈按期交付可靠性的影響,它是對供應鏈整體信譽的一種衡量,也是供應鏈吸引客戶的一種有利手段。按期交付可靠性高,就容易得到客戶的信任,就會有源源不斷訂貨,反之則會逐漸失去現有客戶。因此,這一點也是影響供應鏈整體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5、物流過程對供應鏈服務水平的影響,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要向所有提出需求的客戶及時提供精確的產品。因此,客戶服務質量是構成供應鏈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之一。
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物流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但是,用傳統的物流管理供應鏈中的物流過程卻難以滿足以上要求,因而制造企業必須建立現代物流的理念。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13
[摘 要] 產品設計與供應鏈運作密切相關,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就面向供應鏈進行整體優化,可以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并降 低成本。本文首先介紹了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應優先考慮的問題,如產品的特征、產品設計決策的制定等。然 后提出了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流程,重點在組建設計團隊,明確項目目標,確定產品架構,提供決策支持, 從而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并在如何促進團隊通力合作、跟蹤整個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 施進程,客觀對待利益各方發生的沖突,加強培訓并使其簡單化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DFSC;供應鏈;設計優化
供應鏈(Supply Chain)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近年來,隨著全球制造的出現,供應鏈在制造業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并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將原先分散的原材料提供商、制造企業、批發商和零售商組成一個網絡,通過相互之間的協作與管理,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務將產品源源不斷地送達客戶。目前,我國在供應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優化供應鏈的組建與管理,以提高供應鏈整體的連續性和經濟效益,但在產品設計與供應鏈運作一致性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而在國外,這方面的研究日趨增多,有些研究成果已經在一些企業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并取得相當不錯的效益。因此,我們著手進行這類課題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優先考慮的問題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要求所設計的產品能夠有效地利用企業的供應鏈系統,這樣不僅能夠降低供應鏈運作的復雜性,并能減少供應鏈運作的成本,從而為企業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但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并不是制造企業的設計研發部門能夠獨立承擔的,實際上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跨企業、跨部門的多方合作共同完成。為了確保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能夠取得成功,企業必須在項目實施前對產品和供應鏈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確定優先考慮的問題:
1.產品的哪些特征會影響到供應鏈的成本?這些產品特征又會對供應鏈造成怎樣的影響?
2.產品的這些特征是由哪些產品設計決策產生的?
3.這些產品的設計決策又是怎樣制定的?由誰制定的?為什么要制定這樣的設計決策?
4.在制定設計決策時參考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又是如何獲取的?這些信息又是怎樣被使用的?
5.產品在研發過程中,該如何改善制定產品設計決策的方法、技術、流程和所需的數據?
這些問題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實施之前就必須給予充分考慮,并開發設計相應的方法、工具和流程,以幫助研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供應鏈工程師更好、更快地制定日常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
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流程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是一個跨企業、跨部門的合作過程,非常復雜。首先需要創建一個獨立的機構來管理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并且聯合與項目實施相關的各部門共同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
組建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協調的新產品;二是為企業提供戰略咨詢。 1.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需要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包括研發與工程技術人員、開發服務人員、市場營銷代表、供應鏈管理者、財務會計人員和管理科學家等。
研發與工程技術人員負責新產品的開發設計,以及制定產品零部件的設計決策等。
產品開發服務人員主要通過同R&D機構的緊密合作,為其提供各種技術支持服務或優化產品開發流程,以提高產品開發過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市場營銷代表參與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因為他們最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這些問題得以直接反饋給產品的設計研發部門。而且他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協調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各項活動,平衡各方的利益。
供應鏈管理者負責提供供應鏈設計方案,反映供應鏈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供與供應鏈運作相關的產品設計建議。
財務會計人員主要負責對產品的供應鏈運作成本進行核算,并為不同的產品設計方案提供成本分析。
管理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建模,完成對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問題的.量化分析,以幫助決策層更科學、更快捷地制定企業的戰略規劃。
另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還會到企業外部去尋訪富有經驗的機構或人員,并與之建立合作或直接聘請他們加入項目開發。
2.闡明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目標。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在組建團隊時,必須清楚地定義項目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途徑和主要任務。實際上,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主要的任務之一是幫助R&D機構制定有效的產品設計決策,而且這個決策必須盡可能平衡供應鏈上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使得供應鏈系統總成本達到最小。于是,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在開發新產品時,不僅要從供應鏈的技術上考慮,還要從對供應鏈的成本影響的角度考慮。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必須闡明項目的實施目標與架構,從而更好地幫助人們準確理解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3.幫助設計研發部門確定新產品架構。產品架構一般在系統設計的最初階段給予完整的定義,并且成為開發重點。它作為一種產品的開發決策,會影響企業能否有效地實現產品的高度多樣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需從供應鏈的技術和對成本影響的角度,協助設計研發部門確定新產品架構。
在供應鏈的技術上,如果企業需要提供數種產品變化時,產品架構就成為決定供應鏈績效的關鍵因素。例如,通過將產品的差異化延期到供應鏈的后期,或在產品設計時采用共通性策略等,可以實現減少庫存壓力、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的目的。
在成本的影響方面,工程技術人員需要考慮產品的加工成本,如模具開發成本、裝配和制造成本,以及產品的設計周期等。還要考慮產品的物流成本,如運輸、包裝、存貨、配送和銷售管理等成本。另外,還需考慮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成本、產品的逆向物流成本以及稅收等。
4.提供開發新產品的決策支持。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團隊提供多種決策支持,以幫助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從中獲取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和知識,從而能夠更好、更快地制定產品設計決策。例如,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為新產品的研發尋找解決產品與供應鏈運作一致性問題的方法、開發制定產品設計決策的支持工具、提供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所需的數據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成功實施的案例等。
這些工具、方法或技術一般在開始時會比較粗糙,但如果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證實它是有效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就會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它,最終形成一個標準的、通用的決策支持工具。這些工具是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時的一個好助手,能夠有效地促進產品、包裝和供應鏈設計決策的優化。例如,通過軟件工具對產品在不同階段差異化的成本分析,工程技術人員能夠快速評估差異性延遲策略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從而幫助他們更科學、更有效地制定相應的產品設計策略。
5.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存在二律背反的現象,其實在新產品的開發中也存在多方利益的沖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的目標之一就是努力平衡各方利益,使得供應鏈的系統總成本達到最小,并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和R&D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項目的成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設計新產品時就考慮產品的包裝問題,優化產品的設計尺寸,以提高單個包裝內產品的密度和每個托盤承載貨物的量,從而降低包裝成本,并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
為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企業常常采用產品差異化的策略。但產品差異化的策略會要求企業增加更多的庫存,從而導致企業庫存成本的增加。通過將產品的差異性延遲到供應鏈后期的方式來實現產品差異化,可以減少因產品差異化而增加的零部件庫存需求,并降低庫存管理的難度,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產品的差異化會導致產品零部件的多樣化,從而增加零部件庫存的種類和數量。采用共通性策略,可以使兩種以上高度差異化的產品能夠分享許多相同的零部件,從而降低企業的庫存壓力。但共通性策略會增加產品的設計成本、制造成本和延長產品的設計周期等,這就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通過對共通性策略的成本與收益的定量分析來做出科學的選擇。
在設計新產品時就考慮產品的逆向物流。例如,在產品組裝時,更多地采用連接槽替代焊接,這樣在產品回收時,高價值的零部件很容易被拆卸下來再利用,等等。
其實,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已經成為企業的一個系統決策方法,它不僅幫助R&D機構更快地開發出更多的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而且能夠顯著提高整個供應鏈和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財務績效。
6.提供戰略咨詢。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另一項重要任務是為企業提供戰略咨詢服務。這主要是通過建模,完成對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問題的量化分析,然后,提供供應鏈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從而幫助企業的決策層更科學、更快速地制定企業的戰略規劃。
三、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策略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通常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其周期一般為3-4個月,參與人員十分龐大,整個過程非常復雜。為了確保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能夠成功實施,需要制定相應的實施策略。
1.確保團隊通力合作。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是一個由管理、技術、銷售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員組建起來的,涉及多個企業、多個部門的合作。項目的成功需要融合各方的觀點,權衡各方的得失。所以,項目經理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協調與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相關的各個部門的行動,通力合作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努力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并且將成果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這個平臺上展現出來,實現多方共贏。
2.創建平衡指標。為了更好地了解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狀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管理者需要創建一套平衡指標跟蹤整個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進程。這些平衡指標被應用于不同的商業領域,能夠反映出所采用的產品設計決策對供應鏈系統產生的影響,而且還可以結合多個財務因素(如財務成本、收益和客戶經驗等)完成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綜合評價。
根據這些指標,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管理者能夠更快地發現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在實施進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成功的機會。而且在項目的每個階段結束時,還可以用這些平衡指標來評估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階段性實施成果。
3.客觀對待利益沖突的各方。在供應鏈上的多個企業和多個部門之間可能存在利益沖突,并反映在產品設計時應該采用的技術上。這時候就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為沖突各方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并從系統優化的角度來協調利益沖突的各方。例如,某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部門認為某個零部件采用共通性設計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但R&D機構卻不同意這樣做,因為這會增加生產成本。通過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做出的成本與收益對比分析,證實了零部件的共通性設計對企業來說并不能節省成本。這樣,沖突雙方都比較容易接受這個中立的觀點,從而加強了R&D機構與供應鏈管理部門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4.使培訓簡單可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基礎知識、案例分析、行動指南和技術支持等。為了幫助員工更好地了解、掌握和應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內容,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經常采用多種多樣的培訓方式,主要有:提供視頻供員工觀看、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工程技術人員或部門經理、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的網站上發布培訓內容等。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網站上提供的培訓內容一般采用幻燈片加上語音講解,圖文并茂,便于學習和理解。另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還可以根據需要提供面對面的培訓,例如,舉辦小型的咨詢會等。
5.提高成功的透明度。除了項目本身,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是作為協調者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平臺上展示各個參與方成功應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成果,這會使工程技術人員感到快樂與滿足,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所做的大量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從而提高了他們參與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促進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推廣。
現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演化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產品設計也不再是制造企業一家要考慮的問題,而是涉及整個供應鏈和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從供應鏈整體的角度優化產品設計決策,從而提高了企業決策的有效性,減少了決策失誤,最終實現供應鏈上多個企業合作共贏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 篇14
[摘 要]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我國生鮮農產品供給量穩步增長,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基本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但是由于流通過程的落后,我國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白白損耗,果蔬損耗量達上億噸。這種低效率的生鮮物流已成為我國生鮮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的瓶頸。因此,運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技術,構建反應靈敏、反饋及時、符合市場需求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已經成為必然。本文基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視角,結合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探索不同核心組織主導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運作模式。
[關鍵詞] 供應鏈 生鮮農產品 產銷模式
20xx年3月國家商務部《關于加快我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商改發[20xx] 53號)提出:加強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保障生鮮食品消費安全。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我國生鮮農產品供給量穩步增長,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基本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但是由于流通過程的落后,我國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白白損耗,果蔬損耗量達上億噸。這種低效率的生鮮物流已成為我國生鮮產品產業化、規;钠款i。因此,運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技術,構建反應靈敏、反饋及時、符合市場需求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已經成為必然。目前,國內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已有一些探索性的成果,但這些研究成果大多限于生鮮農產品的單一供應模式,并加以絕對化。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等差異很大,不可能整齊劃一地采用統一模式。為此,本文基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視角,結合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探索不同核心組織主導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運作模式。
一、超市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超市是20世紀30年代從美國發展起來的新興零售業態,20世紀90年代初期引入中國。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生鮮已成為超市經營的命脈,是“集客力”的重要來源。根據筆者對信陽市百佳、和美等超市的實地訪談了解到,生鮮經營區往往是超市銷售最為火爆和最具人氣的區域,其收入一般能夠占到營業額的10%~30%。由超市主導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不僅對改善購物環境,而且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證商品質量和進行深加工,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等方面有著重大作用。
目前,以超市為主導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有以下四種模式:
1.農戶—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超市—消費者。
2.農戶—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配送公司—超市—消費者。
3.經營基地專業公司—超市—消費者。
4.農戶—農民協會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費者。
前兩種供應鏈中間環節過多且與農貿市場作為零售終端沒有實質的差別。第三種供應鏈反映的是經營基地的專業公司向超市供應生鮮農產品的情況,但這種方式所供應的農產品占生鮮農產品總量的比例很低。第四種方式,即由農民協會向超市供應的生鮮農產品量更少。第三種和第四種模式與超市的經營業態非常匹配,但現實中運用較少。經過繁多的中轉環節后,不僅抬高了生鮮農產品價格,也使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大打折扣,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商品價格、品質的要求。而且每經過一個環節都會增加相應的成本。一般說來,物流環節越多,損耗就越高,浪費也越大,物流成本越高。由于生鮮產品具有時間性強、保鮮保質困難等特點,物流成本比一般農產品更高。20xx年國家商務部正式將“農改超”列入“食品放心工程”,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盡管超市對生鮮農產品經營非常重視,卻大多無利可圖。國外好的超市生鮮農產品經營的毛利在20%左右,而國內僅為0%~10%。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所致。因此,經營生鮮農產品的超市要突破這樣的局限,應該采用第三種和第四種與超市經營業態相匹配的供應鏈模式,以產銷直通的方式減少物流環節,再通過加強管理降低成本,以提高超市生鮮的銷售額及利潤。就目前我國生鮮產品銷售現實來看,應該以“農戶—農民協會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費者”模式為主。因為第三種供應鏈模式必須在超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才能完成,如果只有一兩家店,是不可能形成大規模采購模式的。
二、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接國內外市場,在經營中發揮著連接市場與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它既是加工銷售中心,又是市場信息捕捉篩選中心,還是科技推廣服務中心。近年來,隨著農業企業的蓬勃發展,龍頭企業紛紛轉型,開始注重營銷理念的吸收并積極實踐,已逐步形成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型理念。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以市場需求為驅動,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能夠將市場信息迅速地從市場傳到農戶以讓農戶的生產找到市場的方向,將農產品及時地從農戶送到市場以滿足顧客的需求。龍頭企業主導型供應鏈的核心環節是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在該模式下,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力量,以企業為中心能夠保證生產活動的穩定性,在資金、技術和生產資料等方面由公司為農戶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業在加工原料的供應上獲得了保證。
目前,我國一些大型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比如:肉類產品有漯河雙匯集團、信陽華英集團等企業, 果蔬類產品有上海農工商超市連鎖集團,奶類產品有伊利集團、蒙牛集團等等,它們均是集農產品生產、商貿、科技、加工、流通于一體的多角化企業集團,是典型的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實踐證明,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具有開拓國際與國內市場的能力和優勢,是推行生鮮農產品包裝標準化、流通加工精益化、保鮮保管科學化、分揀配貨自動化、配送快捷化的主要載體。
在供應鏈中,龍頭企業與批發商或零售行業可以在戰略上通過各種方式建立起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關系和一體化經營。企業與農戶的`后向一體化的建立,有三種模式可以借鑒:一是“公司+基地+農業工人”,龍頭企業從農民手里成片租賃土地建立基地,租期一般為10年~20年,企業對基地的生產實行一體化管理;二是“公司+基地+農戶”,農戶自主經營,公司以契約形式對其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的管理指導和監督,按合同收購產品;三是“公司+協會+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與行業簽訂生產收購合同,行業協會按龍頭企業要求組織農戶生產,代表農戶與公司打交道。這種模式做到了農戶省心,企業省力,更主要的是保證產品的銷售。行業協會主要扮演的是“協調人”角色,能夠對整個相關產品生產銷售形成的供應鏈實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發揮著收集、分析、傳播市場信息、組織參加貿易展銷及交流和開拓新興市場的作用,還可以通過創建業內統一的產品和服務品牌,提升本行業農產品的市場價值。但行業協會并不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公司卻是直接體現市場冷暖的組織。
根據我國實際,筆者認為,“農戶—協會—公司—零售商—消費者”供應鏈模式,應該是目前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物流模式。以“農戶—協會—公
司—零售商—消費者”的模式運作,能夠在協會的統一規劃下,公司向農戶發放訂單,實現“四統一”: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調運,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井然有序,推動農業走上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向專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轉變。在該模式下,龍頭企業的素質成為供應鏈成功的關鍵。在供應鏈整合中,供應鏈管理的主要任務交給了龍頭企業,有可能使龍頭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風險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科學管理,很容易造成規模不經濟。
三、農民合作組織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廣大小規模農戶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保持各自財產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原則建立起來的經濟互助組織。發展較為成熟、規模較大的合作組織能夠承擔起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管理的責任,實現上連農戶下接農產品連鎖店、超市等零售行業,形成簡單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
這種供應鏈模式有如下: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水平,培育農戶鮮活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動機,促進鮮活農產品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可以跳過中間的過程,直接進入賓館、機關、學校、工廠和超市,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損失把產品運送到消費終端;農業合作組織可以在向農戶訂制產品時,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營養、衛生標準,以契約的方式規定下來,進行有序采購。比如養豬業,面對去年“養豬不如販豬,販豬不如殺豬,殺豬不如賣肉”的局面,壯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選種、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可以增加散戶的市場競爭力;而面對豬肉養殖的數量變化導致的價格周期性波動,壯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更是可以發揮承擔調節作用。入社農戶通過在農產品銷售、技術、信息服務及農產品加工等某個環節上展開合作經營,降低各自分散經營的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提高市場議價能力,增強市場風險的能力,最終達到增加經營收入的目標。
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最近幾年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發展,是我國分散的農戶走向市場的有效模式。目前,全國新型農業合作組織有15萬多個,加入的農戶成員達2363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8%;帶動非成員農戶324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13.5%;兩類農戶合計占農戶總數的23.3%,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帶動成員增收幅度比一般農戶普遍高出20%~30%。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保證了農產品生產的規模性,為農產品產供銷模式的變革——農產品供應鏈建立,在規模上、組織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農民合作組織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產供銷模式,為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提供了組織保證及利益牽制,從而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為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四、第三方物流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第三方物流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主要是農戶、農產品基地、供銷社等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業務依托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來完成的物流運作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為“生產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與農戶、農產品基地、供銷社等簽訂契約,規定雙方在生產、銷售、服務及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攤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關系。通過建立農產品物流中心完成供應鏈系統整合,把農民生產的分散的農產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統一配送到各農產品加工企業。
相對于其他的配送模式,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生鮮農產品的配送渠道、環節較少。第三方物流企業以一個整體的生鮮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形象出現在市場上,能夠利用物流企業先進的信息網獲得生鮮農產品需求信息,統籌指導農戶的生產和銷售。同時還能夠把先進的科技帶到農業領域,對農產品的數量、質量、品種進行管理,提高農產品的新鮮度與質量。 此外,物流企業作為流通主體,一般可以同時為多個上游環節及下游環節提供物流服務。利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輔助農產品交易,配備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信息平臺,使得物流中心成為連接生產、加工、零售的核心環節。為生鮮農產品加工提供延伸服務,提高生鮮農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戶、物流服務商以及消費者三方面共同獲利。
但以第三方物流為核心來建立農產品物流的供應鏈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戶與市場的脫節,如果信息在第三方物流企業與農戶的傳遞過程中失真,就使得農戶的生產調整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有時可能會出現連帶經營風險,如果第三方物流企業是基于合同的比較長期的合作關系,如果第三方服務商自身經營不善,則可能會影響使用方的經營,但如果要解除合同關系又會產生很高的成本。
五、專業批發市場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專業批發市場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指以生鮮專業批發市場為核心,帶動區域專業化生產或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營銷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專業批發市場為依托,充分發揮專業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作用,達到發展一處市場,帶動一個產業,繁榮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群眾的目的。目前全國億元以上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482家,數量雖少,但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主導作用卻是不可替代的。但是,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在市場立法、規劃、交易方式、準入制度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以蔬菜和水果為例,我國蔬菜和水果采摘后平均損耗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的損耗率普遍低于5%,美國僅有1%~2%,這種經濟損失每年超過1000億元,不利于農產品在流通中增值,也影響到農民增收。因此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急需升級改造。
對生鮮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主要體現在服務功能拓展方面。需要在原有批發交易、短期存放、商品集散等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職能,建立綜合化和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體系。建立“企業辦市場”的企業化批發市場,并以企業化批發市場為核心企業構筑“農戶—基地—批發市場—零售店—消費者”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作為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企業化批發市場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這樣既能夠按照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運作,同時國家作為股東,可以保證對農產品流通的有效調控,也避免了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
企業化批發市場要很好發揮作用,必須基于電子商務提高信息化程度。通過采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輔助農產品交易,配備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信息技術平臺,將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經濟活動納入到供應鏈的體系之中,從而構建起一個集批發交易、倉儲保管、冷藏冷凍、分揀揀選、包裝及配送等服務在內的新型供應鏈體系。
綜上所述,由于物流是沿著供應鏈流動的,只要建立起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在核心企業的運作下,物流自然而然地順利進行。但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下物流的具體運行模式還是個選擇問題,需要根據核心企業的自身實力而定。這一核心組織的形成不是政府行為,也不是各方妥協的結果,而是基于市場競爭自然形成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管理實質上是權利的博弈過程。要保證上述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模式的正常運轉,需要從多個方面加強物流供應鏈建設,探索多種類型的聯盟型或合作型的物流體系,從而降低生鮮農產品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使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20xx年3月國家商務部:《關于加快我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商改發[20xx] 53號)
[2]喻國華:論營銷型農業企業供應鏈發展模式[J].企業經濟,20xx(03)
[3]賀盛瑜董一平:供應鏈環境下四川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探討[J].農村經濟,20xx(06)
[4]馬林沈祖志:基于供應鏈的農產品產銷策略聯盟構建分析[J].農業經濟導刊,20xx(05)
[5]鄧俊森戴蓬軍:行業協會發展與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J].農業經濟,20xx(05)
[6]劉東英李建平:生鮮農產品的物流選擇[J].中外物流,20xx-9-26
[7]楊平喬雯易法海: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新模式探析[J].商業經濟,20xx(06)
[8]李學工:生鮮農產品營銷物流運作機理及模型[J].農業經濟問題,20xx(04)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相關文章: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08-04
(經典)供應鏈管理的論文08-10
(合集)供應鏈管理的論文08-05
供應鏈管理的論文(優選)08-08
供應鏈管理論文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論文10-11
供應鏈管理論文09-28
供應鏈管理論文07-09
供應鏈管理畢業論文07-29
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論文10-12
供應鏈管理論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