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教學結構建立釋解論文
一、設置知識沖突,保障新知識的順應性
將學生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的舊知識或日常生活常識作為建立并優化地理認知結構的助推力量可謂上上之策[1]。然而值得強調的是,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其主觀上的認知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一些錯誤的認知反而會起到誤導并阻礙其學習進程的消極效果,故而是利弊共存的。正因為學生還處在探索提高的階段,暫不具有很完備的地理認知結構,教師就應該抓住并利用這一點。———設置知識沖突,打破其腦海中原有的一些錯誤認知,激發學生源源不斷的求知欲,讓其自身產生強烈的完善地理認知結構的沖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接觸新鮮的地理知識的時候,總是慣于拿出自己腦海中已經形成的地理認知結構,希望達到同化知識的效果。當他們碰到的是一個逆于原有知識結構的問題,就涉及到新舊地理認知結構的更替。這種更替無論在其起始還是在其結束階段,都是圍繞著“認知沖突”。而認知沖突恰是學生汲取新知識,建立全新的地理認知結構的溫床。如何幫助學生完成這個轉折性的“更新”,是所有地理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2]。此處仍然以大氣的保溫作用來舉例。例如,在學生尚未接觸過大氣的保溫作用這一知識點的時候,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太陽輻射是地球上一切熱量的來源。這個主觀臆斷性的想法深深扎根于學生原有的地理認知結構之中,如果不及時被清除,更正,就無法“為新的、正確的知識騰地方”。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對這一知識沖突很好的利用起來。向學生發文說“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所有熱量都來自于太陽,你覺得這個說法對不對呢?如果學生給予的回答是肯定的,教師可以接著問道“找這樣說的話,離太陽的距離和溫度呈正比,換而言之,如果緯度相同,海拔越高,氣溫越高,海拔越低,氣溫也就越低,可是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學生聽完之后,覺得自己腦海中根深蒂固的“真理”一下子被推翻了,其探索欲燃起,主動思考。
二、問題的難易程度應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緊密貼合
問題的難易程度之所以值得推敲和考究,是由于學生無需怎么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問題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學生不太需要到已學的知識中搜尋,故而很難甚至無法形成認知沖突,這就阻礙了新舊認知結構的更新[3]。但是,如果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無論多認真思考,無論思考多久,始終還是會百思不得其解。這樣一來,不僅認知結構同樣無法更新,其學習信心也會被嚴重挫傷。故而,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是那種讓學生一看覺得似曾相識,但是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樣的知識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經歷過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之后,丟棄以前不正確的認知結構,重建并優化新的、客觀正確的認知結構。
三、結束語
本文首先闡述了認知結構的定義以及構建認知結構的重要性,再從運用生活經驗,將知識“生活化”,設置知識沖突,保障新知識的順應性、問題的難易程度應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緊密貼合等三個方面來闡述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構建正確客觀的認知結構,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高中地理教學結構建立釋解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育釋解論文08-06
語言哲學中的名稱理論釋解論文10-26
現代美術考生的主題創作釋解的論文10-13
通信網路由規劃技術釋解論文10-11
地方生態敏感性釋解06-26
有關高中地理教學論文08-12
反轉教學高中地理的論文09-07
高中地理互動教學探究論文08-05
高效教學高中地理論文08-23
高中地理教學重點分析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