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設立我國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的探究
摘要:在現行立法下,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和立法泛道德化的傾向,在我國并無規定拾得人拾得遺失物的報酬請求權。這一權利的缺失導致了拾得人的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抑制拾得人返還遺失物的積極性,不利于遺失物的歸還。而設立遺失物報酬請求權將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知恩圖報”的良好氛圍,使道德升華。另一方面,失主沒有盡到謹慎保管物品的義務,應當為其過失承擔責任。文章借鑒各國立法,我國應當設立報酬請求權來保障拾得人的權利,從我國國情出發,規定權利行使方式、相關報酬數額和主客體限制,平衡拾得人的權利和義務。從而提高拾得人返還遺失物的積極性,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完善立法體系,推動社會法制進程。
關鍵詞:遺失物;立法建議;報酬請求權
一、拾得遺失物的概念
拾得遺失物報酬請求權,是指遺失物的拾得人在將拾得物交還給遺失人時所享有的要求遺失人支付除必要費用之外的合理的報酬的權利。為了使拾得人能夠更好地行使該項報酬請求權,筆者認為需要對拾得遺失物做出準確的定義。
(一)遺失物的概念
目前,我國對遺失物的定義尚未作出具體規定。但是,我國不少學者都對遺失物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史尚寬先生認為:“遺失物,謂不屬任何人占有,而未成為無主之物。”而王澤鑒先生認為:“遺失物者,指無人占有,但為有主之動產。”梁慧星先生則提出:“遺失物,是指無人占有且非無主的動產。”王利明和程嘯先生總結為:“遺失物是指無人占有但屬有主物的動產。”參考各學者的觀點,并結合日常生活實踐,筆者認為,遺失物是指非基于遺失人的意愿而喪失占有且處于無人占有狀態的有主動產。
(二)拾得行為的概念
構成拾得遺失物,還需要界定拾得行為。拾得行為,是指遺失物的拾得人發現并占有遺失物的事實行為。發現,是指拾得人看到遺失物之所在;占有,是指拾得人具有對遺失物的實際控制力。只有當發現和占有兩種行為都結合起來,才統一構成拾得行為。另外,拾得行為是事實行為,拾得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不影響拾得行為的成立。
二、設立報酬請求權的基礎
(一)法律基礎:拾得人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由此可見,根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在撿到遺失物后,拾得人對遺失人有負報告義務、通知義務、保管義務、返還義務等多項義務。出于對物權的保護,規定拾得人拾金不昧,無可厚非。
然而,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也就是說,拾得人在沒有懸賞的情況下,只能要求權利人支付必要支出費用而不能請求報酬。拾得人為保管、返還遺失物以及尋找失主花費了一定的時間、精力、金錢,卻幾乎沒有任何回報和權利,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不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拾得人返還遺失物的積極性,不利于遺失物的返還。
(二)道德基礎:設立報酬請求權使道德升華
2012年,廣州市公安局公布了《廣州拾遺物品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部分當事人認為報酬請求權的設立會影響“拾金不昧”等傳統美德的傳承。對此,首先筆者要提出,“拾金不昧”指的是拾得遺失物不占為已有,將其返還給失主,報酬請求權的設立正是鼓勵了這一做法。給予一定的報酬對原本就打算不要求報酬的拾得人并無影響,其可以放棄該權利。而對于基于對行為成本的衡量猶豫是否返還遺失物的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設立既能成全“拾金不昧”的道德行為,又能得到些許獎勵,不為保管、返還遺失物白費心血,恰是一舉兩得的事情,能極大地提高拾得人返還遺失物的積極性。
其次,設立報酬請求權的意義并不局限于報酬本身。報酬的數額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給予拾得人報酬是對拾得人返還遺失物這一行為的尊重,失主出于感激而對拾得人這一行為的承認才是對拾得人最好的回報。而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激發拾得人返還遺失物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無法為道德判斷作出合理引導。
在調研中,超過七成的人認為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的設立能夠更好地激勵拾得人返還遺失物,有利于提高遺失物的找回率,同時有近六成接受調研的群眾對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的設立持支持態度。
所以,設立報酬請求權不僅不會導致“拾金不昧”變質,反而是弘揚“拾金不昧”的一種表現。遺失人付出些許的代價來補償拾得人的付出,既能使遺失人重獲遺失物,對拾得人又不失公平,同時在全社會營造“知恩圖報”的良好氛圍,對人們的價值判斷作出合理引導,使道德升華。
(三)理論基礎:遺失人應當為其過失承擔責任
在遺失物拾得問題上,學界已對拾得人的權利和義務作出了較為充分的探究。民眾也總是把焦點過多地放在了拾得人的責任上。因而,失主自身的責任和過失被忽略了。事實上,失主自身的過失才是導致物脫離其控制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保管義務的缺失。日常生活中,遺失事件時有發生。除了物被蓄意盜竊等人為因素以外,大多遺失事件的發生都是由于失主自身對物的保管不當。失主并沒有主動拋棄的故意,再排除他人蓄意盜竊等人為因素,遺失事件的發生只能歸咎于失主自身的保管不當。而這些過失是失主有能力也本應當避免的。當然此處排除了一些特殊情況,比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在無法辨認自己行為的情況下作出的行為。
失主除了未盡到妥善謹慎保管自身所有物的義務以外,若其事后并未積極尋找遺失物,也會降低遺失物找回的幾率。此外,拾得人為其遺失物品所付出的時間成本與精力也會增加。因而,失主也應為此承擔一定的責任。
綜上所述,失主保管不當和怠于尋找的過錯卻總是被完全忽略不計了,其享受權利的同時卻對相對人課以更重的義務,有悖公正。因而,設立遺失物報酬請求權,也是為失主為自身的過失承擔責任。
三、設立報酬請求權的建議
(一)明確拾得人拾得遺失物的權利和義務
1、拾得人的權利
(1)報酬請求權
拾得人在其履行一系列義務后,享有的報酬請求權是合理的。一是大部分的民事主體具有趨利性,報酬請求權有利于其更加積極地履行其義務,從而使失主的所有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二是能夠平衡失主與拾得人的利益,實現最大限度的公平。
從羅馬法開始,對拾得人權利義務的探究便一直存在于各大法系的發展歷程中,各國對于遺失人與拾得人之間的權利平衡較為重視,在規定遺失物拾得人責任之時,也應要求失主應付報酬的義務,即拾得人交還遺失物后獲取報酬的權利。
關于報酬請求權行使的期限,應當從拾得人知道或應當失主之日起算,六個月為宜。拾得人也可以自己主動放棄報酬請求權。短期性權利有利于督促拾得人請求權利,同時也是對遺失人利益的保護。
(2)留置權
當拾得人向失主請求其支付報酬,失主拒絕支付的,拾得人還應當享有對遺失物的留置權,將留置權作為救濟其報酬請求權的最終途徑,這也是節約司法成本的有力措施。
《德國民法典》在第972條內也規定了針對遺失人不愿或未能給付報酬情況下的拾得人留置權。
2、拾得人的義務
(1)返還義務
拾得遺失物返還給權利人是拾得人應盡義務。如惡意占有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當然喪失。借鑒其他國家立法,日本《遺失物法》第9條規定,因侵占拾得物及自拾得之日起七日內不為報告者,喪失請求酬勞金的權利!兜聡穹ǖ洹返971條規定,拾得人違反報告義務或在咨詢時隱瞞詢問者拾得物,即喪失報酬請求權。
(2)報告、通知義務
如果拾得人知道遺失人,應當及時通知遺失人,否則應及時向管理機關報告。這應當是一種及時履行的義務。一方面,現代社會民事交易頻繁快速發生,遺失的物品如沒有及時找回,遺失人可能會失去其既得利益、期待利益,甚至承擔違約責任。另一方面,若由于拾得人沒有及時報告或通知,某些特殊的物品,如票據,法定期限一屆滿,收款人的票據權利將不受法律保護。所以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應在其可報告或應當報告的期限內報告管理機關或通知遺失人。
(3)保管義務
在拾得人自行尋找失主或將遺失物上交管理機關之前,對遺失物應當盡一定程度的保管義務。拾得人對遺失物的保管義務是建立在其自身對遺失物的保管方法的認知的基礎上盡力保持遺失物的原有狀態。在拾得人的認知范圍內,對遺失物進行了保管,遺失物沒有滅失但出現了一點瑕疵,也應當認定拾得人是盡了必要的保管義務。
綜上所述,拾得人應當盡到及時的通知或報告義務,一定程度的保管義務、返還義務,才能對失主請求報酬。
(二)設立報酬請求權的數額規定
關于我國遺失物報酬的數額,不同性質的遺失物應當有不同的規定。綜合考慮城市發展水平、人們接受的報酬范圍,拾得物價值在500元以下的,其報酬為該價值的10%;價值超過500元的,超過部分報酬按5%計算。
對于無法估量其價值的遺失物,如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具有個人身份象征的駕駛照、身份證等,應當根據公平原則,平等協商而定。對于能夠估量其價值的無生命的遺失物,遺失物的價值的計算應當參照其遺失物的市場價、折舊率等因素來計算。
對于已經過了訴訟時效的債權憑證,如欠條,債務這一自然事實依然存在,債權人的權利卻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在失主的債權難以實現的情況下,如果按照遺失物價值的大小給予拾得人未免有失偏頗。筆者認為,拾得人向失主請求票面價值1%的報酬較為合適。
對于失散的動物,由于拾得人照料動物是花費了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的,對動物也傾注了一定的情感,根據動物的價值來計算報酬不是很合理。根據公平原則,拾得人可以向失主請求其照顧動物期間所花費的費用二信以下的報酬。
(三)設立報酬請求權的限制
1、報酬請求權行使主體的限制
行使報酬請求權的主體是有限制的,特定機關、有特殊身份的公民不得享有報酬請求權。其他國家對此也有限制。比如日本遺失物法第4條就規定,公法人不得請求酬勞金。德國民法典第978條規定,公立機關或為公共交通服務的公務員在工作場合拾得遺失物時,不得請求報酬。
結合我國現狀,提供公共交通服務的人員,如出租車司機,公共汽車司機等在其工作期間拾得遺失物也不可請求報酬。原因在于,乘客已經與提供公共交通服務的公司訂立了合同,也為此支付了一定的價金,提供公共交通服務的公司負有妥善保管乘客物品的義務,作為職員以公司的名義為乘客提供交通服務,拾得遺失物自然應當無條件返還。
而派出所、公安局等管理遺失物的機關,其正常運轉所需的資金以及工作人員的工資來源于國家財政,而國家財政主要來源于公民繳納的稅金。因此,對于這些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其履行職務期間,更有妥善保管公民遺失物的義務,而不得向失主索要報酬。
2、報酬請求權行使對象的限制
2010年12月間,某地一名婦人不慎遺失裝有手機、證件、住家鑰匙、21000元現金的手提包。一名學生拾獲該手提包表示愿意歸還,但卻主動要求婦人必須依法支付3/10報酬,即6300元。婦人以生活困難為由,苦苦哀求可否少付些,但該名學生表明6300元的報酬是僅就拾得現金計算的結果,還未計入手機、鑰匙等其他物品的價值,故堅持不再退讓。警方亦以民法規定如此,只能道德勸說,無權干涉,而不再介入。
從這件事情中,筆者不禁思考: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是法律發展的規律,在權利本位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社會本位的價值也應該考慮。遺失物拾得人有向失主索取報酬的權利,但對于確無法支付報酬的失主,對其義務的減免能彰顯法律的人性化。但是,要從失主的經濟能力、家庭情況、經濟狀況等來定義其是否確實無法支付報酬,并予以證明,才能減少或免除其給予拾得人報酬的義務。
四、結語
關于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的討論早在多年以前就已開始,物權法草案也對其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而且,鑒于域外立法的經驗和國內的制度基礎與民眾基礎,在我國設立遺失物報酬請求權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蓵r至今日,物權法卻仍未正式設立該項權利。這是立法上的一大缺失。
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的設立關乎民生問題,確立遺失物報酬請求權是立法的必然趨勢。雖然在當前或許還存在一些反對和不理解的聲音,但實踐會證明報酬請求權的設立將是利大于弊的。
物權法作為面對社會每一個普通個體的基本法律,更應該承認并理解人追逐利益的天性。這樣立法者才能設計出更加合理、有效的遺失物制度,也才能通過利用人的這種天性引導人們的行為去達到立法者所預設的立法目的。
【設立我國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的探究】相關文章:
探究我國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08-28
公民環境污染請求權之訴訟時效研究06-11
人類理性對秩序的探究05-04
公司瑕疵設立的法律調整05-11
隱私權及其探究06-03
探究網絡經濟特征05-30
淺析我國夫妻財產制度04-14
論我國消費環境的優化05-11
XX公司XX員工培訓探究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