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孤獨叫做“人最終都只能靠自己”
“孤獨”是人最終都只能靠自己,還是我們給自己建的一座城堡?有一種孤獨叫做“人最終都只能靠自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孤獨,是孤獨者的囚牢
上周一的早上,我看到自己的閨蜜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句話:“自己需要安慰不知道找誰的時候,才發現,人真的只能靠自己”。
因為她不止一次的發這樣的朋友圈,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有點生氣:所以我們這些好朋友都是擺設?然后我發現其實生氣的背后是有些難過,一方面我能夠感覺到她渴望被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我又明顯的感覺到她在把所有人推開。
于是我把自己剛剛的這番感受用微信分享給她:“每次你發這樣文字的時候,我都有種被你推開,想更加遠離你的感覺。好像你要把全世界都推到一邊,然后獨自舔傷口一樣。這是我的真實感受,雖然話真的不怎么動聽。”
有一次我因為太累飲食又不規律,我得了急性腸胃炎,發燒燒到沒有力氣起床去燒水。但是就算是這個時候,我好像也不太愿意“麻煩”別人,最后還是一個人去了醫院。
聽完這個故事,好朋友問我:“那你打算給自己的議題起一個什么名字呢?”我不假思索的說:“如何擁抱孤獨,跟自己的孤獨共處?”
他給我的回應特別有趣:“你剛剛還讓我蠻驚訝的。為什么你的第一反應是要‘跟自己的孤獨共處’呢?為什么不是跟別人去建立連接呢?”這個時候我才突然覺察到,原來在我的潛意識里,還是會直覺性的不求助,什么事情都想著自己解決。
所以最后一個孤獨的人抱怨著自己的孤獨,但同時又心甘情愿地在自己創造的囹圄里不肯出來:我們以為自己是受害者,可那個真正的施害者是誰呢?正是我們自己呀!
脆弱是真正的力量
后來我在跟那位好朋友聊天時,發現其實那些我真正鼓起勇氣向別人暴露自己脆弱的時刻,往往是讓我們感情變得更親密。當然,這個前提時,對方已經獲得了我們暴露自己脆弱的資格。
沒錯,我很少用資格這個詞,因為一直覺得這個字很強烈,但是這里我真的要用到這個詞:向一個獲得了資格聆聽你脆弱的人暴露自己的脆弱,往往會讓你們的感情更親密。
那么什么樣的人是有資格讓你暴露自己脆弱的人呢?這個人是一個會聆聽你,不會評判你,不會告訴你“應該”怎樣或者“你怎么這么脆弱”,不會跟你說“這有什么可難過的,我比你更慘都沒有這么難過”,并且用他/她的同理心去感受你所經歷的一切的人。
現在回到閨蜜的那個故事。那天因為我恰好在參加培訓的路上,又覺得很多藏在心底沒有機會跟她講的話,就發了一條語音給她:“親愛的我有些感受在心里藏了很久,覺得今天可能是時候跟你說說了。我發現自己在很多時候也把別人推開,也在孤獨中抱怨著為什么沒有可以傾訴的人。但是后來我發現原來脆弱才是真正的力量,每當我對著某個愿意聆聽我的好朋友暴露自己最不堪最脆弱部分的時候,我們往往有了更深的連接。”
我再一次清醒的認識到,我們不必在自己編織的牢籠里孤獨,我們真的可以向別人伸出雙手或者張開雙臂,一起擁抱心中的那份脆弱。但它之所以那么難,是因為我們首先可能無法在別人向我們暴露脆弱時用自己的同理心跟他們建立連接,其次我們也害怕在暴露自己的脆弱時得不到回應甚至受到二次傷害。
脆弱,讓我們無法跟他人共情
也許你會問:為什么我們無法在別人暴露自己脆弱的'時候用自己的同理心跟他們建立連接呢?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別人的痛是我們不敢或者沒有力量面對的:如果我們真的容許自己去體驗去感受他們所經歷的痛苦,我們可能根本無法承受,所以我們可能用回避,甚至指責和評判的方式去回應他們。
BreneBrown曾經說過,那些讓我們感到羞恥的事情(也是讓我們覺得很脆弱的部分),當我們看到別人在經歷類似的事情時,我們最可能的行為模式就是評判和指責。
她在《DaringGreatly》這本書里講到了一個故事,說一位害怕被人說“娘炮”的父親有一個特別喜歡繪畫的兒子,開始的時候他對兒子學繪畫這件事情是中立的態度,后來他的一位朋友到他家里看到他兒子,然后諷刺地說:“難道你現在要養一個同性戀兒子嗎?”從此父親也覺得繪畫這件事情太“娘”了,這個孩子便再也沒碰過畫筆。
因為我們不能接納讓自己脆弱的那部分,所以當別人在經歷同樣的脆弱時,我們是無法跟他們共情的。我相信我的這位閨蜜在很多時候并不接納自己的這些脆弱,所以從前在我跟她暴露自己的脆弱時,她無法去感受我在經歷的事情,而是反過來講一個對她來說很痛苦的經歷。
終極孤獨,與深層連接
我們每個人最終需要面對的議題: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時時刻刻懂得和理解我們的全部感受和體驗,一個靈魂可能總有不能被人看到的時候。
但是我們并不會停留在自己筑造的壁壘里孤獨終老,我們在很多時候都不用那么孤獨,我們可以培養和運用自己的同理心和同情能力,嘗試著走到彼此的世界里看看,用另一個人看世界的角度去看看這個世界。
所以到底什么是共情呢?用最通俗的話講,就是你去感受別人的感受,用別人看世界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的一種能力,英文里有個特別恰當的短語叫“standinothers’shoes”,意思是說我們可以站在別人的鞋里去體會別人腳的感覺。
當然,同理心建立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把我們對于對方感受和想法的理解表達給對方,讓對方真的明白:哦,原來你是懂我的。
那么我們在別人講完讓自己痛苦或者困擾的故事時,我們到底要不要用自己的故事去共情呢?我們講自己的故事,會不會變成“比比我們誰更慘”的游戲呢?這可能要看你講故事的動機是什么了。
如果你真的沒有能夠理解到對方想要表達的感受和想法,只是在對方分享故事的時候,被勾起了自己的一切不好的體驗,那么分享你自己的故事真的就變成了“別說了,你這有什么可難過的,我比你更慘”的游戲。
如果你分享自己的故事,是因為你真的發現你也有非常類似的體驗,而你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是為了告訴對方“你并不孤單,你并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什么怪胎,我也經歷過你的痛苦”,那么你的故事很可能會給到對方莫大的支持和肯定。
但是這兩者的界限其實并沒有那么清晰對不對?所以我們可能要在自我暴露的時候捫心自問:我講自己的故事,動機到底是什么?用什么樣的方式才真的是在跟她建立連接?而且同理心也是需要反復的學習和練習的,這也是為什么最開始我們表達自己的同理心時,可能會有點笨拙。
勇敢的暴露自己的脆弱
表達自己的脆弱也是需要練習的一件事情,而且如果你在一個并沒有贏得你分享自己脆弱的人面前表達自己的脆弱,很有可能被對方攻擊和評判。
所以我們首先要判別什么人可能給到我們支持,什么人很少因為我們的這個脆弱而評判自己,然后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脆弱,跟這個支持我們的人建立連接。
最后我發現,“孤獨”是我給自己建的一座城堡,我以為是孤獨綁架了我,其實是我被自己創造的孤獨綁架。當然我總有必須孤獨的時候,比如我必須一個人死去(因為沒有人愿意陪我死)。但在很多生活情境里,我真的不用去說什么“享受孤獨”,因為我完全可以跟別人建立連接。
閨蜜那天發給這樣一段話:“我現在知道了,以后要勇敢的暴露自己的脆弱,和自己真實的感受,此時此刻我有一種被理解的不知道是感動還是難過的感受,好想哭。”
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感情同頻了。因為擁有彼此,我們的世界在那一刻,都變得更美好了一點點。
【有一種孤獨叫做“人最終都只能靠自己”】相關文章:
美國ACT和SAT都叫做美國高考07-13
孤獨是一種貪婪和矯情12-13
孤獨癥兒“小雨人”08-24
孤獨癥病因有哪些08-23
什么叫做ACCA10-04
會計人都知道的ACCA10-04
兒童孤獨癥有哪些癥狀08-26
孤獨癥有哪些行為特征08-25
什么叫做銳舞09-30
社保費內容都包括有哪些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