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海歸遭遇社交恐懼
身為精英,在海歸之后卻陷入社交恐懼?這是為什么?我們又應該怎么應對呢?精英海歸遭遇社交恐懼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Facebook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讓操著75種不同語言的5.5億用戶在上面進行著各種社交活動。有趣的是,讓社交變得那么便捷的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卻被認為是個“社交恐懼癥”患者。當然也有別的不同意見,其中一個有意思的說法是來自扎克伯格的大學室友兼創業合伙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茨和克里斯·休斯。他們認為扎克伯格并非患有社交恐懼癥,只是他的談話方式比較特別:“進入談話,馬克就會像機關槍一樣,又快又密,專注于某個目標,然而一旦他感覺信息傳輸告一段落,就會突然陷入沉默。反過來,如果你的觀點不夠犀利,不夠有說服性,他會習慣性地抿起嘴唇,將視線轉移到遠方某個不可預知的點,從而使得他的表情看起來像一位睥睨天下的羅馬君主。”
扎克伯格不是社交恐懼,只是懶得廢話
對于一般人來說,不喜歡跟別人交談、比起多人的社交場合更喜歡獨處的人或許就會被認為是有“社交恐懼”了,就像扎克伯格那樣。但事實上,要診斷為社交恐懼并不是那么簡單。根據ICD-10(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里面的診斷標準,患者恐懼的不僅是社交,還有在社交情景中別人可能的批評,伴隨著很多恐懼和緊張的表現:臉紅、手抖、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甚至會失禁。而且社交恐懼癥患者會表現得不自信,這顯然和淡定地鄙視著別人的無聊話題的扎克伯格非常不符合。
我個人更愿意相信他不是社交恐懼,只是懶得廢話而已?謶质菬o法選擇的,而懶得廢話完全是個人選擇。一個在美國開展的調查指出,12%的美國人在一生的某個時期會出現社交恐懼的癥狀,也就是說,10個美國人就至少有一個會經歷過“社交恐懼”的狀態。幸好的是,大多數的癥狀都只存在某一個階段,而并未終生不治。
從系統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人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是必須經歷鍛煉才能成長起來的,而這個鍛煉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從原生家庭漸漸剝離的必經之路。絕大部分人幼年時都是生活在一個由至親所組成的人際環境里面,無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父母等長者的照顧:一個家庭中年長的成員對年幼一代的養育,不僅包括生理上的溫飽、情感上的關懷,還包括要教育其在社會中生存的規則和技能,例如社交技巧。這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保證個體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生活得更有質量。但這種“教與學”的關系,不會也不應該一直維持下去,因為“教”的目的并不只是在于“教會”,更重要的是培養下一代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的信心,包括社交問題。
海歸哥哥社交恐懼,遇事發火求助母親
不過這個自然的放手過程,常常會被一些或大或小的意外所擾亂,以至于一些家庭放飛孩子的過程被延誤了。
大約一個月之前有一位朋友找到了我,說他的哥哥三年前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癥”,但卻拒絕吃醫院開的藥。根據我朋友的說法,他哥哥一方面是覺得藥物讓他頭腦遲鈍,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哥哥堅持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這個困難,因為他覺得這是他生命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哥哥的堅持倒是很讓人感動,但他日常在外與人打交道受的“委屈”經常帶回家爆發,反倒是讓家人受不了了,尤其是與媽媽的沖突愈演愈烈,怎么辦?
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搞不清楚這些事件之間的關系,細問之后,才發現了背后的故事:朋友家族書香門第,父母都是高知,兄妹倆也是學習成績優異。哥哥在國內一流學府畢業之后,直接申請到海外留學,直到三年前博士畢業歸來,在一家科研機構任職。就在一切看起來都那么一帆風順的時候,哥哥卻在新環境中遇到了他的“生命命題”:與同事相處不順利,覺得因為自己的高學歷而被排擠,甚至感覺到同事在辦公室小聲議論自己,每一個眼神都像是在審查自己的一舉一動并用作談資。即使現在升職了,還在負擔一些重要的工作,他還是覺得不被接納。
我忍不住問:“你怎么那么清楚你哥在單位的事情的?”朋友回答說:“因為他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向我們,尤其是我媽訴說這些問題,細節描述異常清楚,不愛聽也必須聽!你不聽,他就會覺得你為什么不幫他,大發脾氣。”我接著問:“那你們是怎樣回應你哥哥的?”
朋友繼續解釋:她和爸爸有時候會安慰一下,但是現在哥哥鉆牛角尖的程度也快讓他們父女無法忍受了。所以哥哥漸漸只會和媽媽說,因為媽媽雖然不耐煩,但還是會聽哥哥說完所有問題,并一一出謀劃策。但奇怪的是,哥哥對媽媽的挑剔卻是最多的,經常當面指責媽媽沒把自己教育好,才造成現在自己社交能力有問題。
原來小時候媽媽在社交場合很注意兩個孩子的一言一行,特別是作為長子的哥哥,常常在哥哥有所行動之前就已經發出指令,事無巨細,例如該什么時候敬酒、斟酒多少、舉杯高低、如何稱呼對方之類的社交禮節都一一反復叮囑。哥哥偶爾的自主行動,都會受到媽媽的批評。長此以往,導致哥哥一直沒機會嘗試自己去練習怎樣與人相處,不懂得怎樣和人打交道。跟人接觸的時候,對自己的言行不自信,難以判斷自己的做法是否恰當,然后哥哥會習慣性回家向媽媽求救,讓媽媽幫自己衡量。
幫他發現他是如何靠自己熬過來的
我問:“你哥哥在單位好歹混了三年了,你覺得他在社交方面更多的是信心不足還是能力不足?如果你們覺得他是能力不足,就一直這樣教他,讓他繼續依賴你們教他怎樣處理社交問題,但是他的信心不會建立起來;如果你覺得他更多是沒信心,你們就幫他發現自己是如何靠自己的努力熬過這三年的。”
我們想想扎克伯格,根據他的朋友的描述:“他的談話方式獨樹一幟,其最終訴求和電腦程序一樣,盡可能迅速有效地傳遞信息,而非某種旨在聯絡感情的消遣。”這樣的一種人際交往方式,加上不修邊幅的打扮,他肯定算不上傳統意義上的社交高手,甚至有些讓人難以接近。但是誰規定了必須要八面玲瓏才叫社交?扎克伯格還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演繹著他自己所理解和感到舒適的一種“社交網絡”。關鍵的一點,他沒有懷疑自己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社交方式的能力,誰知道他是不是為了廣大“找妹群”搞起Facebook的呢?反正他現在成功了。
回到我朋友哥哥的情況,他能在同一個單位里面生存三年,不僅升職還得到重用,肯定有著自己成功的社交經驗,但問題是他從來沒有認真總結過自己的得失,內心對自己的社交能力沒有底,習慣了依靠別人(媽媽)來判斷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形成惡性循環:越沒自信越依賴,越依賴越沒自信。要幫助他,關鍵不是教他具體如何解決,而是引導他看到自己的成功之處,讓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判斷得失。
“就像孩子學走路一樣,一直扶著,永遠學不會。他跌倒了,大人需要做的不是把他扶起來,而是相信他有能力自己站起來,讓他自己探索屬于自己的爬起來的方式和信心。”我最后總結道。
片刻沉默,朋友突然笑道:“我懂了!我會和我媽好好說一說的。”
【精英海歸遭遇社交恐懼】相關文章:
精英海龜遭遇社交恐懼12-25
社交技巧幫你改善社交恐懼08-20
如何擺脫社交恐懼心理11-30
社交恐懼癥怎么治療08-19
怎么判斷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懼癥11-24
社會工作介入社交恐懼癥服務對象08-20
恐懼抑郁癥不要恐懼10-22
盤點海歸就業09-24
海歸如何創業09-22
深圳海歸落戶條件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