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定要買房的原因
你是不是有一個觀念,那就是一定要買房?那么這種一定要買房背后的心理又是什么呢?下面中國人一定要買房的原因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買房子給人安全感
安全感,這是一個人人內心都會遇到的問題,對于目前的中國,這更是一個全民思考的問題。即便沒有認真思考過,安全感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同時,安全感的問題是個禁忌,誰都不愿意去面對,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我們還沒意識到安全感不高、還不用非面對不可的時刻,就已經用一些方式解決了。
我有個離異有孩兒的男性朋友,他最近認識了一個讓他感覺不錯的女性,對方向他提出一個條件:有房有車。估計大多數女性都會有這樣的要求,也算合理。關鍵是我朋友暫時沒有置業的想法,因為他認為租房住是一樣的。我朋友認為,在大城市里,一套不錯的房子需要1000萬+,自己目前不具備這樣的經濟能力,但又希望有好點的居住環境,可以一年花15-20萬租住,如果想換,隨時也可以換其他的房子住。并且買房的錢可以做其他的投資,或者讓自己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生活方式。這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無可厚非。但那位女性就是要買房子,言下之意,不買房子就考慮是否有交往的必要了。
我嘗試和我朋友去討論這個問題。女性對于男性的選擇是擇優錄取,這是生物本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和動物界雌性動物選擇能力強的雄性是一樣的。而房子和車子,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否有能力在社會中獲得更多的資源,這是男人能力的象征物。所以,不管男性女性,房子這樣的外顯物資都是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的。當然,男性的事業,其他財富類型,也都可以證明其能力的大小。而女性選擇一個能力強大的男性,很符合她們的生物本能和心理需要,除了那些有“圣母”情結的女性以外。這樣的心理需要,可以外化為一種觀念和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擇偶觀等等。
總體來說,男人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女性選擇強大能力的男性體驗安全。在中國文化氛圍里,這也解決了男性的“存在焦慮”,因為只有比別人表現更好的人才有價值,才被他人更加認可。要不然,一個能力弱小的人,是會父母冷落和拋棄的。在中國,喬遷之喜,類似證明自己能力的一種儀式。
買房子,是占有的象征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把人的生活態度分為兩類:占有和存在。在人群中,以占有為態度的生命過程之人占大多數。
活著的本能動力是趨利和避害。只是趨利和避害是兩種不同的方向,趨利屬于積極自主創造,而避害是被動消極應對。從而,人們對于外界事物的態度呈現出截然不同。
在中國,大眾的潛意識中對資源的缺乏恐懼在歷代變遷中形成。也就是說,在若干年前,絕大多數人都曾經吃不飽和穿不暖,因為人為或自然條件的惡劣,一度形成內心對生活資料的恐慌,這樣的恐慌形成了對外占有物資的強烈愿望。就好比一個幼年一直處于饑餓狀態的孩子,長大以后會對更多的事物占有去彌補那個曾經缺失的心理黑洞。
占有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占有多,可以在人群中體驗到優越的感覺。這也符合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就是比官大,就是比擁有的東西多。
另外,在中國,個體服從群體,是更多自我價值的來源。在這樣的價值體系中,屬于“自我”的就不是很重要,并且自我的概念會被解讀為“自私自利”或者“另類”。在這樣的體系中,堅持自己很難,會有被邊緣化的風險。所以,既然占有是大多數人的態度,那占有的方式也似乎更為大眾認同。我占有,所以我存在;因為我擁有什么,所以我才成為我。既然買房子或炒股票是全民話題,那么參與其中便會更有存在感一些。不管自己能力如何,躋身到群體運動中很重要。
在精神分析的體系里,房子會指向母親的子宮象征
有個來訪者告訴我一個夢,夢見自己在野外奔跑,外面電閃雷鳴,很是恐懼。當她發現有一個房子的時候,忽然感覺沒那么害怕了。這個夢的理解可以從幾個層面,其中一個層面是:外面是危險的,我會受傷,如果回到媽媽的子宮里,或者倒回嬰兒狀態,就會獲得保護。而這位來訪者的問題便是情感關系,對親密關系恐懼,這來自幼年媽媽的不恰當對待給她造成的創傷,她被一個冷漠的媽媽養育著。而現在60~80年代的人,他們的媽媽普遍是忙碌的',同時情感上給予孩子極少的。
許多人內心對房子的理解,早就已經超出了居住場所,而到達心理層面。中國人對媽媽的依戀感是非常強烈的,對媽媽的稱頌和對母愛的贊美,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并被感動。可是,媽媽的意象更多是照顧孩子,犧牲自己滿足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說,媽媽代表著照顧,代表著可以依賴。這是一種退行的需要。我有個朋友創造了“中國巨嬰”的概念,他認為大多數中國人在心理層面上是一個巨大的嬰兒,而與人和社會建立的情感關系,更像是“找媽媽”的情感關系。
在無意識中,回到房子里就好像回到被照顧的那種狀態:安定的,滿足的。如何對待自己的房子,似乎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房子一直是不動產,雖然現在房子產權只有那么多年,但從古至今買房置地是許多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這樣的觀念,到現今社會還是如此。這是觀念延續,已經根植在國人深深的腦海里。更老一輩的人“關心”晚輩的話語都是“買房子了吧,多大的房子?買了房子就安定下來了。”房子和心性的安定還有很大關系,就怕不穩定。
從現實來看,房子可能意味著戶口和學籍
自古社會的階級觀念就存在,一度社會階級被放大,同時也被弱化。而弱化只是表層意識上的,在深層意識里,階級從來沒有消失過。而隨著社會發展,階級又開始明確分層。有房有車的中產階級生活,就好比是曾經的軍人或者白領一般,被人羨慕。城市化進程,也就意味著許多農村在消失,而進城買房居住是必然的。在大城市里,為入戶口,也促使很多人舉全家之力買房,類似投資移民。而中國教育資源一直以來是緊缺的,學區學位房大熱。前幾天在北京出現了天價:530萬,買了一個12平方米的學位房。這樣的信息,會給大眾什么樣的影響?學位很難,要不惜一切代價;如果權力資源不夠,學位房是好的選擇。
從許多方面來講,全民房事話題,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今天我路過小區門口的房產中介,看到中介的房源信息上做出了升價的標注。這是營銷手段,類似饑餓營銷,恐慌營銷,似乎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這樣的營銷手法一旦被普遍采用,人們內心的焦慮就會被激發,有多少人是被這樣營銷手法激發了買房沖動的?
國家政策利多,也實實在在刺激著房子非剛需的人們,進行房地產投資。而在一個又一個階段里,投資房產而暴富的財富故事,也在刺激著人們的失落感和欲望。從此,房子成為有可能一夜暴富的事物之一。從小,我們就被比較,別人可以的我也可以,別人有的,我也想有。遇到一個因為房子掙錢的同事或者朋友,或許很多人內心不是羨慕和欣賞,而是深深的失落和嫉妒。
我有位來訪者曾對我說,憑什么別人可以在房子的買賣中躺著掙錢,而我需要很辛苦地做公司,掙的錢還沒那些人多。是啊,心理的不平衡,促使許多人投身買房子坐等“躺著掙錢”的行列中。何況,現在銀行借錢給你投資房產呢。
中國家庭中,因為一些傳統觀念(也是因為恐懼)比如會重男輕女等,會讓人對“絕對”公平有強烈的需求,所以別人有,我也要有,生怕失去一些本不該屬于自己的機會。
整體上來說,買房子一旦上升到心理需要、投資需要,買房和賣房的腳步就不會停止。同時,單身人群越來越多,離婚率高,也會促使房產的需求提高。本來三個人一套房子,也許會演變成三個人兩套或者更多。
原來,房子在許多人心里,已經不再僅是居住價值,更多成了投資產品:不管有沒有這樣的投資眼光,我都想試試。房子被賦予的價值越來越高,那么房價也就越來越高了,畢竟價值和價格許多時候是正相關的。
【中國人一定要買房的原因】相關文章:
淺談手足病一定要加強管理的原因10-27
中國人說不好英語的5大原因08-21
創業一定要掌握的原則09-09
一定要看的禮儀英語03-25
簡歷一定要表達自己的能力08-07
告訴自己一定要成功的名言10-12
創業一定要防的免費陷阱08-30
面試一定要注意的禮儀01-04
一定要懂的商務禮儀11-06
黨籍一定要轉到單位嗎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