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綜合企業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淺析
為滿足未來企業對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中國的大學紛紛設立MBA(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報讀MBA成為熱門選擇。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進步及其他經營環境的變化,中國農業的生產和運銷結構發生明顯改變。這對農業綜合企業的經營管理、農場及食品運銷的營銷效率以及農民所得與消費者福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新要求對設立農業企業MBA專業并開展教學研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應得到足夠的認識或重視。我們都知道,美國農業MBA專業有其設置的特殊環境及條件。美國的歷史文化及農業政策也有其獨特性。盡管如此,世界各國的農業經濟及經濟發展仍有其共通性。下文闡述的美國農業企業MBA專業的經驗、制度創新及調整會有供我國借鑒之處。
一、教學機會農業院校農經系應重視管理/營銷導向的課程。雖然我們用了許多這樣的詞 ,但根本上我們既不是經理也不是營銷者,我們是分析與解釋人員。實際工作中的領導者卻應懂得如何讓事情發生,而不是解釋無所作為條件下將會發生的事。現時的情況是:我國農經專業已被劃入管理學科,授予管理學學位,這是順應世界潮流的一種舉措。在將來,教學應有兩種教育軌道。科學軌道會是少數人的課程,著重于理論與數量分析;管理導向軌道會趨向商學院的課程,能夠吸引學生。管理、寫作及口才的溝通訓練、金融、營銷與計算機等方面的課程會日趨重視,而作物栽培、動物營養,甚至一些價格分析及生產經濟(技術經濟)的課將盡量減除。
管理導向軌道亦可身食品經銷、農業金融或不動產評估等領域發展。
美國農經學者將微觀經濟理論應用于生產經濟學和價格分析是十分成功的。除了為農場管理與產品營銷提供概念基礎,許多公共政策分析和一些資源經濟學研究也構建在生產經濟學與價格分析基礎之上。但是,生產經濟學和價格分析對消費行為和產品營銷的理解幾乎沒有幫助。公司及產品層次的管理與營銷決策跟生產經濟和價格分析少有或毫無關聯。于是高層次農企MBA教育中管理實務及理論的灌輸日益重要,而生產經濟學與價格分析的全面教學只能側重于少數科研軌道的研究生。
8O年代以來,服務于農業綜合企業(A .business)的想法已成為美國農業經濟學者日趨增長的興趣所在,許多的農經系增設了特別的農業綜合企業方面的課程。山特科拉(SantaClara)與哈佛大學都開設了農業綜合企業的工商管理碩士(MBA in business,簡稱農企MBA)班。這種高水準服務農業綜合企業的愿望和作法在其他大學也存在。例如普渡(Purdue)大學、薅州農工(Texas A&M)大學、新墨西哥(New Mexico)大學、尼布拉斯科(Nebrask)及亞里桑那(Arizona State)大學等。根據利森伯格(Litzenberg,1983)的調查結果,當時美國不同大學農經系畢業生被農業綜合企業雇用比例從5O%到80%不等(即最少有50% 的某所大學農經系畢業生(包含農企MBA)是被農業綜合企業錄用,這個錄用比例在有些大學的農經系會高達80%);而對德州合作社(Texas cooperatives)的市場調查,依先后順序排列了錄用新雇員的最重視的十項條件(調查時間為1983.4,324個樣本合作社):表1的1—10項。
從表1不難看出,雇主對申請就業者個人品質的評估至關重要。這個重視條件不僅排序最先而且還擁有最小標準方差— — 這意味經理們對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意見高度一致。所以,找國農企MBA專業對應于市場需求的計劃教學項目必然要教授個人品質的重要性,并且盡可能地適時提高這些品質。此外,對工作經驗的要求也是排序較前的,不過這個條件的標準方差最大,意味著對其重要性的認識意見是最不統一的;在我國,學生報考MBA的條件之一是具有三年或以上的工作經驗,但評估(顧寶炎,1999)顯然還不夠。原因主要是考生中以初、中級職稱或職位的占多數,年齡、閱歷、資歷決定了他們還不具備高層面的策劃、領導管理能力和經驗。最后,計算機知識在十項條件中排序最后有些令人困惑,而對此解釋是:合作社經理們認為計算機知識(排序為末)可從計算機咨詢專家處獲得或購買;當然,90年代以來農業綜合企業的經理們對計算機應用的興趣逐漸提高, 我國農企MBA專業也將必然對此項技能的培養要求更為嚴格。
此外,利森伯格(Litzenberg,1983)分析了美國50所大學的農企MBA課程(見表2),給出了10個重點學習內容的各大學的學時情況、典型學時(在大學中出現最多的,眾數而非平均數)和理想學時(農業綜合企業雇主所期望的學時)。
分析表2,在農企MBA教學項目中典型學時與理想學時的首要差異存在于一些特殊領域:
如計算機、商法、商業,職業道德。這些差異的補足應值得重視。我國農企MBA專業對這些課程的設置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提高課時數量與質量。其次,課程內容及它們在何處教授(農經系還是商學院)也是表2教學項目的關鍵問題。我國農企MBA專業的學科建設應充分考慮到其綜合性發展的需要,不能拘泥于農業單部門的需求,而是多部門、多學科、多產業通盤考慮,課程開置要與商學院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并且,農企MBA學生原專業背景、閱歷背景應是越雜越好,MBA的知識面要寬,但課堂教學畢竟有限,不同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討論,可以互相交換經驗和知識。從同學身上學到什么,是MBA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研究機會科研并不能象本科課程那樣易于快速發展與改變。實際上,比較教育,科研中有相當多的傳統束縛。這里就會存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們從何起步?一種是先作農企科研,然后,借助我們所知,更新我們的管理課程。另一種是將產品營銷等管理知識教給大學生,讓學生成為科研人員以后能夠應用所學于科研。帕德伯格(Padberg,1987)認為先從后一種開始較好。因為人們一般很難改變科研的重心,科研帶頭人之所以被選定是因為他們擅長微觀理論分析,將之運用于生產經濟學或政策分析,自身的教育軌道便是科研軌道,而不是管理導向軌道,他們不甚歡迎新觀點。如果我們愿意。大學課程十八個月即可現代化,但改變我們科研的根本方向卻要十至十二年。我們對于農經學者在經濟理論及數量分析方面所作的進步有著絕對的敬畏 由于這種進步,我們做有用工作的能力大大加強,特別是那些關于評估政策決策、評價市場走向及建立管理專家系統的能力大大增強。但同時,這種單一取向的結果是侵蝕了我們的智慧和對農業制度的理解。新一代農經學者往往對各層次的農業知之不多。我們教給他們關于農業生產的歷史知識也不算多。大部分的消費者食品經費開支在食品經銷領域,但我們對這種運銷制度只存在模糊認識。在過去我們工作在“農業亞文化”(the agricultural subculture)中,農業制度知識比較科學知識來顯得不重要。現在,我們的農企MBA學術研究則是在? 般化的(非單學科、單部門的,多學科科際結合的)環境里解釋農業體系,這時農業歷史及制度的知識就顯得很重要。
斯科思(Skees,1992)認為農經學者個體的所作所為對于制度的改變及大學體系的未來會十分重要。但學術圈中亦有許多社會陷井。農經學者通常是基于一種期刊文章的方式被提升或獎勵。而這種方式會將社會問題分解為與社會無關的一點點內容。社會需要相關的研究。但農經學者所追求的個人升遷的短期目標與農業大學制度的長遠境況相矛盾 短期而就的文章通常是鉆牛角尖的研究成果,與社會的實際發展需要脫節。農業院校經貿學院大多數教師本身沒有管理企業的實際經驗。美國學校的一些教授,則曾在工商界擔任過多年的總裁、副總裁或高級經理。為改變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狀況,農業院校在校外可以舉辦一些培訓班,提供企業內部訓練和顧問服務,使之成為學校與外界特別是企業溝通的橋梁,提高教師的應用技能。
在多元化的社會里,農企學術研究應保持開放及包容性,不能局限于狹窄范圍內作一成不變的研究。近乎理想的農經學者規范會是這樣的:
(1)讓變化的力量影響他的農企科研日程i(2)多樣化他的科研組合;(3)延展科研工作,善于公開討滄、成果應用i(4)尊敬學校中的折中氛圍,尊重合作精神;(5)利用周期性休假,到商界、政界、國外去;(6)保存科際結合的問題導向性(mu1.
tidiscip1inary problem orientation);(7)尋求農企原始資料的來源,對科際結合的、問題導向的、實用的研究認真理會;(8)不傾向于將自己局限在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之中,采取簡縮的實證方法論(a reduefionist positivism),把科學性分析建立在窄化的哲學基礎之上;(9)采取規范性、實用性、廣角探究的研究方法(normative.pragmatic oreclectic approaches),對廣泛發生的公司及產品層次的管理與營銷行為作深刻研究;(1O)提高適應當今世界現實問題的能力,增進利用規范性研究找尋問題病因并對癥下藥的智慧。
在農業經濟這樣一個應用領域,社會看重實用、解決問題或問題導向的知識,而不是單學科產品— — 只具有指導性而非即刻有用的社會價值。因而,管理導向軌道的實用、規范、科際結合的農企MBA教育及科研必將在我國農經界迅速擴張,成為主流。
【農業綜合企業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淺析】相關文章:
工商管理改革淺析論文06-06
工商管理培訓管理淺析09-26
農業碩士論文提綱07-10
淺析農業機械的維修與保養06-07
淺析農業機械節油問題07-30
農業碩士論文提綱范文08-29
淺析護士綜合素質教育對急診觀察患者的影響07-14
淺析農業企業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05-14
淺析綜合績效測評系統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