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13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
靜下心來,又一次認真的閱讀了新課程標準,感受頗深。
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
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
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
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
主要將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2
“以人為本”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力爭一切活動都以富有情感的學生作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的激發,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本次培訓中,我認真聆聽了來自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的教師所做的示范課例。教師都能從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明確把“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放在首位,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
老師執教的習作課《難忘的潑水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師由玩游戲入手,一下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課堂氣氛自然、活潑還井然有序,讓學生說過程、說感受,自然就水到渠成。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得到了情感體驗,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綜合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課堂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存有遺憾的藝術,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反省、深思、實踐——也唯有此,才能使遺憾不再是遺憾,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會永葆青春。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3
很有幸參加了4月27日市舉辦的語文新課標準解讀報告會,終于讓我明白了小學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品德或別的什么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征。其次,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范疇下怎樣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里,我想結合下面三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著眼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淀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讓界。那么,如何讓教師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復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復涵詠體味,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困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贊賞,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愿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愿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為此,我要在語文課體上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幾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肋和鼓舞下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出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后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關風貌體現于教學的'全過程,并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說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說,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么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為育人服務的,身為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于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么,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傊瑸榱苏Z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于發現和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范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說“呀,怎么這么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里,“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4
通過今日對新課標的學習,我收獲頗豐,F簡要說說我的想法和感悟。
1、觀念的突破。首先教師要從教書轉向育人,改變傳統的知識中心和考試導向的教育理念。課程教學必須從知識學習為主轉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促進完整的人的發展。其次教師要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教師需更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個性特點,深入了解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真正關注學生和學生的學。
2、育人方式的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提高站位,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單元設計,將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結構化為一個單元,在情境問題的解決中進行學習。同時教師的研究重點轉向研究學生和學生的學習,精心設計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活動,讓深度學習在情境中發生,從而達成核心素養的`培育。
3、評價方式的改變。對核心素養的培育和評價要突破傳統的紙筆考試,從學生的實踐中尋找過程評價,推進表現性評價、真實性評價,評價不再僅僅是檢驗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還包括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品質、信念等,通過綜合性的外顯行為來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
“生無機巧姿,所貴唯實踐!蓖ㄟ^本次的新版課標培訓,老師們表示努力方向更加清晰,下一步將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深入實踐新課標理論知識,確保教育改革目標的順利實現。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5
近期,我研讀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對20xx版《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新、更全的認識,也為今后在課堂上更加準確的解讀教材,把握教學方向,制定教學目標與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
下面,我就圍繞感觸最深的“寫話、習作教學的目標達成”的研讀與理解,結合書本內容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獲。
20xx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教學的義務教育九年總目標,只有一句話:“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惫P者對上述內容做了如下闡釋。
1、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作文就是說話。
現實中,孩子們往往怕寫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感到沒什么可寫;其二,偶爾發現有東西可寫,卻不知怎樣寫才好。加之語文教師作繭自縛,以過高的要求指導寫作,只恨一個學期培養不出一個“茅盾”,也就是說,將培養作家當成自己的任務。殊不知小學作文教學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培養作家的任務。就普及教育而言,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作文考試時的歌“二類卷”已經很不錯了。
2、從實踐中學習寫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的成功,得益于他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指導學生作文,而不是脫離語文實踐,泛泛而談寫作知識和方法。
3、盡量把話說的好些所謂“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就是說,要學會以記敘為主的表達方式。更為重要的是學會修改作文。
既然語文課程標準缺乏微觀的階段目標的詳細闡述,既然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小學語文教材沒有科學的令人滿意的作文訓練體系,既然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無所適從,那么,構建一個盡量科學而實用的訓練體系就是迫不及待的任務。以下為簡摘內容:
一、一、二年級造句訓練
寫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是說,應該從“造句”開始學習“寫話”,學了某幾個詞語后,就讓學生將這些詞語連綴起來,造一個簡單的句子。隨著所學詞語的增加,在維護孩子積極性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們的寫話興趣,讓他們寫出自己想說的話。
二、三年級觀察訓練
三年級學生剛開始“習作”,最大的困難就是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積累作文的`材料。
三、四年級積累語言材料,仿寫訓練
鼓勵學生多讀古人的詩詞歌賦,今人的優美散文,中外精美的小說,報紙雜志上的時文。教學學生閱讀方法,如古詩詞、名篇要朗誦,知識性作品讀和思想結合等。在讀的同時,要記下精彩的句段和句子,記下名言名句,集腋成裘。在積累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詞語的積累,同時更要注意思想的積累,認識的積累,文化的積累。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讀寫結合”是在語文界極有影響的教學原則和策略,是利用“讀”與“寫”互相遷移,同步發展,以“讀”來促進“寫”,以寫再來促進“讀”。寫作作為一種技巧,在最初階段也離不開模仿!胺隆钡氖欠段牡挠^察、選材、構思、謀篇成文的方法技巧。
四、五年級訓練作文構思的能力
進入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對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認知。因此作文訓練中應突出篇的訓練,重點指導學生文章構思的能力。構思能力包括審題、立意、選材剪裁、布局謀篇等內容,這也是習作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五、六年級培養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是寫作的一部分,一篇好文章的形成,離不開改的功夫。
讀了筆者對寫話、寫作的闡釋,讓我茅塞頓開,大有醍醐灌頂之感。
首先,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作文就是說話。我們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文學的角度要求孩子寫作文,解析寫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視了小學階段最根本上需要解決的是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及解決生活問題的應用文;寫自己想說的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寫想象中的景、物、事的問題。這種寫作較為隨意,只要思想集中,敘事清楚,內容具體即可,沒有過多技法和藝術造詣的苛刻要求,旨在培養興趣,樂于表達。
其次,“作文源于生活”。習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而獲得素材的方法就是觀察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先作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性的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自己的引導,讓孩子學會不同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丑”;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另外,實踐解決孩子有話可說的重要途徑,因為親身經歷,所以感觸較深;應為親身經歷,所以更清楚事情的過程;因為親身經歷,所以作文才會富有真情實感。
最后,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要考察學生對作文的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段文字特別強調“修改”,也把修改能力訓練指向了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日常訓練中引導學生關注習作(寫話)中的語序、標點、遣詞造句、選材、謀篇等問題,運用具體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改作文,并養成良好的修改習慣。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互改作文。在大量的練習實踐、討論推敲中提高語言文字的修改、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6
學習了北京師范大學吳欣歆教授對《義教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解讀,讓我想起了11年前對20xx年版的解讀的學習,似曾相識,有頗具新意,深有感觸。其中對“課程目標”的“核心素養內涵”的解讀印象深刻。
課標明確了核心素養內涵為20xx年版課程標準新增內容,明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
1.文化自信。
2.語言運用。
3.思維能力。
4.審美創造。
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二者相互促進。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語言學習與運用也是培養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化積淀與發展的過程。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
核心素養中的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創新,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掌握語文能力的門徑之一,是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一、要善于開拓學生的思路
要開拓學生的思路,就必須重視誘發因素的選擇和運用。我們知道,不誘不發,誘導得好,就會思緒綿綿,言辭滔滔。誘因范圍廣泛,一書一畫等等,都可以用之誘發引導,打開思路。情景教學是集成“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情景教學,在情景中展開聯想的彩翼。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通過語言、實物、音樂、圖畫、表演、生活,把學生帶入教材描寫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啟發想象,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二、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識
由于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所以,就需要我們老師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正好這個學期聽了幾堂公開課,我得到一點感觸,老師要上好一堂課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課堂問題的設計也是能體現出這堂課上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7
通過學習語文新課標,我深入了解跨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绲牟粌H是學科,還有學校和社會,跨區域學習,語文學習的物理空間不只是語文課堂,而是拓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這樣的學習是真正的實踐學習。
重視學科整體育人優勢,精心組織主題,策劃多樣活動,拓展學習資源,充分利用一切生活場景,提供跨學習學習的場所與時機,切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
可見,真正的“跨學科學習”是通過建立起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的內在聯系,而促進學生的.學科思維與學科理解,是一種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核心的深度學習方式。學科源于生活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體性,解決生活中微小的問題,也往往需要多學科協作進行。因此,“跨學科學習”必然要根植于生活。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8
本次講座中,XXX教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的變化進行了詳細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感觸感染最深的就是其中提到的情境化。語文的教學應該處于情境化傍邊,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語文運用。
其中談到學生要在日常生活傍邊,在語文研究傍邊培養自己的語感,在語感豐富,語感逐漸敏感的進程傍邊,讓自己的語言經驗變得豐富,進而提升自己的語言品質。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很多,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發現。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綜合性運用中,就會發現我們在日常交換中其實常常也會運用到一些字謎、歇后語、以及分歧的字體。但是,我們缺不會去在意,也不容易感觸感染其巧妙之處。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去引導了。
本次課標的語文核心素養中特別提到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要肄業生具有開端的感觸感染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好心識和正確的審雅觀念。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率領學生去感觸感染課文中的語文美,再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蘊含的語文美,最后鼓勵學生去創造屬于自己的語文美。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9
通過中國研修網,我首次關注到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本)》,并在研修網上跟著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吳欣歆教授學習了新課程標準的解讀,吳教授將課程標準的實驗稿、20xx年版和20xx年版課程標準進行對比,一目了然地反映出20xx版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的變化,20xx版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改變了原來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習作、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這幾大板塊,而是變成了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這三大學習任務群。整個培訓中,“學習任務群”這個新概念是個高頻詞,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學習任務群是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學習任務群是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多重對應關系,每個學習任務群都指向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同時各具特定的育人功能,整體推進與側重發展相結合,各學習任務群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相互交叉、滲透的,體現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性。要想吃透新版課程標準,還需要繼續深入學習、理解、才能用理論指導實踐。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0
前些時候,縣教研室組織全體語文教師一起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回來后,我又通讀了一遍。讀完后,我對語文教育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認識,在以后的教學中也有了更明確的目的。
在這次新課標中,一些修改過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也更加人性化和有針對性,對于傳遞祖國的漢字文化無疑是更有益的。現在我針對第二學段的目標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1、新課標在識字和寫字目標上減少了會寫字的數量,減輕了學生會書寫漢字的負擔,也減輕了一些學習壓力,F在的學生接觸的新事物多了,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也更強了。但是我們的教育卻仍然把他們牢牢鎖在應試教育的框框里,讓他們失去了開發自己興趣和培養自己愛好的時間,適當的減輕一些學習壓力,可以讓學生嘗到更多的童年樂趣,在這些童年樂趣中積累的經驗和經歷對他們以后的學習也會有促進作用。
2、在閱讀目標上增加了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的要求。學習貴在有疑,針對疑問可以提出問題,并且找到解決的方法,F在的教育還是停留在教師講授的階段,學生發現問題的機會和能力都不足,而發現學習已經幾經論證,是最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在發現問題,并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思維方式,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在以后的學習中舉一而反三,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3、習作目標中指出“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边@個目標的提出比原先“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更具體,也更明確了。使得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有更清晰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學生把作文寫得生動有趣,在寫作時突出重點,抓住細節描寫。
總之,新課程標準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越來越貼近生活和釋放學生天性以及跟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改進的一面,相信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有更大的進步。
接手四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就有幸參加和林三小聯片教研活動,學習本年級段的新課標要求。通過學習,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以下是對語文新課標學習的一點體會。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1
一、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
20xx版作出如下描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由此可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是“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而不是“學會”,甚或“完全學會”,教學中,我們需合理把握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長,以免違背學生成長規律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
二、關于課程目標與內容。
1、識字與寫字
新課標規定,中小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年里,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不過,和老版語文課程標準相比,新課標對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一至二年級的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在老課標中,一至二年級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
三至四年級學生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事實上,在老課標中,要求這一年級段學生會寫20xx個左右漢字,在會寫字數量上,“新課標”減少了400個。
雖然低年級和中年級在會寫字數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對于中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多識少寫更合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會寫字量減少了,但“新課標”對寫字的質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級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寫字規范、端正、整潔。三至四年級就要求學生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并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級,則要求硬筆書寫楷書整齊美觀,并有一定速度,同時能用毛筆寫正楷字。對于初中生,則在硬筆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會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之美。
為了能讓各個學段的學生達到書寫的要求,語文“新課標”還在第三部分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小學1-6年級,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提高書寫效果。
2.閱讀與寫作
除了對漢字的識記和讀寫做出新的要求外,此次修訂的語文“新課標”更加強調學生學習語文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的培養。關于閱讀教學,更加突出地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教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重視給學生提供閱讀各種各樣類型的文章和材料的機會,并強調閱讀材料一定不僅僅局限在文學性文章,新聞報道、隨筆、雜談、圖表、宣傳手冊,包括各種說明性、論說性的文章等在內的廣泛的多樣化的讀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經常用到的都應成為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予以重視。
對比舊課標,語文科目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增加了背誦篇目。其中小學階段增加了6篇,初中階段增加了14篇。課程標準的這一調整并非增加了“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傳承傳統文化。
課程標準將一二年級寫作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里話,不寫假話、空話、套話。
3.關于語文知識的問題。
現在教師還受制于應試教育,很注重做題,注重講授和操練所謂系統性的語法修辭知識,這并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個性,而且容易讓學生厭煩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擺脫對語法修辭等概念定義的死板記憶,必要的語文知識的。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2
一、前言
距離20xx版課標已經有11年,這十一年,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不斷改變,我們的課標必然也需要發生改變。
1、在指導思想上,課標強調要“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庇纱丝梢钥闯,我們的教育一定是指向未來和面向核心素養下全面發展的。
2、在修訂原則上提出了“堅持問題導向”,要“進一步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減負提質。細化育人目標,明確實施要求,增強課程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痹谶@一原則中,我看到了國家教育部正視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的決心。而這一次的課標的確細致了很多,足足100多頁的內容,很多內容都有了明確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3、在主要變化上,編者從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兩大方面來談。
(1)我們的課程方案完善了我們的培養目標,明確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的時代新人;優化了課程設置,將道德與法治進行了一體化設計、改革了藝術課程、并把科學和綜合實踐活動提前至一年級;同時細致了課程標準編制、教材編寫、課程實施職責等具體要求。
。2)課程標準上,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在學段銜接這部分,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小升初要注重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二、目錄
包括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和附錄。
三、課程性質
1、突出語言文字的重要性。
2、語文文字的運用包括聽說讀寫活動和文學活動。
3、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4、語文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包括:
。1)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2)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3)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同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5、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四、課程理念
1、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
2、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
3、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
4、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行,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在這里,教育部提出要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勇于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5、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
五、課程目標
。ㄒ唬┖诵乃仞B內涵
1、文化自信是指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文化自信被放在了核心素養的首位,深表認同。因為文化自信里包含的是對祖國的熱愛,也只有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國人,才會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未來才能為祖國的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2、語言運用這部分,課標要求學生能主動地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語言經驗,有效溝通交流。
3、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這種思維能力在統編教材中已經有了明顯的體現,這是在語言運用能力之上更加高級的能力。
4、審美創造顯然是核心素養的最高一級,也是最難達到的一個部分。需要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
我們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可能都沒有辦法去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更別說涵養高雅情趣,但這是我們語文教學者應有的理想。
。ǘ┛偰繕。
在核心素養之上,總目標又進行了一些虬,比如“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運用多種媒介學習語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辯證地思考問題,有理有據。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等,這些都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有力補充。
。ㄈ⿲W段要求
第一學段(1—2年級)
[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排在了首位。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時刻牢記這一點,并想盡方法怎么能讓學生“喜歡”和“主動”識字、寫字。
2、學會漢語拼音這部分要求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這是我們容易忽略的。
3、在寫字的初始階段,課標提出了非常具體而明確的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按基本筆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努力養成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4、學習獨立識字,方法有兩個——借助拼音和字典。
[閱讀與鑒賞]
這一部分使我們教學的重點,往往花費很多精力。讓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學會理解、鑒賞,編者提出了具體要求。首先還是“喜歡”和“樂趣”,接著就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習默讀課文。再接著就是要能夠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借助標點感受語氣、借助插圖閱讀。第三點則是要求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夠樂于交流。第四點明確指出要嘗試閱讀正本書,并介紹自己讀過的書。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好書推薦并提供閱讀正本書的環境、時間和支持。第五點是積累成語和名言警句,這個一般在語文園地里的日積月累板塊集中體現。背誦的優秀詩文50篇(段),這里附錄表里1—6的詩歌共計75篇,也就是說,還有其他的課文或者相應的段落需要積累。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五萬字還是照顧了很多識字量小的同學,基本上能讀正本書的孩子,這個量絕對不在話下。
[表達與交流]
相比于20xx年版本的課標,20xx年課標只是將“寫話”和“口語交際”融為一體,具體要求上沒有變化。
[梳理與探究]
這項目標與20xx年版本中“綜合性學習”的板塊相比,增加了“觀察字形,體會漢字部件之間的關系。梳理學過的字,感知漢字與生活的聯系!边@個梳理和總結的目標,其實對應的就是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歸納判斷等思維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學段(3—4年級)
[識字與寫字]
與之前版本的變化點: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感受漢字的書寫特點和形體美;能感知常用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初步建立漢字與生活中事物、行為的聯系,初步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
增加的這兩個點可以看出課標對書寫毛筆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不再是機械識字,而是要求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漢字的文化的美。
[閱讀與鑒賞]
增加內容有:
1、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這一要求原本是在第三學段,現在提前至第二學段)
2、學習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
3、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
我的感受:第二學段是閱讀的一個黃金時期,已經認識很多字的孩子,如果他們能夠喜歡閱讀,那么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是這一階段的重中之重,除了朗讀、默讀、練習上下文、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意思以外,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學會批注、閱讀整本書成為這一階段新增的要求。為第三學段的閱讀與鑒賞奠定基礎。
[表達與交流]
和20xx年版本的內容保持一致,只是在表述上1—3點側重于口頭表述,4—5點側重于書面表達。
[梳理與探究]
增加內容有:
1、嘗試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嘗試發現所學漢字形、音、義和書寫的特點,幫助自己識字、寫字。
2、嘗試用表格、圖像、音頻等多種媒介,呈現自己的觀察與探究所得。
3、嘗試運用語文并結合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問題。
在這里,編者強調分類整理字詞,并結合時代發展,運用多種媒介去呈現自己的觀察與探究所得,提倡學生的知識梳理和運用能力。
第三學段(5—6年級)
[識字與寫字]
增加了“感受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體會漢字蘊含的智慧”,刪減了“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閱讀與鑒賞]
增加了
1、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2、閱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并說明理由。
感受:第三學段的閱讀與鑒賞要求很細致,從朗讀有感情、默讀有速度,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到推想詞語意思,辨別詞語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再到了解文章順序、體會思想情感、領悟表達方法;最后是不同文體作品的具體要求。這為第四學段的閱讀打下基礎。
[梳理與探究]
增加內容:
1、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發現所學漢字形、音、義和書寫的特點,發展獨立識字能力和寫字能力。
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達效果,學習跨媒介閱讀與運用,初步運用多種方法整理和呈現信息。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3
通過聆聽吳教授的解讀,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大語文時代真的來了。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第一時間了解新課標的變化,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放矢。
在此次培訓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習任務群這個概念,這是新課標首次提出了“學習任務群”這個概念!皩W習任務群”分成了三個層面,分別是:
1、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任務是“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
2、發展型學習任務群,3個任務分別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3、拓展型學習任務群,2個任務分別是“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
六個不同的學習群都有其具體的任務,也就指明了語文學習是有情境性、實踐性和參與性的。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豐富語文基礎積累,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發展語言思維,提高審美創造能力。同時也強調綜合性學習、跨學科學習、思辨閱讀與表達,對孩子的'綜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意味著我們要緊抓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扎實語文基礎,要博覽群書,要積累好詞好句,要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要具有思辨能力。
得語文者得天下!新課標已給出了語文學習的方向,我們應該在以后教育教學中以新課標為導向,多啃讀教材,多實踐探索,創造出語文學習的新路子,在語文學習的路上助學生一臂之力!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12-02
語文新課標培訓的心得體會03-14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4-24
《小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05-01
學習《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07-29
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09-27
小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11-09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15篇)02-20
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15篇01-10
小學語文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