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中石化集團“十五”原油供應及配置研究

        時間:2024-09-04 15:39:49 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石化集團“十五”原油供應及配置研究

        隨著石油石化行業的結構性調整,中國石化集團實現了上下游一體化,原油的生產和供應作為石化集團上游石油的核心業務,為下游石化企業的生產提供了穩定的供應來源。由于石化集團原油加工企業主要分布在消費區域,因而原油的配置就成為聯接上下游企業間的重要銜接手段,搞好原油配置對提高集團公司整體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中石化自產原油量不能滿足原油加工量的需求,且內部石油資源潛力不足的情況下,隨著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增加,對外部原油資源,特別是進口原油資源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原油配置效果對集團利益的越來越大。本文主要是從“九五”期間中石化集團原油配置的現狀和入手,預測把握“十五”期間原油供求的基本趨勢,從而提出“十五”中石化集團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議。


        一、中石化集團原油供應及配置現狀

        (一)原油供應總量及結構

        中石化集團原油資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產原油、中石油供原油、進口原油各約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團公司原油資源量為8073萬噸,其中石化自產原油供應量2784萬噸,占34.5%;中石油供2276萬噸,占28.2%;中海洋原油819萬噸,占10.1%;進口原油2194萬噸(一般貿易1812萬噸,來進料382萬噸),占27.2%。

        (二)原油配置現狀及特點

        中石化集團石化企業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及中南地區,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現為,中石化自產原油主要供華東及長江中游地區煉廠,中石油原油主要供華北、華東內陸及中南內陸地區煉廠,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區煉廠,進口原油主要供東南沿海煉廠。

        從原油供應及配置現狀來看,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在原油供應上,以國內陸上資源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團原油資源量中,國內陸上原油資源量5060萬噸,約占63%,其余為海洋原油和進口原油。

        2、在煉油能力布局上,有兩個布局特點:一是形成了華東、中南和華北地區5:3:2的煉油布局;二是在內陸、沿海、沿江地區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煉油能力布局如圖1-1、1-2所示。



        圖1-1 圖1-2

        中石化集團石化企業原油總加工能力11360萬噸(1997年數據),能力布局是,華北地區石化企業加工能力2000萬噸,占18%;華東地區加工能力5800萬噸,占51%;中南地區加工能力3560萬噸,占31%。從內陸、沿海、沿江煉化企業的能力布局來看,分別占33%、37%和30%。

        3、原油進口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區,形成由東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隨著國內經濟的,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1993年到1997年,我國原油進口量一直呈上升趨勢(見圖1-3),1998年我國實際進口原油2732萬噸,其中石化集團原油進口量占80%。在石化集團一般貿易進口原油1812萬噸中,有1440萬噸進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業,約占79.5%。



        圖1-3 1993-1998年中國原油進口量 單位:萬噸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體現了就近供應的原則。

        中石化集團自產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勝利原油、大慶原油一部分供給沿江、沿海石化企業外,其他產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給當地或附近地區煉廠;中海洋原油在供應給附近煉廠的同時,也配置到沿江企業;進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碼頭所在地石化企業的同時,還主要向沿江地區輸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問題

        1、內部自產原油資源量不足,難以滿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資源量中自產原油占總資源量的34%,是石化集團原油加工能力的25%,遠不能滿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煉油裝置平均負荷率較低。

        從各地區石化企業加工負荷狀況看(見圖1-4),中石化集團石化企業總體煉油裝置開工不足,平均加工負荷率為66.8%,其中華北地區除石煉化以外煉廠以及華東內陸和中南內陸地區煉廠的平均加工負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遠未得以充分利用。
        圖1-4

        3、原油加工量與成品油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不平衡。

        從1998年各地區成品油產需情況看(見表1-1),集團公司石化企業所在區域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市場都存在供需缺口,總缺口達1470萬噸,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約2650萬噸。目前,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東北油和西北油彌補到缺口地區(見表1-2),但中南地區仍有405萬噸的成品油市場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約700萬噸。


        表1-1 1998年各地區成品油產需情況 單位:萬噸


        序號 地區 原油加工量 汽煤柴產量 消費量 供需平衡

        1 華北 1668 877 1166 -289

        2 華東 4552 2277 2726 -449

        3 中南 2488 1516 2248 -732

        合計 8708 4672 6140 -1470




        表1-2 1998年成品油銷售流向 單位:萬噸

        序 號 地 區 東北油 西北油 小計

        1 華北 279 71 350

        2 華東 505 0 505

        3 中南 260 67 327


        4、在原油配置上,存在運費偏高的現象。

        一是遠距離運輸使運費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陽石化和荊門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陽石化和石煉化,這種長距離以鐵路為主的運輸使每噸原油運雜費平均達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區石化的原油運費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區石化企業原油的運雜費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 單位:元/噸


        供沿江石化企業的原油運雜費相對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勝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慶原油,大慶原油配置到沿海企業的運雜費相對較低。

        另外,在對沿江煉廠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荊門石化的原油運雜費都處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勝利原油運雜費水平相對最低,為169元/噸,大慶原油最高,為262.2元/噸;大慶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荊門石化的運雜費分別高達386元/噸和363.5元/噸。


        二、中石化集團“十五”原油供應總量及結構預測

        (一)國內原油供求趨勢預測

        隨著國民的增長和的,石油消費占我國能源消費的比重勢必會增加,預期國內原油供求的基本趨勢是今后至少5年內國內原油產量增長速度不及需求增長速度,原油進口量將逐年增加。

        根據對2000-2005年全國原油產量預測(見表2-1),預計“十五”期間國內原油產量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國原油產量約為1.65億噸。


        表2-1 單位:萬噸


        序號 名 稱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1 石油集團 10738 10735 10810

        2 石化集團 3531 3500 3500

        3 海洋總公司 1632 1708 2185

        合計 15901 15943 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對石油的需求卻呈較強勁的增長勢頭。1998年我國國內原油需求量(產量+凈進口量)為1.72億噸,根據國家計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預測,2000年全國原油需求量約1.9億噸,到2005年達2.48億噸。屆時原油供需缺口約為8300萬噸,中國對外依賴程度將達到34%。

        (二)中石化集團原油供應總量及結構預測

        1、原油供應總量預測

        假設供給石化企業的原油資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則根據中石化咨詢公司的預測,2000年集團公司原油供應量約0.94億噸,2005年約1.26億噸,較2000年增加3200萬噸,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萬噸增加約4540萬噸。

        2、原油供應結構預測 受國內原油產量增長有限及自身資源潛力不足的,石化集團原油供應在結構上必然表現為國內陸上原油資源比重的減少與對外依賴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 2005年國內原油供應量將較1998年增加約590萬噸,其中中石化自產原油減少30萬噸,中石油原油增加約70萬噸,中海洋原油增加約550萬噸,2005年原油供應量的增加主要依靠進口原油約3950萬噸實現。假設國內原油增加的產量全部提供給石化集團加工,則其原油供應在結構上就表現為中石化自產原油供應量2750萬噸,中石油供2350萬噸,中海洋供1370萬噸,進口原油6130萬噸,分別占總量的22%、19%、11%和48%。國內陸上原油資源在原油供應總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進口原油比重增加成為必然趨勢。

        根據國內各油源的原油資源潛力與開發狀況,預測“十五”期間中石化集團公司國內原油資源增量的主要來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資源增量主要來自西部油區。由于我國東部主要原油產區已進入開采后期,西部地區為原油資源的戰略接替地區,“十五”期間中石油原油70萬噸的增量將主要來自西部原油產區。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應量的增加主要來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產量1632萬噸 ,其中南海產量1362萬噸(南海東部產量1255萬噸,南海西部產量107萬噸),渤海產量265萬噸,東海油區當年剛開始投產。根據海洋公司目標,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產量穩定在1000萬噸,渤海海域原油產量達到1000萬噸,即南海原油產量將較1998年減少250萬噸,渤海海域為主力開發地區,原油產量將較1998年增加750萬噸,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萬噸將主要由渤海海域實現。

        根據對國際市場原油供應潛力的,從原油供應安全的需要出發,預測“十五”期間中石化進口原油資源在結構上將表現為以中東地區國家和俄羅斯原油為主,亞太與非洲原油為輔的穩定、多元的供應結構。

        表2-2 1995-1998年我國進口原油構成 單位:萬噸


        進口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來源 進口量 比例% 進口量 比例% 進口量 比例% 進口量 比例%

        中東 776.4 45.4 1196.2 52.9 1678.1 47.3 1666.8 61

        亞太 708.1 41.4 821.5 36.3 941.2 26.5 546.8 20

        非洲 183.9 10.8 192.7 8.5 590.7 16.7 219.1 8

        其他 40 2.4 51.3 2.3 337 9.5 299.5 11

        合計 1709 100 2261.7 100 3547 100 2732.3 100


        根據1995-1998年我國進口原油構成狀況(見表2-2),在進口原油資源中,中東原油所占比例不斷增加,1998年達60%,來自亞太和非洲地區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斷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主產低硫原油的東南亞、非洲地區的探明儲量未有突破性增長,在不考慮其他原油進口的情況下,預計“十五”期間中東含硫原油在進口原油總量中所占比例不會低于目前水平,即約占進口原油總量的60%。由此預測2005年我國中東原油進口量將達4980萬噸,其中中石化進口中東原油資源量為3680萬噸。又根據中俄兩國政府簽訂的有關進口俄羅斯原油的協議, 2003年以后,每年約有1500萬噸俄羅斯原油進入國內,約占進口原油總量的25%,屆時從石油安全供應的要求出發,應減少中東含硫原油進口量至50%左右,余下約25%的進口原油資源量則考慮由亞太、非洲和其他地區國家的原油補充。


        三、中石化集團“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議

        (一)原油配置的原則

        根據對石化集團原油配置現狀的分析和“十五”發展趨勢的預測,在確定集團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則:

        1、原油加工量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原則。原油加工與配置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各地區市場需求特點確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調整煉油能力布局,以適應不斷增長的石油消費需求,滿足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提高集團公司的市場占有率。

        2、原油加工量與原油供應來源相適應的原則。油源不同,原油輸送到煉廠的渠道和運距也就不同,從而引起運輸方式和運費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團自產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資源,大規模的調運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為避免運費的不合理消耗,應按就近供應和運費最省的原則,根據原油的不同來源合理確定各煉廠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質與加工裝置相匹配的原則。由于預測“十五”期間進口原油數量,特別是進口含硫原油的數量會不斷增加,石化集團原油加工裝置必須適應這一變化趨勢,適時加以調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處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與煉廠能力相匹配的原則。目前石化集團石化平均裝置負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業加工負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閑置不僅意味著市場狀況不景氣,而且增加了企業消耗。“十五”期間企業能力的擴張必須建立在提高裝置利用率,滿足合理的加工負荷率的基礎上。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據石化集團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則,“十五”期間原油配置的總體思路應立足于滿足煉廠加工需求量,統籌考慮油源、運距、運費、原油品質、市場需求等因素,在加強國內資源勘探開發的同時,促進進口原油、安全、可靠地供應,以實現合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高石化集團的整體效益。在這個思路指導下,華北地區石化以加工中石油大慶原油、遼河原油及從天津、黃島碼頭進入國內的進口原油或俄羅斯進口原油為主;中南內陸地區或長江中游地區以加工國內陸上原油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羅斯進口原油為補充;中南沿海地區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進口原油為主;華東沿海地區以加工進口原油為主。具體應采取如下措施:

        1、適應各地區市場需求變化趨勢,調整煉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團原油加工能力約為1.136億噸,預測2005年原油需求量約為1.26億噸,需增加能力約1240萬噸。根據2005年各地區成品油需求量預測(見表3-1),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 單位:萬噸


        地 區 華 北 華 東 中 南

        成品油需求 1303 4280 3166

        原油加工 2476 8560 5192

        加工能力 2000 5800 3560

        缺口 -476 -2760 -1632


        由于“十五”期間中石油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產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給華北、華東內陸及中南內陸地區,石化集團1240萬噸煉油能力的擴充則可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石化企業,其他地區石化企業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間可基本保持不變。

        這樣“十五”期間華東及中南地區的煉油能力較“九五”將增加約13%,華北地區能力不變;從沿海、沿江和內陸地區看,則表現為4:3:3的煉油能力布局(見圖3-1、3-2),即“十五”期間主要增加沿海地區石化企業的原油加工能力。


        圖3-1 圖3-2

        2、適應不同油源資源量的變化,按就近原則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預測“十五”期間石化集團原油供應總量增加,國內資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區、中海洋渤海海域構成,按就近原則,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內陸地區煉廠,中海洋原油主要供華北、華東地區煉廠。進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羅斯原油主要供華北地區煉廠或南下供中南內陸地區煉廠,以提高該地區的加工負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則主要供沿海地區煉廠。由此,“十五”期間,華北地區煉廠以加工中石化勝利原油、中石油東北及華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羅斯進口原油為主;華東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區煉廠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進口原油為主;華東內陸地區煉廠以加工勝利原油和進口原油為主;中南內陸地區煉廠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為主。

        3、適應原油品質的變化,搞好原油加工裝置的適應性改造。

        由于我國國內煉油加工裝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給自足的條件下為加工國產重質低含硫原油而設計的,隨著原油進口量的不斷增加,特別是中東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國必須較大規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熬盼濉逼陂g石化集團重點對沿海企業進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術改造,目前國內石化企業除齊魯石化和大連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鎮海煉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備單獨煉制進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預計2000年國內含硫原油的處理能力將達到2850萬噸。如果再加上能夠摻煉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揚子石化等煉廠,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將達到3650萬噸。

        由于預測2005年我國含硫原油進口量約4980萬噸,則國內煉廠含硫原油處理能力還存在約1330萬噸的缺口。主要應在沿海地區以進口含硫原油加工為發展重點,在總體煉油能力擴充的同時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裝置及配套工程的調整改造。

        4、充分利用煉廠裝置能力,提高煉廠加工負荷率。 由于石化集團煉油裝置的平均負荷率較低,且分布不均衡,內陸地區煉廠平均加工負荷率低,沿海地區煉廠平均加工負荷率較高,為此,“十五”期間應增加對華北及中南內陸地區煉廠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煉油裝置負荷率。具體一是進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煉廠加工,這樣可以擠出一部分國內原油資源(主要是勝利原油和大慶原油)輸送給內陸地區煉廠加工,從而增加該地區的原油供應量,提高其加工負荷率;二是合理調劑進口石油資源,總的原則是盡可能地多進口原油,少進口成品油,這樣成品油由國內煉廠通過加工原油來生產和供應,以提高石化集團煉油裝置負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實現對俄羅斯進口原油的輸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內陸地區,會進一步提高該地區的加工負荷率。通過資源的合理調劑增加煉廠加工量,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從遠距離出口市場進口結構性石油產品,還將為石化集團石化的迅速提供可靠的原料供應。 5、依據運費最省原則,調整和優化原油配置。

        由于預測“十五”期間石化集團原油供應總量增加,供應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石化的煉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區市場需求和資源結構變化的而呈現出與今不同的布局特點,原油配置需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的變化。根據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和矛盾,從節省運費的角度考慮,建議在原油配置上作相應調整和優化。如由于大慶原油到沿江煉廠的運費遠高于其他來源的原油,可考慮減少大慶原油向該地區供應量,特別是不再安排輸送到荊門石化和巴陵石化,所減少的供應量可調劑到華北和沿海企業;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陽石化、荊門石化長距離鐵路運輸,使運費過高,造成原油采購成本遠高于平均水平,可減少其運量或通過鋪設管道改變運輸方式以減少運費;西江原油配置到荊門石化的運費過高,可就近改輸至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或福建煉廠。另外,受中俄兩國政府簽訂有關進口俄羅斯原油協議的影響,“十五”期間對進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階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進口原油通過各港口、碼頭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區煉廠和齊魯石化,同時調整勝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內陸地區及長江中游地區煉廠,荊門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漢原油、河南原油和勝利原油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羅斯進口原油主要供華北地區石化企業,或繼續南下供中南內陸及長江中游地區煉廠,勝利原油則部分改輸至齊魯石化和濟南煉廠。

        在實際配置工作中,原油供應方面需要考慮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質,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慮各需求地區和石化企業,參量很多,難以通過定性方法精確求得使運費最省的配置方案。為此,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解決原油從供應地到煉廠的運量,確定保證原油采購成本(到廠價)最低的合理的運輸方案。從石化集團實際出發,在原油供應地數量i和煉廠數量j、原油供應總量ai和煉廠需求總量bj以及各供應地到煉廠的單位采購成本cij已確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由于原油供應量的確定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確定的,即以銷定產,故模型中原油供應總量∑ai與需求總量∑bj相等。


        由于預計“十五”期間中石化集團原油供應量將以年增長率約6%的速度增加,資源來源與構成、原油的品質結構也將發生相應變化;又由于自產原油資源量及其勘探開發潛力的不足,原油加工越來越多地依賴外部原油資源,使得原油供應的安全性和性成為中石化集團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原油配置作為聯接上下游企業以及原油供需之間的重要銜接手段,對石化集團的經濟利益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為此,中石化集團公司必須以提高市場占有率為目標,綜合原油供應總量、總體加工能力、各煉廠原油加工能力及各地區市場需求特點,通過原油配置實現供求平衡;在充分利用好現有裝置能力的基礎上,適時做好煉油裝置能力的調整和改造,以提高對不同品質原油加工的適應性;統籌兼顧各油源資源量、油質、油價、運距、加工能力等因素,通過合理的原油配置方案實現最低綜合采購成本;對油源的選擇必須充分考慮不同油源的資源潛力,在確保原油供應的相對穩定性的同時,通過原油來源的多樣化,主要是進口原油資源的國別多元化來分散經營風險,保障原油的安全可靠供應。

        主要:

        1、《國際石油》 中油集團石油經濟和信息中心主辦

        2、《石油經濟》 石油學會經濟專業委員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規劃設計總院主辦

        【中石化集團“十五”原油供應及配置研究】相關文章:

        審計質量保障的權利配置研究視角03-25

        重配置環境下CPC的研究與仿真03-07

        集團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研究03-21

        科技旅游資源特性及其對配置的影響研究03-28

        SCL在變電站配置描述中的應用研究03-07

        上市公司控制權配置與績效關系研究03-20

        不同道路配置形式降溫增濕效應的研究11-23

        集團公司內部審計方案研究03-01

        供應商綜合評價體系研究12-0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