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希望孩子能開心”這是句假話
從小到大,聽到父母聽得最多的是“我只是希望孩子能開心”,只是這又是真的嗎?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我只是希望孩子能開心”這是句假話。
“我只是希望孩子能開心”這是句假話。
首先這個題目有點絕對,不代表所有情況,別較真。
在我們課里,有一個50多歲的媽媽因為孩子的問題而來。這個媽媽說,孩子24了,總是不開心。高考距離清華差了幾分,調劑到了一個普通學校,痛苦了三個多月走不出來。最后放棄了國內的學校出國,申不到美國好學校所以申了加拿大,覺得非常恥辱。希望通過狂命地學習一雪前恥,想申研美國top50,但是只能申到top100,非常難受。24歲了還沒有一個像樣的男朋友特別不開心……
媽媽解釋說:我的孩子非常虛榮,盲目地有高目標,又實現不了,所以很痛苦。我總是勸她人活著應該中庸,快樂就好。她就是非要追求過高目標。看到孩子這么焦慮、自責、懊惱,作為媽媽真的很心疼,很著急卻幫不上她。所以來上課求助了。
聽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對這個媽媽感到既生氣又可憐,對孩子充滿了心疼。媽媽自己意識不到的潛意識,口口聲聲為孩子好,“我只是希望他快樂”,就會步步把孩子逼向絕境。
我問這個媽媽:你是不是特別容易感覺到著急。
她說,外人都覺得我脾氣好,但我對家里人就是特別著急,尤其是對孩子。
然后我又問:孩子是不是對你報憂不報喜。
她說,是啊。孩子特別依賴我,心情不好了就要跟我說。然后我就會想辦法安慰她,幫助她。
于是每當她發現孩子不開心、挫敗、懊惱的時候,她就比孩子更著急。
每當媽媽看到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她的生理反應是:高度集中注意力、情感投入非常大、非常關注。我問媽媽,你在做別的事情時有這么集中注意力過嗎?
她說,沒有。顯然,這個媽媽這一生做的最專注、最投入、最用心的事情,就是對孩子的不開心感到著急和想幫助了。
但是當孩子開心的時候,媽媽做了什么呢?會看見孩子的開心嗎?會表達出來嗎?會為她感覺到開心嗎?
當孩子感受到開心的時候,媽媽不怎么關心,不怎么表揚,甚至想“不聯系我最好”,這樣媽媽就可以做自己的工作了。但是這個媽媽對工作的投入和用心遠不及此,所以就對工作就沒那么著急,所以別人都覺得她耐心大,性格好。
一個人之所以不著急,是因為沒怎么用心。而著急,是因為太用心。
你發現了嗎?
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媽媽是很用心的,很關注的,情感濃度很高連接很深的,比孩子自己更當回事。當孩子開心的時候,媽媽是不用心的,忽視的。你說你到底是希望他開心呢,還是不開心呢?嘴巴上說一套,動作上卻是另外一套。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媽媽對我們有兩個態度:一個是情感濃度很高很關注,一個是不怎么關注很忽視。他會自動選擇哪個呢?
每當孩子不開心,媽媽就比孩子更著急。每當孩子開心了,媽媽就忽視。然后孩子潛意識里就習得了:原來,當我懊惱不開心的時候,我媽媽就很關注我啊。那我怎么才能沮喪很不開心呢?
我只要樹立超出我能力的目標,跟非常優秀的人比,我就可以感覺到沮喪了。
發現了嗎?媽媽嘴巴說上你不要往上比,不要有不切實際的目標,你中庸些就好了,要往下比,要有現實的目標。但是行為上卻是:如果你這么做了,我就可以不理你了。如果你不這么做,我就很關注你。
所以是媽媽一步步逼著孩子走向了“我不能開心的”。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里:開心=被媽媽拋棄。
媽媽的自戀和孩子的忠誠
媽媽沒有為孩子的開心感覺到驕傲的能力,她只有為孩子的不開心感覺到著急的能力。所以她就只能對她擅長的部分發揮,就是不停地用“我來幫助你”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不開心。每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媽媽的眼睛都亮了,她的舞臺來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來了,集中火力、高度專注的進行安慰表演。相反孩子開心的時候,媽媽是什么都做不了的。
孩子都是忠誠的,他的潛意識會告訴自己怎么做媽媽就可以注視自己。孩子需要這個注視,所以他就會把自己搞得越來越不開心,以換得媽媽的開心和注視。
媽媽需要完成自己的自戀。媽媽潛意識里有個信念叫做“一個好媽媽應該讓自己的孩子過得開心”。所以每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她的這個自戀就被打擊了,她就要急著把孩子掰過來,不允許孩子體驗不開心。
如果媽媽自己都不允許自己不開心,她就沒有承載不開心的能力。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她就承受不了,要及時要制止。
這個媽媽中間說了一句話,證明了她的自戀:我不敢說我是最好的媽媽,但是在北京的媽媽們的平均值中,我絕對問心無愧,做了媽媽能做的一切。
我想,你是多需要證明自己是個好媽媽。以至于需要孩子提供給你一個舞臺,讓你證明。孩子一旦開心了,你的舞臺就沒了。你也就開始失落了。
孩子對媽媽最大的愛就是:我愿意成全你,犧牲我自己。
因此孩子不開心,是媽媽的需要。媽媽需要這個過程來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是跟孩子有連接的。
媽媽自己不能獨立,需要依賴孩子給予自己價值感。孩子需要非常大的動力才能沖破媽媽的依賴。如果孩子沒有這個能力,就會不斷給自己制造問題來滿足媽媽。
“我只是希望他別拖拉”
如果孩子拖拖拉拉,這個毛病最常見了吧。媽媽是怎么逼著孩子一步步拖拉的呢?
在我們課里,我曾經問過一個媽媽:如果你的孩子從此不拖拉了,上學非常準時,睡覺非常準時。你想要的,只說一遍,甚至一遍都不用說,他都做到了。你會有什么心情呢?
媽媽說,很開心啊。很滿意。
那,你還會跟孩子說話嗎?
會啊。
那你會說什么呢。會表揚他嗎?還是會找出他其他做得不好的地方。
媽媽通常會選擇后者。會對孩子做好的部分視而不見,然后繼續找出孩子沒做好的部分來。也就是即使他改掉了拖拉的毛病,你也還是會找出下個毛病來的。因此你發現,媽媽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孩子改好,而是想要“找到一個地方好指責、挑剔你下”。今天撞到了是你的拖拉,你要是敢改,我就敢找出你別的毛病來繼續指責挑剔嫌棄你。
那感覺就像是:扳子、鞭子,選一個。反正你今天是必須要挨打的,因為除了打你我不知道還能怎么跟你交流了。你在逼著他選一個工具挨打。他就只好就近選擇了,那就拖拉吧。
每當孩子拖拉的時候,媽媽就罵、批評、指責、著急。你發現這時候的媽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非常專注、非常用心的。但是孩子偶爾不拖拉的時候呢?
媽媽要么視而不見,要么不滿足而用更高的標準來指責他。
因為媽媽的眼里,只能看到孩子的不好,看不到孩子的好。只能看到他的拖拉,看不到他做得好的部分。即使看到了,也不說。
發現好的.時候,默不作聲,悄悄忽視。發現不好的時候,高聲表達,極度關注。你說孩子這時候會做什么呢?
批評、挑剔、嫌棄孩子,是媽媽的需要。因為媽媽需要一個舞臺,來展現自己流利的口才。
孩子的潛意識里感受到的是:如果我做好了,我媽媽就不管我了。反正我怎么也做不到媽媽的要求,干脆就表面上跟著她一起著急好了,這樣我們起碼有了一起干的事。
孩子拖拉,是媽媽的需要。然而孩子和媽媽都不知道他們的潛意識里發生了什么。這是個自動化的過程。
怎么辦呢?
好就忽視,壞就關注。
首先從停止這個循環開始。停止從允許自己開始。當媽媽允許自己不開心、允許自己拖拉遲到的時候,對自己寬容的時候,對孩子的寬容才能真正開始。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不開心的樣子,不能接受自己遲到的樣子,你就見不得身邊親近的人這么做。
不要說什么遲到不好、不開心不好之類的話。沒人讓你一直不開心一直遲到。一個正常人,就是在不開心和開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度,在拖拉和準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度,而不是活在兩個極端里。
允許自己不開心,自己才能真正開心。允許孩子不開心,他才能真正享受開心。
第二,減少負強化。
先講一道題。如果把你丟在荒島里度過余生,兩個選擇:一個是就你自己在那兒,一個是放你的敵人在那兒。你會選哪個呢?
你會選擇敵人。因為糟糕的關系也比沒有關系要好太多。
如果你盯著他不好的部分一直挑剔,這也是一種關注。比起沒有關注來,即使是負面的關注,人也會要的。因為人首先需要客體,然后才是好客體。
所以你可以:當他不開心、拖拉的時候,你就不要管了,任他發展。這個過程中,媽媽需要的是克服自己的焦慮。因為你接納不了自己的那部分正在出來。他需要自己去承擔拖拉、不開心的代價,社會會給他真實的反饋,他會根據社會的反饋自動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根據你的恐嚇調整自己的行為。
雖然你也可以強迫他不拖拉,但是動力完全不一樣。社會給他反饋,他會自己慢慢學會怎樣是好的。你給他強迫,他反而永遠學不會。
正如吃飯,你嚼好了喂他,是你覺得方便。他的經驗里沒有體驗過不方便,所以他不會覺得你是在為他好。但是除非你讓他自己去體驗怎樣的飯是硬的,需要用多少力度。不然他永遠學不會吃飯。
第三,增加正強化。
對于他開心、不拖延以及其他做得好的地方,給與專注、真心、情感濃度高的夸獎和贊美,給與正向強化。
而這部分,則來自于你是否能為自己做:你是否愿意欣賞下自己的開心呢?你是否愿意欣賞自己的準時不拖拉呢?你有表揚過自己做得這么好嗎?還是對自己的好也視而不見?
當你有了為自己感到開心的能力的時候,你就有了為他感到開心的能力了。你就能真心說出來,而不是隨便說說了。
結束語
孩子最想要的,只是有效關注。不是什么開心與否,不是什么拖拉與否,不是什么別的。
當我做不好的時候,你就非常關注我。如果我做好了你反而忽視我。那我為什么不越做越差呢?
注意我說的是有效關注。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給了很多關注啊。實際上是給了很多無效關注,這個會產生叛逆及其他副作用。我們有機會再談。
【“我只是希望孩子能開心”這是句假話】相關文章:
雙語朗讀《我希望我能相信》08-21
特別能討人開心的幽默句子12-09
淺談音樂能改變問題孩子10-16
哄女孩子開心的幽默句子10-28
哄女孩子開心的小笑話09-23
逗女孩子開心的短笑話05-16
逗女孩子開心的冷笑話05-24
哄女孩子的幽默開心笑話10-18
我只是不服輸的勵志故事07-12
國慶節對孩子的希望和寄語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