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的隱形攻擊
你身邊有隱形攻擊嗎?你知道這些隱形攻擊是怎么發生的嗎?下面你身邊的隱形攻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很多人際關系是失衡的,一方明顯處于強勢,一方明顯處于弱勢。并且,強勢的一方攻擊性很強,同時又不允許弱勢的一方表達他的感受。
然而,任何人一旦被攻擊,一定會感到憤怒,并想還擊。一個關系不管多么失衡,這一點也不例外。
但是,在嚴重失衡的關系中,弱勢一方不敢表達憤怒,更不敢還擊,他們的意識和潛意識甚至還會發生嚴重的分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憤怒。
但是,憤怒一旦產生,就一定會尋找宣泄的出口的。弱勢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達憤怒,那么,他們會發展出獨特的還擊方式。從意識上看,他們絕對不敢違背強勢一方的要求,絕對不敢挑戰強勢一方的意志,在強勢方的強大攻擊下,他們唯唯諾諾,乖得不得了。
然而,他們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情況。很簡單的事情,他們做砸了;很容易兌現的承諾,他們卻不守信……總之,他們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令強勢一方暴跳如雷。
當暴跳如雷時,強勢一方看上去仿佛是遭到了嚴重侵犯似的。
這,也正是弱勢一方的還擊,也是弱勢一方潛意識深處的渴望。他們沒有表達出強有力的憤怒,甚至沒有表現出一點憤怒,但他們通過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的方式最終達到效果,卻和直接用憤怒攻擊強勢方沒有什么兩樣。
這種心理機制,叫做被動攻擊,常被比喻為“隱形攻擊”。
隱形攻擊最出沒的地方,是家庭。
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以及丈夫與妻子的關系,最容易失去平衡,而父母也最容易一方面以愛的名義攻擊孩子,同時又絕對限制孩子的還擊。
然而,不管攻擊時借用的名義多么偉大,被攻擊的孩子都有憤怒產生,他們都得找到宣泄憤怒和還擊的方式。
前不久,參加一個聚會,一位年輕的媽媽問我:“為什么,我兒子總是慢騰騰的?我怎么訓他,他都改不了。”
說這話的時候,她一臉焦灼。顯然,她是一個性格有點急躁的女子。
“因為你太快,所以他慢。”我半開玩笑地回答說。
“真是這樣嗎?我幾個朋友也這樣說,他們說這是性格互補。”她半信半疑地說。
她十來歲的兒子就在旁邊不遠處,我觀察了一會兒,但一點都沒發現,他慢在哪里。他正和小伙伴們玩耍,動作、說話和其他反應一點都不慢。
“他只和你一起才慢吧?”我問她。
她想了一會兒,回答說,好像是這樣,和她在一起時,兒子和她在一起時的確和比與別人在一起時更慢。她舉例說,最令她惱火的是早上,她得送兒子去上學,每次等她收拾好東西后,就要等慢騰騰的兒子。這時候,他特別慢,而她特別焦慮。
“你是怎么等的?”我問她,“安靜地等,還是一邊等一邊斥責他?”
“我怎么可能安靜地等,我的心里都急死了,我會一直斥責他、訓他,要他快、快、快!但令我非常惱火的是,他就是那么慢!”她說。
“但是,你催他的時候,他從來都說,自己會快,自己正努力,他從來都沒有反駁過你。當你對他發脾氣時,他從不會還擊。并且,在你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對父母發脾氣。是這樣嗎?”我繼續問。
“是啊!我都是為了他好,他憑什么發脾氣?”她反問我說。
用慢表達對媽媽的憤怒
“任何人被攻擊,都會生氣。”我說,“如果他不能用主動的方式還擊,就會用被動的方式還擊。他的慢,就是對你的還擊。”
聽我這么說,她沉默下來。我讓她設想,剛剛,我狠狠地訓斥了她一頓,斥責她不會教育兒子,我說的話很難聽,那么,她會有什么情緒。
“不高興,憤怒,會想,你憑什么訓我!”她接著又說,“這不一樣,他是孩子,我又全是為了他著想,況且他看上去從不生氣。”
這是大人最常犯的錯誤,不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尊重,而認為只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必太講究方式。但是,孩子和大人一樣,不管父母借用的名義是什么,只要得到了父母粗暴的對待,他第一時間產生的一樣是憤怒。
假若父母不允許孩子表達憤怒,那么孩子會不敢生氣,因為他們擔心一旦生氣會失去父母的愛與認可。父母的愛與認可,是他們最在乎的,為了維持這一點,他們可以做一切事情,譬如壓抑憤怒。
只是,憤怒一旦產生,就要尋找宣泄的出口。這位年輕的媽媽,用呵斥的方式表達對兒子的憤怒,而兒子則用慢來表達對快節奏的媽媽的不滿。
給她講了這番道理后,我建議她說:“你少訓他,或者平等地和他溝通,允許他表達對你的不滿,那么他會快起來,因為他沒必要繼續用慢來還擊了。”
這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案例,我認識的多名心理醫生說,他們都遇到過同樣的案例:性情急躁的父母,偏偏有了一個慢騰騰的孩子。當咨詢進行到深處時,那個孩子一定會在心理醫生面前表達出對父母經常呵斥他們的憤怒。
餿飯是她對暴力的還擊
被動攻擊極其常見,在我們這個不習慣表達情緒的社會中,這種隱形攻擊幾乎無處不在。
我所見過的最經典的案例,是我老家農村的一個家族。這個家族的男人都非常暴力,經常暴打妻子和兒女。并且,他們實施暴力時,很變態地要求對方不能哭不能出聲,一旦對方哭或有其他聲響,他們會朝死里打。這樣,就更談不上什么還擊了。
這個家族有兄弟四個,他們小時都曾遭受過自己老爸的暴打。等長大了,他們都變得和自己老爸一樣暴力,經常失去控制地暴打妻子和兒女。
他們不允許太太反抗。但是,和前面提到的故事一樣,她們一樣會找到還擊的辦法。并且,她們還擊的辦法也是慢。干活慢,收拾家務慢,做飯尤其慢。好像是遺傳一樣,這四個男人的媽媽做飯就出了名的慢,而他們的四位太太,一樣也是出奇的慢。經常,她們會做飯做到晚上12時。平時也就罷了,做農活的時候,男人是主力,是非常勞累的,餓著肚子到12時,那種滋味很不好受,那些男人因此常常被激惹得暴跳如雷。
有趣的是,他們把這個當成了“命”,怎么老婆和媽媽一樣慢,而且找到一個慢的也就罷了,怎么四個都慢,這肯定是“命”了。因此,他們很少因為妻子的慢而大打出手。
何止是慢,而且她們做的飯也非常難吃。他們的媽媽做飯很不衛生,飯里常出現一把把的老鼠屎。現在,他們的老婆和婆婆一樣,做飯很不講究。
這四兄弟中,老二的太太是教師,文靜秀氣,看上去很干凈。但是,丈夫打起她來,一樣是朝死里打,而且一樣是不能哭不能吭聲。他的太太做的飯比較干凈一些,但做飯的方式經常令旁觀者咋舌。
老家人常做面疙瘩,方法很簡單,就是用水均勻地滴在面粉上,一邊滴一邊攪,攪成一粒粒的,然后倒在熱水里煮就可以了。一家四五口人的話,用上一碗面粉就足可以了。一次,我的一個鄰居去這個家族的老二家,卻發現,他的教師太太正用一大盆面粉攪疙瘩,那一盆面粉,足可以吃好幾頓了。后來,我這個鄰居特意問了這家的孩子,知道他們家一連吃了幾天的疙瘩湯,最后,飯幾乎都要餿了。然而,絕對不能倒掉,因為這家的太太特別節儉。
我這個鄰居無法理解這樣的事情,他實在不明白,既然節儉,為什么不每次只用一碗面粉,那樣,就算接連吃幾天疙瘩湯,起碼每次也可以吃到新鮮的。
我也不能對這個鄰居講什么“隱形攻擊”,只是很簡單地反問他:“一個整天被打的太太,她可能會好好做飯嗎?”
是的,她不可能。她不僅挨打,而且還絕對不能還擊。但她總能找到還擊的辦法,餿飯和節儉就是她的辦法。作為一個經常被折磨的人,她必須找到自己還擊的方法,否則她郁積的憤怒只能針對自己,那樣她就會自殺。
被動攻擊是弱者的武器
當然,這個例子和前面的例子是不同的。這個例子中,這一家族的男人們當實施暴力時,顯然絕對錯誤,這一點不容置疑,他們打妻子甚至都不找借口。前面的例子中,那位年輕的媽媽對孩子是抱以極大的愛心的,她認為,自己使勁呵斥孩子是為了他好。
然而,不管關系多么親近多么特殊,當你對另一個人表現出相當強烈的攻擊性時,對方在第一時間產生的一樣是憤怒。許多人長大后認同了父母的粗暴的教育方式,為父母辯護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我好。”然而,假若你請他們做一個簡單的工作——描述一次一個被暴打的經歷,他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心中仍存著強烈的憤怒。
也就是說,不管借用什么樣的名義,我們粗暴地攻擊另一個人,那個人產生的一樣是憤怒。
從這一點而言,民主的家庭營造的氛圍,就遠好于專制的家庭。并非說,民主的家庭沒有攻擊與被攻擊。其實,任何家庭都和社會一樣,家庭成員很容易會侵犯彼此的空間,而憤怒也由此產生,這一點是不可阻止的。區別不在于有沒有攻擊與被攻擊,而在于攻擊產生以后。
在民主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均衡的,沒有明顯的強勢方,也沒有明顯的弱勢方。這樣一來,憤怒一旦產生,他們就可以進行表達,并且,因為他們可以很好地溝通,這種表達輕易不會發展到摧毀性的地步。由此,因為心中沒有郁積憤怒,這樣的家庭也就不會有多少“隱形攻擊”。
家庭中如此,社會中也如此。所以,一個民主氛圍重的公司,人們相對比較積極主動。相反,一個專制的公司,人們勢必會發展出許多被動攻擊的方式,于是大家經常會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級錯誤,譬如懶散、遺忘、拖沓與失約……這些所謂的馬虎大意其實常常就是被動攻擊。
盡管專制的父母、配偶或老板常壓制對方表達情緒。然而,他們自己常會被激怒,因為他們發現,“無能”的孩子、配偶或下屬常犯一些不應該犯的錯誤,這些錯誤讓他們暴跳如雷。
其實,這正是對方潛意識深處的渴望,“我不能直接攻擊你,但我有辦法令你惱怒,這和直接攻擊你也沒什么兩樣。”
甚至,被動攻擊造成的傷害反而更大。前面提到的那位媽媽,她說,她最喜歡雷厲風行,沒想到兒子卻如此慢騰騰,這令她很受傷。既然如此,她就不如少斥責孩子,并且允許孩子向她表達不滿,而不要把這當成大逆不道。
被動攻擊非常普遍,并不是只有嚴重失衡的關系才會產生被動攻擊,實際上一般失衡的關系一樣也會如此。在一般的親密關系中,被動攻擊也是常見的調節機制。瑞士女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她的著作《怒氣與攻擊》中描繪說:
(關系的)一方占有優勢而另一方處于劣勢,優勢的一方對劣勢的一方心存顧忌,從而不得不作出某種程度的妥協,而劣勢的一方對優勢的一方則感到某種畏懼,必須表現出反抗才能使對方作出讓步……(雙方)進而形成一種脆弱的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雙方便會發生沖突。此時,若強勢的一方采取攻擊行動,弱勢一方大多會以被動攻擊,如沉默不語、躲避、哭泣、離家出走等等,來進行自衛。這時,強勢的一方將感到自己被忽視、被冷落、被蔑視而生氣。
與此同時,他也會為自己的攻擊行動所帶來的后果感到懊悔,從而采取某種彌補措施,并作出讓步,使雙方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因此,在配偶關系中,被動攻擊有時會起到調節機制的作用。
解決之道:學會憤怒
被攻擊,會憤怒。作為一種基本情緒,憤怒是調解關系遠近的重要武器。并且,有了憤怒,一定會想辦法表達。意識不想,潛意識也會做這個工作。不攻擊別人,就會攻擊自己。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在他的著作《靈魂的黑夜》中寫道:最好只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因為,看似不會表達憤怒的人,其實也在用他的獨特方式來回擊你,而最常見的就是被動攻擊。
一些人看似從不憤怒,永遠和善,但你和他在一起卻非常不舒服,脾氣變得很糟糕,這是因為,這些貌似永遠不生氣的人實際上頻頻以被動攻擊的方式攻擊你。
并且,因為被動攻擊如此隱蔽,你好像沒資格實施回擊。如果回擊的話,也像是一拳打在棉花套上,不能發力。
此外,你還很容易內疚。畢竟,被動攻擊者看上去是很無辜的。
不過,我們不能輕易責怪被動攻擊者,因為他們之所以成為這個樣子,幾乎必然是他的憤怒被一些重要人物給嚴重壓制了。譬如,孩子憤怒的資格被父母剝奪了,妻子憤怒的權力被丈夫給劫掠了。他們在這些重要的關系中形成了被動攻擊這種消極的自我保護方式,然后將它帶到了生活中各個地方。
但同時,我們每個人應該反省一下,我是不是喜歡使用被動攻擊。正如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中所建議: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你是否通過語言、態度、姿勢等等傷害過別人,在這樣做時裝作若無其事甚至和顏悅色?如果你經常這樣做而自己并未意識到,那么,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看看你的自我定位是否出現了偏差,你同別人的關系有哪些不正常。
被動攻擊范例
1)你和某個人在一起,他不斷地打哈欠。你問他,是否累了或病了。他回答說不是,他很好。這時,你再看到他打哈欠,會有什么感覺?你會想:“和我在一起,你覺得是這么乏味和無聊嗎?”
于是,你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墒,對方看上去會很真誠地對你說,他喜歡和你在一起。然而,他還是不斷打哈欠。他哪個信息是真誠的?你無從判定,也無法還擊。繼續和他在一起,你不情愿,但離開他,好像你又有內疚感。
2)你的同事很健忘,他總是耽誤重要的事情。你請他起草一份重要文件,他向你保證沒問題。然而,第二天你向他索要文件時,他卻說:“實在對不起,我把這件事完全忘了!我現在馬上去辦。”
他看上去是真誠的,他現在滿懷歉意地去補辦,但是,你的事情還是被耽擱了。
重要的是,他一再這樣做。
3)一個14歲的女孩,有一個小她6歲的弟弟。自從弟弟出生后,父母原本對她的愛幾乎全部轉移到弟弟身上了,對她非常忽略。她渴望父母的愛,但她不敢表達,因為父母對她很不耐煩。因此,她心中很不高興,但她不敢表達對父母的怨氣,因為她擔心一旦表達了,可能連目前的愛都得不到了。
于是,她爭著做家務,爭著照顧她無比嫉妒的弟弟。然而,她總是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洗衣服時,她不是把各色衣服混到一起令它們相互染色,就是忘了晾衣服。做飯時,常把飯菜燒糊,還很容易摔碎碗碟。照顧弟弟時,她刻意對弟弟好,弟弟就是不愿意和她在一起。總之,她非常盡力地去做各種事情,但好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其實,她的這一切“無心之失”都可能是被動攻擊。
【你身邊的隱形攻擊】相關文章:
為你講解拳擊攻擊時機的知識10-15
從小細節看穿你身邊的人01-29
隱形的翅膀征文12-23
隱形眼線的畫法07-27
如何防范勒索軟件攻擊08-09
人體頭部要害攻擊術08-19
格斗知識肘部攻擊法10-03
談談如何防范ARP攻擊10-30
SQL注入攻擊的種類有哪些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