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制度
【教學管理制度范文】
為優化教學過程,強化教學常規管理,確保教學質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 備課
1、 堅持先備課后上課,不上無準備的課。
2、 熟悉教學大綱。
明確本學科在該學段課程計劃中的地位、教學總目標、教學內容編排體系、教學改革概況與教學中應堅持的原則或應注意的問題。
3、 通覽教材。
一是通覽該學段本學科全套教材;二是通讀即將任教的全冊教材。通過通覽教材,一要明確本冊教材在全學段教材與前后學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整體結構,主要線索及其縱橫聯系,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二要明確并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解決全面育人的問題;三要明確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知識體系,把握重點、難點、訓練點與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四要明確教材對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不同要求,把握教材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密度,實施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五要明確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全過程的脈絡和布局,把握知識的停靠點與思維的激發點,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生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4、 了解學情。
通過批改學生的假期作業,走訪原任課教師與班主任,查看學生學籍表,以及平時的教學記錄、作業、考核成績和個別談話,力求明了學生的知識底,認知心理,學習態度,可接受程度與環境影響,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緒,把握學生的個性差異,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從而確定有效的教學對策。
5、 認識自我。
在熟悉教學大綱、通覽教材與明了學情的基礎上,反思自己從教經歷與得失,教材的發展與學業專攻間的差異,教學觀念與教學預見性間的矛盾,以正確的認識自我,勇揮所長,明確教學思路。
6、 編制學期教學進度計劃。
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應在學期開始前一周制訂出來,其內容包括:本學期教學總的目標,教材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的重、難點)、學情認識、教學措施、教學進度安排(每周的教學內容與主要教學活動)。教學進度計劃在各任課教師自訂的基礎上,通過備課組集體討論,交備課組長審查后,于預備周末交教務處。
7、 制定單元(章節)教學計劃。
單元(章節)教學計劃應在每單元(章節)教學之前制定,其內容包括:本單元(章節)的教學目的,各部分教學內容的課時劃分,教材的重、難、疑點,各課時的類型、教學方法,有關學科(如科學)單元(章節)的演示、實驗操作及學生技能技巧的訓練等。
8、 精心設計課時計劃(教案)。
課時計劃是為上好每一節課而精心設計的,它必須同實際上課節數相吻合。因此,教師必須每節課都要有教案,即使是練習課、復習課、作業指導課、實驗課、實習課和活動課,也應寫出相應的簡案。
課時計劃的內容一般應有: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教材分析(重、難、疑點)、課型、教學過程(一般包括:準備教學、新課導入、進行新課、鞏固練習與作業布置等,內含教學方法的選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下節課預習要求,板書計劃等。提倡每節課后在教案上寫教學后記。
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可以寫簡案,其他老師應寫詳案。簡案應包含基本格式和教學主要內容,能反映教學主要過程,不可過于簡單。
教案的書寫要規范。正確使用教學參考資料,不要機械地照搬照抄,更不允許抄襲別人教案。
課時計劃以至少提前一周為宜。
9、堅持在個人備課基礎上的集體備課。
備課應以個人鉆研為主,但決不能忽視集體備課的作用。因此,在個人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只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教師同教材,就要強化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應實行"三定",即定時間、地點與主備人。在集體備課中應著重討論同年級、同教材老師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方面保持基本一致的問題,研究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0、通過個人與集體備課,要求教師做到腦中有“綱”,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數”,手中有“法”。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巧于誘導,妙于點撥,善于啟發,使主導與主體、憤與啟、悱與發,渾然一體。
二、上課
1、 做好課前準備
①堅持上課的頭一天(最好是晚上)默述教學過程, 熟悉板書計劃,力求對教學內容與過程達到嫻熟的程度。
、谧龊媒叹邷蕚。至少提前半天對將要運用的教具、課件、電教和實驗設備進行最后一次檢查,以確保上課使用無誤。
③上課前3分鐘進入講臺,隨著一聲“上課”口令,全班學生起“立”,教師目視全班,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喚起學生的上課意識,為新課進行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
2、 正確把握課堂教學目的和內容
、僬n堂教學的目的要明確,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的進行。
、谡n堂教學內容要正確,不得出現科學性錯誤,重點要突出,不平均使用力量;脈絡要清晰,不能眉目不清,邏輯混亂。
、壅n堂教學要體現嚴密的計劃性與組織性,既要備、教一致,反對隨心所欲;又要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適時地調整內容與進度。
3、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技能
課堂教學技能是指運用專業知識、相關的教育理論以及教學經驗,執行課堂教學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技能是增強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提高:
、 導入技能。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負有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任務。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與內容,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靈活運用以舊拓新,承上啟下;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設疑置問,引起懸念;實驗引思,激情引疑;借助事例,選講故事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心弦,立疑置趣,促進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求知欲的振奮狀態。
② 講解技能。這是教師運用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方法,促進智力發展,表達思想的一類教學行為,其實質是建立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系。教師應在認真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的基礎上,順知識結構之序、學生思維發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關鍵性問題,形成清晰的講解結構;運用流暢、準確、明白的語言,啟發性講解,促進學習遷移的例證,恰到好處的強調;精選形成連貫的過度性短語,重視獲取反饋,并予以及時調控,使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 提問技能。這是教師用提出問題、誘導學生回答和處理學生答案的方式,啟迪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理解和應用知識,培養能力;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一類教學行為。教師要把握一個完整提問的引入、介入與評點過程,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的目的要求,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內在矛盾及其發展,在教學過程的任何一環節,學生已“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契機,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符合學生智能水平、難易適度的問題,靈活穿插運用沉默、催促、提示、評議、追向與擴展等方法,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的思維。
、 演示技能。教師要本著準確安全、簡易明顯,便于觀察和理解本質的原則,圍繞演示目的,選用實物、樣品、標本、模型、圖表、幻燈片、影片、錄像帶與課件等,通過教師的實際表演與示范操作,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和綜合,使之獲得知識,提高觀察、思維能力。
、 結束技能。這是完成一項教學任務終了階段的教學行為。教師要通過歸納總結,比較異同,領悟主題,畫龍點睛.實踐活動,轉化升華和設置懸念等方式,對所學知識和技能及時的進行系統鞏固和運用,使新知識有效地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 語言技能。教學語言技能是教師傳遞信息,提供指導的語言行為方式,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最基本的行為,是使課堂教學獲得高效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出發,運用準確、鮮明、生動、嚴謹、簡明、流暢而富有教育性與啟發性的科學用語與通俗語言,并使之巧妙結合,以便于學生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智力素質。
、 板書功能。精心設計的板書,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增強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靈活運用綱要、表解、表格、圖示、運算、網絡等樣式,以布局合理、書寫規范,具有啟發性、簡潔性的板書,揭示教學內容,體現教材結構和教學程序;展現知識的系統性與層次的邏輯性;以幫助學生激發興趣、凝聚注意、啟發思維、增強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4、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 教師應使整個教學過程建立在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礎之上,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空間,讓學生思維在其間縱橫馳騁。
、 面向每一位學生,讓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以思維為核心,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解惑;以訓練為主線,盡可能讓學生手腦并用,給學生以動手操作的機會;承認差異,分類指導,分層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時空。
、 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觸動情感,進入角色,深刻體驗。
、 教師要使自己的主導作用全時空地體現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誘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死學為活學,變難學為易學,變學會為會學。這就要在教學實踐中致力于尋求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知識與能力、教書與育人、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傳授知識與學法指導等最佳結合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之生動、活潑地學。
、 見微知著,駕馭課堂氣氛,甚至“呼風喚雨”,冰釋一觸即發的矛盾,以創造出課堂教學所需的氛圍。理解學生,熟悉其內心世界;尊重學生,以適當的寬容調動學生積極性,努力使學生始終處于“憤”“悱”狀態。于細微處獲取反饋,及時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調控,以期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嚴禁在課堂上出現師生“頂牛”的僵局。
5、嚴格課堂教學紀律
教師應:
、 嚴格按課程表上課,未經教務處批準,不得私自調課,不得隨意安排自習或請別人看堂、代課。
、 在上課前要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嚴格按照作息時間表上下課,不遲到、早退,一般不拖堂。
、 上課時不坐講,不喝水,不會客,不說與教學無關的廢話,不做與教學無關的事,不得隨便離開課堂,不得把手機帶進課堂。
、 上課應衣著整潔,舉止端正,教態自然大方,教容樸素無華。
⑤ 妥善處理好課內發生的一切情況,正確處理違紀學生,不得把學生趕出課堂。
、 英語課用英語組織教學,其他學科用普通話。
6、抓住教學規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抓住課堂教學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效率,重要的是:
、 抓住課堂教學核心,致力于“四基”教學。基本事實,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應用,較集中地反映了這門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是不斷擴大和加深知識,形成各種能力的基礎,是課堂教學的核心。② 抓住教學進程的中心,指導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指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按照一定章節和單元的知識體系進行系統概括,幫助學生理線串點,理清思路,把握規律,弄清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立體知識網絡,是掌握整體學科內容,幫助記憶學科知識,促進技能遷移,優化認識新知的前提,是教學過程的中心。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中心,引導學生從體系的高度上來掌握知識。
、 抓住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學生學會學習,抓住這一根本目的,遵照學校關于加強學風建設與學生實施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意見,強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與良好習慣的形成。
7、努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化校園的創建,特別是現代教育系統工程的建設,廣播系統、閉路電視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開通,為運用現代媒體與教學設計技術,開發利用教育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建立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現代教學體系提供了一流的現代化教學環境,應充分運用這一現代化教學環境,努力探索,及時總結,改革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作業布置與批改
1、布置必要的作業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主要方式,教師應認真進行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2、作業布置:
、 內容要科學,目的要明確。作業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課本要求,不要隨意增加和刪除大綱、教材中對學生的練習要求。作業的安排要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有利于訓練、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掌握自學方法。要注意通過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
、 難易應有序,梯度要適中。作業題的難易程度要符合教學的要求與學生的認知能力,梯度應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
、 形式要多樣,題型應多變。作業形式:一是書面作業,如書面練習,演算習題,作文,繪畫等;二是口頭作業,如朗讀、閱讀、背誦等;三是實踐活動,如調查、訪問、測量、實驗操作、手工制作等。具體形式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安排。題型應多變,以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反對用機械模仿和不必要的重復來加重學生作業負擔,嚴禁以抄作業的方式懲罰學生。
、 份量要適中,時間總量要控制。一般地,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課外作業,三、四年級課外作業總量不超過30分鐘,五年級不超過45分鐘,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
、 要承認差異,區別對待。根據班級學生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的不同,既要有統一要求,又要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業。
、 要加強指導。督促學生按作業的規范化要求,按時按質按量獨立地完成作業,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品質。
3、作業的批改
、 要認真搞好作業的批改。書面作業應及時批改,批改方式以教師全收全改為主,輔以學生互改、自改;對于互改、自改的作業也要及時檢查指導,絕不能放任自流。
② 作業批改要正確,批改符號要統一,格式要規范,書寫要工整,批語不要覆蓋學生字跡。作文批改要仔細,錯字、錯句要及時訂正。對于學生訂正的作業也要及時檢查、批改。
、 對作業中出現的共性問題,要及時進行集體講評;對作業中出現的個性問題,要進行個別輔導或面批。作業講評應及時。
四、輔導
1、課外輔導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發展。它包括解惑答疑、補缺補漏、培優輔困,指導學法、進行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教育等。教師應把課外輔導與課堂教學納入統一的教學計劃之中,使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輔導應遵守下列原則:
、 認知輔導是同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相結合。在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同時,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運用科學方法。
、 堅持個別性。以個別輔導為主,不帶普遍性的問題不得用整班上大課的形式。
③ 增強針對性。針對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與存在的不同問題采取分類指導。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輔導重點應放在知識的擴展和獨立思維的培養上,發展他們的特長,鼓勵和支持他們拔尖,讓他們的專長和愛好得到充分的發展。對于學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補缺補差,加強學法指導,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對學習基礎薄弱與學習困難較多的學生,教師要以誨人不倦的精神,對這類學生以特別的關注,熱情而耐心地加以系列輔導。
3、提倡分層教學,實施課內輔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實施分層教學。在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時,教師于巡視中應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
4、開展課外活動。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設施,組織各種課外興趣小組,展開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活動的內容要符合課程計劃的要求,符合各年齡段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中心,以培養興趣、發展特長為重點。活動中以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主,教師予以指導、幫助,不包辦代替。
五、考試與評價
學生學業的考核及其他方面的評價,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獲取反饋信息的過程,是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 其基本要求是:
1、日常教學中的質量檢測,如單元測驗、期末考試以及畢業考試等均屬水平性、目標性考試?荚噧热菀哉n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為依據,不準出偏題、怪題。試題在突出“雙基”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對能力的考查,要加強考試內容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以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映學生對知識真正的理解狀況。
2、考試方式要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要改變紙筆測驗是考試唯一形式的做法,語文、英語要逐步增加口試內容。
3、學期成績評定。小學各年級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成績采用等級制,分優秀(90-100分)、良(75-89.5分)、合格(60-74.5分)、不合格(60分以下)等。
4、考試成績的處理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要保護好每位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任何班級和教師不得以考試成績排列公布學生的名次。
【教學管理制度】相關文章:
教育教學的管理制度08-31
教學常規管理制度08-14
教學管理制度07-14
教學安全管理制度08-11
學校教學的管理制度06-05
教學衛生管理制度06-29
教學檔管理制度02-10
教學器材管理制度03-13
教學檔案的管理制度07-03
教學的管理制度范本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