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書籍:《0-12歲兒童心理學》
《0-12歲兒童心理學》從孕期到小學,理解兒童每一階段的成長,全面啟迪孩子的智慧。著名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傾情翻譯。
編輯推薦
伯格爾教授不但是一位發展心理學專家,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曾做過幼兒園園長,在聯合國國際學校做行政管理,在福特漢姆大學給研究生講授兒童與青少年發展心理學,在新澤西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和康涅狄格州昆尼皮亞克大學給本科生講授發展心理學,也曾在紐約州新新監獄講授社會心理學。她帶著身為人母所特有的細膩與睿智,憑借20余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將兒童心理學的前沿知識與當代世界的社會熱點及父母和兒童教育與服務等從業者的實際需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于各類讀者倍加關心和備感困惑的問題分別給予了回答。
對于學前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的學生來說,本書不僅能吸引他們投入到當前的學習中,更注重激發他們對未來職業發展的積極思考和大膽展望。
內容簡介
本書以年齡為主線,對0—12歲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紹。本書*部分綜合性地介紹了兒童心理發展的概念、理論、遺傳學和孕期發展,闡釋了畢生發展觀、可塑性、天性與教養和多元文化觀等極具啟發性的重要議題;第二部分重點介紹在嬰兒期、幼兒期和小學期,兒童的生物社會性、認知和心理社會性的發展情況。
讀者不單能在本書中了解兒童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及神經科學等前沿研究的發展,還能了解食品安全、生育技術、兒童精神疾病與藥物、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幼兒第二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同伴欺凌、蒙臺梭利教育的發展、家庭結構的變化等與兒童的健康及心理發展息息相關的現實議題。
本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無論是將本書作為教材的學生讀者,還是希望了解兒童心理學知識的普通讀者,都會喜歡上這本書。
作者簡介
Kathleen Stassen Berger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布隆克斯社區學院教授,著有《人的畢生發展》(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Span)、《畢生的邀請》(Invitation to the LifeSpan)等多部重要的發展心理學教材,并被全世界7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
譯者簡介
陳會昌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F任國務院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專家,東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目錄
第一部分 開端
第一章 概論
一、理解發展的機制與原因
(一)科學方法
(二)天性與教養之爭
(三)關鍵期與敏感期
研究個案:可塑性與戴維
二、研究各種各樣的人
(一)性別差異
(二)文化、族群和種族
(三)社會經濟地位
(四)尋找平衡
三、觀察隨著時間發生的變化
(一)動力系統
(二)歷史背景
(三)三個領域
科學觀點:鏡像神經元
四、采用科學方法
(一)觀察法
(二)實驗法
(三)調查法
(四)研究發展
五、科學的警示與挑戰
(一)相關關系與因果關系
(二)量化與質化
(三)科學研究的倫理
第二章 理論
一、理論的作用
(一)問題與回答
(二)事實與標準
二、經典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二)行為主義:條件反射與社會學習
(三)精神分析理論對行為主義理論
(四)認知理論:皮亞杰與信息加工
批判性思考:如廁訓練——怎樣訓練和何時訓練
三、更新的理論
(一)社會文化理論:維果茨基與后維果茨基
(二)普遍性理論:人本主義與進化論
科學觀點:如果你的配偶不忠誠
四、理論的貢獻
第三章 遺傳與環境
一、遺傳密碼
(一)基因是什么
(二)變異
二、 生命之初
(一)基因匹配
(二) 是男還是女?
批判性思考:男孩太多了?
(三) 新細胞,新機能
(四)雙生子
(五)輔助生育
批判性思考:為了要一個孩子而生出兩個嬰兒的代價
三、從一個細胞到多個細胞
(一)環境遺傳學
(二)基因與基因的相互作用
(三)其他復雜的.情況
四、基因型與表型
(一)目前的共識
(二)酗酒
(三)近視
(四)實際應用
五、染色體與遺傳問題
(一)染色體數目不是46
(二)基因異常
(三)遺傳咨詢和檢測
科學觀點:心理障礙的遺傳檢測
第四章 孕期發展與出生
一、孕期發育
(一)胚種期:前14天
(二)胚胎期:第3—8周
(三)胎兒期:從第9周到出生
二、出生
(一)新生兒的前幾分鐘
(二)醫療輔助手段
(三)備選的醫療技術
批判性思考:家庭分娩
三、問題與解決辦法
(一)有害物質
(二)危險分析
(三)研究結果的應用
研究個案:人活著要做什么?
(四)低出生體重
(五)出生并發癥
四、新家庭
(一)新生兒
(二)新父親
(三)新母親
(四)建立紐帶
第二部分 人生的前兩年
第五章 0—2歲的生物社會性發展
一、身體變化
(一)身高體重
(二)睡眠
批判性思考:嬰兒該在什么地方睡覺?
二、腦發育
(一)腦中的聯結
(二)經驗塑造著腦
科學觀點:面孔識別
(三)嬰兒腦損傷
(四)對養育者的意義
三、感覺與運動
(一)感覺
(二)動作技能
(三)文化差異
四、健康地生存
(一)免疫
(二)營養
研究個案:母乳喂養的吉亞娜差一點死了
第六章 0—2歲的認知發展
一、感覺運動智力
(一)階段一和階段二:一級循環反應
(二)階段三和階段四:二級循環反應
(三)階段五和階段六:三級循環反應
(四)皮亞杰與當代研究
二、信息加工
(一)可供性
(二)記憶
三、0—2歲的語言發展
(一)普遍次序
(二)最先說出的詞
(三)文化差異
(四)語言學習理論
批判性思考:嬰兒能閱讀嗎?
第七章 0—2歲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一、情緒發展
(一)嬰兒的情緒
(二)學步兒的情緒
(三)自我覺知
(四)大腦成熟與情緒
(五)氣質
科學觀點:還在害怕嗎?
二、嬰兒心理社會性發展的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
(二)行為主義
(三)認知理論
(四)社會文化理論
研究個案:“一起去奶奶家”
三、社會紐帶的發展
(一)同步性
(二)依戀
(三)社會參照
(四)嬰兒日托
第三部分 幼兒期
第八章 幼兒期的生物社會性發展
一、身體變化
(一)生長模式
(二)營養
二、腦發育
(一)思維的速度
(二)大腦兩半球的聯結
(三)計劃和分析
(四)情緒與大腦
三、動作技能的改善
(一)大動作技能
(二)精細動作技能
(三)藝術表現
四、受傷與受虐待
(一)避免受傷
(二)預防措施
研究個案:“我的孩子吞下了有毒物質”
(三)兒童不當對待
科學觀點:情緒問題難治愈
第九章 幼兒期的認知發展
一、皮亞杰和維果茨基
(一)皮亞杰:前運算思維
(二)維果茨基:社會學習
科學觀點:犯罪目擊者
二、兒童的理論
(一)理論—理論
(二)心理理論
三、語言學習
(一)詞匯量激增
(二)基礎語法的學習
(三)雙語學習
四、幼兒教育
(一)家庭與幼兒園
(二)以兒童為中心的項目
(三)教師指導項目
(四)干預項目
第十章 幼兒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一、情緒發展
(一)主動性對內疚感
(二)動機
(三)尋求情緒平衡
二、游戲
(一)玩伴
(二)游戲的文化差異
(三)活躍游戲
三、對成人的挑戰
(一)家庭教養方式
(二)新媒體
四、道德發展
(一)天性和教養
(二)共情和厭惡
(三)紀律
科學觀點:文化與懲罰
五、成為男孩和女孩
(一)生物性別與社會性別
(二)性別角色發展理論
批判性思考:凱斯琳·伯格爾與弗洛伊德
第四部分 小學期
第十一章 小學期的生物社會性發展
一、一個健康的時期
(一)發育放慢,力量更強
(二)身體活動
二、小學期的健康問題
(一)兒童肥胖
(二)哮喘病
研究個案:兩個患哮喘病的8歲兒童
三、腦發育
(一)協調的聯結
(二)心理測量
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一)注意缺失多動障礙、雙相障礙和破壞性心境調節異常障礙
科學觀點:兒童藥物
(二)學習能力低下
(三)泛自閉障礙
(四)特殊教育
(五)超常兒童
批判性思考:這公平合理嗎?
第十二章 小學期的認知發展
一、小學期的認知理論
(一)皮亞杰的小學期認知理論
(二)維果茨基的小學期認知理論
(三)信息加工
批判性思考:球滾了下去
二、語言
(一)詞匯
(二)語言學習的差異
研究個案:兩個移民兒童
三、教學與學習
(一)各國的小學教育
(二)美國的小學教育
第十三章 小學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一、兒童的天性
(一)勤奮與自卑
(二)自我概念
(三)復原力與壓力
二、家庭與兒童
(一)共享環境與非共享環境
科學觀點:“我總是穿一件藍色衣服……”
(二)家庭機能與家庭結構
(三)家庭結構與家庭機能的關系
研究個案:做一個孩子有多難?
(四)家庭困難
科學觀點:離婚
三、同伴群體
(一)兒童的文化
(二)欺凌與被欺凌
四、兒童的道德價值觀
(一)道德推理
(二)兒童看重什么
(三)關于使用童工的道德
附錄A
附錄B
總術語表
【兒童心理學書籍:《0-12歲兒童心理學》】相關文章:
6歲兒童心理學書籍05-24
3歲兒童心理學書籍08-05
6歲兒童心理學書籍推薦04-27
3一12歲兒童心理學書籍08-19
6一12歲兒童心理學書籍08-19
兒童心理學書籍:《兒童心理學:0~8歲兒童的成長》09-14
兒童心理學書籍:《兒童心理學手冊》09-14
兒童心理學的書籍08-19
學前兒童心理學書籍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