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不是父母永遠的孩子
你會覺得自己是父母永遠的孩子嗎?但其實你不是父母永遠的孩子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其實你不是父母永遠的孩子。
依賴者
戀愛中的M最大的恐懼是害怕被對方拋棄。那怕TA離開一會兒,M就會感到不安全而非常生氣。M需要一個能夠讓自己完全依賴的人,才能安心。
每個人生命的誕生,除了神話中的孫悟空是從石縫中蹦出來的之外,都無法離開父母。
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階段,想要存活下來,更是無法離開父母的養育。除了單向地完全地依賴父母,沒有其它的選擇。
作為父母,他們有著各種優勢和資源,對于孩子,他們有更多的掌控權、話語權。他們或許能夠成為足夠好的養育者,但更多時候,他們也可能成為控制者。
控制,在這里可以有更廣泛的意義。甚至可以包含約束、限制、剝奪、虐待等等。這會讓孩子失去存在感。沒有存在感的孩子,不僅會成為有心理問題的人,更會成為有心理疾病的人。
而更多的父母,則會是另外的完全相反的形式,即包攬。把孩子當作完全沒有獨立能力的不能自主的需要被照顧的對象去對待。這也是讓孩子失去自主意識的一種方式。
控制也好,包攬也罷,這造就了更多更大更強的依賴。許多人一生都無法走出依賴者的角色,那就是諸多問題的根源。
現代人最大的心理問題是什么?是沒有長大,一直扮演著兒童的角色,索要者的角色。在自我感覺中,自己是無助的沒有力量的不安全的;在關系中,似乎需要完全依賴對方,才能存活。
比如戀愛中,愛的含義是什么?我愛你,是因為你能懂我滿足我的需要。愛就是索要。
比如婚姻中,最大的沖突是沖突是什么?是把對方當作完美的父母來期待,然后失望。本質就是把早年在父母那里沒有被滿足的愿望,投射在婚姻關系中,期待得到補償或滿足。
無論什么原因,以依賴者自居,那便是問題。
叛逆者
S說起自己的家庭狀況,表現得十分煩躁而激憤。婆婆專橫而不通情理,丈夫漠然而自私,孩子也不聽話。總之,讓S倍感不適,卻無助,于是只有煩悶。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對S進行面質。S猛然覺察到自己仿佛處在十二三歲的叛逆期,不被理解不被支持,孤單、煩惱、無助、憤怒、失望。于是,到處散發著內在的煩躁,讓周圍人都感到不舒服。這也是S家庭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
無疑,S一直處于叛逆期,在跟父母間的關系中,扮演著反叛者的角色。
被控制,必然有憤怒有反叛。
反叛者另外的最大的憤怒,來自于自己的受傷害。
不管父母是有意識的`或者更多的是無意識的,諸多孩子成為了受害者。有段時間,在心理培訓領域盛行一句話:父母皆禍害。
意識到自己曾經是受害者,于是,就變成了一只受傷的刺猬。在關系中時時防衛而又刺痛他人。
在職場,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權威的反叛。那怕是他人安排的一項正常工作,也會被視為對自己的控制與支配。要么即時憤怒,要么被動攻擊。
反叛者,其實還是把自己當作未長大的孩子,把父母當作限制自己的權威。在成人的其他關系中,更是把這種感覺幻想得淋漓盡致。
互助者
T先生最大的苦惱,來自于父母晚年再三被騙。
退休在家的父母親,熱衷于買什么什么電子產品,說是將來會增值。明知是上當受騙,老人卻聽不進兒女們講的道理。氣憤之下,他們沒收了老人的工資本,而父母卻背著他們舉債購買。T先生說,父母親最大的愿望是想賺錢。
他們賺錢的目的是什么呢?T先生說,他理解父母是為了補貼子女家用。
他們為何不愿花自己的退休工資安享晚年,反而要為子女操勞?T先生說,在父母心中,因為種種原因,似乎沒有公平對待幾個子女,所以想在晚年對曾經被虧待兒女有所補償。雖然他們的兒女們都各自成家,日子也都能過得去。
他們為何要補償子女而不是自己去享受呢?T先生說,是他們愛自己的兒女吧。
體驗到父母親對兒女的愛時,對于他們購物還感到像以前那樣憤怒嗎?T先生默然,訥訥說,心酸,不憤怒了。
為父母的行為不再憤怒而感到心酸,會怎樣對待父母呢?T先生說,會更關愛老人,陪他們說說貼己的話兒等等。
所以說,父母也是需要兒女們的關愛的。T先生說,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父母也需要被關愛,總是覺得他們是父母,兒女總是孩子。
如果一個人能夠感受到父母也是需要關愛的,那么TA就成為了一人真正的成人了。那么,在各種關系中,TA不再是單方的索要者,而是能夠體貼他人需要給予支持,同時又能從他人那里得到幫助。這樣的人際關系,才是健康而正常的關系。
遺憾的是許多人從依賴者走向叛逆者之后,就止步不前了。心理上一直沒有長大,那就是心理問題。那就需要心理成長。
【其實你不是父母永遠的孩子】相關文章:
你發火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么12-06
幾米語錄 生活永遠不是童話10-10
你所熱愛的永遠值得你追尋09-01
其實你真的能行勵志故事02-13
梁靜茹可惜不是你mv05-03
梁靜茹可惜不是你歌詞05-03
內向的你其實也可以擅長交流12-19
你不是沒時間而是你不想做01-05
測試:你是不是創業的料?09-09
其實你不錯職場勵志小故事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