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供應鏈管理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供應鏈管理論文1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促進了企業運作管理模式的更新。集成供應鏈運作模式就是企業運作管理中新型模式,該種模式是在企業原有運作模式基礎上,以企業戰略發展為出發點,促進企業供應商、客戶與企業之間合作。同時集成供應鏈模式也為企業運作拓展客戶提供了基礎。而物流管理則作為集成供應鏈中比較關鍵的環節,通過物流管理本身的所具有的功能,如物流范圍、物流功能、物流主體等,來實現企業集成供應。而對企業基層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的研究,在促進企業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前言:供應鏈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主要在近幾年。伴隨著經濟市場中競爭局勢逐漸激烈,很所企業的運作模式逐漸從內部發展,轉移到了企業外部的市場資源運作中;谶@樣的市場發展背景,就形成了新的企業也原作模式——供應鏈運作管理模式。該模式的出現為了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直接影響,在供應鏈運作管理模式下,促進企業實現獲益。
1集成供應鏈的運作管理模式
1.1供應鏈管理內集成界面的整合分析
企業內集成供應鏈的實際運作,主要在采購運作管理的基礎上,分別進行生產運作、分銷運作等方面的集成運作。在不同的管理界面中,都包含著戰略層面的內容,如管理思想、管理組織、管理方法等。在企業中制定集成戰略計劃,實際上就是對以上三個管理運作戰略的整合。其中管理方法的實際整合,主要在供應鏈管理思想指導下,以成本、質量、以及創新等方面的相互權衡,來實現精確化的管理。而管理內界面的集成,主要是在采購運作、生產運作以及分銷運作管理基礎上,進行統一化的整合,該中供應鏈內界面的融合,是企業供應鏈戰略管理的核心內容。
1.2供應鏈管理界面的介質與實體價值活動的整合分析
在供應鏈管理界面中,包含很多介質,這些介質都是真實存在的,如物質實體、信息以及資金等。對這些實體介質進行相互整合,需要在價值實體下來實現,最為常見的方式就是產品的加工與生產等。對于物質實體的整合,其實際的結果就是產品,通過生產線上的制造,以貫穿于物流體系中的設計,來實現生產計劃。已資金流為例,資金流的整合,是在產品訂單履行的環節中,將付款以及結賬相互融合到物流信息中來,進而促進供應鏈中資金流的良性循環。
1.3管理模式整合
企業集成供應鏈運作管理模式的整合實際上是指對采購運作、生產運作以及分銷運作等環節的整合。整合模式主要通過管理思想、管理組織以及管理方法,對管理界面中的'各種介質進行分析,針對界面中的非實體活動價值特點,并結合外部供應和銷售市場環境中諸多變化,逐漸形成能夠適應實際企業集成供應鏈運作的管理模式。
2集成供應鏈運作中的物流管理分析
2.1物流與供應鏈
在很多研究領域中,物流的概念與供應鏈概念同時出現,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往往認為物流就是供應鏈,在很多領域中將二者交叉使用。實時上,雖然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但是物流在使用范圍上以及使用功能上遠不如供應鏈廣泛。學術上關于該方面的研究中,俄亥俄州立大學運輸與物流的教授呼吁, “讓我們停止稱呼物流供應鏈管理,物流可能在供應鏈中扮演者關鍵的角色,但是在供應鏈體系中所包含的內容更多,同時還需要公司集成供應商與客戶,由此可見物流與供應鏈之間的差別!惫⿷溤诎l展形式上并不是一對一的縱向與橫向的交易鏈條,供應鏈是網狀的形式,能夠實現集成與管理之間的相互協同。
2.2物流與供應鏈之間的差別
在現代科技背景下,物流已經不再是傳統社會中的物流,而是被進化了的物流體系,即使是這樣,物流也不能被認為供應鏈。物流與供應鏈之間依然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可以說供應鏈在內涵上更加的豐富,供應鏈的優勢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網絡結構方面。供應鏈是一個網絡結構,而物流則是一個物流渠道,以低成本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第二,業務流程。在供應鏈中包含客戶關系管理、客戶服務管理、需求管理、供應商管理、產品開發與市場化、回收管理以及訂單履行等。第三,管理部分。在供應鏈中其管理部分主要包含運作計劃、工作結構、組織結構以及管理方法等。物理管理要素則是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供應鏈是對不同功能部分的活動關系進行整合,其實際目標就是為了促進客戶滿意,并保障企業能夠有較大的盈利。而與之相對應的物流,所能夠發揮出來的全部功能只是供應鏈中功能的一種,物流系統要想實現客戶的滿意,需要與市場銷售相互合作,并與會計以及財政相互聯系。
2.3供應鏈模式下的物流管理進化
物流管理需要在不斷的進化與改革中才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物流管理以客戶需求為前提,將物流的成本最小化。那么如何提升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中的關鍵,首先對影響物流成本的因素進行分析,其中最為突出的因素就是物流活動。物流活動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因此對物流成本的高低難以控制。一般情況下物流成本還與企業的實際采購、生產、市場策略等息息相關。為了促進物流管理發展,需要在物流管理中,充分結合供應鏈運作優勢,促進物流管理實現進化。
在實際的物流管理進化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該階段物流概念剛剛出現,物流只是局限于單一化的運輸、貨物保管等功能。在該階段的物流管理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小,物流優化比較簡單。第二階段,該階段中物流功能管理趨向于統一化,與第一階段相比,管理范圍更加的廣泛,同時物流空間能夠實現優化。同時第二階段的物流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功能,如倉庫配置方面、貨物裝卸以及搬運等。
供應鏈管理論文2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茶企業經營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于我國茶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茶企物流管理也有自身的特點。本文通過通過對茶企物流管理問題的探討分析,以進一步尋求物流管理的優化措施,增強茶企物流管理功能,提升茶企的綜合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供應鏈系統;茶企;物流管理
茶企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茶企業經營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當前關于茶企物流管理的研究較少,大部分主要集中在茶企生產銷售部分。隨著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物流與商流的結合已經成為茶企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茶企的生產銷售和運營效益。雖然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茶企分布廣泛,但普遍規模較小,尤其是很多茶企都有自己的茶園,采購物流部分相對弱化,茶企自營物流的特點較為明顯,這也大大降低了茶企的綜合成本。在供應鏈系統下對茶企物流管理進行分析,主要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其一是采購物流;其二是生產物流;其三是銷售物流。但是,結合茶企物流管理的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就茶企的問題進行分析,使其更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1我國茶企的物流特征
我國是茶葉生產銷售大國,茶葉產銷范圍很大,遍布全國各地。茶企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力量,茶企在茶葉的生產銷售過程中,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位,是茶企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目標。茶企在爭取市場份額過程中,物流發揮著重大作用。我國有很大部分茶企都是自營物流,物流本身不僅是商品的流通渠道,更是增進客戶關系管理的重要方式。當前我國茶企業銷售物流主要有幾個特征。
1.1分布呈扇形結構
供應鏈系統下的茶企發展是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需求而形成的,主要以市場經濟為主體,茶企之間也形成了一種聯盟關系。無論是茶企的第一方物流,還是中間商,或者是第三方流物,不同節點共同形成了一種扇形結構。茶葉本身是一種消費品,需求量大,使用人群廣泛。其次,茶企一般是尋求中間商進行合作,共同完成茶葉銷售,這中間就需要商業流通,整體形成了一個扇形結構。這種分布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茶企的物流管理難度,給茶企整體的經營管理帶來了不小的問題。
1.2配送需求大
由于我國的茶葉供需量較大,茶企物流管理主要采取的是倉儲式配送,即通過茶葉倉儲、組配和輸送為主要流程內容。茶企銷售物流之所以運用倉儲式的配送,主要是由于這種配送成本較低,相比茶葉的經濟價值,能夠具有更高的配合度。茶葉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市場彈性較小,這樣的配送方式能夠使茶葉的供應更加穩定。在茶企自營物流體系,這種倉儲配送是十分普遍的。
1.3補貨需求波動大
由于茶葉種植對氣候、地域等有一定的要求,隨著季節的變化,不同種類的茶葉有不同的種植特點,需求結構也各不相同,消費者對于茶葉種類的需求也有所變化。此外,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導致了不同茶葉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茶企在茶葉銷售過程中,不僅要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且也需要對銷售賣場的變化有所調整。茶企通過對終端銷售市場反饋的不同品牌和不同類型茶葉的銷售情況確定補貨需求,及時調整茶企內部的生產管理狀況,這也導致了茶企受補貨需求的影響較大。
2我國茶企物流管理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茶企物流管理現狀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茶企自營物流不夠專業。主要體現在茶企管理者對于自營物流的意識存在不足,其中又體現在茶企物流部門管理者和一線物流人員的意識不統一。也就是說,茶企自營物流管理工作并沒有真正從供應鏈的整體角度來看待和操作。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茶企內部整體管理模式的陳舊與狹隘,導致了企業物流人員對崗位職責認識不足,意識不強。此外,自營物流部門在茶企的地位也不被重視,導致物流人員缺乏主體意識,降低了對茶企自營物流的專業認識。其次,茶企的銷售物流與商業流通之間缺少互動效應。茶企物流管理的內容較多,既有對物流運營的管理,與終端賣場的互動,也有對客戶關系的維護。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茶企物流人員的.意識不足,也制約了茶企物流管理的內容,茶企在物流管理過程中只是單線發展,在市場信息收集,客戶關系維護等方面還沒有更好的表現。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這些內容都是十分重要的,關系著茶企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最后,茶企內部績效管理存在問題。茶企內部管理需要對企業各個組織機構進行綜合管理,其中,對于財力資源的消耗是最大的。物流管理作為茶企的一個管理機構,也會消耗較多企業資源。因此,茶企應當加強內部管理的績效考核,最大化提升管理效率。但是相比生產部門,物流部門的績效考核存在一定難度,由于物流操作大部分都在流通領域完成,如果要跟蹤考核很難實現。
3茶企物流管理的優化模式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茶企只有從根本上提升物流人員的崗位意識,才能為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茶企物流管理的優化模式主要可以從幾方面進行定位。首先,從供應鏈系統的角度來分析茶企物流管理,從中找到關鍵所在,而銷售物流的關鍵正是在于保證茶企與市場環境下的各個環節保持暢通互動,提升物流人員的溝通意識。其次,茶企的物流管理主要集中的銷售物流環節,茶企應根據市場發展需求,突出產品配送、產品促銷、客戶關系維護和提升市場份額幾方面功能。對此,物流人員也應當根據這些功能提升認識。茶企也要建立更好的物流交互平臺,從中獲得更新更多的市場信息,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的收集,掌握產品補貨需求。最后,茶企物流部門的績效考核的確是個難點,但是茶企可以尋求新的思路完成這一內容,例如可以先制定考核標準,以銷售產出投入量化作為考核指標。通過這幾方面的定位,自然能夠更好地為茶企提供物流管理模式的方向。通過對茶企物流管理的優化模式分析,茶企物流管理模式的構建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進一步提升對銷售物流的認識。茶企物流部門屬于企業的一個業務部門,物流管理更具有單一性的特點。而在供應鏈系統下的運作則追求的是其系統性和整體性。因此,在提升茶企物流人員的崗位意識的同時,還要加強他們對銷售物流的認識。
茶企要根據自身的市場需求,形成整體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茶企的市場競爭力。對此,茶葉行業協會也要發揮自身的職能,通過舉辦多種主題講座等活動,提升茶企物流人員的崗位意識。其次,進一步加強客戶關系的維護。當前茶企主要采取的是倉儲式的配送,這種配送方式損耗小、時效強,對于茶葉銷售有所幫助,也有助于增進產品與客戶之間的關系。茶企在銷售管理過程中,不應局限于讓利這一種銷售模式上,也可以從物流運作方面提升銷售策略,使產品的識別度更高,提升茶企業的競爭力。茶企也可以通過搭建物流信息平臺實現這一目標。通過同行業公共平臺的信息互通,降低茶企的技術成本,同時收集更多的市場信息,實現線上線下的合作共贏。最后,茶企通過建立內了的績效考核機制,加強對銷售物流的管理。茶企可以以銷售收益作為指標,通過產出與投入比完成績效考核,提升茶企的物流管理水平。此外,在具體的物流配送管理中,企業也應當建立更好的資源配置網絡,根據配送人員的需求靈活調度。
4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企物流管理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的波動對茶企有著直接的影響,由此,物流與商流之間是相互支撐,互為促進的。茶企物流管理是茶企生產銷售中的重要環節,對茶企未來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茶企物流管理要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完成市場運作是有一定難度的。通過提升茶企物流人員的崗位認識,加強客戶的關系維護,增強公共平臺的信息互通,加強茶企的績效考核,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茶企的物流管理問題,使其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趙奕凌.物流成本管理與控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xx年第1版.
[2]董秀科.基于供應鏈的食品行業物流研究[J].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01).
[3]孫穎,張磊.電子商務企業物流成本控制探討[J].中外企業家,20xx(24).
[4]楊春雷.企業物流成本控制措施研究[]].知識經濟,20xx(19):26-27.
[5]陳春平.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協同成本管理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xx(17).
[6]丁華.茶企業如何做好茶葉品牌營銷[J].農產品加工,20xx(02).
[7]馮沁妍,湯志耘.淺析消費者洞察對品牌營銷及傳播的作用———以可口可樂20xx年網絡營銷方案為例[J].新聞界,20xx(02).
[8]伍錫岳.以茶文化及現代營銷理念打造廣東茶品牌[J].廣東茶業,20xx(03).
供應鏈管理論文3
摘要:目前,國內外學者試圖將供應鏈管理思想引入到工程項目管理中,通過對影響工程績效相關因素的識別與分析,相應制定戰略、戰術以及運作層面上的決策,從而達到有效控制和整合工程運作、優化工程績效的目的,因而產生了工程供應鏈的概念。己有一些學者針對工程供應鏈展開了相關研究,并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本文通過對收集的百余篇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將工程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創新領域概括為五個方面,即①引入生產運作領域的先進理念(如并行工程、知識管理等);②引入新技術(如信息技術等);③組織間的關系協調;④系統要素關聯分析;⑤績效評估與目標優化。各領域的研究視角及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們將針對這五個創新領域進行分析并評述。
首先,一些學者將其他領域的理念、方法與技術引入到工程供應鏈管理中,以期能夠改善與優化相關績效指標。比如在計劃中納入供應鏈理論中的物料需求計劃;在預評估中引入并行工程;在風險管理中引入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技術;在衡量系統性能時引入精益建設的常用矩陣;在工程物流中引入業務流程重組等。對于新技術應用,主要以信息技術與仿真系統為主,如針對施工現場浪費的消減、流程優化和再造、現場空間的優化布置等方面均可采用以專家經驗知識為基礎的決策支持系統;工程供應鏈中成員間的談判可采用多代理的仿真方法;對于不同成員受到資金流因素影響不同的問題,可基于信息系統建立不同的支付機制;應用便攜式數據文件來存儲和傳輸工程建設材料和構件相關信息也具有一定的潛在優勢;在全球采購中采用基于Web網絡,EDI技術模式,在成員之間成本分擔時采用RFID技術;將建筑信息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統整合到一個系統中能夠可視化監控工程供應鏈狀態以及為運輸材料提供預警機制等。
其次,由于工程組織的臨時性及成員分散決策特征,較多學者關注工程供應鏈成員的合作關系。研究發現目前較多的工程供應鏈缺乏溝通協調激勵機制、缺乏信息交互;中國帶有政府特色的指揮部集成化組織管理模式在中國語境下的實踐中證明有較強的實用價值,但容易出現非理性和非科學性的特點;分析了影響供應鏈成員關系的變量以及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關系時需要的技能,研究了成員當前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對合作關系的影響,識別出工程領域戰略聯盟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有:在具有不同任務的合作伙伴之間進行集中協調,采用合適的IT解決方案,合作聯盟之間的信任等;目前工程供應鏈成員間的關系正從傳統的沖突博弈關系轉變為合作共贏關系。
再次,過分強調成員相互依存關系之間的協調并不適應目前工程供應鏈系統中的復雜依賴關系,厘清工程供應鏈系統中的要素關聯機制對于提高管理績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產生于主體資源共用的聯營關系、建立在施工場地共同承建任務中的互惠關系、產生于同步運作的依賴關系等,這些復雜關系均會對工程供應鏈管理帶來挑戰。針對系統中復雜要素關聯,一些學者提出基于綜合集成管理的思想,并就面向工程全過程活動以及工程全參與主體的多維度、多界面綜合集成管理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比如整合工程建設流程,綜合工程項目的設計與建設全過程,全過程的投資控制、合理衡量并進行利益平衡,基于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等。
最后,一些研究針對工程供應鏈的績效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對一些工程目標進行優化。研究發現在正常情況下工程供應鏈也存在大量浪費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短視控制所造成的;基于內部生產、轉售材料和第三方供材等方面可以評價大型工程項目供應鏈成本和進度等績效;在SCOR模型中考慮工程的獨特性,開發出工程供應鏈動態仿真模型以及績效評價方法;根據能力成熟度原則定義成員關系成熟度等級,用于衡量與改善工程供應鏈關鍵成員間的關系;在無需增加額外資源情況下通過減少非增值活動上的時間,能夠縮短25%-40%的項目工期時間;在工程供應鏈中采購等成本可能是巨大的,而用于減少庫存或是運輸成本的努力有可能是徒勞的。
通過對相關文獻分析表明,目前工程供應鏈管理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F實情況下,工程供應鏈是工程參與主體在建設環境影響下,通過合作博弈與利益協調而形成的自組織復雜網絡,既需要研究其成員之間如何建立有效的協調策略機制以及成員之間合作的實現,同時還需要研究主體微觀行為與博弈特征為基礎的工程供應鏈宏觀整體結構和良好性能的形成機制。特別面對大型復雜工程建設時,其具有工程實施階段多、利益相關者眾多、建設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加之工程本身的臨時性特征使得成員之間的協調、良好整體結構的構建、對建設環境的適應等日趨困難,從而嚴重影響工程供應鏈的運作績效。因此,需要進行工程供應鏈自適應和自組織形成過程的研究,特別是工程供應鏈整體結構和性能的“涌現”與供應鏈成員微觀行為之間的系統論分析。
供應鏈管理論文4
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企業的關鍵業務上,充分發揮其優勢,同時與全球范圍內的合適的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企業中非核心業務比如物流管理可以由合作企業來完成,企業通過物流業務外包,可以獲得比單純利用內部資源更多的利潤,以及競爭優勢。本課題正是在此背景下,通過借鑒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分析國內外企業物流外包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主要從物流服務需求方的角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希望能對我國物流業發展過程中有關物流業務外包的理論問題與實踐課題進行初步地討論、探索。
21世紀的今天,隨著專業物流經營理論的成型,企業物流外包已經成為研討問題的熱點之一。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自己的物流業務委托給第三方物流公司來完成。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企業物流外包的發展與國外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制約我國企業物流外包發展的機制因素也有其特性,因此如何正確認識我國企業物流外包現狀,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際工作中都值得探討研究。
一、我國物流費用支出狀況
我國物流費用支出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費用支出龐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物流費用支出高
據世界銀行的推測,美國的物流成本占整個GDP的9%左右,而中國的物流成本占整個GDP的25%。此外,我國的物流成本一般占總成本的30%~40%,鮮活產品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發達國家一般將物流成本控制在總成本的10%左右。
2.庫存大,成本高
由于我國物流速度緩慢,長期以來大量庫存成了吞噬利潤的“虎口”。目前,工業企業歷年累計的數萬億巨額庫存不僅難以消化,而且新生的庫存商品仍在增加。我國生產企業的原材料庫存期、生產企業成品庫存期和商業企業商品庫存期分別為20天、51天、34天。而美國汽車、電子產品和零售企業商品的庫存時間僅為12天。據估計,我國的庫存商品與GDP的比例高達6.8%,而國際公認的庫存商品與GDP的比例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1%,發展中國家不超過5%。
3.資金周轉速度低
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庫存占壓資金,從整體上看我國企業資金周轉極其緩慢。我國的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的流動資金周轉速度為1.2次/年和為2.3次/年。而相比之下,建立了現代物流體系日本的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的流動資金周轉速度為8次/年和16次/年。一些知名的跨國連鎖商業企業如沃爾馬、家樂福、麥得龍等流動資金周轉速度達到了20-30次/年。
4.效率低,物耗高
我國傳統的物流狀態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小作坊式經營方式,是一種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組織形式,各種物流方式互不關聯,物流工程中的物資消耗相當驚人。在傳統的物流框架下,一件商品從生產出來到最終的消費環節,至少要被搬動、裝運幾十次。如果實現了社會化的多式聯運、一單到底,物流過程中的物耗可以大幅降低。
二、我國物流外包市場現狀
我國物流外包市場目前尚未成熟,供需關系極不穩定。以下是根據中國采購與物流聯合會完成的全國第四次物流調查資料得出的一些結論。
1.我國企業物流外包市場需求現狀
(1)物流外包需求市場潛力巨大,增長較快,第三方物流業有較大發展空間;大多數企業物流需求量處于增長狀態,即時性的服務需求也將增多。
(2)物流業務外包需求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和行業分布特點。從地域上看目前需求主要來自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從行業上看,電子、煙草、醫藥等行業生產和流通企業的平均物流量小于機械及原材料行業企業。
(3)生產企業自營物流的比例偏高,導致物流業務外包的有效需求還不足。企業物流供應一般都由企業自身或供貨方來承擔,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擔的較少,據統計我國生產企業原材料、生產企業成品、商業企業等的物流外包所占比例分別為15%、47%、47%。
(4)物流外包需求企業對物流服務需求的層次還不高,服務需求仍集中在傳統倉儲、運輸等基本服務上。生產企業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線運輸,其次是市內配送;商業企業的外包物流一般依次集中在市內配送、倉儲、干線運輸等。
(5)物流服務企業目前的信息化程度還不夠,難以滿足需求企業要求下的整個系統無縫鏈接,從而達到物流運作的高效率的目標。
2.我國企業物流外包市場供給市場現狀
我國企業物流外包市場供給市場現狀可以說是物流供給能力有效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物流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1)我國物流服務企業規模普遍偏小,500人以上的企業僅占20%左右。并且擁有的物流設施設備及其能力也較弱。
(2)我國許多生產和流通企業擁有并保留著自己的運輸、倉儲、裝卸服務物流設施,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自身擁有汽車車隊、倉庫、機械化裝卸設備的比例分別為53%和70%、59%和80%、34%和25%,自我物流服務依然是工商企業獲得物流服務的重要來源。由此造成企業的'運輸供給能力還沒有達到運輸需求規模及網絡分布要求,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的車輛空駛率平均高達34.70%和38.50%;同時物流企業的倉庫供給能力有余,但效率不高,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庫房平均利用率為78.50%和76.40%?傊F有的功能性物流企業,運作供給能力要大于物流市場需求。
(3)從數據來看,物流服務企業的作業能力,以及作業質量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統計顯示物流企業的單據準確率為97%、配送及時率為92%、貨損率為2%。
(4)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情況有了較大改善,信息建設受到物流企業的重視,擁有物流信息系統的企業比例已經提高到接近60%。
三、影響物流外包的主要因素
1.出于制度和觀念的阻礙,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內部員工的抵制: 企業物流外包是對企業的內部業務流程重組,企業某些員工目前從事的工作很可能會被第三方物流所取代,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將解雇大批員工,這對企業的管理者來說意味著一個不小的風險。
(2)缺乏認識:第三方物流行業相對來說還很年輕,尤其是在中國,一些領先的物流公司只有不到10年的歷史。許多企業還沒有認識到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競爭中的巨大作用。
(3)害怕失去控制:企業擔心,當企業過于依賴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卻無法控制或影響他們的時候,物流活動的失控可能阻礙核心業務與物流活動之間的聯系而降低用戶滿意度。此外,企業還需要在長期依賴某一個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和依賴多個第三方物流服務商之間權衡。長期依賴某一個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會對其資本投資、效率提高具有潛在的好處,但同時又會使其滋生自滿情緒而讓企業難以控制。為了便于控制,企業應該選擇多個第三方物流服務商,但是這種短期行為又會令企業的成本提高或服務質量降低。
2.物流外包業務有其自身的復雜性
首先,供應鏈物流業務通常和公司其他業務,如財務、營銷或制造集成在一起,物流外包業務本身就很復雜。對一些實際業務,包括運輸和倉儲的集成可能會帶來組織上、行政上和實施上的一系列問題。其次,公司內部信息系統的集成性特點,使得把物流業務交給第三方物流公司來運作變得很困難。最后,準確地衡量物流成本對信息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影響比較困難。很難確定物流外包業務到底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少潛在的成本好外。
3.第三方物流市場的不成熟也使我國的物流外包舉步維艱
在國內,第三方物流市場相對較新,因此行業發展中難免所存在許多不規范的地方。比如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內部管理失控,在其短期利益的驅使下,尚未樹立提供優質服務的經營理念。更有在具體外包細節,以及工作范圍劃分不明確,第三方物流公司卻沒能在客戶要求的時間內去完成,或者只是為完成而完成,并沒有認真對待。
四、對我國物流外包市場健康發展的展望
盡管物流業務外包在近階段得到迅猛發展,但是未來我國物流外包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注意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提高物流服務供應方服務水平
這些物流服務方企業必須通過自身成本的降低來優化客戶的物流成本,提高運作管理水平,加強規范化管理,明確物流服務供應方的工作范圍,要在服務質量、響應速度和費用等多方面爭取滿足物流需求方的要求。
2.培養專業的物流人才
美國著名物流專家Jack Roser認為:在處理外包時,專業物流顧問與技術工人一樣,他的作用比企業領導更重要,合格的顧問能夠給項目帶來許多領導所不知的東西,他需要去管理維護公司項目設計規劃的過程、提供物流需求,以及項目數據,而這些事情常常與外包的成敗相關聯。企業領導僅僅扮演監督員的角色,如果缺乏具有項目設計和作業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那么,外包營銷將無從談起。
3.供需雙方建立有效的協調交流機制
企業的物流外包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求企業與物流服務商的合作也是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需要雙方經常進行信息交流,加強溝通,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總結
在全球正在掀起外包旋風的同時,物流外包在我國卻還沒有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整個社會的物流效率低下、物流費用驚人。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資企業蜂擁而至,如果仍舊保持現狀維系大而全的局面,將很難面對來自外國競爭對手的競爭。我國生產及商業企業應該轉變觀念,認識到物流業務外包的迫切性,及時整合自身優秀的資源,這樣才能夠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論文5
新時期,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和競爭壓力空前增大,對企業來說,要想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就必須要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采購管理是企業創收的一個關鍵環節,這個環節關系到企業的正常生產,也管理到企業的成本消耗。如果能夠加強這一環節的管理,降低成本消耗,將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盈利空間。供應鏈模式是一種先進的采購管理方式,具有很多優點,能夠實現采購管理的信息化。本文主要分析了供應鏈模式的內涵,探討了供應鏈模式下企業采購管理的特點及采購管理信息化的具體策略。
供應鏈模式/企業/采購管理/特點/策略
一、供應商管理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ㄒ唬┕⿷湽芾砟J降膬群
供應鏈管理是采購方管理的一種新模式,要理解這種新模式和傳統采購模式的區別,就需要弄清楚在這種模式下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合作關系的變化,供應鏈模式下的采購管理是一種充分融合了現代化管理思想的管理方式,其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礎之上,該模式下,生產制造商和供應商及零售商之間的業務流程被進一步整合優化[1]。該模式極大提高了供應鏈下所有參與企業的效率,能夠對整個采購供應過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進行統一的計劃和組織,從而能夠保證所需的采購產品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以正確數量和最佳成本進行生產銷售。
。ǘ┕⿷湽芾砟J降奶攸c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采購管理與傳統的采購管理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有自身獨特的特點:供應鏈下的采購管理是采購商與供應商之間的集成合作。這種供應鏈模式下,采購方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流會更加頻繁,供應商可以快速響應采購方,可以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進行事前把關,能夠實時控制產品質量,彌補傳統采購管理模式的缺陷;供應鏈下的采購管理目標更明確。傳統采購模式中,采購師圍繞庫存進行的`,當庫存出現短缺時,就進行采購達到及時補充庫存的目的。這種采購方式缺乏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往往是企業根據庫存所做出的單方面采購決策。而供應鏈模式下,采購活動是圍繞訂單進行的,當確定了用戶需求訂單之后,生產企業根據用戶需求確定制造訂單,繼而確定采購數量;供應鏈下采購管理中供應商和采購方之間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一種較為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供需雙方可以共享信息,能夠避免需求信息失真,可以讓采購更科學合理。
由于供應鏈模式是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上的,該模式下的采購管理也是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管理,是一種信息化管理。它能夠實現對所有與采購有關數據的電子化處理,可以清晰看到各環節的信息,能夠提高采購效率,對整個采購過程進行跟蹤。
二、供應鏈模式下采購管理信息化策略
。ㄒ唬⿲崿F采購資金信息和訂單信息數字化
在供應鏈模式下企業物資采購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數字化的實現。包括資金信息的數字化、供應商信息的數字化、訂單信息的數字化。資金信息化指的是采購方對采購資金進行有效管理,及時對物資采購環節所占用的資金進行分析,降低一些不必要物資采購消耗,提高資金的使用率,降低資金占用率[2]。資金的信息化管理能夠確保及時觀察資金的流向,確定資金該如何合理使用。供應商信息的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對供應商的報價和資信等信息進行數字化的錄入,方便及時查看,從而選擇長期合作伙伴。訂單信息的數字化主要將訂單上物資的數量、價格和質量要求等進行數字化錄入,隨時通過網絡平臺查詢和更改訂單信息等,提高采購的準確性,確保采購的及時性。
。ǘ┙⒉少徹浳锕芾硇畔⒒K
該信息化模塊包括采購管理模塊、貨物入庫模塊、在庫管理模塊等。采購管理模塊是整個信息系統中最重要的模塊。該采購管理模塊包括各種功能。首先,采購申請功能。根據采購信息在信息化管理平臺上進行采購申請,然后制定具體的采購計劃,將采購計劃放到信息化管理平臺上,等待采購審批和回復,然后在網上進行議價比價,尋找并確定最優供應商,在信息化平臺上生成采購單。該模塊還包括對采購單的修改的功能,能夠隨時根據情況修改采購單,并能及時查詢采購單當前的執行狀態。貨物入庫管理模塊,主要是通過登錄貨物信息系統,對當前庫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做好新入庫物品的按計劃入庫,能夠提高入庫速度。要利用這個模塊進行存貯確認和貨物數據更新,并生成最新的貨物信息。在庫管理模塊主要是通過在庫信息管理平臺,對貨品數量、入庫日和貨物的保管位置進行管理,能夠及時了解在庫貨物信息,還可以對在庫貨物進行有效管理。
(三)建立采購物資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統
建立一個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統,該系統要具備對庫存進行動態盤點的功能,利用該功能進行盤點時要保證不影響庫房的其他出庫、入庫和退庫等業務的處理。在該數據庫中,可以將企業的供應商信息、庫單信息等進行組合,可以將所有供應商按照信用等級、物資質量等級、交貨準時率、交易價格等進行詳細記錄,建立供應商數據庫,對供應商進行統一管。建立物資跟蹤管理數據庫,能夠隨時對物資進行庫存、單據和合同查詢,及時掌握物資信息,避免生產中斷[3]。
。ㄋ模┎捎枚喾N先進的采購方式
供應鏈模式下企業物資采購方式也有很多種,企業可以通過信息化的采購平臺了解產品的采購信息,可以與其他企業進行聯合采購,這樣通過數量上的優勢可以獲取一定的折扣優惠,可以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企業也可以組成采購聯盟,實現物資采購、配送和運輸等的規模化,這樣能夠極大的降低采購成本,讓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而供應鏈模式下的信息化平臺也為這種采購聯盟創造了條件。
三、結語
綜上所述,供應鏈模式為企業物資采購管理提供了新的機遇,其讓企業物資采購管理日趨科學化、合理化,給企業物資采購管理搭建了一個信息化的平臺。在該模式下,企業物資采購信息將實現集成管理,企業物資采購將更加透明,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聯系將會更緊密,更有利于企業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價比高的供應商。
供應鏈管理論文6
目前,企業界嘗試了很多新的理論,包括供應鏈管理模式、價值鏈管理模式、現代物流管理模式等,這都為企業進一步適應多變市場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范例。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供應鏈的企業物流管理模式在企業的經營中早就開始實施,但是在定義上并未很好的統一。無論是哪種定義,這種供應鏈歸根結底就是一種網絡。這種網絡中有點有線,每個節點都是上游和下游的聯系,每個貿易參與者都是下游的供應者,也是上游的客戶,可向上游節點通過某些渠道來選擇產品或者服務,又可通過某些渠道向下游供給產品或服務,每個節點都有利益關切點,強調的是一種用線串聯起來的集合體,是一種整合的思想體系,是一種打包的管理理念,是將供應和服務兩者通過線串聯起來,將各個部分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達到整合的目的。
一、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特點
供應鏈的管理與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相比,供應鏈更強調鏈的作用,供應鏈的打包集成性和整合后的各個單元的協調性。各個節點要根據各個渠道,包括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流通渠道對信息和其他交流信息進行信息資源共享和協調,對供給和服務反饋達到一個穩定的平衡。1.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供應鏈上的管理是一種集成化的模式,是將各個獨立的業務流程重新整合的過程,打破了各個部門組織之間的信息局限,優化組織結構。管理的理念也發生革新,這是由于核心節點組織和企業在供應鏈上采用信息互相分享的策略,集成了整個鏈條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也在擴散和移植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使得企業的計劃和規劃得以在鏈條綜合下實施。最后,聯通這些手段的媒介和渠道就是整合了所有企業的信息,這就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優勢。貫穿于供應鏈全過程的就是以流程為載體,將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貫穿到整個配置過程,有機結合,交流順暢,達到供求平衡的目的。2.強調全過程的戰略管理鏈條上的各個企業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交織的網絡,宏觀上講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更大的組織。因此這個組織是否是一個有機整體會對整體發展產生根本的影響。如果鏈條出現某個節點的信息局限,沒有形成網絡傳輸,就會造成整體性的錯誤發展,所以必須在整個過程中建立高度統一的安排,整體協調信息和資源配置,達到鏈條管理的新發展。3.全新的庫存觀如果整個鏈條企業達到了優勢互補和信息流暢,相關節點企業或組織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各個節點的庫存肯定會大幅度下降,庫存形成了新的平衡,這就是供應鏈管理的平衡。4.注重核心競爭力實體經濟或鏈條上的節點組織如果具備了核心競爭力,就能夠在鏈條上與其他節點企業或者組織形成網絡,構成合力,抱團發展。核心競爭力是優勢互補的體現,是合理分工的又一次整合。
二、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物流管理
1.現代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的關系
現代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的管理是息息相關的。在供應鏈中貫穿著整個物流流通,物流流通將鏈條上的各個企業串聯在一起,是企業之間相互交流合作的樞紐。從歷史角度看,供應鏈管理的`出現是晚于物流管理產生的,物流管理顯示出來的一體的趨勢。在橫向上,同一行業中鏈條上的企業在物流上合作共贏,整體發展能夠獲得產業規模經濟的發展和增強物流的效率。在縱向上,某個企業應將自己的上下游產業的服務都納入企業的整體發展中,并作為物流管理的核心功能。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生產環節和物流形成多紐帶、多互通的協同作用,可實現在橫向縱向上一體化。從某個角度看,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一體化的延伸,但是供應鏈涉及的面更加寬,因為它包含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這種供應鏈可將各種鏈條通過協調組合成有機整體,有機整體包含了各種供求關系,如產品的供求、服務的供求、資金的供求或信息的供求,這樣整體面對市場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供應鏈管理不僅僅是物流,還包括原料供應商之間的合作,生產商的產品供需評測,產品設計與優化,銷售商的產品銷售平臺建立,銷售咨詢的共享,企業間的資金流的管理,生產過程的控制調整,用戶群體的管理咨詢,與其他供應鏈的信息交叉融合等。供應鏈的管理主要是集中于各個企業之間的融合與發展,有效建立統一的協作關系共同應對風險,承擔風險。而物流管理僅僅側重于物品的流通,包括原材料的選擇與供需保障,產品的設計制造和銷售,二手物品的回報等所有與物品發生的關聯。這就是物流活動的高度統一,從而保障較快的協調物品的流通,增加物流運作效率。而在供應鏈上則包括企業的高度優化、業務的高度集成、從原材料到銷售的整體快速協調機制,從而使得客戶和供應鏈下游的協同發展,效率最高?傊,供應鏈管理內容更為寬泛復雜、范圍更為廣、層次更為深刻。
2.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物流管理的特點
(1)由于信息流進入了網絡化,物流管理信息增大和加快了很多,通過各個企業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組織和企業都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市場信息和整個供應鏈的供需運行情況,每個節點上的物流變化信息都能夠很容易查到,不會造成信息滯后和轉述失真的情況。(2)在供應鏈健全的情況下,庫存相關節點企業或者組織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各個節點的庫存肯定會大幅度下降,庫存形成了新的平衡,庫存減小就會減小企業風險,保證安全儲量,有助于各個節點組織和企業進行集成化的管理。(3)物流管理在網絡健全以后,各個節點的反應速度明顯增加,各個企業通過網路獲得有效信息之后,很積極做出相關措施,加速物流業務的流通,長期以往,成員企業就能夠對這種產品需求加速反應,減小誤判,保證安全交易。(4)供應鏈能夠保證安全協同運作,這需要物流管理和物流運營都必須能夠對接緊密,不能在各個環節上出現懈怠,比如下游需要產品,在信息流上體現很急切,但是在運輸上或者原材料供應上出現了問題,這都是節點內部問題,需要在內部就化解,保證整個物流體系能夠順利運轉下去,否則無從談起合作協作。(5)在供應鏈完備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對于下游的用戶體驗,用戶需求等一系列用戶的反饋及時追溯到生產環節,在生產和設計上下苦工,及時滿足用戶體驗中提出的建設性意見,把企業生產建立在互聯互通的商品交易上來,物流運營效率高,會對用戶需求滿足的更加快,更加務實。
3.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物流管理的措施
(1)現代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的普及和利用。供應鏈中各種流的運行主要依靠網絡,如果沒有網絡就無從談起鏈的組成。供應鏈下需要大量的信息互通、數據互通、信息更新、數據更新。只有利用新型技術,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效率,更好的為客戶體驗服務,及時滿足用戶體驗中提出的建設性意見,把企業生產建立在互聯互通的商品交易上,加強企業運行情況的匯總和客戶需求的匯總,提高物流運營效率。(2)供應鏈上的網絡就是渠道,渠道必須建立二級節點,加大物流運輸的運載能力,這樣物流才會更加便捷。在重點需求地區加大倉庫的建設力度,加大配送站的配送能力,在產品途徑萬水千山之后,盡快到達客戶的手里,這就是高效的商務性。(3)如果企業沒有能力建設物流體系,就需要重新增加二級節點,這些二級節點就是第三方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專業的理念和實力,加速企業的供應鏈架構的建設,把核心業務建設好,提高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功玉,陽明明.論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6):76-82.
[2]朱昌磊.考慮風險的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xx.
[3]馬根萍.制造企業物流管理模式選擇有關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4]張明麗,李方,秦笑梅.中小企業物流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市場,20xx(23):39-41.
[5]宋迎春.企業時基物流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xx.
供應鏈管理論文7
摘要:應鏈管理(SCM) 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 是重要的流通組織形式和市場營銷方式。從概念入手對供應鏈管理及戰略意義進行分析和探討, 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 信息共享; 戰略聯盟
一、關于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
(一) 關于供應鏈
所謂供應鏈, 是指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所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需網絡。即由物料獲取、物料加工, 并將成品送到用戶手中這一過程所涉及的企業和企業部門組成的一個網絡。
供應鏈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 是重要的流通組織形式和市場營銷方式。它以市場組織化程度高、規模經營的優勢, 有機地連接生產和消費, 對生產和流通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
供應鏈一般分為內部供應鏈和外部供應鏈。它們的區別是外部供應鏈范圍大, 涉及企業眾多, 企業間協調更困難。我們一般研究的供應鏈管理是指外部供應鏈的管理。供應鏈網絡結構模 。
(二) 關于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就是在商品供給的鏈條中, 企業間就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管理活動, 加強相互間的合作, 形成戰略聯盟, 通過信息的共有化、需求預測的共有化等等, 來實現物流機能的分擔, 實現商品流通全過程的效率最大化。
供應鏈管理是人們在認識和掌握了供應鏈各環節的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的基礎上, 利用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激勵職能, 對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各環節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以及業務流進行的合理調控, 以期達到最佳組合, 發揮最大效率, 迅速以最小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的附加值。供應鏈管理是在現代科技促進產品極其豐富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管理理念, 它涉及各種企業及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 是一種跨行業的管理, 企業間作為貿易伙伴, 為追求共同經濟利用的最大化而共同努力。
供應鏈的管理將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為供應鏈之間的博弈。原有供應鏈上的企業由企業的博弈對立發展到企業經營的共生。
(三) 供應鏈管理的載體
供應鏈管理的載體有兩個:
1. 計算機信息系統。它又分為兩部分: 其一是企業內部網, 也稱局域網( Intranet) 。對企業內部的財務、營銷、庫存等所有的業務環節進行管理。其二是建立企業外部網, 一般使用Internet , 以便與上下游企業快速溝通, 快速解決問題。包括定單體系、管理體系、庫存查詢等, 通過公共游覽器可以游覽所有的公共信息, 滿足信息的逆向流動。
2. 物流配送中心。制定適應供應鏈管理的配送原則和管理原則。配送中心不僅完成物流活動, 還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和信息的流動。因此物流配送活動也是信息的載體。
(四) 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差別
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供應鏈管理比企業管理更加復雜。主要表現在:
1. 它將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 而供應鏈的穩定性相對于企業要差, 其管理的幅度較企業要寬得多。
2. 它要求并最終依靠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戰略決策, 這對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及供應鏈的市場份額有重大的影響。
3. 供應鏈管理要求采用系統集成化的管理方法來統籌整個供應鏈的各個功能。為了確保達成共同目標, 高層管理部門采取一定辦法消除供應鏈各個部門、各企業之間的目標沖突。
(五)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要求
1. 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是現代競爭的主要后盾。供應鏈管理采用現代科技方法, 以最優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準確地傳遞, 在供應鏈商的各企業間實現資源共享。
2. 提高服務質量, 擴大客戶需求。在供應鏈管理中, 一起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運作。現在消費者大多要求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前置時間越短越好, 為此供應鏈管理通過生產企業內部、外部及流通企業的整體協作, 大大縮短產品的流通周期, 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 從而將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滿足。
3. 實現雙贏。供應鏈管理把供應鏈的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等聯系在一起, 并對之優化, 使各個相關企業形成了一個融會貫通的網絡整體, 在這個網絡中, 各企業仍保持著個體特性。但它們為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 實現多贏的結果。 在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中, 有人預測, 未來的生產和流通, 將看不到企業, 而只看到供應鏈。生產和流通的供應鏈化將成為現代生產和流通的主要方式。
二、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意義
(一) 對現代流通方式的創新
流通方式在傳統稱謂上一般稱為批發和零售。在電子商務的環境下, 批發被稱為BtoB , 零售被稱為BtoC 或CtoC。應該說BtoB 即傳統的批發在社會商品的流通中占據相當大的份額, 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起到巨大的作用。實際上在流通方式的革命中, 我們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商圈相對穩定, 并積極尋求這一路徑。供應鏈管理為我們提供了這一方法, 所以說供應鏈管理是現代流通方式的創新, 是新的利潤源。在供應鏈中, 上下游企業形成了戰略聯盟, 因此它們的關系是相對穩定的。它們通過信息共享, 形成雙贏關系, 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 降低社會總的成本, 避免了企業間的惡性競爭, 提高了各企業和整個供應鏈及全社會的效益。供應鏈向我們展示了現代的全新的'流通方式。
(二) 加速現代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
供應鏈管理是適應現代生產方式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代流通方式, 反過來, 它的不斷完善和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現代生產方式的發展,F代生產方式是依據比較優勢的理論,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 以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為中心, 實現全球化的采購、全球化的組織生產和全球化的銷售。于是現代物流成為與現代生產方式銜接的樞紐, 與現代物流共生的供應鏈管理成為現代生產和現代物流的有力工具。
(三) 改變現代社會競爭的方式
在傳統的生產和流通中, 競爭方式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競爭, 既有同業之間的競爭, 也有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的結果往往破壞了生產和流通的規律和次序, 使企業的效益下降, 更有甚者, 導致了產品的加速滅亡。這是一種低檔次的競爭, 往往以降價為主要手段。
現代的供應鏈管理使上下游企業形成戰略聯盟,社會競爭從企業的競爭轉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競爭的核心是組織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程度, 是現代信息技術更高水平的競爭。這將導致這個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高。
(四) 導致企業機構和供應鏈的重構
供應鏈的管理不僅是技術和管理方法, 還涉及到企業組織和產業組織的重構這樣深層次的問題。要真正實施供應鏈的管理, 在企業內部要進行業務流程的重構, 企業組織機構的重構。在重構中, 要沖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生產和流通方式, 以核心競爭力的思想為指導。在企業外部要進行供應鏈的重構, 選擇好自己的戰略聯盟伙伴。規范聯系的程序和技術, 并對風險和利益進行合理的承擔。
(五) 促進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由于利益主體的不同, 供應鏈的管理比企業的管理更為復雜。特別是供應鏈的各企業的地域分布更廣, 因此, 現代信息技術是供應鏈管理必不可少的技術。在供應鏈管理的主要方法ECR 和QR 中, 都運用了如EDI、POS、自動補貨(CAO) 、預先發貨通知(ASN) 、廠家管理庫存(VMI) 等信息技術。它們在供應鏈管理中產生, 反過來又促進了供應鏈管理的成熟和不斷發展。
三、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對策
(一) 提高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
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在美國和歐洲開始于20 世紀的70 、80 年代。供應鏈管理技術QR 的創造來源于沃爾瑪對美國服裝產業鏈改革的貢獻。我國的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是20 世紀90 年代與現代物流一起引進的。經過十幾年的努力, 特別是近幾年的實踐, 我國東南沿海的大型制造業和流通連鎖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日趨成熟。例如家電制造業的“美的”、IT 業的領頭羊“華為”已從供應鏈的整合和重組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空間和競爭力。而我國北方特別是黑龍江省的供應鏈管理意識還很模糊、很生疏, 對現代經濟中的生產和流通方式的改革還找不到很好的出路。因此, 要傳播供應鏈管理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術, 提高每個企業的管理水平, 促進黑龍江省經濟的現代化發展。
(二) 對現有的供應鏈進行整合
實際上供應鏈對于制造業和流通業是早已存在的,F在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它的重要性, 對它進行優化整合, 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它的管理。對供應鏈的整合, 主要是對業務流程的優化。不斷加強其核心業務, 將非核心業務外包, 使企業內部供應鏈外化, 特別是物流的外包, 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華為”集中人力優勢進行高科技的研發,“麥當勞”集中精力開設世界連鎖等。
整合供應鏈要對供應商和分銷商進行優化選擇、動態管理, 使整個供應鏈對市場更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從整合中要效率和效益。
(三) 加速推廣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既是現代物流的基礎, 也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信息共享是供應鏈管理的基點。實施供應鏈管理就要實施POS 系統、EOS 系統、數據庫系統的共享、EDI 和VMI 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加速Internet、Intranet 、Extranet 的商務發展。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
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是在現代經濟中的共生的新的學科領域。它們的產生和發展是互相關聯和一致的。物流是供應鏈形成和連接的關鍵活動, 并促進了供應鏈的改造和優化。當物流的概念產生時, 供應鏈的概念也隨之產生。物流的發展出現了生產和流通企業物流外包的現象, 這樣可以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和降低成本。物流外包使供應鏈由內部供應鏈轉化為外部供應鏈, 由此產生了供應鏈的優化和改造問題。在這種相互促進的活動中, 最終引起了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
供應鏈促進了物流配送的發展, 要求物流的專業化。由企業的管理轉到供應鏈的管理, 要求提供高水平的物流配送服務來支撐供應鏈的管理。這就要求物流配送的專業化。這引起了物流方式的改變和發展, 出現了第三方, 甚至第四方物流形式。加速第三四方物流的發展, 是供應鏈管理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是供應鏈管理必須解決的瓶頸問題。
供應鏈管理論文8
[摘 要]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我國生鮮農產品供給量穩步增長,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基本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但是由于流通過程的落后,我國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白白損耗,果蔬損耗量達上億噸。這種低效率的生鮮物流已成為我國生鮮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的瓶頸。因此,運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技術,構建反應靈敏、反饋及時、符合市場需求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已經成為必然。本文基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視角,結合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探索不同核心組織主導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運作模式。
[關鍵詞] 供應鏈 生鮮農產品 產銷模式
20xx年3月國家商務部《關于加快我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商改發[20xx] 53號)提出:加強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保障生鮮食品消費安全。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我國生鮮農產品供給量穩步增長,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基本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但是由于流通過程的落后,我國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白白損耗,果蔬損耗量達上億噸。這種低效率的生鮮物流已成為我國生鮮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的瓶頸。因此,運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技術,構建反應靈敏、反饋及時、符合市場需求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已經成為必然。目前,國內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已有一些探索性的成果,但這些研究成果大多限于生鮮農產品的單一供應模式,并加以絕對化。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等差異很大,不可能整齊劃一地采用統一模式。為此,本文基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視角,結合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探索不同核心組織主導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運作模式。
一、超市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超市是20世紀30年代從美國發展起來的新興零售業態,20世紀90年代初期引入中國。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生鮮已成為超市經營的命脈,是“集客力”的重要來源。根據筆者對信陽市百佳、和美等超市的實地訪談了解到,生鮮經營區往往是超市銷售最為火爆和最具人氣的區域,其收入一般能夠占到營業額的10%~30%。由超市主導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不僅對改善購物環境,而且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證商品質量和進行深加工,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等方面有著重大作用。
目前,以超市為主導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有以下四種模式:
1.農戶—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超市—消費者。
2.農戶—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配送公司—超市—消費者。
3.經營基地專業公司—超市—消費者。
4.農戶—農民協會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費者。
前兩種供應鏈中間環節過多且與農貿市場作為零售終端沒有實質的差別。第三種供應鏈反映的是經營基地的專業公司向超市供應生鮮農產品的情況,但這種方式所供應的農產品占生鮮農產品總量的比例很低。第四種方式,即由農民協會向超市供應的生鮮農產品量更少。第三種和第四種模式與超市的經營業態非常匹配,但現實中運用較少。經過繁多的中轉環節后,不僅抬高了生鮮農產品價格,也使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大打折扣,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商品價格、品質的要求。而且每經過一個環節都會增加相應的成本。一般說來,物流環節越多,損耗就越高,浪費也越大,物流成本越高。由于生鮮產品具有時間性強、保鮮保質困難等特點,物流成本比一般農產品更高。20xx年國家商務部正式將“農改超”列入“食品放心工程”,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盡管超市對生鮮農產品經營非常重視,卻大多無利可圖。國外好的超市生鮮農產品經營的毛利在20%左右,而國內僅為0%~10%。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所致。因此,經營生鮮農產品的超市要突破這樣的局限,應該采用第三種和第四種與超市經營業態相匹配的供應鏈模式,以產銷直通的方式減少物流環節,再通過加強管理降低成本,以提高超市生鮮的銷售額及利潤。就目前我國生鮮產品銷售現實來看,應該以“農戶—農民協會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費者”模式為主。因為第三種供應鏈模式必須在超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才能完成,如果只有一兩家店,是不可能形成大規模采購模式的。
二、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接國內外市場,在經營中發揮著連接市場與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它既是加工銷售中心,又是市場信息捕捉篩選中心,還是科技推廣服務中心。近年來,隨著農業企業的蓬勃發展,龍頭企業紛紛轉型,開始注重營銷理念的吸收并積極實踐,已逐步形成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型理念。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以市場需求為驅動,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能夠將市場信息迅速地從市場傳到農戶以讓農戶的生產找到市場的方向,將農產品及時地從農戶送到市場以滿足顧客的需求。龍頭企業主導型供應鏈的核心環節是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在該模式下,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力量,以企業為中心能夠保證生產活動的穩定性,在資金、技術和生產資料等方面由公司為農戶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業在加工原料的供應上獲得了保證。
目前,我國一些大型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比如:肉類產品有漯河雙匯集團、信陽華英集團等企業, 果蔬類產品有上海農工商超市連鎖集團,奶類產品有伊利集團、蒙牛集團等等,它們均是集農產品生產、商貿、科技、加工、流通于一體的多角化企業集團,是典型的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實踐證明,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具有開拓國際與國內市場的能力和優勢,是推行生鮮農產品包裝標準化、流通加工精益化、保鮮保管科學化、分揀配貨自動化、配送快捷化的主要載體。
在供應鏈中,龍頭企業與批發商或零售行業可以在戰略上通過各種方式建立起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關系和一體化經營。企業與農戶的后向一體化的建立,有三種模式可以借鑒:一是“公司+基地+農業工人”,龍頭企業從農民手里成片租賃土地建立基地,租期一般為10年~20年,企業對基地的生產實行一體化管理;二是“公司+基地+農戶”,農戶自主經營,公司以契約形式對其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的管理指導和監督,按合同收購產品;三是“公司+協會+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與行業簽訂生產收購合同,行業協會按龍頭企業要求組織農戶生產,代表農戶與公司打交道。這種模式做到了農戶省心,企業省力,更主要的是保證產品的銷售。行業協會主要扮演的是“協調人”角色,能夠對整個相關產品生產銷售形成的供應鏈實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發揮著收集、分析、傳播市場信息、組織參加貿易展銷及交流和開拓新興市場的作用,還可以通過創建業內統一的產品和服務品牌,提升本行業農產品的市場價值。但行業協會并不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公司卻是直接體現市場冷暖的組織。
根據我國實際,筆者認為,“農戶—協會—公司—零售商—消費者”供應鏈模式,應該是目前龍頭企業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物流模式。以“農戶—協會—公
司—零售商—消費者”的模式運作,能夠在協會的統一規劃下,公司向農戶發放訂單,實現“四統一”: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調運,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井然有序,推動農業走上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向專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轉變。在該模式下,龍頭企業的素質成為供應鏈成功的關鍵。在供應鏈整合中,供應鏈管理的主要任務交給了龍頭企業,有可能使龍頭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風險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科學管理,很容易造成規模不經濟。
三、農民合作組織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廣大小規模農戶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保持各自財產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原則建立起來的經濟互助組織。發展較為成熟、規模較大的合作組織能夠承擔起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管理的責任,實現上連農戶下接農產品連鎖店、超市等零售行業,形成簡單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
這種供應鏈模式有如下: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水平,培育農戶鮮活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動機,促進鮮活農產品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可以跳過中間的過程,直接進入賓館、機關、學校、工廠和超市,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損失把產品運送到消費終端;農業合作組織可以在向農戶訂制產品時,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營養、衛生標準,以契約的方式規定下來,進行有序采購。比如養豬業,面對去年“養豬不如販豬,販豬不如殺豬,殺豬不如賣肉”的局面,壯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選種、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可以增加散戶的市場競爭力;而面對豬肉養殖的數量變化導致的價格周期性波動,壯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更是可以發揮承擔調節作用。入社農戶通過在農產品銷售、技術、信息服務及農產品加工等某個環節上展開合作經營,降低各自分散經營的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提高市場議價能力,增強市場風險的能力,最終達到增加經營收入的目標。
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最近幾年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發展,是我國分散的農戶走向市場的有效模式。目前,全國新型農業合作組織有15萬多個,加入的農戶成員達2363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8%;帶動非成員農戶324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13.5%;兩類農戶合計占農戶總數的23.3%,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帶動成員增收幅度比一般農戶普遍高出20%~30%。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保證了農產品生產的規模性,為農產品產供銷模式的變革——農產品供應鏈建立,在規模上、組織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農民合作組織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產供銷模式,為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提供了組織保證及利益牽制,從而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為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四、第三方物流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第三方物流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主要是農戶、農產品基地、供銷社等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業務依托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來完成的物流運作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為“生產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與農戶、農產品基地、供銷社等簽訂契約,規定雙方在生產、銷售、服務及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攤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關系。通過建立農產品物流中心完成供應鏈系統整合,把農民生產的分散的農產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統一配送到各農產品加工企業。
相對于其他的配送模式,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生鮮農產品的配送渠道、環節較少。第三方物流企業以一個整體的生鮮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形象出現在市場上,能夠利用物流企業先進的信息網獲得生鮮農產品需求信息,統籌指導農戶的生產和銷售。同時還能夠把先進的科技帶到農業領域,對農產品的數量、質量、品種進行管理,提高農產品的新鮮度與質量。 此外,物流企業作為流通主體,一般可以同時為多個上游環節及下游環節提供物流服務。利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輔助農產品交易,配備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信息平臺,使得物流中心成為連接生產、加工、零售的核心環節。為生鮮農產品加工提供延伸服務,提高生鮮農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戶、物流服務商以及消費者三方面共同獲利。
但以第三方物流為核心來建立農產品物流的供應鏈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戶與市場的脫節,如果信息在第三方物流企業與農戶的傳遞過程中失真,就使得農戶的生產調整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有時可能會出現連帶經營風險,如果第三方物流企業是基于合同的比較長期的合作關系,如果第三方服務商自身經營不善,則可能會影響使用方的經營,但如果要解除合同關系又會產生很高的成本。
五、專業批發市場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專業批發市場主導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指以生鮮專業批發市場為核心,帶動區域專業化生產或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營銷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專業批發市場為依托,充分發揮專業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作用,達到發展一處市場,帶動一個產業,繁榮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群眾的目的。目前全國億元以上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482家,數量雖少,但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主導作用卻是不可替代的。但是,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在市場立法、規劃、交易方式、準入制度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以蔬菜和水果為例,我國蔬菜和水果采摘后平均損耗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的損耗率普遍低于5%,美國僅有1%~2%,這種經濟損失每年超過1000億元,不利于農產品在流通中增值,也影響到農民增收。因此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急需升級改造。
對生鮮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主要體現在服務功能拓展方面。需要在原有批發交易、短期存放、商品集散等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職能,建立綜合化和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體系。建立“企業辦市場”的企業化批發市場,并以企業化批發市場為核心企業構筑“農戶—基地—批發市場—零售店—消費者”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作為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企業化批發市場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這樣既能夠按照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運作,同時國家作為股東,可以保證對農產品流通的有效調控,也避免了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
企業化批發市場要很好發揮作用,必須基于電子商務提高信息化程度。通過采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輔助農產品交易,配備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信息技術平臺,將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經濟活動納入到供應鏈的體系之中,從而構建起一個集批發交易、倉儲保管、冷藏冷凍、分揀揀選、包裝及配送等服務在內的新型供應鏈體系。
綜上所述,由于物流是沿著供應鏈流動的,只要建立起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在核心企業的運作下,物流自然而然地順利進行。但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下物流的具體運行模式還是個選擇問題,需要根據核心企業的自身實力而定。這一核心組織的形成不是政府行為,也不是各方妥協的結果,而是基于市場競爭自然形成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管理實質上是權利的博弈過程。要保證上述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模式的正常運轉,需要從多個方面加強物流供應鏈建設,探索多種類型的聯盟型或合作型的物流體系,從而降低生鮮農產品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使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20xx年3月國家商務部:《關于加快我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商改發[20xx] 53號)
[2]喻國華:論營銷型農業企業供應鏈發展模式[J].企業經濟,20xx(03)
[3]賀盛瑜董一平:供應鏈環境下四川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探討[J].農村經濟,20xx(06)
[4]馬林沈祖志:基于供應鏈的農產品產銷策略聯盟構建分析[J].農業經濟導刊,20xx(05)
[5]鄧俊森戴蓬軍:行業協會發展與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J].農業經濟,20xx(05)
[6]劉東英李建平:生鮮農產品的物流選擇[J].中外物流,20xx-9-26
[7]楊平喬雯易法海: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新模式探析[J].商業經濟,20xx(06)
[8]李學工:生鮮農產品營銷物流運作機理及模型[J].農業經濟問題,20xx(04)
供應鏈管理論文9
[摘 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管理成為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本文探討了供應鏈中的知識管理的含義,分析了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模式,并提出了基于知識共享的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供應鏈;供應鏈管理;知識管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企業管理開始由“縱向一體化”向“橫向一體化”發展,供應鏈管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產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從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所構成的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對傳統的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間及企業之間的職能進行系統的、戰略性的協調,以提高供應鏈及各個企業的長期績效。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成為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而非僅僅是資源的一種,正在改變著供應鏈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為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
一、供應鏈中的知識管理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對各節點企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決由于需求波動引起的不確定性,有效地縮短供貨時間,提高市場響應速度。但當人類進入21世紀之際,企業的生存環境與以往相比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具體體現為: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要素,知識的更新加快,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知識的傳播速度加快、范圍擴大,消費者對知識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得到強化。企業對知識的獲取、創造、共享、傳播以及應用的能力成為決定企業競爭能力的關鍵性因素,供應鏈的競爭優勢不再只是源于企業有形資產的聯合與增加,而是源于企業成為價值鏈的一部分,實現知識的優化重組,達到強強聯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組織實現最大權能,通過知識共享和科學的知識管理,企業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創新能力的活動,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幫助企業提高整體水平。因此,各節點企業間的知識流成為供應鏈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根本的出發點就是現代企業所面對的生存環境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其直接目標是提高知識創新與運用的效率,使供應鏈成員間的知識水平達到協調與優化。供應鏈管理和知識管理的結合有助于企業同重要的顧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創建延伸的運行環境,而這個環境是通過鼓勵創新,共享知識共同創建的。雖然一些公司在與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建立電子商務環境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直到目前為止,關注的還是存貨、交易過程和客戶關系管理。通過延伸的知識管理,企業創建涵蓋顧客、供應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識網絡,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獲,在創新、產品開發和交易過程中取得領先地位。
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從供應鏈企業內部來看,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知識的生產、加工、傳播與運用的管理,具體包括:建立知識庫、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建立尊重知識的內部環境、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其二,從供應鏈中的各企業之間來看,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的共享與傳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識的共享與傳播有利于整個供應鏈知識水平的提高,從而加強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優勢。其三,知識在企業中的運用。在供應鏈中知識的運用包括成員間的知識存量、知識的吸收能力、知識的利用能力的協調,其目標是保證最終產品在各個環節上能在知識方面得到保證,實現其功能的協調與優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應鏈知識管理的環境。具體包括:戰略性供應鏈各成員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管理、支持知識在供應鏈間的交流與共享的聯盟文化管理、在成員間的知識教育與培訓系統管理等。在上述知識管理的內容中,知識在成員間的共享與交流是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識的共享與交流有利于知識在整個供應鏈中運用的效率,同時知識在成員間的共享與傳播由于成員間在業務上的互補性,有利于知識的創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模式
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共享是一個過程,是各個知識主體傳播和交換信息、想法、經驗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并相互轉化和反復提煉,以使其產生協同價值,從而提高知識個體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知識共同體理論強調知識共享是一種自覺進行和慷慨付出的過程,共享動力來自責任和自我勝任感,是當今知識共享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思想。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應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內容以顯性知識為主,注重集體知識的交互和傳播。這是因為在供應鏈中企業是知識共享的主體,顯性知識由于其內容明確,易于整理和傳播的特點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業邊界,成為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共享的主要內容;另外,處于保護知識產權和維護競爭優勢等因素的考慮,由于隱性知識的內容抽象,其潛在價值不易估量,所以供應鏈企業不提倡隱性知識的共享,而趨向于剔除企業獨有知識和核心知識的顯性知識的共享。
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包括企業內部知識轉化和企業外部知識共享兩個層次。
。1)從企業內部來看,知識轉化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在橫向上,同一知識主體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內化,是知識主體吸收外部顯性知識的過程;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明示,是知識主體把知識明晰化的過程,大量的隱性知識如生產或銷售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想法被編碼化。在縱向上,不同知識主體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匯總組合,是員工的個人知識庫匯總到部門和企業知識庫的過程,企業知識庫在該過程中得到充實和放大;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潛移默化,是員工個體知識升華為部門和企業集體知識的'過程,大量知識的相互轉化推動了企業知識創新螺旋的上升。
。2)從企業外部來看,供應鏈企業之間的知識共享在個人、部門和企業3個層面進行,在個人層面強調以隱性知識為主的個體交流和溝通,注重實時交互和聯絡;在部門和企業層面強調以顯性知識為主的集體知識傳播和共享,注重異步知識交流和共享。
三、實施基于知識共享的供應鏈管理
針對供應鏈中知識共享的要求,實施基于知識共享的供應鏈管理,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業供應鏈信息系統。各企業有適合自己需求發展的信息系統,如MIS、MRPⅡ、CMS、CRM等,它們主要是針對企業自己內部,而沒有從全局考慮,實現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優化配置。只有實現了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共享才能實現知識交流和共享。首先各節點企業信息系統可以通過COBAR構建一個信息集成平臺,解決供應鏈各節點的信息自動交換,不同數據庫之間的互訪,不同商用軟件之間的接口等問題。增強各企業的信息系統網絡通信處理能力用于與其他節點進行信息共享及供應鏈全局決策中的信息收集,進而實現知識交流和共享,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2)建立用于知識共享的知識庫、方法庫、模型庫、文件庫。一方面方便保存企業知識,同時為各種技術和系統進行知識共享創造條件。其中知識庫的來源可以是供應鏈中各企業人為知識的擁有者,如知識員工,形成知識團隊通過協同等方式構成知識網絡,亦可是各個方面專業員工的知識特長。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過DM、OLAP從數據倉庫中挖掘產生知識,經過與相應專家和用戶認證,存入知識庫。在模型庫、知識庫、方法庫、文件庫的支持下,提供供應鏈綜合決策支持功能,如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績效評估、鏈節激勵、利益風險共享、產品結構優化等,進行供應鏈整體優化。
。3)通過數據挖掘(DM)實現知識共享,支持決策。數據倉庫和數據集市中存儲了大量對生產經營有輔助作用的知識,只有通過DM、OLAP才能使數據轉化為人為可以理解的知識。首先通過OLAP、DM從數據集市中獲取的綜合的、有價值的信息知識,同時采用相應的知識發現方法從模型庫、方法庫、知識庫、文件庫中發現知識,然后經過與領域專家交互,經過專家的認證,直接在網上發布,方便員工對知識的利用,為供應鏈中各企業管理和決策提供強大的支持。
。4)建立企業集成知識門戶。為實現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協同工作,必須提供一個知識共享的平臺。企業集成知識門戶使企業能夠實時關聯存儲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信息和知識,使企業員工、客戶和合作伙伴能夠實現信息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通過企業集成知識門戶,任何員工不僅可以實時地與工作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取得聯系,尋找到能夠提供幫助的專家或者快速鏈接到相關的知識,同時還能共享其他企業的資源,得到其他企業的知識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員工可以在企業集成知識門戶上建立進行知識交流的BBS,通過這種形式,使得知識員工以協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協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發揮供應鏈的整體優化功能。同時可以通過電子會議、E—mail形式,就某一關系到供應鏈各節點間合作的專題,使決策基于鏈節的共同利益基礎上,使知識作為決策的依據。成員企業間也可以通過電話、傳真或現在的EDI數據交換等方式在企業集成知識門戶上交流信息,獲取知識。
(5)建立知識共享服務的注冊中心。為了統一各企業之間的知識交流系統,使得信息和知識自由共享,企業聯盟可以建立知識共享服務的注冊中心、知識語義轉換、以及應用集成規則引擎等機制,解決知識在其他企業難以理解的問題,實現知識表達和共享的標準化?梢岳肳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來實現知識共享注冊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來描述和發布知識共享服務的訪問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協議實現知識共享服務的訪問和使用應用集成規則引擎,從而完成業務協同處理和知識的共享。
主要參考文獻
。1] [美] 森尼爾·喬普瑞,彼得·梅因德爾.供應鏈管理——戰略、規劃與運營[M]. 李麗萍等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370-392.
。2] 楊敏才,凌超,王槐林. 供應鏈的知識管理系統[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xx,16(1):44-48.
。3] 彭燦. 供應鏈中的知識流動與組織間學習[J]. 科研管理,20xx,25(3):81-85.
。4] 蔡翔,嚴宗光,易海強.論知識供應鏈[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xx,12(6):35-38.
供應鏈管理論文10
一、MRO管理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
在信息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貿易方式和服務內容的變化以及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使得生產經營難以把握市場變化。市場的不斷變化使MRO管理存在著必要,MRO采購管理在供應鏈中的積極作用愈發明顯。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保證產品品質:MRO物料采購在下單前要評估好供應商,對供貨商要做好前期評估,設定和選擇好供應商,這些供應商要有健全的質量保證體系,這樣可以減少重復復雜的檢驗程序,以達到減少采購成本的目的。
第二,以確保牢靠的供應:在產品標準規定時,要求所有供應商按照所提供的標準制作產品,建立一個標準的產品客戶群。
第三,促進產品創新:MRO采購可以將所采購的產品進行不斷升級,對服務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改善,對提供的備品及維修不斷改進,使維修材料供應鏈的效率可以提高,使供應鏈在組織形式上贏得競爭優勢。第四,增加供給彈性:MRO采購與供應商用自己的庫存和分配機制,成熟的管理經驗,良好的與供應商的關系,在MRO采購可充分發揮其采購與供應組織的供給彈性作用,作出實質性回應以滿足需求的變化,。
二、我國MRO采購與管理現狀
MRO(Maintenance,Repair&Operations)采購即只用于維護、修理和運營的用品和材料,有時也被稱為間接材料,一般不構成最終產品的一部分。各單位需要各種形式的MRO材料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國的MRO采購市場還未完全發展,MRO供應鏈管理也是剛剛起步,還未形成規模。用戶單位對MRO采購和管理也有很多問題:
(1)在直接生產材料采購的重點,忽視了MRO采購。分散采購功能,不順暢的部門之間的溝通,增加購買錯誤的潛在風險。
(2)沒有專業的行業標準和采購規范,MRO采購屬于一個新的行業,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行業規格和執業標準,現有的采購人員對MRO采購這一塊沒有專業的知識,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
。3)戰略層面的采購和供應缺乏組織,但集成供應的使用,只是在時間,經銷商的協作和電子商務的購買和其他先進的采購。
(4)無設備,生命的更換時間,企業中沒有設定各設備的折舊年限,以及設備開始折舊的時間。設備何時開始保養,保養次數都還沒有嚴格的定義。
(5)供應商的相關數據和產品數據管理操作利用率不高,企業在做年度招標時,首先要大量收集相關資料,對此類產品進行了解,該產品的供應商有哪些,要多家詢價,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充分利用收集的數據進行作業。
三、國外MRO管理的重要成果
由于采購MRO的一些間接費用的核算成本在大多數單位是幾乎看不見的,這部分成本一般不會反映在報告中,因此也被國外企業稱為時間延遲和毫無價值的隱形成本。為了規避這種情形,自20xx年以來,國外企業開始改變采購MRO采購模型。根據MRO采購和供應的特點,建立包括新的采購與供應管理在內下列模式:
。1)集成供應:供應商負責一個特定產品線的所有材料,供應商可以分解產品類別,并能歸并產品的更多細目。
。2)供應商場:商場是所謂的供應廠商銷售物品的地方。供應商為了形成一個市場競爭的影響,大家都集中在一個特定地方。
。3)經銷商合作:合作是各種工業產品所謂的經銷商分布,有一個獨立的法律實體,產品原產地不同的經銷商聯合起來,銷售同一品牌的東西,大家共享管理和物流信息。
。4)訂貨點采購:依據訂貨點的長度來采購,需求和交貨時間的變化,精確計算的再訂貨點,訂貨量和訂貨周期,最高庫存水平,創建持續運行體制,需求開始下訂單,為降低庫存總成本,使用庫存控制機制,以各方面得到滿足需求。
(5)計劃性MRO物料需求采購:在生產企業中物料采購一般都使用需求計劃采購,其操作原理是:根據企業目前庫存,生產計劃,以及企業中各產品的結構,由層來自初級產品生產所需原材料層,零件的生產計劃和采購計劃。
。6)Just-in-time(JIT):完全滿足采購需求,特別強調采購的時間上的一種方法。這種采購方法是及時滿足客戶的需求,當客戶有需要時必須馬上將客戶所要的東西按客戶要求的數量送過去,客戶端是不備任何庫存的。
(7)供應鏈采購:供應鏈采購不同于一般的采購,是一個有組織的戰略采購,采購和供應的組織組成一個聯盟。當庫存中缺貨時發出指令,采購下單,廠商接到訂單直接發貨,物流公司按正確的需求發貨到指定的地方。在供應鏈中,采購是一個戰略采購的組織者,采購要協調各個環節,收集相關信息,做出相應的指令。
。8)電子商務采購:透過電子商務是網絡環境下的采購,其特點是在線貿易談判,訂單和發出商品,在網上結算付款。因此,互聯網帶來整個采購流程的改變,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物流革命。
供應鏈管理論文11
1.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理論
1.1物流管理及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理論
物流活動可以被認為是從配送與后勤管理中演變過來的。最早關于物流(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的定義是1935年美國銷售協會作出的:“包含于銷售之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于從生產地點到消費地點流動過程中,伴隨的種種經濟活動。一般認為其包括采購、運輸、儲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物流管理的內含也不斷地變化。
傳統意義上的物流系統,需求信息和供應信息(反饋)都是沿著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用戶這樣一條直線逐級傳遞的,因此供應商不能及時掌握市場信息,信息反饋速度較慢。企業的技術進步和需求的多樣化使得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企業面臨縮短交貨期、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水平的壓力,這些都要求企業能應對信息萬變的市場,做出快速反應,源源不斷的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個性化產品去占領市場以贏得競爭。供應鏈管理思想的提出正是要解決這一問題。它基于這樣一個理念就是當原材料從供應商轉到制造商變為產品再到分銷商、零售商最終轉移到客戶,就形成了一個貫穿所有企業的鏈,這個鏈中相鄰節點的企業都表現為一種供需關系,當把所有企業相連后,便形成了供應鏈(supplychain)。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就是只有當這條鏈上所有企業同步運行,相互協調,才能使不斷變化的顧客需求得到最大的滿足,從而使這些企業得到最佳的也是長期的受益。供應鏈管理從其產生與發展來看,可以認為是物流管理的延伸,物流管理更多的是強調同一經濟主體中物流系統的最優化,而供應鏈管理則在此基礎上強調作為經濟實體的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關系。因此,供應鏈管理思想的實質就是將供應鏈中的企業結成聯盟戰略伙伴關系。
1.2供應鏈環境下物流管理的特點
從供應鏈管理思想出發,物流有三種表現形式,即物質形式、價值形式和信息形式,它們分別代表著物質資源的轉移、流通過程中的增值和其中的信息采集、傳遞以及加工處理。由此,供應鏈環境下現代物流的研究范圍應是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的供應與采購關系,即供應鏈聯盟企業內的物流活動。所以物流管理不再是傳統的保證生產過程連續性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實現快速、準時交貨的問題;
(2)低成本準時的物資采購策略問題;
(3)物流信息的準確輸送、信息反饋與共享問題;
(4)物流系統的敏捷性和靈活性的問題;
(5)供需協調,無縫連接的問題。
現將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管理與傳統物流管理進行比較,如表1:
2.供應鏈環境下煤炭企業物流改革的必要性
2.1現代煤炭企業發展戰略的要求
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70%以上,煤炭工業屬于基礎性產業,在產業鏈中處于上游位置,其價格的變動對下游企業的成本產生很大影響,從而引起連鎖反應。因此,提高煤炭行業自身的健壯性是大勢所趨。隨著煤炭企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煤炭企業需用物資及使用方法也在發生變化。影響這些變化的因素有:(1)煤炭生產設備不斷更新,安全設施不斷改造,科技創新,生產進步,規模擴大;(2)在學習、引進先進技術上,機械加工能力提高、任務增大;(1)產業結構調整,煤炭深加工,商品煤質量不斷提高;(4)非煤產業發展,多經三產、煤炭企業一體化取得較大發展。由此表現為供應品種和方式上的變化為:(1)從過去的大批量、少品種向現在的小批量、多品種要求;(2)臨時計劃多,要求運作快,物流周期短;(3)信息快、價格低、效果高;(4)周轉快、資金占壓少。這樣就必須從過去計劃經濟粗放式的管理向現代市場經濟集約式管理方向發展,現代煤炭企業發展戰略必須有現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的配套,保證企業的資本運營和低成本規模擴張。
2.2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煤炭企業產品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其物流的整體運作水平高低,影響煤炭產品價格的高低。企業存儲資金占用、周轉關系到流動資金的占用、周轉,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及競爭力,F代物流是在現代信息化時代進行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作用下,各環節之間密切合作,供應材料能夠較快地投入生產而產生效益,實現零庫存和少庫存,保證流動資金的快速周轉。
3.基于供應鏈思想的煤炭企業物流改進
3.1煤炭企業現代物流改革方向的確定
物流管理的現狀決定著煤炭企業物流改進的目標和措施,我們已經確立了用供應鏈管理思想作為煤炭企業物流系統改革的指導思想。如果將供應鏈管理看作是物流改革的戰略目標,那么要完成這一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必須順應供應鏈管理的思想。要解決煤炭企業所面臨的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用供應鏈管理思想作為物流管理指導,在與供應商、顧客建立廣泛的、信息共享的戰略合作伙伴的基礎上,協調供需關系。由此煤炭企業物流管理就要在如下幾方面進行變革:
(1)從功能管理向過程管理轉變傳統的煤炭企業物流管理將采購、儲存、配送等功能活動分割開來,獨立運作,這些功能都有各自獨立的目標和計劃、但這些目標和計劃經常相互沖突,而過程管理就是要達成這種一致和協調的方法。不僅要在企業內部向過程管理過渡,對企業外部,即供應鏈上游、下游的各個合作伙伴的業務活動,也需要向過程管理過渡。
(2)從成本管理向全局范圍內的贏利性管理轉變
傳統煤炭企業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成本最低這一絕對指標,但現代煤炭企業物流管理認為絕對指標并不能評價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而贏利性就是一個恰當的相對指標。在煤炭企業范圍內,贏利性不僅要求物流的低成本更要注重物流的敏捷性和準時性,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
(3)從交易管理向關系管理轉變
煤炭企業傳統的采購中,供需雙方的關系是交易關系,是臨時性的、競爭多于合作,所考慮的主要是眼前的既得利益,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供應鏈伙伴之間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對方利益的情況。而利用供應鏈管理思想就可以找到一種途徑,能同時增加供應鏈各方的利益,這種途徑就是要協調供應鏈成員間的關系,以協調的供應鏈關系為基礎進行交易,使供應鏈整體的交易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4)從庫存管理向準時采購管理轉變企業對待庫存問題一直有著十分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庫存是資源,是生產系統穩定經營的可靠保證;另一方面庫存又是成本和累贅,必須盡可能的減少。但如果用及時、準確的信息來傳遞物資需求,用快速、準時的采購使物資在離使用時間最近的一個時間點上才交付實物庫存,就會極大的緩解這個矛盾。
(5)依托可靠的信息系統為煤炭企業提供物流支持
依托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完成網絡間的信息互動,網上定貨、采購,網上調劑余缺、外部信息的發布與收集為快速、準確、便捷、高效地直達配送服務提供支持。
3.2基于供應鏈思想的煤炭企業物流改進
那么要實現上述幾方面的改進,煤炭企業應采取哪些具體的管理措施呢?
(1)建立煤炭企業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的“橫向一體化”思想,使企業更加注重對企業外部資源的優化配置,而要完成這項工作,與外界建立緊密的信息聯系,就必須具有建立在數據共享和辦公自動化基礎之上的并行處理的這種能力。這些都促使企業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相應的變化,這些都要求煤炭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即建立高效的煤炭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該系統,煤炭企業集團公司和下屬各礦以及結成合作伙伴的物資供應商、中間商及用戶一起共享信息資源,形成供應商、中間商、煤炭企業集團公司、下屬各礦整個供應鏈的信息互動。這種管理信息系統支持供應鏈管理的思想,使煤炭企業的庫存控制、物流配送及JIT策略的實施成為可能。
、茙齑婧侠砘瘞齑婧侠砘傅氖歉鶕髽I實際需要,實現各類庫存在結構、數量和管理策略上的優化。鑒于煤炭企業集團庫存管理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有必要對其庫存進行控制,將庫存合理化問題提到日程上來。
(3)運輸整合一組建煤炭企業物流配送中心主要是通過煤炭企業物流配送中心的組建來實現的;诿禾科髽I目前的運輸現狀,提出煤炭企業運輸整合的思路:即將煤炭企業集團公司各礦供應科的車隊收歸供應處,由供應處牽頭成立煤炭企業的物流配送中心。這樣就可實現車輛的集中統一管理,可大大提高車輛的裝載率從而提高運輸效率,也可形成運輸的規模效益,達到運輸的規模經濟,從而降低運輸成本,進而降低煤炭企業的物流總成本。那么在供應鏈環境下,對煤炭企業集團公司供應處與下屬各礦、供應鏈上的供應商以及煤炭企業的銷售商、用戶就可實現信息共享,煤炭企業的物流配送中心就成為一個信息中心,這樣就會大大增加煤炭企業進行符合現代化物流企業特點的改造。
(4)JIT管理策略的實施準時采購(Just-In—TimeJIT)是一種先進的采購模式,也是一種管理哲學,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數量、恰當的價格提供恰當的物品。它是從準時生產發展而來的,是為了消除庫存和不必要的浪費而進行持續性改進。對煤炭企業來說,目前實施JIT管理策略最關鍵的環節就是供應商的準時交貨程度,這也可以說是實施JIT管理策略的“瓶頸”所在。我們知道煤炭企業的供應成本約占物流成本的70%,由此煤炭企業實施JIT采購策略是當務之急。煤炭企業實施JIT采購,就必須對物資供應商進行有效的管理。當煤炭企業與物資供應商建立起了雙贏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供應商就可以和煤炭企業共享物流信息。通過信息共享供應商一方面可以隨時掌握煤炭企業配送中心以及各礦的庫存情況;另一方面還可以隨時了解到煤炭企業下屬各礦的生產進度。這樣供應商就可以和煤炭企業進行同步的生產或者貨源組織,當供應商接到煤炭企業的物資訂貨單后便可以馬上組織進貨,實現物資的JIT供應,從而最終實現煤炭企業的JIT采購。
供應鏈管理論文12
供應鏈系統在企業物流管理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作為一個戰略性手段,供應鏈系統確保了一些企業能夠迅速而穩定地發展,這歸功于完善的供應鏈物流管理能夠極大地提升企業競爭力。
一、供應鏈含義與特點分析
(一)供應鏈含義分析
供應鏈其實是一種供需網絡,各種產品在生產與流通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間供需網絡,這個網絡涉及到了生產商、批發商以及消費者等等,這樣來看也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網絡式的物流體系。各個企業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個節點,而節點之間又是相互需求與供應的關系,供應鏈不僅實現了連接供應商與用戶的紐帶作用,也使得商品在生產、流通過程中增值[1]。
(二)供應鏈特征分析
多個企業采用節點方式組成節,因此也就出現了模式與類型多樣的企業,供應鏈結構也就比較復雜,這是供應鏈的復雜性。第二個特點是系統性,供應鏈實際上就是一個網狀供需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互相聯系彼此相依。系統有共同的任務與目標,各個要素以競爭或者是合作形式完成這個目標,改變了傳統的采購、制造等活動分離的模式。供應鏈系統中的企業不僅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也是其他供應鏈的構成部分,企業在運行時是動態變化與相互交叉的,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地改變自己的運行機制,更好地迎接挑戰與解決問題。
二、供應鏈系統中的企業物流管理不足之處
(一)企業物流管理觀念陳舊
雖然我國物流管理取得較大發展,但是仍舊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首先來分析其觀念問題。我國多數企業采用的仍舊是傳統產品供應銷售方式,只是單純地在企業內部實施物流管理,企業物流管理的職能也就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不利于企業進行系統合理分工,供應鏈下的企業物流管理也就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與作用。我國人民的消費水平與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物流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因此應該積極改變陳舊落后的管理思想與理念,提升企業物流服務效果。
(二)企業物流設施設備落后
我國大部分企業的物流設備都是比較落后的,沒有將信息化技術充分地運用到其中,物流管理的服務效率也不能提高,物流設備較為落后陳舊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物流發展的需要。與物流設備陳舊落后相對應的就是物流管理規范缺少,企業在物品儲運過程中不能實現整體管理與運轉,物流管理自動化水平偏低[2]。
(三)企業物流管理人才缺少
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我國與外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業務范圍也在不斷深入與廣泛,現在物流企業需要的不僅是具有很強素質的人才,更加需要具備很強外語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國現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是比較落后的,無法培養出真正滿足企業物流管理體系要求的人才,極大地制約了我國企業物流管理的'發展與進步。
三、改進供應鏈系統中企業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改變陳舊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
企業物流管理要想真正地實現大發展大進步,就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然后從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企業物流管理系統特點,計劃制定出合適的供應鏈系統物流管理方案。改進改善企業供應鏈物流管理水平,還要在思想觀念上改變,現代性的企業應該逐漸地改變企業經營方式,樹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思想理念,重點關注物流服務內容創新、拓展服務類型等的服務理念。物流服務不能夠僅僅停留在實物服務方面,還應該給客戶提供特色信息服務,積極主動地與客戶形成戰略合作關系,形成自己一套專業與特色的服務方式與理念,取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二)積極使用信息技術開展企業物流管理
現在發展得比較成熟的信息網絡技術也可以應用到企業中去,實現信息、資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企業在開展信息流服務工作時,應該以實物物流為基礎,從而做到物流服務體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物流企業還要與客戶結成戰略聯盟伙伴關系,拓寬物流服務渠道。電子商務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在現代企業物流管理上充當著重要角色,這種電子貿易方式充分地將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結合在一起,以顧客需求作為導向,緊密地將供應鏈系統中的節點聯系起來,有效地提升了供應鏈系統的運行效率,又吸引了新客戶加入,拓展了物流服務新項目[3]。除此之外,我國還要借助使用西方先進國家的先進信息技術力量,更換物流服務設施設備,縮小與西方國家的差距。
(三)培養企業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持,物流企業要想實現創新管理等最終依靠的還是專業物流管理人士,這些人才成為了物流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的關鍵。為了更好地為企業培養多種物流管理人才,一些高職院校必須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符合企業物流發展的人才培養計劃,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積極履行優勝略汰人才選拔原則,給表現優秀人才提供好的工作機會。人才培養的另一種方式就是鼓勵其積極進行進修,努力學習外國先進的物流管理方面知識與技術經驗,根據我國物流管理發展的實際情況,培養一些有管理才能與創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結語
供應鏈系統下的企業物流管理是我國企業發展道路,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經驗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多不足與缺陷,企業發展過程中,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分析出企業面臨的物流管理問題,找出解決的對策。改進供應鏈系統中的企業物流管理方法,首先要改變思想理念,將以往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擯棄,認識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積極更新物流管理與服務的思想觀念,最大程度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培養多種物流管理阿人才,做好人才儲備支持工作。
作者:程娟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電商系
供應鏈管理論文13
1傳統采購模式與供應鏈采購管理
1.1傳統采購工作的發展模式。傳統采購工作唯一的目的就在于增加目標物在庫存中的數量,簡單的來說,就是為了提高庫存才會進行采購。在這種采購模式之中,采購部門始終處在相對自由的位置上,除了工作上需要與庫存部門建立必要的聯系以外,基本屬于獨立于企業外部的獨立型部門,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產品的銷售情況幾乎與其不存在著任何關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多數的企業依舊沿用了這種落后的管理方式,使得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管理工作嚴重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使得采購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分離情況更為嚴重,導致了企業采購工作呈現出工作流程復雜,資金流轉速度緩慢等問題。買賣交易是最短暫的合作形式之一,在達成各自目的以后便各自進行。
1.2供應鏈采購管理。如果說,傳統的采購管理模式屬于被動式的管理,主要根據庫存所需來進行開展。而在供應鏈體系的相關理念下,采購管理改善了傳統管理模式中被動管理的特點,實現了采購管理的主動性建設,使其與訂單的內容始終保持著緊密的相關性,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之所以會產生購買并不是因為庫存原因,而是因為消費者的需要而進行的購買。也就是說,由于消費者對產品有需求才會產生制造訂單,由于制造訂單的存在,從而確定了采購訂單,而采購訂單則是決定最終供應商的唯一標準。如此一來,在采購管理中,各個環節之間始終保持著相互之間的關聯,形成了一個供應鏈體系,大大提高了物流的速度以及庫存周轉的效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市場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供應鏈體系為企業采購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相互合作的伙伴,對豐富企業的材料供應源頭以及企業外包方面的選擇提供了方便。因此,現在的企業采購管理已經基本擺脫了傳統采購模式中存在弊端,供應鏈體系采購模式的.出現較大的變化。
2采購管理在供應鏈體系中的作用與影響
供應鏈管理就是指對整個供應鏈體系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的各種活動和過程,其目標是要將消費者所需的正確的產品,能夠在正確的時間,按照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正確的狀態,送到正確的地點。供應鏈管理體系描述了物流在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移動,最終目標是商品從供應商到消費者實現其價值,而采購是這一條鏈中的起點,采購成本的高低會影響產品的最終定價和供應鏈的獲利情況,因此采購管理在在供應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1實現信息共享,降低了采購風險。傳統的采購模式只是實現了采購部門的事務性職能,各部門之間信息不溝通,各企業之間更是屏蔽采購信息,因此造成采購行為的盲目性,導致缺貨成本或庫存成本過高。采購管理要求供應鏈企業之間實現信息的共享,也就是說采購的戰略是可見的,這樣有利于上下游企業之間共同制定合理的采購計劃,降低采購成本,提升供應鏈的競爭力。采購管理在供應鏈管理的體系中其作用和意義已經不同于傳統的體系了,在供應鏈環境下的信息是透明的,趨向于電子化和信息化,企業間信息的協作使得企業能更快更有效地正確工作。
2.2建立供應鏈伙伴關系,提高物流過程的效率。在供應鏈的體系中,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建立了一種戰略聯盟的關系,形成一種特殊的合作伙伴關系,因為這種戰略合作伙伴的特殊關系的形成,可以使供應合同簽署的手續大大的簡化,不再需要雙方反復的協商,采購物資直接進入制造部門,這樣一來,可以減少采購部門的工作壓力和工作流程,無論是時間,還是價錢上,都使交易成本大大的降低。采購管理與供應管理可以協調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的各個計劃的執行和完成。供應鏈體系的特點導致了各個環節的連續性和實時性,各個環節的管理和執行都由原來的批量化被細分。所以可以做到整條供應鏈就是個有機的體系,在不停的連續運作。正因為如此,可以實現制造計劃、采購計劃、供應計劃的并行,這樣就可以縮短各個環節的響應時間,對時間這個稀缺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提高效率,實現供應鏈的同步化。
2.3降低了采購風險。采購風險是指采購過程可能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包括支出增加、推遲交貨、貨物是否符合訂單的要求、呆滯物料的增加、采購人員工作失誤或和供應商之間存在不誠實甚至違法行為。采購過程中的風險主要是由于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造成貨物的損失或庫存成本。分享信息的采購管理能減少與庫存投機密切相關的風險。在傳統的采購模式中,企業間缺少交流,也不愿意共享采購戰略,因此會引起諸多的風險。采購管理通過建立對供應商的考核機制,利用供應商的專業優勢充分發揮企業的優勢,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供應鏈體系中的采購管理要求信息共享,各供應鏈企業形成戰略聯盟,企業的庫存與采購信息是公開的,供應鏈體系中企業共同制定采購策略,避免由于不可預測風險帶來的損失。
3供應鏈環境下采購管理中的注意點
3.1供應鏈采購的風險管理。雖然伙伴供應商關系的建立能大大優化采購管理,降低了采購風險,但是這種模式下的采購也存在著風險,比如由于沒有選擇合適供應商,或供應商合作關系管理不當造成的損失,因此在供應鏈體系中,選擇合適供應商和供應商管理是維持供應鏈體系良性發展的關鍵。在供應鏈體系中,任何一方的失誤都會使整個供應鏈遭受損失,因此供應鏈體系中的企業要制定嚴密的評價指標和考核機制來選擇和管理供應商,除了制定一系列標準定性分析法外,還可運用數學模型等方法來定量分析來制定績效考核機制。評價指標可以包括供應商的能力、服務質量、客戶滿意度、戰略目標等方面。
3.2加快采購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企業的分散化,信息不通暢,使得在采購時容易忽略供應鏈的整體效益,因此加快采購管理信息化建設可以方便企業對采購的監控,采用實時跟蹤采購,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有利于企業動態制定采購戰略,并通過信息系統與供應商實現信息的交換,綜合處理雙方的計劃,以避免采購信息不準確而造成的失誤。在全球信息化的驅動下,電子商務在企業商業活動中被廣泛運用,因此,采購管理的信息化建設不可避免。隨著經濟發展。采購管理已成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采購理論。正在創造合作和競爭的新模式,并成為企業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因此,在供應鏈體系中的采購管理要不斷優化與更新。加強伙伴供應商關系發展。增強采購信息化平臺建設,不斷創新、挖掘促進供應鏈體系發展的采購模式,將成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朱亮.供應鏈管理下企業采購管理的實施[J].工業,20xx(1):65.
[2]牛聰.供應鏈管理模式下YM公司采購管理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xx.
供應鏈管理論文14
一、汽車供應鏈金融的模式
(一)應收賬款融資模式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供應商在銷售環節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融資企業將在真實貿易背景下產生的應收賬款質押給金融機構,向金融機構申請不超過應收賬款賬齡的,并以合同項下的應收賬款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融資。在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下,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質押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確定應收賬款的金額和真實性后,核定質押率,向供應商發放款項,應收到款到期后,核心企業將應付金額支付到金融機構指定的賬號。
(二)預付賬款融資模式
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經銷商在采購環節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該種融資模式下,金融機構預付貨款給上游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發貨到金融機構指定的倉庫,由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監管,并將既定倉單質押給金融機構,并一次或分次支付貨款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釋放相應的貨物,若融資企業違約,核心企業將剩余貨物回購,或者金融機構向核心企業索取賠償額。
(三)存貨融資模式
存貨融資模式主要是解決生產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在這里也可以用在汽車經銷商在運營環節的融資需求。存貨融資是指金融機構接受存貨作為抵押或質押,借助物流企業的監管,并以該存貨及其產生的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融資。在存貨融資模式下,融資企業將所持有的存貨質押給金融機構,并將貨物存放在金融機構指定的監管倉庫,金融機構給融資企業授信,融資企業通過銷售貨物獲取收入后,一次或分批向金融機構償還款項,金融機構釋放相應的貨物。
二、汽車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識別
(一)融資企業資信風險
應收賬款下的融資主體是上游零部件制造商,融資企業是否會發生違約對應收賬款模式下汽車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具有很大的影響,融資企業的資信風險與融資企業的規模、發展前景,財務狀況、管理水平息息相關。
(二)核心企業的資信風險
預付賬款融資要求核心企業作出回購的承諾,所以核心企業是否能夠按照合同要求進行回購,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具有很大的影響。
(三)供應鏈的資信風險
供應鏈的協調運作水平能夠加速應收賬款的回收和保證核心企業進行回購,金融機構應考察供應鏈的運行時間,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往是否存在違約情況來考察供應鏈的資信風險。
(四)物流企業的資信風險
在預付賬款汽車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融資企業將車輛質押在金融機構指定的物流企業的倉庫里,所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資信是影響金融機構風險的要素。物流企業的資信風險可以通過物流企業規模、專業化程度、資金規模、歷史信用記錄、監管水平等方面進行考察。
。ㄎ澹┵|押車輛監管風險
質押車輛的風險主要在于質押車輛的價值、車輛是否投保和車輛的易損程度。
三、汽車供應鏈金融風險的防范
(一)建立汽貿企業信用數據庫
汽車供應鏈金融業務是金融機構為汽車制造和銷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服務項目,要準確的對融資企業信用風險作出評價,建立企業數據庫是提高準確度的措施之一。建立企業數據庫,需要對汽車企業的數據進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系統需要足夠的數據支持。我國汽車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數據積累量不足,目前金融機構對汽貿企業數據不夠完善,不能反映真實的企業信用情況,為此,建立汽貿企業信用數據庫,豐富汽貿企業數據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建立汽車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系統
建立汽車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應急系統非常重要,應急系統中,主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信用風險預警,二是突發事件事后處理。建立信用風險應急部門,部門要做到整體由供應鏈金融風險經理統一指揮,組織、協調好部員工作,做好融資過程中出現突發事件時的應急措施。各部員職能明確,權責清晰。能夠做好銀行、融資、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的有效溝通與相關信息共享;在突發事件出現后,參考制定的應急方案,能夠做到快速反應,與依據實際情況對方案做出調整,最大程度的降低損失。
(三)完善金融機構授信管理模式和融資業務流程
完善金融機構的授信管理模式,在授信時秉承審慎性原則,將融資企業授信與項目授信相結合,在融資企業自身授信額度不足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給予融資就必須要確保融資交易風險可控。金融機構在審查授信條件時,調整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準入條件,考慮融資企業資信狀況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融資企業的交易對象、合作關系以及在供應鏈的地位等因素,適當調整企業授信。
供應鏈管理論文15
摘要:介紹了電子商務以及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知識,論述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 施行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指點思想、優勢以及電子商務為供應鏈管理提供的主要技術手腕, 指出了基于電子商務的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
癥結詞:電子商務;供應鏈;供應鏈管理
跟著科技進步以及經濟的不斷發展, 全世界化的市場競爭日益劇烈,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企業管理思想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電子商務的呈現以及發展, 對于社會的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大的沖擊, 引發了商業模式的劇變, 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市場競爭請求, 基于電子商務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如何在 電子商務環境下施行供應鏈管理,它對于于企業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擁有10分首要的意義。
一 電子商務以及供應鏈管理
一.一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指通過信息網絡以電子數據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球規模內進行并完成的各種商務流動、交易流動、金融流動以及相干的綜合服務流動。
電子商務所強調的是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商業化利用,不單單是硬件以及軟件的結合,也不單單是電子商務,而是把買家、賣家、廠商以及合作火伴在Internet中結合起來的利用。IBM公司認為電子商務包含3個部份:企業內部網、企業外部網以及電子貿易。
電子商務規模廣闊,觸及LAN, Intranet以及Internet等領域,它應用1種史無前例的網絡方式將顧客、銷售商、供貨商以及雇員聯絡在1起。簡而言之,電子商務系統能夠將有價值的信息迅速傳遞給需要的人們。
一.二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是指人們在認識以及掌握了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內在規律以及互相聯絡基礎上,應用管理的規劃、組織、指揮、調和、節制以及鼓勵職能,對于產品出產以及流通進程中各個環節所觸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和業務流進行的公道調控,以期到達最好組合,施展最大的效力,迅速以最小的本錢為客戶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供應鏈管理主要觸及到4個主要領域:供應、出產規劃、物流、需求。供應鏈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出產規劃為指點,以各種技術為支撐,特別以Internet/Intranet為依靠,繚繞供應、出產功課、物流 、知足需求來施行的。供應鏈管理主要包含規劃、合作、節制從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以及信息。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于提高用戶服務水祥和降低總的交易本錢,并且追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
二 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
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通過Internet優化整個供應鏈,即應用Internet完整的自助交易方式與網絡業務火伴實時進行合作以及首要規劃信息的交換。在優化的供應鏈中,客戶能夠分享各種預測,看到定單的狀況,隨時輸入及修改需求規劃。外部采購合作火伴能同享1些可應用資源以及出產過程信息,供應商可以了解企業的原料需求并介入投標。企業可以從全局規模了解業務運作情況,供應商以及客戶信息,并通過平衡核心競爭力以及防止無效操作來調劑設計自己的供應鏈。對于供應鏈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有規劃的節制。
二.一 必要性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僅僅是1個橫向的集成,通過通信介質將預先指定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客戶順次聯絡起來。這類供應鏈重視內部聯絡,靈便性差,僅限于點到點的聯絡。傳統的供應鏈管理難以適應該今全世界競爭的新形勢,于是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應運而成。
目前國內外良多大公司都施行了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比如Intel公司、海爾公司以及華為公司等。海爾公司通過BBP采購平臺,所有的供應商均在網上接受定單,并通過網上查詢規劃與庫存,及時補貨;貨物入庫后,物流部門可依據第二天的出產規劃應用ERP信息系統進行配料,同時依據看板管理四小時送料到工位;出產部門依照B二B定單的需求完成定單之后,知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定制產品通過海爾全世界配送網絡投遞用戶手中。目前海爾在中心城市實現八小時配送到位,區域內二四小時配送到位,全國四天之內到位。通過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更好的發展。
二.二 指點思想
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協同電子商務、電子企業以及業務外包3種。
(一)協同電子商務
協同電子商務是電子商務時期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企業通過樹立自己的電子商務網將本身業務流程、客戶、供應商及其它業務火伴集成起來, 使企業在自身的市場領域降低了交易本錢, 提高了競爭力。依據美國Gartner Group 咨詢公司調查顯示, 1個施行協同電子商務的企業, 能實際有效地降低企業開發本錢的二五%、交易本錢的三0 %⑺0% 以及 庫存本錢的二五%⑷0 % , 為企業大大擴大了利潤空間。
(二) 電子企業
電子企業是指把現實資產以及網絡結合在1起并很好加以平衡的企業,它是電子商務發展的最高階段。在電子企業里面,每一個雇員會像注重瓜葛到企業生存的戰略任務那樣注重互聯網。不是某1個專家管理著員工,而是靠詳細的分析以及投資回報率指點著企業的領導者。網絡利用程序會遭到注重,最有價值的資產將是那些把網絡科技以及商業結合在1起為公司服務的科技人員。
(三)業務外包
業務外包是企業將自己的業務集中在具有核心技術、能夠增添最大附加值的環節,而把不屬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弱化或者獨立分離出去,以便獲取最大的投資回報,它體現了企業在新的競爭情勢下,通過不斷挖掘進而
強化本身核心競爭力。充沛應用業務已經是企業首要的經營戰略。耐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運動鞋制造商,沒能出產過1雙完全的鞋;波音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制造公司,自己卻只出產座艙以及翼尖,波音七四七飛機的四五0多萬個零部件,大都是由世界上幾10個國家的有關企業提供;通用汽車公司居世界五00強前列,仍把年營業額高達二00億美元的.出產汽車零配件的Del-phi公司分離出去。這些廠商或者具有設計、或者具有品牌,或者在銷售上擁有獨特競爭優勢,所以他們將出產進程外包給了其他廠商,從而獲取了更大的利潤。據調查,全世界外包市場以年增長二五 %的速度發展 ,其中亞洲將以年增長五0 %的速度增長。
二.三 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的優勢
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是以顧客為中心,集成整個供應鏈進程,充沛應用外部資源,實現快速麻利反映,極大地降低庫存水平。擁有優勢如下:
(一)有益于維持現有的客戶瓜葛,開辟新的客戶以及新的業務
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直接溝通了供應鏈中企業與客戶的聯絡,并且在開放的公共網絡上可以與終究消費者進行直接對于話,從而有益于知足客戶的各種需求、保存現有客戶以及吸引新的客戶。
(二)有益于維持現有業務增長,提高營運績效
通過施行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實現供應鏈系統內的各相干企業對于產品以及業務電子化、網絡化的管理。同時,供應鏈中各企業通過運用電子商務手腕實現有組織、有規劃的統1管理,可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本錢、縮短需求響應以及市場變化時間,提高運營績效,為客戶提供全面服務,實現最大增值。
(三)有益于分享需要的信息,增進供應鏈中信息流的改善
供應鏈中的企業借助電子商務手腕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部份或者全體的供應鏈交易,有益于各企業掌握逾越整個供應鏈的各種有用信息,及時了解顧客的需求和供應商的供貨情況,同時也便于顧客網上定貨并跟蹤定貨情況。
三電子商務為供應鏈管理提供的主要技術手腕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成為了電子商務的興起,電子商務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主要有EDI銷售點與預測、財務技術手腕、非技術型企業的EC以及同享數據技術四種技術。
(一) EDI銷售點與預測
EDI是1種在合作火伴企業之間交互信息的有效技術手腕。它是在供應鏈中聯接節點企業的商業利用系統的媒介。供應鏈環境中不確知的是終究消費者的需求,必需對于終究消費者的需求做出好的預測,供應鏈中的需求大都來源于這類需求預測。盡管預測的法子有上百種,但通過EDI預測,可以最有效地減少供應鏈系統的冗余性,這類冗余可能致使時間的揮霍以及本錢的增添。
(二)財務技術手腕
財務EC廣泛利用于業務以及他們的財務機構之間,通常采取的技術手腕有三種方式: 1是用戶可以通過匯款通知系統結賬,而不是通過支票。匯款通知數據包含銀行帳號、發票號、價格折扣以及付款額,用戶的財務機構將用EFT系統將匯款通知信息傳遞給供應商的財務機構,供應商的財務機構將付款確認信息傳送給供應商,并收款結賬,供應商則依據付款信息更改應收賬款等數據;2是用戶將支票或者電子付款單傳送到供應商的Lockboxes,供應商的財務機構會處理這1付款單,將付款存入供應商的賬號,同時從用戶的財務機構扣除了此款,財務機構會通過EDI-Lockboxes將付款單信息傳給用戶以及供應商;3是用戶可以在接管到產品或者服務時自動地以共同約定的單位價格付款給供應商。
(三)非技術型企業的EC
大企業不但愿同時具有擁有相同功能的多個系統,所以但愿通過EC實現商業交換的標準化,而疏忽了商業火伴的EC能力。沒有EC系統的小企業,將采取E-mail、電子會議、電子市場營銷、電子用戶支撐系統、用戶網上采購或者傳真的服務實現EC功能。
(四)同享數據技術
戰略合作火伴可以通過必定的技術手腕在必定的束縛前提下互相同享特定的數據庫,這樣他們將快速知道所需要某些更新的數據。如有郵購業務的企業將與其供應商同享運輸規劃數據庫,裝配制造商將與他們的主要供應商同享出產功課規劃以及庫存數據。
四 收場語
作為1種新的管理模式,供應鏈管理的實際運用還存在不規范、不成熟之處。跟著電子商務的高度發展,在企業信息化以及電子商務結合的進程中,將對于供應鏈管理請求愈來愈高, 供應鏈管理也將向集成化供應鏈以及挪動供應鏈發展。
參考文獻:
[一]王國華.供應鏈管理[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二00五.
[二]侯方森.供應鏈管理[M].北京:對于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二00四.
[三]朱曉妹, 林井萍.電子商務時期供應鏈管理的思考[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二00二 (一二).
[四]孫波,陳寶林.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M].信息技術,二00四 (一0).
【供應鏈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供應鏈管理論文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論文02-06
供應鏈管理論文07-26
【精】供應鏈管理論文07-27
供應鏈企業物流管理的研究論文08-05
企業供應鏈管理論文(通用7篇)08-08
如何管理企業的論文11-28
發展管理設施農業論文05-29
酒店管理論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