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緩解抑郁癥的音樂
緩解抑郁癥的音樂
抑郁癥的治療方法有很多,音樂療法也是其中的一種。聽一些可以緩解抑郁癥的音樂,對減輕抑郁的癥狀是很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緩解抑郁癥的音樂有哪些。
功能音樂之改善心情篇
惡劣的情緒是抑郁癥的典型表現,下面介紹的幾組音樂正是它的克星,快來聽聽看,好消除幫助您抑郁癥吧:
1、在心靈感到空虛時,可聽貝多芬《命運》,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調第六奏嗚曲》,日本歌曲《拉網小調》。
。病⒃趹n愁時,聽西柳貝絲的《悲圓舞曲》,莫扎特的《b小調第十四交歌曲》。待憂愁心情漸漸消除時,再聽格什文的《藍色狂想曲》,我國的民樂《光明行》、《步步高》、《喜洋洋》、《精深意長》等。
。、在心情不好、情緒不定時,聽貝多芬的奏鳴曲,蕭邦和斯特勞斯的圓舞曲。
。、當心情焦慮緊張、煩悶時,可以聽一聽門德爾松的第二交響曲《蘇格蘭小調》及我國的民樂《姑蘇行》、《月兒高》等。
功能音樂之調理篇
下面將為您介紹的幾組音樂,可以有效調節由于抑郁癥給您帶來的機體生物紊亂。不妨現在就馬上行動試試看趕走抑郁癥吧。
1、在注意力集中不起來時,聽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
2、在功能性神經性食欲不佳時,聽穆索爾斯基的組曲《圖書展覽會》及巴赫的音樂作品。
。、神經衰弱時,聽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比爾的《卡門》。
。、長期失眠時,聽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
。、全身感到疲憊不堪,無精打采:收聽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及我國的民樂《春曉》、《彩云追月》、《流水》等是最佳的選擇。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一些可以緩解抑郁癥的音樂,有抑郁癥狀的朋友不妨聽一聽,對減輕自身的抑郁癥很有幫助。當然,音樂療法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治療手段,要真正治愈抑郁癥,最好還是進行專業的治療。
父母抑郁對孩子的影響
有一些婦女患有產后抑郁癥,當面對孩子的時候,抑郁癥狀也無法減輕,那么,父母抑郁癥對孩子有什么影響呢?
大約4%的父親在孩子出生之后也表現出抑郁癥狀,但是在西方國家,對他們的關注和研究很少。無論母親還是父親抑郁都會影響到養育的有效性,傷害兒童的發展。遺傳因素會增加患抑郁癥的危險,但社會文化因素也起一定作用。
父母抑郁對孩子的影響
一、母親抑郁對孩子的影響
在朱莉亞懷孕期間,她的丈夫吉爾對孩子沒什么興趣,這使朱莉亞懷疑,要這個孩子是個錯誤。露茜生下后不久,朱莉亞就陷入抑郁中。她焦慮不安,眼淚不斷,被露茜的需求壓得喘不過氣,對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很氣惱。朱莉亞對吉爾抱怨說自己很累,怪吉爾不愿幫忙照顧孩子,吉爾反唇相譏說,她對他一舉一動反應過度。朱莉亞的那些沒有孩子的朋友只來看過露茜一次,就再也沒打過電話。
朱莉亞的抑郁情緒很快就影響到孩子。在出生后的幾個星期,母親患抑郁癥的嬰兒睡眠很差,很少關注周圍的環境,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平升高。抑郁癥狀越嚴重,母親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越多(例如婚姻不和,缺少或沒有社會支持,貧窮),親子關系受到的影響就越大。例如,朱莉亞很少對露茜笑,哄她,跟她說話,而露茜對媽媽的悲傷和空洞目光的反應就是轉過頭,哭泣,看起來很悲傷或很生氣。一出現這種狀況,朱莉亞就感到內疚和無力,抑郁更嚴重。6個月時,露茜出現了心理和情緒癥狀,這在母親患有抑郁癥的嬰兒當中很普遍,具體表現為發育遲緩,易激惹,依戀困難。
如果母親的抑郁持續存在,親子關系會更惡化。抑郁的母親比旁觀者看待自己的孩子更消極。她們的教養行為不一致,有時過寬,有時過嚴。下一章會講到,經歷這種失常教養的嬰兒通常有嚴重的適應問題。有些嬰兒自己也陷入抑郁,另一些嬰兒則變得沖動、攻擊。
二、父親抑郁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者對一個代表性較好的英國父母和孩子的大樣本測量了孩子剛出生后父親和母親的抑郁癥狀,在接下來的幾年進行了追蹤。結論與母親患有抑郁癥的兒童一樣,父親抑郁與兒童的行為問題也有關,尤其是男孩的活動過度、違抗、攻擊,控制了家庭社經地位和母親抑郁等因素之后,仍然如此。
關于父親抑郁對教養方式的影響,目前還知之甚少,適應較好的父親更積極、專注,對孩子更投入。對年齡大些的兒童來說,父親抑郁與頻繁的親子沖突有關。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在父母消極情緒陰影里的兒童會形成一種消極的世界觀,他們缺乏自信,認為父母和其他人是有威脅的。而持續感覺到危險的兒童,在壓力情境中很容易被喚醒,在面臨認知和社交困難時容易失控。雖然母親或父親患有抑郁癥的兒童可能會有遺傳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傾向,但養育質量是他們走向適應的一個主要因素。
父母的抑郁情緒對孩子具有傳導的作用,同時也影響父母本身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發育緩慢、依戀困難。
女性難言之痛——產后抑郁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病例吧:
女性 27 歲,主因分娩后疲勞、失眠、早醒、食欲差 1 月前來就診。
該女性于 1 月前自然分娩出一個足月男嬰,出生時體重為 3.9 kg,Apgar 評分 8 分、9 分,初步檢查男嬰身體情況正常。
這名女性自訴在分娩后經常感到疲憊,對于照顧孩子感到很吃力,每天總會在凌晨 3 點左右醒來,卻怎么也睡不著。
白天整日臥床,沒有食欲,時不時獨自一人黯然神傷,為自己不能做一個好媽媽而倍感自責,一度有自殺的想法。
思考:導致這名女性出現這一系列的表現的原因是什么?
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特發于女性產后這一特殊時期的抑郁癥,主要是由于性激素、心理變化和社會角色變化三個方面導致。
從產后抑郁癥這一概念的提出,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產后抑郁癥之痛
1. 患病率高
國際上比較公認的數據為 10%—15%,有的甚至達到了 30%。
中國的一些流調數據結果差異較大,但平均為 14.7%,結果與國際上的患病率一致。
簡而言之,經手 10 個產婦中,至少就有一個會遭遇產后抑郁癥。
2. 識別率低
很多產婦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并不認為產后抑郁癥就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情緒問題。
此外,病恥感也是一只攔路虎,患上產后抑郁癥,并不像輕易說出感冒那么輕松,承認自己患了抑郁癥,在大多數人看來,就如同承認自己瘋了/中邪一樣。
而在國內來說,醫生主要關注的是產婦的身體回復狀況,產婦的心理健康則往往被忽視。
臨床醫生對產后抑郁癥的知識掌握不多,缺乏一雙「慧眼」來識別產后抑郁癥也是其識別率低的原因之一。
3. 后果嚴重
抑郁癥的最大危險便是自殺,產后抑郁癥也一樣,發生自殺的事件比比皆是。
而最慘的,莫過于產后抑郁癥繼發的「擴大性自殺」,即產婦自殺前,先將自己的孩子殺死,然后自殺,這類慘劇也屢屢見報。
情緒低落與產后抑郁怎么區別?
一般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初步考慮:
1. 持續時間
一般產后情緒低落常發生于產后 7-10 天,和一些現實事件聯系較為緊密,一般都能在 2 周內消失,不會持續好幾周或幾個月。
2. 癥狀表現
產后情緒低落大多只涉及情緒問題,表現為情緒上的郁悶、低落,也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欲不振等表現。
而產后抑郁癥涉及多個方面,如認知、意志、行為和軀體癥狀,且癥狀更加嚴重。
3. 嚴重程度
產后情緒低落具有自限性,一般對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而產后抑郁癥嚴重影響產婦的社會功能,很多患病產婦無法照料照顧自己和嬰兒。
產后抑郁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 情緒低落:常無緣無故哭泣,心情一直處于低落的狀態,并具有晨輕暮重的特點。
2. 興趣和愉快感喪失:心里面無法體驗到愉快的感覺,對于自己非常喜歡的事物怎么也提不起興趣。
3.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維遲緩。
4. 疲乏感,喪失精力,即使長時間臥床也不能恢復。
5. 自責,自我評價低,負罪感,悲觀。
6. 活動減少,不愿出門。
7. 對未來不抱有希望,甚至有輕生或擴大性自殺的念頭。
8. 軀體癥狀:入睡困難,容易驚醒,以早醒最具有特征性,如正常情況下 7 點起床,但 3 點就醒了,并無法繼續入睡。食欲、體重、性欲降低、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等。
臨床上如何快速篩查?
一般以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為主,只有 10 個條目,分別涉及心境、興趣、自責、焦慮、恐懼、失眠、應付能力、悲傷、哭泣和自傷,花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完成。
若時間緊張,可重點詢問以下 4 個方面:
1. 情緒是否低落?
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形容詞要多變,如悲傷、壓抑,因為一些產婦對于自己的情緒體驗較為模糊。
2. 興趣和愉悅感是否缺乏?
3. 活動量是否減少?
4. 是否存在自責、自罪,對未來不抱希望,甚至出現自殺或自傷行為?
如何診斷產后抑郁癥?
根據美國產后抑郁癥的診斷而言,要達到疾病標準,則需要同時達到以下 3 個方面:
1. 癥狀標準:A 項中至少有一條,A 項和 B 項的癥狀加起來中至少有 5 條。
產后抑郁癥狀標準列表:
2. 病程標準:至少持續 2 周以上。
3. 嚴重程度:患者感到痛苦、社會功能受損。
優秀的人為何高發抑郁?
戴著人格面具與他人相處,是件虛偽而又文明的事。成年人戴著這頂面具能夠與其他人很好相處,并取得優秀的成績。但如果不及時摘下面具,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就很容易產生抑郁情緒,甚至患上抑郁癥。而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孩童時代,想要做一個好孩子。
成年人分得清外在禮貌和真實感受之間的區別,但對于孩子來說,事情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支配地位,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悅父母的節奏,然后壓抑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長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個就叫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的概念最早由溫尼科特提出,它聽上去像一個社會概念,仿佛存在于日常和外界的互動中,但其實并非如此。
如果我們知道,某些情況下我們是出于社交需要才不能說真話,那這種情況不屬于溫尼科特所說的假性自體的行為。那么什么是假性自體呢?
假性自體的根源來自早期的鏡映失敗。溫尼科特對母親對嬰兒的回應很感興趣。當嬰兒說“我很餓”的時候,媽媽可能回答:好的,你餓了我就喂你吃東西;
或者媽媽也可能回答:當我準備好喂你的時候你才能有東西吃。
這里嬰兒做出了一個夸大的表達:喂我,或者用溫尼科特的話說,做出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姿態,只為表達一個需要:喂我,現在就喂我。
母親或嬰兒的其他照顧者需要給予嬰兒恰到好處的回應。嬰兒需要感到自己是強大的,需要感到母親會回應她的愿望,需要感到母親想要、愿意回應她,而且能輕易地滿足她。但如果媽媽不想回應孩子,如果媽媽不斷地要求孩子調整自己適應媽媽,問題就會出現。
當嬰兒被拒絕的時候,她起初的反應是生氣,而最終會變得抑郁。
如果媽媽不接納嬰兒的要求,會出現兩個問題:嬰兒不僅會被挫敗,而且還不允許對此生氣——媽媽不希望孩子因為遭到拒絕而生氣。最后,嬰兒發現她提出要求就會被母親拒絕,而如果她為此抱怨母親,母親就會不理她,或變得冷漠,或因為嬰兒不高興而懲罰她。這時,嬰兒就會傾向于發展出一種假性自體。
嬰兒意識到,如果她想讓母親微笑而不是皺眉,溫暖而不是冷冰冰,她必須學會隨和,學會做媽媽想讓她做的事,于是她開始努力取悅母親,讓自己變得可愛。孩子嘗試了解母親的喜好,學著做母親喜歡的事,甚至在母親要求她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
但孩子取悅母親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
這個代價即是,孩子逐漸與自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了聯系。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真實感情的認識、熱情、清晰感和意義感。這個孩子長大后可能會成為非常好的學生,擅長運動,或其他任何受媽媽贊許的活動。但對媽媽想要她做的事,內心深處孩子感受不到任何愉悅或滿足。因為她并不是為自己做這些,而是因為她知道這些是媽媽認為重要的。
我們時?梢钥吹揭恍┏晒φ撸绕涫悄贻p的成功者,出現無法解釋的自殺傾向。許多這樣的人都伴隨著假性自體長大,他們內心的抑郁是隱藏的。
他們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績出眾,但內在感覺迷茫、空虛。只有在能夠喚起母親或其他人的正向回應時,他們才能感到高興。他們對自己的優秀或成功沒有任何愉悅感。他們行動的意義只在于操縱或控制母親。我們常?梢栽诤芏嗵貏e優秀的孩子身上發現假性自體。
如果一個具有假性自體的人來做心理治療,會發生什么?
我們通常特別喜歡這類來訪者。因為他們希望將自己好的、成功的一面展示給治療師。所以治療師也會喜歡這樣努力取悅自己的病人。他們很會鏡映,善于反應,簡直好極了。
但當我們治療這樣非常隨和、悅人的病人一段時間后,通常會有問題出現。他們會逐漸讓我們感到有些厭倦。雖然病人看似認為我所說的一切都改變了她的生活,認為我給她提供了諸多嶄新的美妙的洞察力,但她完全沒有改變。
如果讀過溫尼科特,就會意識到,病人對我的贊賞、欽佩之中有一些假性的東西。病人可能會挑我喜歡的話說,但在她的表達和真實的感覺之間隔著一堵墻。
最后,在移情中,我可能又會發現,病人并不是在把我理想化,而是在我身上重復她生命早期與危險母親的關系。病人實際上并不信任我。她其實在通過取悅我、配合我來控制我,讓我不至于攻擊她,或對她冷漠,或像她小時候父母曾經那樣對待她。
但對于這些來訪者來說,很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深層隱藏著極大的痛苦。如果你問他們早年生活中發生了什么,他們很可能說,自己的父母都很好,他們沒有任何問題,一切正常。
有時,只有來訪者的現實功能受損,他們才能開始覺察自己的成長經歷可能存在問題。但他們通常會拒絕承認自己的養育過程有任何問題,相反,他們會責怪自己。會說,我的童年很幸福,是我自己太糟糕了,所以我現在才突然考不好,這么抑郁,想自殺。
科胡特形容嬰兒需要母親眼中的光芒,嬰兒希望母親對他所做的一切,對他所是的一切都激動興奮。嬰兒需要無條件的愛,但對于一個“虎媽”而言,只有孩子做了母親認為重要的事,母親才會愛孩子。很自然地,孩子學會了如何取悅母親,學著去做父母要求他做的所有事。
但同時孩子也感到抑郁和憤怒,因為只有在她按照母親的意愿行事,母親才會愛她。同時,孩子也學會了壓制自己的痛苦。一段時間后,她甚至意識不到她的痛苦了。
這樣的孩子,常常在某一個時候,會突然放棄那些對媽媽很重要的事。他們拒絕繼續打網球,或跳芭蕾,或拉小提琴,他們說,我不干了。另外一種情況,他們還會繼續做,但他們突然開始做不好了。網球比賽開始輸球,小提琴競賽表現不佳,或者考試成績很差,盡管他們說自己已經盡全力了。
他們在某個時刻發現無意地發現,他們無法再繼續努力滿足那些僅僅用自戀的方式愛他們的人,不滿足于提高父母的自尊來獲得父母的愛。孩子發現他不是因為“自己是自己”而被愛,他們意識到自己僅僅是作為滿足父母或其他人自戀的自體客體而被愛的,便陷入抑郁,在以前擅長的領域開始失敗。
有時我們很難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很難理解病人之所以感到如此受傷、憤怒,是因為父母對他們的愛伴隨著苛刻的條件。來訪者也同樣很難發現自己的受傷和憤怒,但這些被分裂到意識以外的感受其實一直都存在。這是因為假性自體的特征就是來訪者與自己真實的深層感受失去了聯系。我們要幫助他們觸碰到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不是讓他們持續不斷地責備自己是失敗者。但這做起來很困難。
假性自體的病人非常善于取悅他人,取悅他們需要取悅的人。但在隨和的外表下面,他們非常害怕別人,不信任任何人。他們的吸引力、那種討人喜歡的能力,是他們用以控制他人的方式,以此來免受他人的傷害。
你分得清抑郁和焦慮嗎?
抑郁和焦慮是人們經常會遇到的心理問題,也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
有人問,為什么我會覺得自己又「抑郁」又「焦慮」,或者說,又無精打采又煩躁不安?
沒錯,抑郁癥狀和焦慮癥狀常常相伴而來。
當抑郁障礙遭遇焦慮
抑郁障礙的主要臨床表現有五個方面:
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和悲觀;
感覺思維能力受到抑制,并且常?紤]消極的事情;
意志活動減退,并不愿參加各類日;顒;
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
出現睡眠障礙、乏力、食欲下降等各類軀體癥狀。
抑郁障礙的診斷標準不涉及焦慮癥狀,但有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抑郁癥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慮。
抑郁狀態中,患者常表現出自罪、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好、做什么都沒有意思、未來一切都沒有希望,行為上也會感到做事困難、想要回避過去顯得簡單或有趣的活動。
對自己的悲觀認識和與外界溝通越來越難,都可能令抑郁癥患者感到焦慮——害怕事情會變得比此刻更糟糕更加可怕。
抑郁癥患者也可能表現出激動不安等焦慮癥狀,這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多見;另外,兒童和青少年抑郁狀態下,很可能出現易激惹的焦慮癥狀。
當焦慮癥遭遇抑郁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主要臨床表現為:
對未來可能的危險或不幸的持續的過度擔心;
坐立不安,并且肌肉緊張;
出現心慌、氣急、胸悶、頭痛等由于自主神經功能亢進而導致的軀體不適;
「警覺性提高」帶來的易激惹、入睡難、注意力不集中等。
焦慮癥患者也會有時候感到自己被抑郁籠罩。
遷延不散的焦慮,都可以令人感到不愉快、不開心,甚至自責:
難以再像過去一樣輕松應對工作、人際和生活;
持續的緊張情緒和各種身體不舒服令人痛苦、難以忍受;
對癥狀過分關注和擔憂,生出「我這么焦慮,不可能做好別的事情」的信念,帶來絕望、自責;
對癥狀的無助感,怕自己沒辦法再好起來。
是焦慮,還是抑郁?
當同時表現出焦慮和抑郁癥狀時,依據診斷標準、癥狀表現和病程發展,醫生一般會以更嚴重、主導的癥狀做出診斷。
若兩種障礙的診斷標準都各自符合,則可以分列診斷,即「共病」。
實際上,一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抑郁障礙患者中,有 67% 正同時有焦慮障礙,而焦慮障礙患者中則有 63% 正同時患有抑郁障礙。
還有一種情況,即是兩種障礙的診斷標準都不完全符合時,國際診斷標準 ICD- 10 提供了「混合性焦慮和抑郁障礙」(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的診斷。
又焦慮又抑郁,怎么辦?
抑郁和焦慮中有一個已經顯得難以應付,同時面對兩者,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1. 運動
如果有人鼓勵你找一項運動并且每天去活動一下,還是不要暗自嘲笑他沒有給出更新穎的技巧了吧。
當抑郁讓我們行動和思維都緩慢下來時,運動能幫助身體和主觀感受都慢慢活躍起來;而當焦慮令人覺得百爪撓心、心慌難耐時,運動是釋放壓力的好辦法,它能讓人從內心安靜下來;運動還能幫助身體調節到更好的狀態,從而緩解軀體不適、恢復正常的睡眠節律。
2. 找到第一步,踏出去
盡管抑郁和焦慮合起伙來把腦袋變慢了,沒法再像以前那樣記住事情,或者很難專心致志了,盡管情形也許令人感到「內心癱瘓」、無力做任何事情,請相信,我們還是可以做成一件事情最開始的.第一步。
然后,把一件事分解,直到各個步驟都具體且細致,我們就不會再感到難以執行。
接下來,把注意力放在接下來的那一步上,那又是新的「第一步」。
這個策略能讓我們不至于被抑郁帶來的「無能感」裹挾,因為,至少眼前這一步還是有能力掌控的;它也避免我們被無邊的焦慮綁架,因為當事情一步接著一步進展下去時,我們的注意力便會慢慢從「數不盡的擔憂」聚焦到我們想專注的事情上。
而每一次成功在焦慮或抑郁狀態中做成事情的經驗,會幫助我們找到和這些「難過的低落」或者「緊張的不安」共處的方式。
3. 覺察自己
當腦海里冒出類似「我真是糟糕透了」「這件事多半不會有好結果的」「萬一那樣、這樣怎么辦」「如果發生意外的話多可怕」等想法時,也許情緒會紛紛涌現而無法隨意控制,但我們可以首先觀察一下自己的想法:
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是不是在夸大問題?
我在無端擔憂嗎?
我是不是在過分苛責自己?
然后,觀察一下想法背后的信念:
我是不是會覺得「一個細節不夠完美,就等同于一切都是糟糕的」?
我是不是覺得「事情一定要如期望進行,否則就是無法接受的」?
覺察到情緒來源于這些不合理的想法后,我們可以告訴自己:
我感到抑郁或焦慮,是因為我的認知里有一些不太合理的信念。
雖然它們總是自動跑出來,但是我知道,現實情況不是我想的那樣。
這能夠幫我們承受和處理這些情緒,而不是被它們帶著走。
4. 認同自己和自己的情緒
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偶爾的抑郁和適當的焦慮,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接受這個有抑郁和焦慮的自己,而不再是自己和自己作斗爭;可以接納這些壞的感覺,它們總會存在著,并不會、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消失。
實際上,抑郁和焦慮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
抑郁讓我們避免作出倉促的決定,讓我們不去做冒失而危險的事;焦慮則讓我們保持客觀,而不是「不現實地樂天」。
有壞的感覺,好于「沒有感覺」——后者是空虛和麻木,前者意味著我們也還有感受生活中的快樂、愉悅、平靜、活力、充實等好的感覺的能力。
畢竟,有好壞起伏,才是鮮活的日子,不是嗎?
抑郁癥的最好治療方法
哈佛研究表明:抑郁的人們都容易走神,培養專注力是打敗抑郁的關鍵。
想想你曾經不開心的時候。你也許會認為不開心是因為某些特別的原因,也許是因為你遇上了難以解決的難題,或是你得不到你想要或需要的東西?赡苣阕约赫J為這些外部的因素是不開心的原因。
我們經常認為抑郁是我們自己的原因——糟糕的生活環境讓我們不開心,如果生活環境改善的話,那么我們會更容易開心。但實際證明:環境不是造成我們開心痛苦與否的原因。
最近哈佛的一個研究表明分心走神是痛苦的直接原因。研究期間發現能夠專注于任務的人比總是走神的人要開心的多。
這個研究似乎證實了佛學以及先賢圣人長久以來一直教導人們的信念:心念亂動會帶來痛苦和身心障礙,幸福的關鍵在于內部的定心,而不是改變生活的外在條件。
然而這個研究最驚心的部分是:痛苦并不僅僅是因為胡思亂想想到不愉快的事情。研究顯示人們即使是走神想到平;蚴歉吲d的事情,也不如專注的人開心。
研究中要求參與者專注于某項活動。結果發現即使只是單調無聊的工作,只要參與者全身心的投入,關注于當下,也會開心的多。試驗得出了結果:如果經常走神的話(很多人往往每天一整天都處于走神狀態),會大大降低幸福感。
幸福是活在當下
這個研究只是證明了40多年來做的關于冥想和專注力試驗得出的結論。
契克森米哈對心流的描述是完全沉浸在一項活動中。這和任務本身沒有關系,有關系的是你是否全身心投入。
經常被人稱作是積極心理學之父的Csikzentmihalyi發現:人們幸福的時刻是處于心流狀態的時候。在心流狀態時,我們高度警覺。我們完全專注于某一點。而這種專注的時刻,專注于當下的狀態,就是真正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的時刻。
當你專注于當下的活動的時候,你不會悔恨或擔憂,不會計劃或是希冀其他事物。不會因為神游而浪費多余的能量,不會讓胡思亂想的產物主導意識。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最近的研究繼續證明了專注會增加幸福感,專注于當下是真正的體驗生活,享受每一個時刻。
我太…開心不了。
有些人很難相信幸福的原因如此簡單!拔姨F了”,“我要擔心的事情太多了”,“生活對我來說太艱難了”,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抱怨。心智總是告訴你你需要很多其他的東西才能開心。
但是,生活環境對幸福感的影響實際比你認為的要小的多。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的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們并不比社會經濟地位比他們低的人開心多少。
幸福并不來自于你住在哪里,你可以買得起什么,你的事業是否成功,或是人際關系是否和諧。所有的證據都支持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幸福是從培養一個健康平衡的心理環境而來,而健康平衡的心理環境可以通過練習專注來培養。
古話說的話:“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笔聦嵶C明這是對的,而這種心理狀態有一個名字:專注。證據表明學會這一有價值的技能是真正和長久完滿的關鍵。
翻譯自Quora:http://www.quora.com/What-are-the-best-treatments-for-depression
【關于緩解抑郁癥的音樂】相關文章:
緩解失戀抑郁癥的方法01-09
緩解抑郁癥的食物有哪些03-27
關于更年期三招有效緩解抑郁癥03-18
抑郁癥吃什么食物可緩解03-15
6類特色療法緩解抑郁癥03-14
抑郁癥失眠緩解方法有哪些01-09
治療抑郁癥的音樂推薦01-20
音樂能治療抑郁癥03-29
考試前緩解壓力的音樂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