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初探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 “建筑材料”課程 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文章闡述了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的特點和要求,分析了現階段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的要求和特點
“建筑材料”課程作為高職土建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不僅是以數學、物理、化學、力學等課程為基礎的專業基礎課,還是“房屋建筑結構”“建筑設備”“工程概預算”等后續課程的前期基礎課,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針對建筑材料的發展方向,面對新材料、新技術、新標準不斷出現的情況,使學生掌握常見建筑材料的技術特性、相關標準等基本知識,了解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選用建筑材料,并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建筑材料”課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是研究各種建筑材料的構造、生產與加工方法、材料的技術性能、質量檢驗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課程。它涵蓋的內容廣泛,涉及學科較多,且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后續專業課程提供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也為今后的工程實踐打下理論基礎,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一定的實驗技能,可以說它是通往專業課程的必經之路,也是決定學生專業面寬窄和工作適應性的關鍵因素。
(一)高職“建筑材料”課程的要求
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實踐能力,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改革中,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已經成為高職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近些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為社會化培養了大量高素質專門人才,但其培養的人才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針對崗位群設置專業,增強專業覆蓋面,按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對課程設置及時地進行調整、補充、修訂。同時,還要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現代內容和傳統內容、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關系,認真研究各類課程之間的結構、比例和權重,以滿足學生從業和個性發展的需要。
培養目標是課程設置的依據,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應淡化基礎理論教學的系統性、嚴密性,增強理論教學的針對性、應用性。把知識傳授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在基礎理論“必需”“夠用”的基礎上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通過企業對崗位知識和能力需求的調研,我們認為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應根據一線施工與管理崗位的要求,針對一線施工與管理崗位群,整理出課程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并重新編排組合,形成教學大綱。筆者認為,“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了解與掌握建筑行業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礎知識;二是基本掌握我國現行建筑材料的各種標準和常見的檢測方法,比較熟練地對目前施工企業常用的建筑材料進行檢測,并提供可靠的檢測數據,基本上可以為工程建設質量控制和合格性評定提供依據;三是強化對專業研究工作的基本訓練,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高職“建筑材料”課程的特點
“建筑材料”課程所包含的內容龐雜,以敘述性內容為主,涉及知識面廣,教材涵蓋了十多個大類,上百個材料品種,但其系統性差,各章節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這是由于材料學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類材料本身就是一門專業學科,如膠凝材料、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復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內容都匯集到“建筑材料”課程中,使其成為一門介于材料學科與建筑工程學科之間的綜合課程。
“建筑材料”的課程內容龐雜混亂,主要是對各類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針對各類材料技術性質的總結,缺乏邏輯性和理論計算分析。同時,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關的試驗資料和實踐經驗的總結,繁多的條文敘述及經驗公式,而又缺少邏輯推理,使得其整體性、邏輯性、嚴密性、連貫性均較差。這就給學生學習這門課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速,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在高職教育極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職院校缺乏鮮明的辦學特色,依然沿襲本科院校的教學理念,重理論教育,輕技能訓練,使高職生的實踐能力不強,與社會需求脫節。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上,許多高職院校并沒有完全貫徹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教學體系方面普遍存在著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課程設置基本上處在無人監管的狀態,既沒有統一編訂的課程,也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各學校自行其是。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實踐課的開課率沒有達到實踐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實踐課看成理論課的附屬課。二是教學方法不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仍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方法。三是對學生的考核多按傳統的以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主的單一閉卷考試方法。高職“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
高職院校對“建筑材料”課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也就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很多高職院校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這些舊教材的內容比較狹窄,很多教材缺乏對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新實驗方法、新標準的介紹,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來我國建材領域發展速度非?,而“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速度遠遠跟不上建材領域發展的速度,所以,高職教育應當注重“建筑材料”課程標準的制定,及時更新教材的內容,以應對工程實際的高速發展。
(二)沿用本科教學大綱
高職“建筑材料”課程只是對這門課程本科的教學內容作了局部刪減,略降低教學要求!敖ㄖ牧稀闭n程的教學內容一般分為兩大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理論教學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講解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內容;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測試,屬于驗證性實驗。這些實驗僅僅是用來驗證理論教學中的重要結論,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因而,在現階段的高職“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中,實驗課只是處于從屬地位,屬于理論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實驗課作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著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作為學生鍛煉提高專業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教學方法落后
現階段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的主要形式仍舊停留在口頭講授、“滿堂灌”的層面上,而建筑材料領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師在課堂上用語言、板書難以描繪。大多數理論知識只有在具備工程實際條件的情況下,才會被學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隨著大學本科院校近年來的大幅度擴招,吸引了眾多高中畢業生就讀。這就導致了在高職就讀的學生,其基礎知識不扎實,且個體差異較大,很多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可自由支配時間明顯增多,主動學習的動力明顯不足,這給“建筑材料”的課程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針對“建筑材料”課程的特點和要求以及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精研教材內容,突出重點教學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教學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這樣在組織教學內容時,就應該有所側重,在深入分析崗位工作對本課程知識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學科框架,構建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度,體現土建專業所需的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新體系,突出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突出重點內容,在重點內容講解透徹的同時,兼顧講解其他一般內容,其余內容則可要求學生們課后自學完成。建筑材料雖然種類繁多,但結合專業的特點,應該突出兩個重點,即材料的基本性質及結構材料。材料的基本性質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問題,是后繼各章的基礎知識。因此,應較詳細地把材料性質的各個概念結合它們在工程中的應用介紹清楚,要求學生們牢固掌握。結構材料能否正確使用,直接影響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應把水泥、混凝土、鋼材、防水材料列為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在講解這些重點內容時,應盡量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誘導和啟發學生去主動地、積極地進行正確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某些具體材料的教學,則宜采用在眾多材料品種中選取典型品種予以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突出重點,點面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水泥”一章,應選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通用水泥作為主要講解內容,其中又以硅酸鹽水泥為主要研究對象,詳細分析其熟料的礦物組成、水化反應、硬化機理、技術性質、腐蝕及應用、儲存等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介紹其他摻入混合材料的硅酸鹽水泥,而水泥中快硬硅酸鹽水泥、白色、彩色硅酸鹽水泥不是重點內容,僅作簡單介紹即可。特別要做說明的是在突出重點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點章節中也有重點內容,譬如在“砌體結構材料”這一非重點章節里燒結多孔磚、空心磚和砌塊是重要的墻體材料,所以它們的技術性質是重點內容。確定重點和非重點內容教學,不僅能縮短授課時間,而且有利于教學時間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學生全面而重點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識。
(二)加強章節內容間的聯系,促使學生融會貫通
為了克服“建筑材料”內容多而散、系統性差的不足,同時也為了避免講授時平鋪直敘,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教師特別要注意加強課程章節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各種工程材料服務與工程實際為主線貫穿于整個課程的教學活動之中,明確各種材料在工程實際中所處的地位為出發點;以材料的生產工藝流程、材料的技術性能、基本構造與組成、材料應用發展方向展開論述;以材料在工程實際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為結論來開展教學,會使學生感覺總體思路明確,條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識融會貫通。
(三)豐富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針對教學手段單一、內容枯燥無趣等問題,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為此,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采用樣品教學,做好對比分析。“建筑材料”課程作為一門敘述性內容偏多的課程,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感性地認識和了解各種建筑材料,我們應盡力收集相關的材料樣品,進行展示,首先讓學生對該材料有一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再介紹其性能、特點和應用等其他內容。同時,可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術性能。如講解混凝土拌和物時,可以當場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進行攪拌,介紹各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讓學生親自嘗試一下,觀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異。再如在介紹過火磚、欠火磚時,可直接用樣品向學生進行展示,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這兩類磚的外觀顏色和形狀,就能很快掌握這兩類磚的特點和區別,學生的印象也會非常深刻。第二,采用電化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口述為主要模式進行教學,教學效率比較低。采用電化教學,借用幻燈投影、多媒體課件等方式,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傳遞量,而且還能通過影像,真實而直觀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學生加深對材料性能的認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實例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定義、概念,把工程的實際環節引入到課堂內容中來,以實際工程為例來講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這不僅是教學的客觀需要,同時也可以避免課堂教學內容的單調、乏味。例如,在講石灰的性質時,可列舉石灰的應用、抹灰墻而出現爆裂點的具體工程實例,通過對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學生加深對石灰熟化時體積膨脹較大的了解,從而進一步認識石灰變儲存期為陳伏期的必要性。另外,還可以在課堂上做演示。通過對這些簡單試驗的操作與觀察,學生對生石灰熟化特性的了解和認識可進一步加深,同時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四)發揮實驗在建材課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課程內容的敘述性和定性的(有時是半定量的)性質,它對某些概念的定義是不精確的,僅僅從定義本身難以作出精確的認識和嚴格的區分。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結”和“硬化”、“初凝”和“終凝”這樣一些成對出現的概念。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終凝”這一對概念的定義:“初凝”為水泥加水拌和時起到水泥漿開始失去可塑性的時間;“終凝”為水泥加水拌和時起至水泥漿完全失去可塑性,隨后開始具有強度的時間。這里的“開始失去”“完全失去”和“開始具有”等說法并沒有嚴格的定量的規定。學生難以區分和掌握這樣的定義。而水泥凝結時間的測定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明確這樣的概念。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該實驗中有關試驗結果的規定:由加水時算起,到試針沉入凈漿中距底板0.5~1.0mm時,所經歷的時間為初凝時間;到試針沉入凈漿中不超過1.0mm所經歷的時間為終凝時間。這樣由實驗對初凝時間和終凝時間的定量規定和區分,顯然比上述的定義要精確,且實驗形象、具體。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授課時,教師就結合實驗把“初凝”和“終凝”概念量化、具體化,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這樣的概念!敖ㄖ牧稀闭n程中類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標準稠度需水量、瀝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關的實驗來使其定義精確化、具體化,以利于學生對這些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掌握。
盡管結合課程特點,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和實踐環節上,我們作了積極的探索,“建筑材料”課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課程的特點決定了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課程的改革和實踐的探索中,我們要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以更好地實現高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Z].2004-04-02.
[2]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現行建筑材料規范大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中國標準出版社.GB/T1346—2001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10-O1.
[4]中國標準出版社.GB/T14684—2001建筑用砂[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02-O1.
【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初探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