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周的兩京制度介紹
西周創建兩京制,主要是因為周王朝興起之地離東方的中原地區太遠,西周的都城鎬京地處關中四塞之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周的兩京制度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周的兩京制度介紹
復都制是指,一個國家設置兩個以上的首都的制度。擁有廣闊的領土的國家很多采用復都制,擁有兩個首都的常被稱為“兩都制”或“兩京制”。
西周政權實行著名的兩都制度,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制度。首都“宗周”位于現陜西省西安市灃河兩岸,又分為兩部分:文王作豐邑在河西,周武王作鎬京處河東,之所以名“宗周”是由于這是周族的聚居地,祖先宗廟的所在地!俺芍堋蔽挥诮衤尻柛浇谖髦芮嚆~器銘文和《尚書》等文獻中,又稱為新邑、新邑洛,又分為王城和城周兩個城邑:“成周”,意味周朝大業已“成”。
西周設立兩都架構,是不足為怪的,從地理上講,宗周處于西部邊陲,不僅無法有效的控制從商族手中奪取的中原地區,還時常收到西北方向戎族的威脅(最后鎬京就陷落在犬戎的手里),所以在地處中原咽喉的洛邑附近建立陪都可有效的統治殷商遺民和周圍少數民族。雖然成周是周公一手興建的,但武王其實早注意到了這點他在滅商返回途中,“宅茲中國,自之于民”。直到周公攝政,輔佐成王登基,平定三監之亂,擊潰東夷聯軍,才正式的開始興建洛邑。
兩京制
1、中國古代都城流行“兩京制”
什么叫兩京城?即一國兩都制度。此制源于西周,當時西周的都城在鎬京,即今西安,后周公姬旦又在洛邑營造了一座新城,即今洛陽,洛邑后來成為東周的都城。此后,“兩京制”影響了中國多個朝代都城的興建,如漢、唐兩朝也是“兩京”,有東都洛陽,西都長安。
史上的短命王朝里擁有“兩京”的更多,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北齊、北周都是兩個都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由于南京不是在“中國的中心”,就想到了“兩京制”。在明亡清興以前,中國一直有兩個“首都”,一個南京,一個北京。
北京、南京,與現為西安的“西京”,分別是環渤海、長江、黃河三大都城類型中的優秀代表,“三京”,由此形成了中國古都文化的三大類型,即以西安(長安)為代表的黃河流域文化;以南京(建康)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文化;以北京(大都)為代表的渤海文化。
在元之前,以西京為代表的“黃河流域類型都城”大受歡迎,除了“西京”,還有洛陽、開封等也屬黃河流域文化類型的“東京”。但在元之后,環渤海、長江流域的都城更受帝王青睞。其中,北京和南京成為首選,“西京”、“東京”基本上退出了。這里,就來說說帝王定都時的風水考慮,重點是南京、北京這兩座城市的歷史命運。
2、隋文帝毀建康為“菜地”
然而,在都城文化史上,南京卻是“三京”中最遭罪的。20世紀30年代遭日本人“屠城”就不必說了,在公元6世紀,時名為建康的南京曾被“毀城”。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下令將“建康城邑平蕩耕墾”。《隋書》記載,“及陳亡,建康為墟”。說的就是這么一回事情。
傳說,陳未曾滅亡時,就出現了災難的征兆:有一只獨腳的鳥出現在陳的宮殿里,這鳥用嘴在地上亂畫,大家一看是幾個字——“獨足上高臺,盛草變成灰!笔贩Q,“獨足者,叔寶獨行無眾之應。成草成灰者,陳政無穢,被隋火德所焚除也。”叔寶就是陳后主陳叔寶,這人很好色,荒淫無度,還大興土木,把國家弄得很糟糕。
隋文帝為何要對一座城市痛下殺手?原來問題出在風水上面。隋文帝迷信風水,認為曾為六朝舊都的建康城“王氣未凈”,此氣欺負隋都城大興,即現在的西安。當時毀城的執行人就是鎮守揚州的晉王楊廣(即后來的隋煬帝),把陳朝的宮城徹底摧毀,作為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朝都城,以往繁華似錦、遍淌胭脂的建康城,竟然成了一
塊大菜地。由于這次隋毀城徹底干凈,六朝宮城到底是什么樣子,具體位置在哪,后世一直弄不清。
3、秦始皇鑿出“秦淮河”
南京最早建城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越王無疆,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并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筑城,埋金以壓王氣,時稱金陵邑,或石頭城,現在還有石頭城遺跡。南京最流行的金陵叫法,據說即源于此時。南京東郊最為有名的鐘山(也曾叫過蔣山、紫金山),時便稱金陵山。南京最早的一次“風水事件”則是發生在公元前2世紀,“主犯”是秦始皇嬴政,時南京稱秣陵。
據民國夏仁虎撰著《秦淮志》文,“舊傳秦始皇時,望氣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氣’。于是東游以厭當之。乃鑿方山,斷長隴,瀆入于江。故曰秦淮!辟䴙榱随倝耗暇┑摹疤熳託狻,破壞這里的風水,讓當時的“龍藏浦”水流改道變向,具體地點在今天南京市江寧區方山石硊。此地我曾去看過,確有人工開鑿痕跡,但是不是秦始皇破壞南京風水而留下的,無法考證。
但在五百年后,這里還是出現了天子,此人便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帝孫權。孫權在公元221年受曹丕封號為吳王。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建吳國。但武昌的風水不好,時有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就建業死,不就武昌居!辈痪茫瑢O權定都南京,并起名為建業——在此建孫家帝王大業。
4、諸葛亮口出“虎踞龍盤”
三國時對南京風水情有獨鐘的并不是孫權,而是蜀國的諸葛亮。據《建康實錄》文,三國時劉備曾派諸葛亮到南京,因觀秣陵山阜,驚嘆不已:“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碑敃r諸葛亮騎在馬上,駐足地點是今天城西的清涼山下,如今此地有“龍蟠里”,附近還有虎踞關。
在建康之后,金陵的稱號流行了。公元10世紀時,徐州人李昪在此稱帝立國,先稱“大齊”,后易名“唐”,史稱南唐。這個王朝最后的一位君主有一首很著名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作者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睘槭裁蠢铎夏軐懗鲞@么漂亮這么好的詞來,大概與受到南京這塊“江南第一州”特殊環境的熏染有很大關系。
5、南京“風水”最旺時期,在明朝
朱元璋在安徽隨郭子興起兵后,終滅元奪得天下。朱元璋定都南京,受到了身邊一些儒士的影響。其中馮國用、陶安、葉競對南京的風水頗為推崇,積極建議朱元璋在此稱帝!睹魇贰酚涊d,有一次朱元璋向馮勝的哥哥馮國用詢問天下大計,馮國用回答,“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敝煸奥犃撕芨吲d。
因為朱元璋本人對南京有偏好,下面的一幫人也跟著拍馬屁。有一次,朱元璋來了興致,命儒士們以鐘山為題賦詩。有個叫鄧伯言的對稱,“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敝煸奥犃艘幌伦蛹悠饋恚陌复舐暯薪^。鄧伯言以為惹怒了朱元璋,當時竟然嚇得面如土色。
1368年正月,朱元璋如愿在南京當上了皇帝,建元洪武,改應天,定都南京。但南京的風水能否撐得起大明萬年基業,朱元璋還是存有疑惑。后來,朱棣遷都,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算是幫老子了了心愿。明滅亡后,清朝在南京設江寧府,“江寧”,成了南京的又一稱呼。但這一稱號在清末又有了新的說法——天京。
1853年3月,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攻陷南京,定都于此,改名天京,建太平天國。建國時社會格局并未穩定,清軍仍有絕對的優勢。有人建議繼續北伐,打下北京,再定都。但洪秀全認為,南京地連三楚,勢控兩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龍蟠虎踞,足可建國立業。如果當時洪秀全像朱元璋那樣“緩稱王”,繼續北伐,推翻清王朝是很有可能的?上v史就是這樣,不容如果。
6、南京的“天子氣”在20世紀初再次顯露了出來。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建都于南京。
7、堪輿術認為中國境內有“三條大龍”
要進一步深究中國都城及南京的風水,就要說到中國古代堪輿家眼里公認的“三條大龍”。什么是“龍”?這是古代風水先生故弄玄虛的說法,所謂“龍”,就是山,“龍勢”就是山形和地理地貌呀。不過,把山看成“龍”也比較形象,從高空中看,綿延的山脈確實就是一條龍。
堪輿書籍大致是這樣劃分的:黃河以北的山脈屬“北龍”;黃河以南、漢水以北的山脈屬“中龍”;長江兩邊諸山是“南龍”。各條大龍中有余脈、支脈,形成“小龍”!氨饼垺敝凶畲蟮囊粭l是太行,最長的一支為燕山,龍尾在平樂;“中龍”分三支,一支至西安,而盡關中;再一支生下幽谷,至嵩山;又一支到揚州結束;“南龍”中的祖龍是岷山,分左右兩條脈。
其中右脈生出四條“小龍”,龍脈最旺:一支為衡山,盡于湖南洞庭九江之西,再一支過桂嶺,包湘沅,盡于江西的廬山;第三支自南而東,包彭蠡之原,經安徽黃山,盡于江蘇南京。又于天目山分一支,盡于浙江。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包浙江之原,北龍頭在紹興,龍尾在福建、廣東境內。從古代堪輿術上來看,中國古代的三大都城北京、西安、南京,分列于北、中、南“三條大龍”結穴點上。
8、宋朱熹認為北京風水好
北京的風水比南京好在哪?從中國古代堪輿術上看,北京處于“北龍”中最長的一條龍——燕山山脈之上,海拔多在千米左右,龍勢明顯比南京的海拔兩三百米要雄偉。與南京相比,北京的“天子氣”則更重,北有燕山天然屏障,南是物產豐富的大小平原。從大局上看,從東北的山海關,到東面的渤海灣,至山東半島,則形成了北京的又一天然軍事關卡。詩人蘇轍詩《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中稱,“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首銜西山麓,尾掛東海岸!卑驯本┑牡弁鯕庀笳f得淋漓盡致。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對堪輿術也頗為在行,曾對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帶風水大加贊賞:“冀州好一風水,云中諸山,來龍也;岱岳,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睆闹祆涞姆治鲋锌梢钥闯,北京的地理形勢是全符合傳統的風水要義“左青龍右白虎”格局的,呈“四方朝覲”態勢。
北京在風水定義中,有人也曾稱“龍盤虎踞”,如元時人即認為,“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據說這也是元從上都遷到大都的主要原因之一。
9、北京“龍翻身”在12世紀
在公元10世紀時的遼時,北京一度也曾叫過南京。歷史上北京的叫法很多,薊城、燕京、中都、大都、北平都是北京的稱呼。但真正叫北京的則在1403年之后,民國時期,又改北京為北平。北京在三大古代都城中,成為“國家首都”的時間比西安和南京都要晚。北京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武王時期,堯的后代被封于這個地方,時稱薊丘,后為燕國國都!把唷钡挠蓙硪惨驗檠嗌竭@條大龍的存在。
北京第一次“龍翻身”在公元12世紀中葉,時金主將國都由東北遷到這里。真正的龍興應該是在元朝。但這中間,北京也遭受了一次劫難,整個城市幾乎被燒光了。此事發生于公元1216年,之前一年,成吉思汗將金政權逼離燕去,遷都汴京。蒙古軍隊輕易就占領了燕京。成吉思汗的軍隊進城后,將金的宮室整個焚毀。
成吉思汗無意于定都北京,但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情況發生變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和尚劉秉忠建議,元的都城遷定到燕京為佳,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改燕京為大都。并指定劉秉忠主持大都的設計和建設。劉秉忠依漢人傳統的風水觀點,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功能布局,歷時24年方建成,遂成現代北京城的輪廓。
本來,在元滅亡后,朱元璋差一點就將都城從南京給遷來了。但還是因為風水不吉的原因,迷信的朱元璋最終還是呆在應天不走。在大都落入明軍手里后,朱元璋曾咨詢朝臣的意見。但朱元璋身邊的人都是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的南方人,并不愿到北京就職,便稱大都是元朝的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南京是興王之地,不必改圖。
10、明成祖朱棣鐘情北京
朱棣的封地就在北京,稱帝前是“燕王”,對北京有很深的感情。風水輪流轉,在朱棣當了皇帝后,北京風水也突然好了,群臣擁護,不再沒有王氣了。明朝是風水概念最為盛行的朝代之一,有不少這方面的書籍留存了下來。其中有一本叫《葬經翼》,是一個叫繆希雍的風水大師寫的。書中觀點,就代表了有明一朝對北京風水的理解,“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干也。燕都者,此龍之盡,鴨綠界其后,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覆,北方一大會也”。
但北京的風水缺點也特別明顯,由于離關外太近,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設想。明中后期,不斷受到北方蒙古人的侵擾,明帝王后期一度想再遷南京。清初無錫人、地理學家顧祖禹撰著的《讀史方輿紀要》,被稱為“奇書”,書中就點明了北京風水的要害之處——燕都僻處一隅,關塞之防日不暇給,卒旅奔命,挽輸懸遠,脫外滋肩背之憂,內啟門庭之寇,左支右吾,倉皇四顧,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死救未至而國先亡矣。
這個觀點,實際是從明朝被清朝滅亡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護京的居庸關、山海關、紫荊關、倒馬關等軍事要塞一旦失守,被對手控制住,北京城破陷僅是旦夕之事。相比起來,南京和西安在風水上都沒有這方面的致命點。
11、風水好壞是個偽話題
北京的供給也成為一大問題,北京的水源與城市發展在歷史上就是一個突出的矛盾,“風水寶地”的北京缺水,是一個威脅不弱于敵人的問題,歷史上西域繁華的樓蘭古城的突然消失,就是因為沒有水,“干死”的。相比起北京,還有西安,南京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就顯露了出來。
南京四周經濟發達,風氣文明。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自古就是富饒之鄉,作為運輸大動脈的長江,就在身邊,比黃河更加便利。從歷史上看,凡是在此建都的政權,從都不愁經濟供給。難怪,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文人謝朓即稱,“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但南京人現在自己卻不自信起來,說是南京的王氣徹底不存了,六朝宮城所在地區,讓南京圖書新館鎮壓住了;紫金山西的“龍脖子”又被挖了一大洞——前年建的九華山隧道。
實際上,這些說法都是飯余的笑談,是個偽話題。包括本文中所提到的“真龍”、“天子氣”什么的,不過是古人的一種理解而已。歸根到底,一座城市能否發達,是與時代的選擇和民眾的努力聯結在一起的,而不是什么天意,風水更是空的!
12、朱元璋眼里最適合建都之地
1368年正月,朱元璋皇袍加身,定都應天(今南京市)。但朱元璋從定都第一天起,心里就不踏實,覺得南京非大明的萬年帝都,疑神疑鬼的,此事至死都是一塊心病。后來有人指責明朝遷都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想法和所為,其實不是,最先有此念頭的正是朱元璋本人,朱元璋在稱帝元年確定的“兩京制”,才是朱棣遷都北京的第一大由頭,朱棣并沒有違反朝綱和先帝遺訓。那么,在朱元璋的眼里,中國何地最適合成為帝王建都之地?
13、朱元璋南京“鞭牛首”傳說
南京屬丘陵地貌,海拔200~400米之間。除了上面提到的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江寧、應天、天京稱呼,還有冶城、越城、白下、上元、升州、集慶等別稱。因挾長江之險和群山之固,古今軍事家必爭南京。南京四周全是山,從西南往東北,江邊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鐘山,城內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長命洲、張公洲、白鷺洲等沙洲也形成了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整個城池,北高南低,確實易守難攻。
據說,中國堪輿術認為所謂的三條大龍中的“南龍”收勢于南京,真龍結穴處是城東主峰紫金山(鐘山)。朱元璋的孝陵、孫文的中山陵均建于風水最旺的紫金山南坡。具體分析到南京這條“龍”,古代的堪輿考察更細。《堪輿雜著》是北宋人李思聰撰著的一部地理書,對包括南京、洛陽在內多個城市的風水作過研究。
李思聰認為,南京的龍首在城西南幾十里之外的牛首山,“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溧水蒲里生橫山、云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生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雖為鐘山,應龍打水,歸聚明堂。”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發現,南京周邊諸山頭向城內,呈朝拱狀。只有牛首山和太平門外的花山背對皇宮,無拱衛之意。為了求得風水,朱元璋一氣之下,允許居民肆意采樵花山,砍伐山林。又命人帶著刑具去“處罰”牛首山,將牛首山痛打百鞭,又在“牛鼻子”處鑿孔,鎖以鐵索,把“牛頭”牽過來。此處遺跡至今可見。
14、朱元璋懷疑南京都城風水
古往今來有10個大小王朝在南京定都立國,故南京官方現在對外宣傳時不再是傳統的“六朝故都”說法,而多稱“十朝都會”。但細察一點可以發現,定都南京的王朝雖然多,卻都是短命的,存在時間短。因為這一歷史現象的存在,朱元璋一直懷疑自己都城的風水,舉棋不定!睹魈鎸嶄洝酚涊d,在南京稱帝后的第二年,即洪武二年九月十二(公元1369年10月20日),朱元璋把定都的事情交付朝臣討論。
初,上召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曰: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作
,亦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盤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
這里的記載雖然說朱元璋對南京的風水滿意,“足以立國”,但如此地“討論一番”,充分暴露了這位開國皇帝對南京風水的懷疑。朱元璋當年在都城問題上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根據史料知道,朱元璋當年的定都過程還是頗為痛苦的,可謂猶豫不決,再三反復,一直到死也未能完成他的遷都之夢。明朝在南京的皇宮是頗通堪輿術的劉基卜選的,處于鐘山的西南腳邊,原是一處低洼的面積很大的湖塘——燕雀湖。
南京適合建宮城的地方很多,劉基為何為朱元璋選擇湖塘?因為紫金山(又名鐘山)是“龍身”,燕雀湖是龍頭。朱元璋圖這里的風水好,為了養住“龍脈”,這才聽信了劉基的話。確定此處為皇宮地址后,朱元璋下令將這里的湖填平起殿。為此,朱元璋曾調集幾十萬民工,開始填湖。民間傳說,填湖前朱元璋進行了“祭湖”活動,但當時的燕雀湖面積很大,地勢低洼,一時難以填好。迷信的朱元璋聽說一位叫田德滿的老人,封其為“湖神”,把他捆綁起來投進湖底,很快燕雀湖填滿了。至今南京還有“湖神田德滿”一說。
15、明朝南京皇宮“前高后低”
朱元璋建造皇宮時還有一個插曲。明人徐渭撰寫的《英烈傳》記載,當時劉基把填好的前湖地作正殿基址,標樁打入水中后,朱元璋覺得基址逼仄,位置過窄,便將柱基往后面移動一點。劉基當時就斷言,這樣移一下也不壞,但大明王朝將來很可能有移都之周折,此后果然言中。但從風水學上講,皇宮所處位置確有嚴重缺陷,偏在都城南京的東北,地勢前高后低。時臣引用《管子·度地篇》奏稱,“圣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贝耸滤斐芍煸暗囊粔K心病。
據清代學術第一人顧炎武的考證,朱元璋曾說過這樣的話:“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唯宮城前昂后洼,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老矣,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只得聽天。唯愿鑒朕此心,福其子孫!
16、朱元璋一度欲遷都安徽鳳陽
朱元璋這個人很迷信,而且“榮宗耀祖、衣錦還鄉”的農民意識嚴重。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提出另擇地建都問題,由朝中大臣商議。就是這次“定都會議”,朱元璋決定在他的老家、發祥之地臨濠(安徽鳳陽)興建中都,遷都于此。在并非富庶之地的淮西平原上,六年后平地冒出了一座城池。
中都的具體地點是今鳳陽縣城西南的鳳凰山山腳下,由左丞相李善長任總指揮,全面負責中都的營建,工匠多時達百萬人,到洪武八年(1375年)已成規模。當年四月朱元璋駕臨中都視察,但令所有史學家不解的是,在他視察回寧后,卻突然宣布停止中都的營建。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其理由是“以勞費罷之”開支巨大,實際上不這么簡單,建國初期固然財力不甚雄厚,但當時已營建六年,費了巨資,這么說停就停了,不更造成了財力的浪費?
據說是劉基反對,稱這里不適宜建帝都,可以是帝鄉但不能作帝都。另外一說是工匠在營建過程中,破壞了朱家的萬年根基,惹惱了他,還殺了不少工匠。后世則有史學家分析,真正原因是朱元璋擔心,從中都的營建中看到了鄉黨勢力的形成,與他從臨濠一起出來打天下的“安徽老鄉”功臣觀念膨脹,對他朱氏王朝存有潛在不利,這與他以后大開殺
戒,弄死所有功臣一樣,都是出于江山的考慮。
17、關中成為朱元璋最心儀之地
中都停工后,之前已有大臣建議定都宮室完備、可省民力的北京。朱元璋采信了這一點,遂定北京為“京師”,但朱元璋卻從沒有到北京去主政過朝政,也就是說從沒有在北京辦公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又罷北京,恢復南京的京師地位。但南京皇宮的“南高北低”之嚴重風水缺陷,有悖帝王居高臨下之尊,這塊心病讓朱元璋悶悶不樂,遂對南京的京師地位再起疑心。怎么辦?于是有大臣提出了幾個方案,一是主張擇位置適中,地勢固若金湯的關中為都,二是主張擇古城洛陽為都,三是擇汴梁為都。而朱元璋一度也曾看好汴梁,還親自去了河南,考察了開封,并定之為“北京”。
但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最理想的定都之處卻不是開封,而是在關中,即今天陜西境內。關中,也稱關中平原,指陜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陜南山地、秦巴山脈,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系富庶之地,史稱“八百里秦川”。在這里定都,才是真正的“中國”。
而且,關中是中國最典型的以西安為代表的黃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的起興之鄉,炎帝、黃帝曾族居于此。當年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時,項羽稱王關中,劉邦為此懷恨在心。所以,視劉邦為革命偶像的朱元璋,最看好這片風水寶地。
18、太子之死讓朱元璋放棄遷都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著手遷都前的調研工作,朱元璋派太子朱標赴陜西考察地理形勢!睹魇贰づd宗傳》專門記錄了這件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陜西……比還,獻陜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睆倪@段文字里看出,朱元璋對去關中建都是真心的,也是慎重的,不然不會讓太子親去。但就是這次“關中考察”,朱標在回京途中得了重病,回到南京后的第二天春天(明年四月)就病死了。
后世史學家認為,當年如果朱元璋建都關中,如果太子朱標沒有病死,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改寫,朱棣后來起兵謀反,把侄子朱允炆趕出南京皇宮,是可以避免的。但歷史與朱元璋開了一個玩笑,也給中國歷史帶來一個遺憾。
朱標的病逝,使朱元璋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深深地刺激了他。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在其《天下郡國利病書·南京宮殿》描述了朱元璋當時的心情,望天長嘆,“廢興有數,只得聽天。愿鑒朕此心,福其子孫”。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又將南京確定為京師。
19、朱元璋原本考慮定都北京
在朱元璋死后,他的定都“關中之夢”就沒有人再提起了。1399年,朱棣以靖難(清君側)之名義起兵,對抗建文帝的削藩行動。1402年,朱棣從金川門攻入南京城后,建文帝朱允炆自焚(另一說出家為僧,史上一直存在爭議),朱棣奪得了皇位。但當了皇帝后,朱棣仍以南京為京師,而不是立即遷都到北京。不過,朱棣提高了北京的地位。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改北平為北京,但前面加“行在”,以示與南京的區別。當時身在南京的朱棣不時北上,遣將派兵,抗擊北元的騷擾。以明史專家吳晗的觀點為代表,認為出于對北元威脅的考慮,朱棣才下定決心遷都,營建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正式定都北京,從此北京就成了中國政治中心,直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
實際上,雖然朱元璋心目中認為關中最適合建首都,但最現實、最有可能的地方是北京?墒侵煸斑@個人很迷信,聽信了當時翰林修撰鮑頻的話而最終作罷。鮑頻認為,胡主(蒙古人)起自沙漠,立國在燕,及是百年,地氣已盡,元朝已在那里滅亡了,大明王朝不宜再選亡國之都作為中央和宮室之所。所以,朱棣遷都北京后,對此也心存疑惑。那時元朝的殘余勢力不斷在北方騷擾,危害邊境。有大臣分析,這是蒙古人尚殘存王氣之原因,導致頻頻他們犯上作亂。于是朱棣接納堪輿家建議,在故宮的后面(北邊)筑造了一座大山——即現在的景山,進行“鎮壓”。
朱棣遷都北京后,并沒有改變南京的首都地位。同時下達詔令:自十九年(1421年)正月,南京、北京同為京師,但北京去“行在”二字。同時取南京各衙門印信給京師,另外鑄造南京各衙門印信,皆加“南京”二字。為此朱棣專門說了一段,稱“朕荷天地祖宗之祜,繼承大寶,統馭萬方,祗勤撫綏,夙夜無間。乃者仿成周卜洛之規,建立兩京為子孫帝王永遠之業”。這在《明太祖實錄》上有記載。
20、明中期曾欲將都城遷回南京
但在朱棣死后又出現了一個反復。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推翻了父親生前的決定。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承繼皇位的朱高熾(仁宗)決意恢復南京為京師,并令內監王景弘等修治南京宮殿,重新要求北京諸司皆加“行在”二字,復北京行部及行后軍都督府。同年四月設北京行都察院,南北兩京官吏,互為征調。但朱高熾多病,只當了一年皇帝就死掉了,生前并未到南京理政過,僅派長子朱瞻基在南京打理。朱高熾為什么要否定他老子的決定?這也是一個謎,或許是他與朱棣的父子關系不和。從史載上看,朱棣喜歡的是二子朱高煦,朱棣認為朱高熾過于文弱。而朱高煦在他奪權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比較英武,于是一度想廢掉朱高熾的皇太子身份,立朱高煦。
朱高熾死后,朱瞻基繼位,年號宣德,史稱宣宗,但朱瞻基也未到南京辦公過,在北京主理朝政;宣宗死后,長子朱祁鎮繼位,年號正統,史稱英宗。正統六年(1441)八月,寧波知府鄭恪上書勸諫英宗定都京師,改號南京,被當值大臣壓下未報。
同年十一月,以重修宮殿完成,再一次去掉北京的“行在”二字,復定京師,北京的京師地位得到最終確定。這也標志著朱元璋的“定都關中”之夢徹底破滅,他的子孫未能替他圓夢,直到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占北京,闖進皇宮,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明滅。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明朝從此定都北京,由于是“兩京制”,南京也是首都,亦設文武諸衙門,負責江南地區的安全和租賦的征收。不過其權力多有限制和削弱,成為“養望之所”,實為名義首都。
【西周的兩京制度介紹】相關文章:
五一陜西周邊自駕游04-28
京博軍訓心得12-27
京式果鋪的做法10-10
暑假江西周邊自駕游推薦地07-28
兩個體系管理制度07-08
元朝的俸祿制度介紹11-10
兩分鐘自我介紹06-22
兩分鐘的自我介紹03-06
兩張紙片的拓展游戲介紹02-07
山西周邊10大自駕游景點(附攻略)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