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你期待什么就會得到什么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定律,自我實現預言,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或期待效應。它指的是一個人一旦對某件事情有了期待,就會把它當成種信念,然后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最后,他的行動使信念成了現實,也就是實現了預言。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中的你期待什么就會得到什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因為相信才會變得不一樣
1968年,美國的羅森塔爾教授和雅各布森教授帶著實驗小組來到一所小學,并向校長和老師說明,他們接下來要做一個關于“發展潛力”的測驗。
一切準備妥當后,他們分別從六個年級的各個班里共挑選了十幾名學生,然后把他們的名單交給了學校的一位任課老師,并在離開的時候跟她說,這些名單里的學生都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希望她在不告知他們的情況下用心觀察和耐心教導。
學期結束,羅森塔爾教授和實驗組的同事再次來到這所小學,他們驚喜地發現這些“最具發展潛力的孩子”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改變,不只是學習成績提高了不少,甚至在興趣、品行、師生關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要知道這些學生事實上只是實驗組隨機挑選的,有的甚至是班上品行和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但是現在,奇跡發生了,他們甚至已經超過那些比他們優秀的學生了。這一現象被稱為期待效應。后來人們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的典故,稱這種現象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二、人更喜歡相信別人而不是自己
其實自我實現預言很多時候都是不自覺行為,或者說是別人給的下意識行為,還可以看出自我暗示的強大力量。不過自我實現預言是中性的,它的關鍵之處在于信心,要想實現,還得看預言人自己是樂天派還是悲觀派。
如果預言人自己相信事情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相信預言的事情成功概率比較大,那么預言實現的概率就會比較大。
人們更樂于自我暴露,換而言之就是覺得自己就是別人眼中、說的那個樣子,而自我暴露時得到的積極經驗,也會讓我們更愿意信任他人。
每個人在成長中都需要反饋,所謂自我也是因為在與社會的碰撞中慢慢形成的。山本耀司曾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這才是自我。
在人生的成長路上,期待效應來自更有權威的人,那么效果最好。因為人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高度評價,當我們能夠得到高水準的人指導的時候,所衍生的自信與潛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這種權威的人,能夠更加贏得別人的信任,而在有權威與信任的人面前,人們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而不是試圖掩飾或壓抑。
在自我暴露后感到來自他人的善意時,人們會明白“他人確實喜歡真實的我”、“即使表達真實的自我,我也會被別人接納”,于是更信任他人、更愿意表達自我,形成正面循環。
三、你之所以能,是因為相信能
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中去證明自己價值,這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重要方法。而要想在職場中站穩腳跟,個人信心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這個充滿競爭和不確定的社會,保持對社會和自己的'信心和凝聚力就顯得更為重要。
人之所以能,是因為相信能!如果一件事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到,那你就真的做不到!因為你連希望都丟掉了,你又怎么能做到。
我最佩服與欣賞的是曾國藩屢敗屢戰,他的信心無疑是巨大的,如果我們愿意相信自己,不被挫折所擊倒,在每次失敗面前,依然相信自己可以成長,那么我們就能實現內心的夙愿。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充滿信心,而且方向清晰、目標明確,最后往往比較容易成功。因此我們應該保持樂觀正面的心態,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能有所作為。
我最佩服與欣賞的是曾國藩屢敗屢戰,他的信心無疑是巨大的,如果我們愿意相信自己,不被挫折所擊倒,在每次失敗面前,依然相信自己可以成長,那么我們就有更大的機會去贏。
期待效應其實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達到某個目標。但是要想成功光有期待是不行的,我們還必須得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行。如果只有期待而不行動,那么期待永遠都只是期待,就像鏡花水月一樣,不會有成真的一天。
【生活中的你期待什么就會得到什么】相關文章:
游戲設計師能游戲分析中得到什么09-25
職場生涯中你的障礙是什么?08-24
測測你的生活是什么味05-10
測試職場交際中你缺乏什么07-16
測試你為什么感到生活疲憊?08-10
面試中如何回答「你的缺點是什么」02-23
面試中如何回答“你的缺點是什么”?10-01
面試中如何回答“你的優點是什么”08-22
測試你在職場中處于什么位置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