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本主義心理學
你知道什么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嗎?
當人們提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常會感覺到溫暖、柔和和尊重;回想參加過的人本心理團體或者人本咨詢,很多人會將其形容為一段有人陪伴的冒險旅程,那么,人本主義心理學究竟是什么?
人本心理學是在心理學發展到現代之后興起的,它注重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看重人的潛能發揮。人本心理學信任:人天生具有將自己潛能發揮出來的本能特性,當人受到創傷時有自我療愈的本能,而當條件適合時又有發展到向更高層級的本能,這就是人本心理學名稱的含義。
人本心理學的共同理念
在人本主義的旗下,有很多人在進行研修、建設和發展,不同的研究方向使得關注重點有所不同,但人本主義者一般都遵循這樣幾個共同理念:
首先認為人是自我負責的,人本心理學信任人既有這個能力,也尊重人有這個責任。這里指的人本,與平常生活中提及的以人為本,其實還有所區別。
當人們說到科技以人為本,指的是產品設計需要注重用戶體驗;而說社會服務以人為本,指的是服務設計符合人的需要,這兩個都把人作為需要關注的對象,人本心理學所說人本包括這些,但更注重人是自己主人的這一面。
人本心理學關注高峰體驗現象,并將其作為自我提升的重要契機。高峰體驗可能在人的任何階段發生,是一種突出其來,非常強烈的內在體驗。它可能表現為極大的喜悅、震顫、滿足、超脫、甚至是悲哀等等。每個人的高峰體驗很不一樣,但當發生時,體驗者卻一定能感知它的不同。
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承認神秘體驗,但并不提暢所有人都只有唯一解釋,而是促進當事人的全身心感知。
高峰體驗發生后,可能讓人發現黑暗出現光的希望,也可能突然感受自身對世界不同意義,可能突然也就放下了,那些恐懼、焦慮、糾結等時時羈絆自己的東西,去做對自己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事情。
高峰體驗的發生,與酒精迷藥引發的強烈虛幻感不同,高峰體驗發生時,會讓人深刻體會跟自己的內在融合,那一刻真正成為了自己,而非借助外力的分裂。
大多數高峰體驗是在完全清醒時發生,那是一種現實性感受。在它發生時,一方面讓人深刻體驗到不同,一方面卻會讓人更清晰覺知自身感愛與現實世界。
高峰體驗是一種個人化的體驗,它的觸發可能是因為一個小細節,可能是旅行中的一道風景,也可能是完成一件大事,亦可能是在信任氛圍里的深度交流?梢杂冒才诺膱鼍,使得它更具發生條件,但它的出現終非人為控制,而是自然發生。
也有人在高峰體驗后,害怕太過奇特而深埋內心,浪費寶貴機會來脫離庸碌。人本心理學卻會主動以各種技術激發體驗,鼓勵當事人充分沉浸于其中,從中探索領取自己獨特意義。
人本心理學非常強調當時當下,這與精神分析有著重要區別。精神分析認為人的心理模式由成長經歷中受到的對待決定,多數人本心理學者也會接受,但認為那最多只占一半,另外很重要或更加重要的,是當時當下發生了什么,伴隨什么感受,有怎樣的意義,并且自己可以選擇什么樣的應對。
比如一個人說:我脾氣很大,跟所有領導都合不來,是因為我父親從小對我一直非常暴戾。而人本主義心理學,會促進當事人在發生沖突的當時當下,注意自身更多覺察:這一時刻我看到對方語氣生硬,我感覺到不愉快,我想發火,我想借題發揮去反擊他。如果我真這樣做,我可能會搞砸這件事,而我更想完成它,這對我有更加重要意義,所以我決定忽略他的表情和語氣,去了解我需要的東西,我然后離開。
人本心理學的修習者與工作者自身,一樣會時時體認當時當下,覺察正在發生,覺察自身感受,覺察自己為周圍賦予的意義;會去真實溝通,盡力理解他人;在交互過程中體認心靈連接、適度距離、交流氛圍、內在意圖等等。好的修習者,會做到真實、可信、平和、適度,讓人愿意交流,亦不會沉溺其中。
再說剛才的舉例,似乎在做行為訓練,但那之前雙方會經大量磨合核對,以達到相互信任,這時的訓練才有意義,才有實際促動。
人本心理學注重個人成長
人終其一生都在世界里對自己進行內在探索,伴隨時間與積累,人的心理狀態會呈現不同狀態,根據對他人的了解,人們會大致知道自己的心理發展處于哪一層級。
當自然生長不經打擊時,心靈會呈現一些共通過程和狀態,自然生長狀態通常是溫暖平和有益的。但若生長中發生阻礙,人的心理狀態會出現改變,這些改變原本是積極應對阻礙的方式,但時過境遷,現實阻礙已然消失,而內心陰影有時候卻在頑固存留。
內心存留的陰影,使得人們習慣性地依照老舊腳本行動,就像是仍在時時抵抗阻礙。那使得人們內在壓抑或沖突,阻止著人們接觸真實自我;外在則形成各種適應問題,可能是情緒紛擾、可能是人際不良,可能是自抑自毀,可能是逃避成功,可能過度追求名利,可能陷入迷茫困頓等等。
當一個人開始通過自我覺察與人際互動,通過高峰體驗領悟,通過各種自我探索,去移除心中阻礙,使得曾經的創傷的進行療愈,使得心靈的自然生長繼續開始,這過程稱為個人成長。
多數人本心理學認為:個人成長需要同時自我覺察和有意義的人際互動。
人本心理學主要分支
人本心理學創立者之一,馬斯洛最著名學說是人的五層次需求和自我實現論,它用于說明個人成長,很有代表性。
馬斯洛在對人與社會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大多數人都處于缺失狀態,包括生理缺失與心理缺失,缺失讓人產生需求,并促使這個人去滿足需求而補充缺失。他把人類這些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
人們通常對一個東西的渴望,背后含義可以歸屬到這些需求當中。當低層次需求沒有充分滿足前,人們一般不太關注更高層次,但在一種需求充分滿足后,更高層次需求就會產生,一直到低層需求都已充分滿足后,有的人會過渡到自我實現的狀態。
自我實現的人,通常脫離了缺失的狀態,內在統一而自我協調,所做所為已非是要滿足自己的某種缺失,而是發自內心自然的想要創造更多成就,并且這些創造,對他人和社會都會有益。
很多時候人們說到人本心理學,其實是指羅杰斯開創的“以人為中心”。羅杰斯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另一創立者,是他無條件相信,人本身是值得信任的,人有能力去理解和解決自己的困難,進行個人成長,并將此觀點確立于人本主義心理學中。
羅杰斯認為在心理工作中,首要生效要素的是信任的關系,信任關系本身就足已產生療愈,它又是一切治療技術生效的前提;工作中推動雙方保持真誠與內外一致;工作生效的必備途徑是同理心,促進者能全然體會對方內心世界而無自身觀念干擾;充分尊重當事人,對其觀點與表達,不做任何贊成與反對,只做理解與澄清。只要能做好這些,會形成療愈性的氛圍,當事人的整合由此自然開始。
與技術水平相比,以人為中心更強調促進者本人的修為,認為工作者的境界會無形中影響工作效果。
人本心理學從存在主義哲學中吸收了很多東西,因此很多時候,人們會將以人為中心與與存在心理學歸為同一大類,并稱人本主義心理學。
存在心理學來源于存在主義哲學,它推動人們去積極探索,人的生命是如何存在于這個世界之中,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因此,存在心理學治療,會是以當事人對自我存在的終極問題探索開展的。
目前最為知名的存在心理學者是亞隆,他認為所有人都需正視存在,并將其分作四大終極主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與羅杰斯偏向于提供共情與積極關注的咨詢關系有所不同,亞隆非常注重咨詢者與當事人都是兩個真實的人,因此咨詢中需要兩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共同探索。
存在心理學會鼓勵人們主動探究自己的意義,這意義并非已經擺在那里的事物或者目標,意義既需要去探索,它也只在人的生命與探究過程中自然呈現。
有時候人們會把完形心理學也歸入存在心理學的一部份,完形心理學也叫格式塔心理學,來源于哲學中的完形主義或格式塔主義,與心理學結合而成的一種心理療法。
完形主義的一個核心理念,是平時耳熟能詳的:整體大于部份之和。
完形心理學認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完形,人的心理機制也具有自然去完形的傾向,完形心理學的工作是促進一個人在各種方向的覺察,而人會出于完形本能,將覺察整合進自身,產生新的頓悟。
完形心理學的核心技術是對心理場的研究與運用,認為人與周圍環境和他人,會發生交互的關系,產生不同的心理場。通過對不同心理場對當事人的影響,借以促進當事人改變。
完形心理學非常強調覺察力,包括對內在覺察,自在與外在交互覺察,對外在和他人的覺察等,為促進覺察會有系列技術,如空椅對話技術。
后來的完形心理學更加強調人對自己負責,因此一些完形修習者會呈現出“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的狀態,因自身不同,有時讓人體會尊重和自由,有時候可能讓人覺得自私。
整合人本心理學
人本心理學也是很多理念與技術的整合結果,并與當代心理學同步,仍在不斷發展當中。人本心理學的很多思想逐漸被其它流派所接受,例如越來越多人將工作對象稱為“當事人”,而不再是是“被試”或者“個案”。
越來越多的心理工作者人重視構建具有心理意義的咨訪關系;共情也被各種心理流派吸收作為工作重要起效因素,包括一些現代精神分析分支;認知行為技術雖未明確強調共情,但已經越來越強調建立穩固工作聯盟的重要。
另一方面,人本心理學的人會常以整合方式運用,比如將人本心理學作為工作基礎,同時吸收其它流派理念,包括以精神分析方式分析人格與動機,包括對認知行為技術的擇機運用。
所以人本心理學是個好東西,是當代心理學的重要一枝。
【人本主義心理學】相關文章:
體育教學中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應用論文07-19
“非人本主義”員工管理08-18
阿多諾美學的人本主義思想論文07-13
論旅游規劃的人本主義原則09-22
城市規劃中人本主義的意義05-14
論阿多諾美學的人本主義思想10-09
社會工作下人本主義個案指導09-09
試論人本主義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