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兒童心理健康的表現及矯正方法
【摘要】長期以來幼兒園普遍注重智力的開發,強調衛生保健,卻很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父母在對幼兒的物質生活、知識學習重視的同時卻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當今社會,心理健康已然成為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各方的關注和重視,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幼兒的衣食住行方面,更應該時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發展,通過多種途徑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幼兒整體的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幼兒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幼兒;幼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關注;表現;矯正
隨著社會的發展,“健康”越來越被人所重視。在我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事業這幾年才剛起步,所以,仍脫離不了應試教育的陰影。據統計,目前各級學校(包括幼兒園)的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焦慮、膽怯、孤僻、脆弱、過度依賴、意志薄弱、性格怪異、不善交際等。而當今社會,獨生子女比例大大增加,長輩的溺愛、驕縱更使得孩子在養成健康心理上雪上加霜。
有關資料統計,幼兒身體有疾病的比例已經下降為1.3%;而在行為、情緒、注意力、性格等方面有障礙以及有心身疾病的幼兒占18%-30%;由此可見,健康的心理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決心理存在的問題,獲得健康的身心刻不容緩。那么怎樣來維護和矯正幼兒不良心理、行為,幫助幼兒健康成長呢?
1現狀分析,發現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因素
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因素包括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物因素、一些心理行為因素以及后來外部世界中的社會文化三個因素,而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個體的心理成長。根據數據統計可以看出不良行為普遍存在,而導致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家庭、學校、社會因素。
家庭因素(撫養方式、家庭結構等)
社會因素(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
學校因素(早期經驗、行為習慣等)
可以看出,家庭、學校、社會這三項因素的聯系。而現在大部分孩子都屬獨生子女,家庭角色、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從原來的“父核心”形態轉向了一種以孩子為核心的“子核心”形態:
父 子
妻 子父 母
這種變化使得家庭的中心人變了,它使得獨生子女享有了更多的權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識。但如果說家庭影響是造成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對于幼兒行為發展的影響則是最為根本的。
1.1.1親子關系。缺乏父母的疼愛、信任、鼓勵與支持,不禁會在孩子智力方面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還會使孩子產生孤僻、無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導致難于人相處等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而現如今,有些父母仍堅持“棒下出孝子”等教育觀念,對子女過于嚴厲甚至失去了愛等。
1.1.2父母對孩子過度愛護。(心理健康論文 )現代家庭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通常處于全家人溺愛的地位,本應該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長全都包辦代替,使孩子在獲得了不合理的自我認同的同時導致孩子表現出了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如任性、自私、固執、嬌氣、懶惰等,而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這個社會環境后,他們所暴露出不良行為習慣就會引起小朋友間、家長與教師間或家長之間的矛盾,而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了幼兒健康心理的養成。
1.2家庭與幼兒不良行為內在聯系的因素。
現代家庭,獨生子女急劇增多,家庭結構和角色以及家庭經濟情況發生的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不少家長片面地重視知識教育,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都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在獨生子女家庭環境不容改變的情況下,在社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更應讓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克服成長中的不良方面、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2對癥下藥,尋找解決途徑
2.1實施幼兒園“三部曲”。
2.1.1入園——引導教師鼓勵、啟發和克服問題。
為了加強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養,建設一支具有現代理念的心理教育隊伍,促進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我們采用了開放式、多渠道的培訓方法,通過訂閱報刊雜志、觀看相關講座等途徑,分階段、分步驟進行廣泛、深入以及多角度、多層次的研討,使教師切實加強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兒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和諧發展。在實踐中積累成功經驗,提高教育水平,促進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性發展。
同時我們也鼓勵教師走出幼兒園,走進幼兒家庭。一來了解幼兒的生活習慣、個性特點、家庭環境、父母素養以及他們在對待幼兒教育問題上所持有的觀點等;二是通過家訪與幼兒接觸,逐步建立感情。教師可以給自己或者幼兒起個溫馨、有互動的昵稱,比如孩子們給我們取的婷婷老師、英子老師等,當然我們也會親切地叫他們的奶名或者我們給他們特有的昵稱,同時我們在家訪時也會和他們有身體的接觸,如抱抱、一起玩玩屬于他的玩具、聊聊他們的興趣愛好等,通過這些親切、自然的語言和接觸使孩子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以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時對老師產生依托,從而消除他的不良情緒,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2.1.2活動——引導幼兒發現、感知和解決問題。
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豐富幼兒的健康知識
;其次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使幼兒能更系統的獲得健康心理的途徑。可以通過課程、視頻、書籍等一系列途徑,幫助幼兒獲取合理和不合理的信息,引導幼兒正確、合理的解決問題。如我園會在每周三上午觀看教育短片,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去感悟;同時我們還把一些健康的行為習慣編成兒歌、歌曲等,我們就利用兒歌來教會幼兒不和別人打鬧要友好相處,這樣幫助他們更好地形成正確健康的心理。
而在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將日常生活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集體與個別教育相結合,針對群體進行教育,改變整個群體的行為習慣,來影響個體行為的形成。
2.1.3家園聯系——引導家長重視、思考。
孩子的行為是復雜的,因此對孩子的行為矯正也并不簡單,它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配合。所謂“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苯逃皇菃畏矫娴模粢〉昧己玫男Ч,必須要有家園的協助和支持。我園利用《家長調查表》,了解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情況以及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實施情況;利用《家長會》、《家園聯系欄》、《家長開放日》、《校信通》等溝通平臺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在班開展“我健康我快樂”等主題活動,進一步提高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同時在《家長座談會》上教師為孩子的父母提供教育和咨詢,讓他們懂得這種問題的實質是什么、是如何產生的、應該如何矯治這種孩子等,并向他們介紹一些有關某行為問題的最新資料和書籍,幫助孩子們的父母答疑等,而家園的共同協作配合,也會從根本上促使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從而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統一。
2.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孩子們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2.2.1增進合理行為。包括遇到挫折不哭鬧、不遷怒于人、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等,結合幼兒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矯正措施。如:我們班的陳文熙、白一淳小朋友平時上課很少舉手發言,突然舉手發言,老師馬上就給予了表揚和肯定,這也大大激發了他們展示的欲望,而之后課堂上也就經?匆娝麄兏吲e的小手了。放大優點會使得孩子自信息倍增,也會對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有所幫助。
2.2.2消除不合理行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要增進幼兒的積極、合理行為,另一方面也要消除幼兒的不合理行為。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孩子害怕上幼兒園、遇到挫折哭鬧、發脾氣、打人、搶玩具等,令家長和老師很不愉快。面對這些不良心理和行為老師和家長也會采取一些方式,從而慢慢消除幼兒的不合理行為,使之健康發展。如白一亭小朋友早上能主動和爸爸媽媽說再見開心進班、張佳余小朋友在遇到困難時能動腦筋來想辦法解決等,我們會馬上當著其他幼兒的面進行語言表揚和物資表揚,給其他幼兒做個榜樣,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幫助他們更好的養成良好的行為,從而擁有健康的心理。
2.2.3尊重幼兒的個性,營造溫馨和諧的環境。
、賰灮變簣@的心理環境,加強心理指點。
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隱形課程,為幼兒營造一個美麗的舒適的生活家園,有助于提高幼兒學習中的認知、情意和行動技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與此同時營造溫馨和諧的精神環境對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開展《今天你過得好嗎?》、《我最棒》等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幼兒都能自由、健康地學習和生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能力,教會他們自我調整的方法,培養樂觀的心態。
②創設輕松、自由的家庭氣氛。
家庭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成因,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能促進幼兒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鬧鬧的家庭氣氛由于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致使他們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為孩子著想,給孩子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氣氛,讓他們在有愛的家庭氣氛影響下身心健康發展。
2.3循序漸進,引導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方面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及早發現異常發展的孩子及問題行為,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適當的矯治,如抗挫折教育、自信心培養等。針對幼兒帶有的心理問題,根據幼兒實際及幼兒迫切需要解決的或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培養和增強幼健康的心理品質, 循序漸進,引導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總之,關注幼兒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在這方面,我們要采用合適的教育方法,尋找合適的途徑,讓幼兒在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身心健康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004年4月 江蘇教育出版社
。2]《學前兒童心理健康》 2010年6月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
【淺談兒童心理健康的表現及矯正方法】相關文章:
淺談設計色彩及其表現方法03-18
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現11-03
淺談版畫的表現語言03-21
兒童心理健康有怎樣表現11-19
淺談表現性素描中的個性表現02-26
淺談對好表現幼兒的教育10-10
淺談庭院設計元素表現01-24
淺談英語教學中消極情感的矯正03-08
淺談培養歌唱藝術表現力的科學方法藝術論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