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群體心理的誤解
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那么關于群體心理的誤解又是什么呢?
1、群體是自發沖動的(spontaneous)
對群體最為常見的誤解是認為群體是自發沖動的,或者更糟的是,認為(群體)是暴力的溫床,徹頭徹尾的混沌,僅僅是一些做事不經大腦的腦殘人士之間的推搡與沖撞。
(但)對群體暴力所作的研究并不支持這一點。一項對暴動的研究顯示:暴力通常與兩敵對派系的存在相聯系,而單純由形形色色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這通常是群體的標準形式——事實上是愛好和平并只參與樣板化的行為,比如吹口哨,拍掌,畫臉,歌唱以及高喊,這要視情況而定。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無論其處于群體與否——都會竭盡全力避免實際暴力的發生。
2、群體是易受暗示的(suggestible)
處于群體當中的個體,其受暗示性也被強化 ,這種誤解相對來說也非常普遍。我們會認為,(處于群體中的個體)可能因為社會結構的缺失而互相模仿,尋找一位領導者,并對來自他人的,對自身該有怎樣的舉止的暗示來者不拒。
但施韋因格魯伯和沃爾施泰因就是找不出可以支持這一觀點的研究。如果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的話,但還是沒有人能夠通過實驗的方法證明它。曾經有位學者就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群體是如此的易受暗示,那么在權威人物要求他們解散時他們為什么不肯呢?
3、群體是非理性的(irrational)
在無理性的類型當中,恐慌經常會被認為是群體的一個特征。在面臨緊急情況時,人會突然表現得像自私的動物一樣,在一陣混亂中相互踩踏以求逃命。
但一系列的研究并不支持這種想法。其中有兩個例子,就是關于地鐵疏散的研究以及911恐怖襲擊之后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內快速、有序的疏散過程。因為人們抵抗住了恐慌的沖動,很多條生命在那天獲得了挽救。抵抗非理性,或者是恐慌的沖動,這是一種常態。
4、群體增加匿名性(anonymity)
當處于群體中時,人會變得更加匿名(相互不認識,不了解-譯注),這種誤解雖不是人人贊同,但還是很有市場。這種匿名性據說會注入到(群體的)自發沖動甚至是破壞性之中,使得群體成為暴力、危險且社會法則被侵犯之地。
然而,日常我們的經驗是,我們通常以集體的方式旅行,和我們的家人或是朋友,因而相互之間知根知底,毫無匿名性可言。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比如說上世紀70年代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足球比賽當中大部分人都有一個或更多的朋友參與比賽,之后的研究也一再重復了這一發現。
5、群體是情緒化的(emotional)
這一誤解雖然不那么普遍——然而有些人認為群體尤其情緒化。(群體的)情緒化的增加與非理性甚至可能與暴力相連,這是已經被證明的了。
但現代心理學研究并不把情緒看作是與決策無關,而相反是有機的一部分。因此,把“情緒群體”當做是與“理性群體”相對的.一個概念來進行探討毫無意義。群體中的個體在做決定時會摻入他們的情緒,這與個體在獨立時的情況一致。
6、群體是“和諧”的(unanimous)
關于這一點,很少有社會學教科書會贊同,但當人們聚集在一起時,他們傾向于一致行動的這一特點便體現了上述觀點。然而,研究表明情況很少如此——人們(在群體中)仍然相當地獨立。
7、群體是破壞性的(destructive)
在社會學教科書中,這種誤解最為少見,但一種關于群體相當濃厚的文化定式認為,群體是破壞性的。這一觀點與自發沖動有緊密聯系,并通常和暴力相關聯。
施韋因格魯伯和沃爾施泰因再次發現,研究表明群體暴力事件的發生極為罕見。但暴力的發生,通常都是由少數人挑起的——正是這些人讓群體暴力事件成為新聞。
你覺得呢?
當然,群體之間的差別很明顯,但這種對群體掃除偏見的描述與我的經驗非常相符。我想電視里和電影里出現的所有那些暴力的,專制的,自發沖動的和危險地群體一定在別處。
你的經驗又是什么呢?
【關于群體心理的誤解】相關文章:
對心理咨詢的誤解11-11
不同的購房群體心理特征分析08-29
容易被誤解的男人戀愛心理07-18
易被誤解的男人戀愛心理有哪些11-02
關于運營人員的誤解有哪些11-13
關于房產經紀人的誤解09-27
審美群體的審美要求研究10-23
關于資本運作的五大誤解08-18
關于芭蕾舞的好處及對其誤解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