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美日企業管理模式比較-知識和決策權的視角

        時間:2023-03-18 20:05:39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美日企業管理模式比較-知識和決策權的視角

        美日企業管理模式比較——知識和決策權的視角 內容提要:通常對美日管理體制的比較研究都是從文化的角度入手,本文從知識和決策權的角度研究了美日企業管理體制的不同。日本企業重視專用知識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模糊工作設計、員工參與管理和橫向協調為特點的分權式管理制度。美國企業重視通用知識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規范工作設計、專業管理和縱向協調為特點的集權式管理制度。最后,本文分析了兩種不同管理模式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美國和日本企業管理體制之間的差異一直是學者和企業家們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這兩種管理模式形成和存在的根源在于兩國不同的文化。由于兩國的文化是不可移植的,因而兩國的管理體制相互之間也是不可能移植的。沿用到中國,由于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中國應該發展具有自己特殊的管理理論,而不是用西方的管理理論來分析中國的實踐。另一派學者認為,不存在任何兩種分裂的管理理論,世界各國的管理理論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日本的管理實踐是在五六十年代學習美國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日本的管理體制不能說完全是由日本文化決定的,只能說是在本土文化優勢的基礎上融合了美國的管理經驗,是美國模式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企業也越來越注重學習日本的管理經驗。如今,日本管理體制中的團隊管理、員工參與、及時生產等管理方式也在美國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日本和美國的管理體制并不是兩種不同的封閉的體系,而是同一體系下不同的發展模式,因而可以用統一的管理理論進行分析。目前,關于美日企業比較體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在統一理論框架下的嚴謹理論分析。本文運用知識和決策權匹配理論,認為美日管理體制差異的核心在于知識在組織中不同的分布狀態,以及導致的相應的決策權分布差異。在此基礎上,討論了美日兩國形成不同管理模式的原因,以及不同模式的適用范圍和條件。

          一、知識和決策權在組織中的分布關系

          1.知識與決策權的匹配關系知識和決策權在美日兩種不同管理模式中的分布差異一直是理論和實踐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日本管理模式中的質量圈、參與管理等管理方式都強調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將企業的部分決策權下放到基層員工。而以美國為首的盎格魯撒克遜管理模式則強調職業管理者的專業決策,通過決策和行動活動的分離,將決策權控制在職業經理人手中。為什么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會形成不同的決策權分布體系呢?Hayek(1945),Jensen和Meckling(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決策權在組織中的分布情況主要取決于組織以通用知識還是專門知識為戰略重點,以及知識如何分布在企業管理者和員工中。Hayek(1945)首先明確提出了經濟效率取決于決策權威和對于決策起支撐作用的知識之間的匹配關系。他將知識分為科學知識和與特定地點和時間相關聯的知識兩種。人們一般認為科學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而實際上市場經濟中的大部分知識表現為與特定時間和地點相關聯的知識。與特定地點和時間相關聯的知識本質上不能進入統計,并很難以統計的形式傳送到任何集中的權威那里,因而決策者根本不會獲得有關特定時間與地點環境的知識。由于市場經濟中大多數知識是無法傳遞的,因而保證知識和決策權匹配的惟一方法是進行決策權的分解,采用分權的方式,由各個生產組織單獨決策。Jensen和Meckling(1992)進一步認為“盡管有關特定時空環境的知識不能被概括成統計數字,但它們卻能被傳送到決策機構中的其他位置。問題不在于知識能否被轉移,而是以多大的代價轉移以及是否值得轉移”。由于組織的效率取決于知識與決策權的匹配,當知識與決策權不匹配或者知識對于決策權有價值時,保證兩者的結合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種是將知識傳遞給有決策權的人,另一種是把決策權傳遞給擁有相關知識的人。一方面將知識傳遞給具有決策權的人的過程中,面臨著由于劣質信息而導致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將決策權分配給組織中擁有相關的較多專門知識的代理人時,面臨著由于委托代理關系而產生的代理成本。一般來說,隨著集權程度的增加,信息成本增大,委托代理成本的減少,分權程度增加,信息成本減少,代理成本增加。組織總成本是劣質信息導致的成本與目標不相容導致的代理成本之和,組織設計過程也就是信息成本與代理成本之間的權衡過程。在圖1中,用曲線表示的由于缺乏信息引起的信息成本,在權力完全集中的時候較高,隨著權力在等級體系中向具有較多相關知識的位置分散時下降。由于目標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在決策權集中時較低,隨著決策權的分散相應增加。組織總成本是由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與目標不相容引起的成本之和。提高效率的關鍵在于,將決策權轉讓給某個層次上的代理人,使得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由目標不一致引起的總組織成本之和最小。

          2.知識的分布決定了決策權的分布詹森、麥克林的模型為我們理解知識和決策權在組織中的分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準。如果企業的代理成本大于信息成本,那么采取集權方式較好,相反,則應該采取分權方式較好。企業決策權的集中和分散意味著企業是優先考慮代理成本還是知識的利用。如果我們將企業充分利用員工擁有的知識進行生產作為企業的生產屬性,而企業有效降低代理成本,進行統一決策作為企業的交易屬性,現代企業理論過于強調了企業的交易屬性,而忽略了企業的生產屬性,造成了企業的本質仿佛只是交易費用的節約。而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采取更長的委托代理鏈條和更為復雜的組織結構,這不是導致了協調成本很高嗎?如果企業純粹為了節約委托代理費用,可以采取最為簡單的直接監控式管理方式。惟一可以解釋企業結構復雜的理由在于一般情況下企業的信息成本大于代理成本,企業的首要目的不是在于節約,而是在于生產(程德俊、孔繼紅,2002)。知識和資源應該成為解釋企業成長和具有競爭優勢的基礎,而不是企業節約代理成本的多少。很多企業將決策權下放,雖然導致了較多的代理成本,但是同時帶來的收益是更多地節約了知識傳遞導致的信息成本,充分利用了員工具有的知識,F代企業生產的首要目的是充分利用每位員工掌握的知識和信息,這是企業利潤的來源。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充分利用經濟系統中的知識是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Hayek,1945)。


          一般情況下,企業的信息成本大于代理成本,因而知識在企業內部的原始分布往往就決定了決策權在企業中的分布(程德俊,陶向南,2001)。知識的內部分布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即通用知識和專用知識。通用知識一般包括科學知識、產品生產技術、能編碼的產品和市場信息等。而專用性知識一般包括員工掌握的與特定時間、地點相關聯的知識(Hayek,1945)、有關產品質量和技術改進的知識、員工操作和實踐的默會知識(MichaelPolanyi,1962)、與特定企業和崗位相關聯的知識(青木昌彥,2001)等。通用知識能夠以較低成本轉移、并且容易表達(Know—What),因而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手段掌握。專用知識難以進行轉移,難以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Know—How),因而一般掌握在員工手中。為了充分組織成員擁有的知識,我們必須要按照知識的分布來決定決策權的分布。以通用知識為主的企業決策權往往掌握在管理人員手中,而以專用知識為主的企業一般采取分權的管理方式。


          二、美日企業管理體系中知識分布的差異

          按照知識和決策權匹配理論,美日企業管理體制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強調的是不同的知識類型。美國企業強調的是通用知識,而日本企業強調的是專用知識。正是由于美日兩種管理模式強調不同的知識類型,而導致了決策權在美日企業中的不同分布狀況。


          1.美國模式中的“通用知識”及其外部勞動力市場


          從泰羅到西蒙,西方傳統管理體系一直把組織當作為一種信息處理的機器,知識在組織中往往就是以一種能夠明確表述的,可以自由移動的形式存在。長期以來,西方的管理理論都隱含著對知識存在兩種典型的比喻,即“符號的記錄”與“知識專家”。前者指知識在企業主要是分布在各種文件、檔案、技術資料中,后者指企業中仿佛存在一個“總工程師”掌握企業的所有知識。根據這一觀點,只有正式的、系統化的數據、程序等才是惟一有用的知識(納爾森、溫特,1983)。為了增加企業內部的通用知識儲量,美國企業非常重視學校教育在培養和提高員工人力資本中的作用。很多企業傾向于在商學院中招收MBA學生,并且不斷聘請外部專家進行培訓。另外,各種新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如TQM、MBO等很容易在美國企業中流行也證明了美國管理模式非常重視通用知識和標準化管理。


          西方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中強調通用知識與完善的外部勞動力市場有關。在美國20世紀初興起的科學革命浪潮就主張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工作進行研究,將工作中員工掌握的知識規范化。泰羅(1911)認為,科學管理的實質在于“用科學的研究和知識來代替舊式的個人批判和個人意見,否則談不上科學管理,管理人員的第一項責任,就是由管理人員把過去通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大量傳統知識、技能集中起來。管理人員主動地把這些傳統經驗收集起來,記錄下來編成表格,然后將他們概括為規律和守則,有時甚至將他們概括為數學公式,爾后在全廠人中推行”。在西方企業中,由于強調規范的管理方法,每個同樣的工作在不同企業中的職能都是一樣的。也正是由于不同企業中同樣崗位的職能相似,因此同一崗位員工的知識和技能往往也是標準的。員工離開一家企業以后,還可以在另外一家企業中尋找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說,單個企業之所以重視通用知識和標準化管理是與其發達的外部勞動力相關的。如果沒有外部發達的勞動力市場,企業很難招聘到合適的員工。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下,如果單個企業采取模糊工作設計和重視專門知識的管理模式,那么該企業無疑會面臨人員培訓成本較高,人員招聘難等困難。Aoki(2001)將企業主體屬性與外部勞動力市場屬性的這種相互匹配關系稱為“耦合”關系。


          2.日本模式中的專用知識及其內部勞動力市場


          IkujiroNonaka(1991)認為,以東方文化為基礎的日本對知識存在著另一種理解,即知識創新不是簡單地“處理”客觀信息,而是發掘員工頭腦中潛在的想法、直覺和靈感,并綜合起來加以運用。在許多日本企業中,對待知識的方式往往是基于這樣一種基本見解,即企業不是一臺機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在企業中,知識創新不是研發、營銷或戰略規劃部門專有的活動,而是一種行為方式、一種生存方式。在這種方式下,人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梢哉f,日本的管理者在從大學畢業以后,掌握的管理知識遠遠不能勝任。他需要在企業中工作和學習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走上管理崗位。同時,也由于企業員工在我的知識往往是與企業的背景相關聯的知識,因此這樣的知識在別的企業中價值將會大大縮水,因此日本企業重視的是專用知識而不是通用型知識。


          日本企業重視專用知識的管理模式是與其發達的內部勞動力市場相關的。實際上,“幾乎企業內部每一種工作都包含一定的專有技能,甚至連最簡單的看守工作,只要熟悉工作場所的實際環境也能對這類工作有促進。熟悉操作設備的具體要領,對標準機械的日常運轉顯然也有重要的幫助。在某些情況中,工人能夠根據機器設備的聲音和氣味的輕微變化覺察到問題并診斷出問題的來源,并且,在某些生產和管理工作中還包含有團隊因素,一項重要的技能是和團隊成員進行有效合作的能力。這一能力依賴于員工的交往技能,并且離開這一團隊還需要重新建立和學習這一技能,因此個人的這種技能是專有的。也就是說,在一個團隊中進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永遠不會和另外一個團隊所需要的技能非常相似”(Doeringer

        【美日企業管理模式比較-知識和決策權的視角】相關文章:

        下放決策權05-12

        企業法律顧問企業管理:短期經營決策04-28

        現金流量表對企業決策的作用03-29

        企業知識管理的實現技術和工具的電商論文05-02

        大數據對企業管理決策影響思考論文04-27

        構筑企業數據中心 實現理性分析決策06-04

        慣性獨特視角05-02

        中小企業物流管理模式選擇論文05-27

        論企業預算控制模式的比較與選擇05-06

        認知、知識和創新本質06-0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