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精選1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
教學目標:
1、根據物體特征進行簡單分類
2、對植物的果實進行分類
3、了解蟋蟀的生活習性,了解果實的種類
教學要點:
這一節課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實。通過學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
學生準備果實,毛巾或餐巾紙。
教師準備小刀,盤子。
教學過程:
1、激發活動興趣
先評比上節課制作的樹葉書簽:小組內評比,每個小組推薦2件好作品。
教師對優秀作品進行點評,并在“小科學家成果展示欄”里展示一個星期。
提出問題:植物都長有形狀不同、顏色各異的葉子。除了葉子之外,樹上最常見的還有什么?
2、果實展示會
大家拿出自己帶來的果實,開一個展示會。
(1)果實都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吹降暮陀|摸到的果實形狀一樣嗎?
(2)果實都有不同的味道,聞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樣嗎?
學生小組內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討論、邊記錄。把觀察到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3、趣味活動——找“星星”
選擇梨、蘋果等果實,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誰能找到“星星”,即種子的排列形式。
歸納果實的特征:
注意事項:
(1)使用小刀時要注意安全,既不能傷害自己,更不能傷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開的果實、餐巾紙等要及時清理;
(3)小刀、盤子、毛巾要及時清洗干凈。
4、分類:找果實
把水果分一類,蔬菜分一類;
把桔子分一類,蘋果分一類;
根據能否生吃進行分類;
按照果實的顏色分類;
科學自助餐:馬鈴薯為什么不能參加果實大會。
拓展活動:采集植物的種子。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2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
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
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現:比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品謩e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3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第二課《蝸牛(一)》。下面我從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來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修訂后的教科書更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標準所規定的相關內容。
本課是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蝸牛。教科書展示的是自然環境下的蝸牛照片,提示學生蝸牛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在另一張照片上,展示了兩個殼上的螺線旋轉方向不同的蝸牛,其中右邊的一個是從里向外逆時針旋轉的,這在我國非常少見。最常見的旋轉方向如左邊的蝸牛一樣,螺線是從里向外順時針旋轉的。
第二部分,觀察蝸牛的身體。教科書在圖上標注了蝸牛身體各部分的名稱,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描述表達時運用這些詞匯,準確方便地表述。特別要指出的是,蝸牛的觸角有兩對,長的觸角的頂部有眼睛,短的一對觸角上沒有眼睛。蝸牛身體的觀察內容相當豐富。教科書點到蝸牛身體的顏色,重點展開的是對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
“用小棒或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會有怎樣的反應”,這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即觀察動物的應激性。
第三部分,觀察蝸牛的運動?梢哉f,會運動是動物區別于植物的一項重要特征,動物怎樣運動,又體現了動物的身體結構和功能,體現了動物的多樣性。
在前面的觀察和平時的觀察活動中,學生已經注意到蝸牛的運動,而且會用“爬”“慢”等詞描述蝸牛的運動,并已產生或提出有關蝸牛運動的一系列問題了。在此基礎上,教科書整理出三個問題及活動來展開觀察蝸牛運動的活動。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對學生來說,蝸牛是沒有腿、腳之類的東西。那么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從沒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發展了學生對足的認識。
觀察蝸牛在各種物體上的爬行動作;顒踊卮鸬氖沁@些問題:蝸牛能在各種物體上爬嗎?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呢?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一樣嗎?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是怎樣的呢?教科書提供了三幅圖,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體,平面的和棍狀的物體以及線狀的物體。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學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觀察內容。
第四部分,飼養蝸牛的方法。教科書明確提出飼養蝸牛,并且提供了飼養的方法和兩種養殖環境。只要參照教科書中提供的方法,學生一般都能養好蝸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蝸牛》一課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還不知道怎么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對學生以后的探究活動來說意義非常大。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5、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二、說學生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經歷了第一單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統的觀察活動,學生們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氛圍較濃厚,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交流。通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的科學態度得以端正,科學探究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對學生來說,喜愛動物之情是與生俱來的。秋天是動物活動頻繁的季節,也是觀察研究動物的好時機。學生們在觀察大樹等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蝸牛是學生非常喜愛、熟悉但又沒有仔細關注過的小動物。學生觀察的困難在于能否找到蝸牛的身體各部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觀察蝸牛的爬行狀態。因此,在課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參與學生觀察活動,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蝸牛的特征。
三、說教法和學法:
1、小組合作:觀察活動需要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補充和討論,對所觀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獲。教師要組織好四人小組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師生合作:在學生的觀察活動時,教師積極參與到其中,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
3、學生主導:這堂課教師應該把時間充分的給予學生,經歷一個觀察、記錄、匯報、補充、再觀察、再匯報的過程。教師充當傾聽者和組織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來解答。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小動物們有的會飛,有的會爬,有的會游泳,真是可愛極了,你們想和它們交朋友嗎?(想)好,這節課老師首先帶同學們去認識一位小動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蝸牛(出示蝸牛),你們了解它嗎?希望同學們要仔細地觀察它,看看它的身體結構是怎樣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生存下來?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觀察和做好記錄。(板書課題:2、蝸牛(一))(上課一開始不直接向學生提供蝸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現,也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及主動探究蝸牛的欲望。這使學生的興趣具有可控性,使興趣“有”而不過度,為下面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埋下伏筆。)
(二)自主學習
1、蝸牛的生活環境
。1)哪里能找到蝸牛?(草叢中),蝸牛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陰暗潮濕的地方)
你們仔細觀察過蝸牛嗎?能說說蝸牛是什么顏色的嗎?(有的青綠色,我的紅褐色)
。2)、教師提醒學生照片上,展示了兩個殼上的螺線旋轉方向不同的蝸牛,其中右邊的一個是從里向外逆時針旋轉的,這在我國非常少見。最常見的旋轉方向如左邊的蝸牛一樣,螺線是從里向外順時針旋轉的。
2、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學生自主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方法。(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從整體到局部觀察,觀察時要耐心,靜靜地觀察,不要打擾它的活動。)
。2)放大鏡的使用。師:手握放大鏡的把柄,將放大鏡靠近物體的一側,然后沿著肉眼與物體之間的直線方向,緩緩地移動放大鏡,直至看清楚物體的細微結構為止。
。3)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蝸牛,在觀察時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比較、補充。教師可以參與到其中一到兩個小組中間去。對小組中出現的問題和優點給予幫助和表揚。這里比較好的體現了小組合作和師生合作的理念。
。4)學生進行四人小組合作的觀察活動,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它可分為幾個部分?(頭部、腹部和尾部。重點觀察頭部,觀察蝸牛的眼睛、觸角和嘴。特別要指出的是,蝸牛的觸角有兩對,長的觸角的頂部有眼睛,短的一對觸角上沒有眼睛。)
(5)小組派代表進行上臺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嘗試按一定的順序,有一定條理,有重點地描述蝸牛身體的特點。當學生不能有條理有順序的描述時,教師給予指引。
。6)學生畫蝸牛。讓學生把自己的蝸牛畫在作業本上,標上各部分的名稱。
(7)用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的反應。(蝸牛的身體會縮進殼里)
3、觀察蝸牛的運動。
。1)讓蝸牛在玻璃上爬行并進行觀察。問:蝸牛有腳嗎?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
(2)觀察蝸牛在各種物體上的爬行動作。蝸牛能在各種物體上爬嗎?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呢?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一樣嗎?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是怎樣的呢?(蝸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體,平面的和棍狀的物體以及線狀的物體上爬行。)
(3)描述并模仿蝸牛的爬行。
(4)學生記錄蝸牛的運動。
。5)蝸牛爬行的時候,會留下蝸牛爬行的痕跡,讓學生討論黏液對蝸牛爬行的作用。
4、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
(2)飼養蝸牛注意事項。(每天傍晚給蝸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殘渣處理干凈)
。3)蝸牛的食物:菜葉、青瓜等綠色食物
。ㄈ╈柟烫岣
1、學生做課堂作業
2、作業講評,訂正
。ㄋ模┱n外延伸
1、學生課外飼養蝸牛。
2、每天觀察蝸牛的生活情況,并寫觀察日記。
。ㄗ寣W生觀察研究動物從教室走向廣闊的生活。從而使四十分鐘的科學課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跳板”。)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4
設計思想:
我們班的幼兒特別喜歡電動玩具,我設計了“會動的.玩具”這節課。讓幼兒初步認識電池,通過“電池的變化”,讓幼兒知道電池能通電,認識電池的“正負”極。在實驗中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探索科學的欲望。
活動目標:
1.知道電池能通電,了解電池的用途。
2.讓幼兒學習自己安裝電池,認識電池的“正負”極。
3.提高幼兒對科學活動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電動小汽車人手一只。
2.電池人手兩個。
3.電池充電器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啟動裝有電池的電動汽車,請幼兒觀察。
提問:
(1)你玩過電動玩具嗎?
。2)為什么這些玩具會動?
小結:在會動的玩具里有些玩具是靠安裝電池發動。
二、操作活動:安裝電池
1.學習認識電池的'“正負”極。
2.請幼兒動手給自己的賽車安裝電池。提出操作要求。
(幼兒操作,師幼共同檢查。)
3.操作小結:你注意到了嗎?電動玩具一邊有彈簧,一邊則沒有,有彈簧這邊對電池的負極“—”。沒有彈簧這邊對電池的正極“+”。
三、游戲:賽車
1.排列賽車,開始游戲。
2.請幼兒觀察為什么有些車落后了?
有些車開到半路停了下來。
小結:電池能通電,當電池里的電用完時,玩具就不會動。
四、把電充回來
1.教師以安慰的口吻說,大家別著急,老師想辦法幫你把電池充滿。
2.教師出示電池充電器,給電池充電。
小結:電是一種能量,它萌讓很多東西發光,也能讓物體動起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重要。
五、活動延伸:
請幼兒去操場繼續賽車。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誰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教材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三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液體是會流動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本課通過對不同液體的流動快慢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液體會流動,液體自身的黏度會影響它的流動速度,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流動這個液體基本屬性的認識。學生通過問題、猜測、討論、合作、實驗等方式,多角度的認識液體的基本性質,以及學習如何進行對比實驗打下扎實的基礎。教材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是設計流動比賽,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假設(猜想)、制定比賽規則、設想比賽方法,理解公平實驗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其次是運用簡單方便的材料進行驗證比較、實驗后對液體流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進行思考。最后是液體和的固體的比較,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固體、液體的基本特征。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及知識儲備上已經形成一定基礎,對其相關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還不夠熟練,特別是在設計實驗方案、控制相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方面,還顯得不夠成熟,因此在本課以及今后的教學中還要重點注意培養。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液體都會流動,流動得快慢受到液體黏度的影響。
2.通過小組活動,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3.通過學習體驗,讓學生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于辨別實驗的準確性,小組內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描述并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1塊塑料板、5個滴管、帶有刻度的紙杯、面巾紙等。
四、學法、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解決重難點,本課始終以“探究”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整理、得出結論、知識延伸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參與、研究實踐活動,確立公平的比賽規則及比賽方法。在學生親自參與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體驗并內化,使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
五、教學預案
為了更好的凸顯“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從如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比賽,不過這次同學們不是參賽隊員,而是當裁判員,好嗎?那么誰是參賽的隊員呢?你們想知道嗎?(教師出示水、油、洗潔精)是這三種液體,那么這三種液體誰“跑”得更快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3課誰流得更快一些。(板書課題)
【比賽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而學校在前一段時間剛進行完秋季越野賽,再次提起那次比賽學生們還同樣激動不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激發,所以我在開課伊始以要進行液體比賽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親身經歷,主動探究
《課標》指出:“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痹谶@一理論指導下,在課堂上,我注重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因此本環節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1.提出猜想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比較這三種液體,小組成員互相交流,你認為哪種液體流的更快?為什么?請將你的猜測記錄在書中的表格了。”
【任何的發現、發明都建立在大膽猜想的基礎上。在平等輕松的課堂上,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猜想,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思考,然后說出哪一種液體流動的更快的理由,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2.設計流動比賽規則和比賽方法
學生對三種液體誰流的更快有了一個初步的猜測,此時教師提出問題:“既然是比賽就應該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進行,那么你認為這三名隊員在哪進行比賽最好呢?(比賽方法)比賽時應該注意什么才能保證公平呢?請本次比賽的裁判員——你們,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組再進行討論! 【首先給每位學生獨立思考的方向和時間,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比賽方法和比賽是應該注意的問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這樣既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補充、完善一些不完整的比賽方法和比賽規則。(根據匯報板書:比賽方法及注意問題)】
“有這么多比賽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呢?你選擇的方法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呢?” 【學生在選擇方法的同時,明確這種方法所要使用的材料,可以幫助學生更順利的進行實驗!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設計實驗是有很大難度的,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再進行全班交流。不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比賽方法和比賽規則,只要能說出道理教師就應對學生們的發現,給予肯定和鼓勵!
3.實驗驗證,分析整理
“我們做了這么多的準備工作,同學們一定都著急了,下面就請同學們用小組選擇好的方法進行公平比賽,比賽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應該注意的問題,并將比賽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里。”
【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進行實驗,包括材料的選擇,方法、手段的選擇等,但在學生各自不同的選擇中,明確要注意的問題(除三種液體不同之外,其他條件要盡量相同。)這樣比賽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進行。使學生形成使用對比實驗驗證時,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實驗結束提問:“哪種液體流動得最快?與你最初的猜測一樣嗎?”【在學生匯報實驗情況的同時頭腦中很自然的形成問題的提升:為什么同樣是液體,它們的流動速度卻不同?】這時教師順勢提問:“同學們頭腦中一定對這三種液體又有了新的疑問對嗎?是不是想知道為什么同樣是液體,它們的流動速度卻不同呢?”
【學生們經歷了整個探究過程之后,對液體都會流動,會有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對這個問題能夠自行提出并準確的作出解釋!吭趯W生作出解釋后提問:“你是怎樣知道這三種液體黏度不同的?”
【學生在經歷實驗的過程中,對三種液體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觀察,從而能比較輕松的概括出,液體流動的快慢受黏度的影響的科學概念,并通過觀察能對三種液體的黏度不同作出自己的解釋!
4.液體和固體的比較
教師出示前一節課水和油的維恩圖,提問:“洗潔精具有水和油的共同特點嗎?”在學生發表看法后,出示液體和固體的維恩圖,讓學生展開討論,液體和固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展示兩種物質的區別。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液體和固體的概念。
。ㄈw納研討,拓展運用
教師小結,三種液體誰流的更快一些,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卻經歷了問題、猜測、討論、交流、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等系列過程,可見生活中許多結論都離不開有力證據的證實。同時要求學生思考:1 對于“水是怎樣一種液體”,我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在喝牛奶時,最后總是喝不干凈,這是怎么回事呢?”3“液體會流動,那么會流動的物質都是液體嗎?”
【通過歸納、拓展環節,從而更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并與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是科學同時也為研究空氣的相關內容打下伏筆!
。ㄋ模┌鍟O計
3 誰流得更快一些
比賽方法: 注意問題:
液體黏度越大流動越慢
【板書我采用了圖畫和文字并列的方式呈現,簡單的圖畫展示了比賽的方法,文字提示學生實驗時要注意的問題,這樣圖畫和文字的結合,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實驗時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同時也突出了本課重點,突破了難點!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6
活動目標:
1、復習鞏固對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認識。
2、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魔術師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種圖形卡片各一張,頭飾各一個,不同表情的三種圖形卡通掛飾每人一個,三種圖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圖形媽媽”身上),三種圖形的標志牌各一個,戶外布置好“小商場”,三種不同形狀的實物若干。
活動過程:
。ㄒ唬、以變魔術的游戲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老師打扮成魔術師的樣子對孩子們說:“我是神奇的魔術師,我能變出很多很多的東西,看我變變變”。(邊說邊轉一圈,從袖子里拿出三角形)。
提問:(1)我變出了什么?
。2)三角形有幾條邊?(伸出手點數)
。3)你見過什么東西是三角形形狀的?
2、用同樣方法,從左兜里變出正方形,提問相似問題。
3、用同樣方法,從右兜里變出圓形,提問相似問題。
(二)、進行游戲:圖形娃娃找家
1、以魔術師的身份變出圖形娃娃,送給孩子們。
師:我的本領可大了,還能把你們變成圖形娃娃,看我變變變(從隱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圖形娃娃掛飾,讓幼兒辨認形狀),你喜歡哪一個,就自取一個掛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狀的娃娃?
2、變出“圖形媽媽”
(1)師:圖形娃娃也有自己的媽媽,你們愿意和自己的媽媽一起做游戲嗎?媽媽在哪呢?看我變變變(從屏風后面拉出頭戴三角形頭飾,身上粘有三角形標志的“媽媽”)圖形媽媽:我是三角形娃娃的媽媽,我的孩子們,你們在哪呢?(三角形寶寶跑到媽媽這,大聲地說:我在這里)
。2)用同樣方法變出“正方形媽媽”,引導幼兒找自己的媽媽。
。3)用同樣方法變出“圓形媽媽”,引導幼兒找自己的媽媽。
3、“圖形媽媽”帶幼兒找自己的家,介紹游戲規則。
“圖形媽媽”:今天咱們一起玩一個“圖形娃娃找家”的.游戲,先來看看咱們的家在哪呢?(帶幼兒找和自己形狀相同的標志牌)
介紹規則:孩子們聽音樂跳舞,自己隨意表現,音樂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個寶貝找得又快又準。
4、進行游戲,游戲時可隨意變換標志牌的位置,老師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興趣,隨時結束。
。ㄈ、結束:
師:孩子們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真高興,我還能給你們變出一個“小商場”,看我變變變,商場在哪呢?請娃娃們到外面看一看。(帶幼兒到戶外)
“圖形媽媽”:孩子們,媽媽帶你們到商場買東西,你們每人去商場買一件和自己形狀相同的東西帶回家,看哪個寶寶又聰明又能干。(幼兒自取和自己形狀相同的物品)
活動反思:
利用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整個活動中,都以圍繞“變魔術”來開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7
教材分析:
小鳥有著自己特有的本領。本節活動力圖讓幼兒去發現小鳥會飛翔、會筑巢的共同本領,知道這些都是小鳥區別于其他動物最明顯的特點。同時,在觀察交流中,發現啄木鳥、鸚鵡、貓頭鷹等鳥的特殊本領,并了解鳥的特殊本領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萌發幼兒愛鳥、護鳥的情感。
活動目標:
1.了解鳥的共同本領和個別鳥的特殊本領,知道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2.能說出啄木鳥、鸚鵡等鳥的特殊本領,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3.了解鳥與人類的關系,萌發愛護鳥類、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幼兒搜集有特殊本領的鳥的相關信息。
2.啄木鳥、信鴿、貓頭鷹、鸕鶿、鸚鵡等有特殊本領的鳥的圖片。
3.鳥飛行、筑巢的視頻。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結合收集的圖片,自由談論自己認識的鳥:它長什么樣子?有什么特點?有哪些本領?讓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引起幼兒興趣。
2.播放鳥飛行、筑巢的視頻,了解鳥特有的本領。
(1)組織幼兒討論交流,知道飛翔是鳥類最重要的本領。
討論:鳥都具有什么特點?鳥為什么會飛?飛翔給鳥朋友們帶來什么好處?請幼兒模仿小鳥的樣子飛來飛去,體驗小鳥自由飛翔的快樂。
小結:飛翔是鳥的一大本領。因為鳥有翅膀,身體輕,所以它能避開地面的障礙在空中飛翔。飛翔可以幫助鳥類躲避危險,保護自身的安全,但并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鴕鳥雙翅已退化,不能飛翔;企鵝是退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
(2)幼兒看鳥筑巢的.視頻,了解鳥類筑巢的過程。提問:鳥的家是什么樣的?它們怎樣建造自己的窩?
小結:大多數的鳥都是建筑師,它們能夠自已選擇材料建造出各種各樣的鳥巢,筑巢也是它們的本領之一。筑巢讓鳥類的繁殖更安全,鳥巢還能給鳥類一種歸屬感。
3.觀看啄木鳥、貓頭鷹等鳥的圖片,探索鳥的特殊本領。
(1)請幼兒相互交流自己認識的鳥,它們有怎樣的本領,與同伴分享已有經驗。
(2)游戲“連連看”,豐富鳥的特殊本領。
圖片的左面豎排依次出示啄木鳥、鸚鵡、信鴿、鸕鶿、貓頭鷹的圖片,右面豎排依次出示魚、大樹、信封、人說話、夜晚的圖片,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將左右的圖片進行連線,探索說出這些鳥類的特殊本領。
小結:啄木鳥能為大樹治病,鸚鵡會學舌,信鴿能傳遞消息,鸕鶿能捕魚,貓頭鷹有夜眼。
(3)了解鳥的特殊本領與人類的關系。
討論交流:鳥的特殊本領對人類有哪些幫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鳥朋友?
小結:鳥類為我們消滅了很多的害蟲,是我們的好朋友,讓我們都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鳥類朋友,讓我們的大自然變得更鳥語花香吧!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8
一、教材分析
《水與生命》是人民出河北版社小學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課的內容,是本冊教材中 “水”教學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在引導學生交流對水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安排了“觀察水”、“水與生命”、“榨果汁”等三項活動。目的是將學生各自已有的認識作較為科學的梳理,引導學生知道水是什么樣的,水與生命的關系,激發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水問題的興趣。我選擇的是這個內容的第二課時“水與生命”。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它不僅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在本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看待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為今后進一步認識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等內容打下基礎。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了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
、、 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于水與生命關系的不同看法。
、啤⒛芤庾R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
、、通過設疑、探究、研討、應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水與生命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能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并能養成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
二、教法、學法設計
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重要方法和學習過程,這種過程很大程度上有別于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因此教學中必然要形成師生互動的教與學的活動過程。本課主要采用“討論、談話、交流匯報”等教學方法,并依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扶——放的教學過程,以保證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切實實施。
為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教學目標,教學中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1、 以創設情景開始,激發興趣,呈現新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針對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的特點,本課一開始,我就借助多媒體播放一幅優美的山水景,并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绷⒓次藢W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美的感受。然后讓學生猜猜詩中贊美的是誰?接著提問為什么水使小草變綠,使魚兒歡暢,使地球美麗。當學生暢談感想后,教師歸納:“水是生命之源”。讓學生自然的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強化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
2、 以活動展開,交流反饋,體驗匯報。
科學課從不以鈴聲作為課的始終,課前調查和課后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上節課“觀察水” 這一內容后,我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有關水與生命的調查,要求每人說1—2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討論生命離不開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獲得視覺體驗。學生積極熱烈的討論著,同時畫面中美麗的風景更是讓他們對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世界無比熱愛。最后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蒸騰、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以實驗鋪路,主體參與,探求真知。
為了更直觀的展示動、植物生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證明,并提前準備了“植物喝水”的活動。讓學生觀察并做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觀察,這一環節的設計,向學生提供開放的、主動探究的空間,給他們的活動留有充分的余地,提供條件或創設情境。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的素材,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4、以整合延伸,拓展活動,激情導行。
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匯報并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對水與生命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沒有水,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們各抒己見。討論結束后,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的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課后,要求孩子們用續寫詩句來贊美水,“如果沒有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孩子們心里構筑起對水的美好情感。
學生樂于接受;學生用詩歌自由的交流思想,表達情感,雖然有些詩句不太符合約定的語言格式,那又何妨?只要他們參與了、思考了、表達了,目的就達到了。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精神作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寓教于樂。實現了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它們吸水嗎》是教科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本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中的第4課。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與他們的用途的關系,為后面學習打好基礎。本課主要是通過實驗進行教學的,因此從能力培養來看,屬于“實驗能力”系列。
小學生的學習,最好是以直接經驗的形式掌握。這是因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是以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索,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得出結論。而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對實驗接觸少,動手能力差,故而結合本課及學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比較木片、紙片、金屬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紙的制作過程,并能自己動手實踐,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各十片。(每組一份)
2.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每組一個)
3.餐巾紙、鉛畫紙、放大鏡(每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衛生紙(每組一份)
5.放大的蔡倫相一張。(播放古代造紙錄像)
本 課是實驗課,要上好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發揮主題作用,從而完成任務。
二.說教法
低年級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實驗法”為主。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提高實驗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從學生實際出發,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學法方面從以下幾點指導:
1.繼續學習實驗法。
2.在實驗中學會觀察、描述。
3.能自己動手實踐,造一張紙。
四.說教學程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經常啟發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通過手腦并用建立鮮明、清晰、正確的表象。為遵守科學發展規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聯系實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ㄒ唬┘ぐl興趣、發現問題、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特點,上課我以談話導入,繼而出示四種材料,讓其猜測:誰更容易吸水,在猜測中激發興趣,明確實驗目的,學生便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中去了。
。ǘ⿲嶒炗^察、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部分教學便以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入手,親自操作,進而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并逐步形成理性認識。
為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特點,教材內容,安排了三個實驗,并采用導、扶、放的教學思想。
學生實驗能力差,因此實驗前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實驗時指導學生操作,配合、觀察、比較,實驗后歸納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步:指導學生觀察“誰更容易吸水”,首先讓學生明確方法,再拿出四種材料,滴水觀察,誰吸水快?誰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關?為什么紙更容易吸水?由這質疑,立即進入第二個實驗。
第二步:指導學生觀察紙,了解紙的特性。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后,師巡視,生合作觀察,描述結果,師點撥:讓學生明確紙由纖維構成,既然如此,愿否造一張紙,順理成章進入第三個實驗。
第三步:指導學生造一張紙,明確造紙方法后,小組合作,從而知道材料課循環使用,增強環保意識。
在整個活動中,活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思,動靜結合。學生在學習中質疑,在教師及時引導下解疑,從而形成正確地認識。
(三)應用知識,深化認識。
利用課堂小結、“考一考”等形式,鞏固知識,增強信心,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五.說板書設計。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難點,本課采用了歸納直觀式板書。一目了然地再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是哈爾濱市繼紅小學的科學教師,孫傳剛。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二課《水和食用油的比較》。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設計”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空氣和水》一共有7課,《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誰流得更快一些》《比較水的多少》《我們周圍的空氣》《空氣占據空間嗎》《空氣有重量嗎》。這一單元是以水為主要線索,用感觀和實驗的方法觀察水和空氣,觀察方法引領觀察內容,以比較為手段,以維恩圖為促進概念轉化的方法,形成關于液體、氣體的概念。
2、課程分析
本課讓學生對水和食用油進行有意義的對比研究。學生將從多個側面(如顏色、氣味、粘稠度、密度、表面張力等)認識到水和其他液體的不同之處,同時對它們的相同點進行概括提升,比如液體具有流動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狀。本課在單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們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去觀察,去實驗。為下面研究水和空氣的對比做了很好鋪墊。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周圍一些常見的物體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但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表達能力不強。雖然學生通過學習對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點,但對它們本質的區別認識是模糊的。這些都是要在本節課及今后的教學中予以培養、鍛煉、提高及澄清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2.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和實驗的方法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維恩圖記錄比較的結果,并進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準備】
2只試管,1只裝水,1只裝油。玻璃片,1只空試管,2只滴管(標記上1號,2號),面巾紙,試管架等。
【教學設計】
活動分析:
本課主要進行五個活動。
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觀察比較水和食用油;
二是比較它們的浸潤和液滴形狀;
三是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四是比較水和油的沉浮情況。
五是觀察液體具有的共同點沒有固定的形狀。
其實五個活動既是穿插的開展又是在有序的滲透。因為在比較的過程中,既是在不同中找相同,又是在相同中找不同。
一、導入
師:同學們,看看桌子上老師給同學們準備了什么材料?
預設:試管,水,食用油,滴管,面巾紙,試管架。
師:這節課我們就比較水和食用油,關于水和油,同學們想想有哪些不同?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
1、認識實驗用具。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引出本課的主題。(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3、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
二、主要活動
活動一、利用感官觀察比較水和食用油
1.確定方法:比較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預設1:看,聽,摸,聞,嘗。
預設2:教師追問:嘗的方法合適嗎?為什么?
策略2:嘗是不衛生的,不安全的。不合適。
2.確定記錄的方式:維恩圖。
3.觀察活動。
教師引導:
方法引領觀察的內容。教師巡視與學生們交流觀察方法具體如何實施和所能觀察到的內容。
4.小組匯報。
預設1:顏色和透明度混淆是一回事。
策略1:教師出示同一種顏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的物體來糾正學生們的認知。
預設2:水沒有聞到味道,油聞到味道了。
策略2:聞的方法知道的是氣味,味道是通過嘗的方法知道的。
本環節達到目的:使學生們通過感官觀察能夠比較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并且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注重觀察方法的科學性。并能夠通過比較的方法把維恩圖進行完善。學會了在不同當找相同的方法。
活動二、觀察浸潤現象、比較液滴形狀。
1.引入:同學們,在剛才搖晃試管聽聲音的時候,有人把水和油灑出來了嗎?拿面巾紙擦擦看到了什么現象?
預設:進到紙里面去了。
目的:學生們很難直接說觀察浸潤的現象,通過前面活動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自己看到的就是浸潤現象。而且可以起到過度的作用,過度既不死板又可以激發學生們主動探究的盡頭。
2.液滴的比較觀察。
再次過度:有水和油進不去的材料嗎?引出玻璃片。
教師講解實驗要求:
把玻璃片放在桌面上,拿1號滴管取一滴水,2號滴管取一滴油分別滴在玻璃片上,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水滴和油滴,不要把水和油滴到一起。
教師應考慮引導學生如何使用滴管,如何取水滴和油滴,如何觀察形狀,從哪個角度觀察等方面的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們規范的實驗的能力和如何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3.匯報并畫出水滴,油滴的形狀。
預設1:水滴比油滴高,水滴圓形,油滴發癟。
活動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的方法。
1.怎么比較水和油的重量呢?
預設1:學生說不出比較水和油的輕重方面。
策略1:教師可以引出生活中吃飯時喝湯的時候發現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的實際例子。
預設2:學生說出用秤去稱量重量。
策略2:現在沒有稱量的工具。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引出混在一起?凑l在上面誰在下面。
2.把水和油倒入空試管進行實驗觀察。
3.匯報現象并進行分析。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培養學生動手的實驗操作技能的能力,使學生能夠仔細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并能夠自己嘗試解釋現象。
活動四、觀察同一物體在水和油中的沉浮情況。
教師演示,并請學生們匯報現象并做以分析。
目的:使學生們感知到水和油都是浮力,但不求全班說出浮力的這個詞。能夠感知沉浮情況就可以。
活動五、觀察它們作為液體的共同特點。
1.教師出示不同形狀的容器裝水和食用油。
2.教師把水和油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中,請學生觀察現象找相同之處。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學生可以觀察到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狀,它們的形狀會隨容器的形狀改變而改變。水和油都可以流動?偨Y水和油相同點。
三、小結以及拓展。
學生總結:請學生們觀察維恩圖來總結水和油的相同和不同。
教師拓展:通過今天學習的比較水和油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比較其他的液體。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1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尋訪小動物》。這一課教學以尋訪為話題,鼓勵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指導學生在動腦筋、想辦法的基礎上嘗試調查和觀察,獲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環境中的小動物的信息。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為剛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孩子們展開了四段不同但有聯系的科學學習旅程。其中“植物”和“動物”單元帶領學生走進科學之門,遨游在生命世界之中,通過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逐步建立生命體的概念。《尋訪小動物》在“植物”單元之后為學生觀察小動物開啟了探索之門,是建立單元核心概念的基礎,在過程與方法上承上啟下,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時機。因此,本課在單元學習中舉足輕重。通過對生命世界的探索,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步入后面兩個單元構成的物質世界的學習,相信他們的科學素養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這一意義來講,《尋訪小動物》一課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僅次于《我看到了什么》。學情分析:為期一個月的“植物”單元學習,使學生對科學觀察的過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的學校與動物園原址僅有一墻之隔,周邊有著不錯的自然環境,校園里生長著高大的銀中楊、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見的小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自然常與一些小動物打交道。他們常常能聽到小鳥的鳴叫,見到過大樹上的螞蟻和蜘蛛、草叢中的蝗蟲和蚯蚓、飛舞的蝴蝶和蜻蜓,還有一不留神撞個滿懷的瓢蟲。對這些小動物,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之情,會情不自禁地被小動物的活動所吸引。對小動物有意無意的觀察和從書本電視上獲得的有關信息,構成了他們對小動物零散的、不成結構的認識。那么,我們科學課的教學,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毫無疑問,鼓勵他們去觀察和研究,給他們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盡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盡可能地啟發、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尋找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活動過程及設計意圖說明:
一、談話導入:我們已經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同學們在校園及附近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小東西? (設計意圖:學生們在觀察大樹及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于動物的一些問題已經在學生的心里形成。此處的談話有助于學生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周圍小動物的經驗和認識。)想對它們做進一步的了解嗎?看來我們需要搞一次觀察了解小動物的活動,給活動起一個名字吧。(給活動起名字隱含了對活動的性質和目的的思考)
二、活動前的準備:做足準備是一次好的觀察活動的前提和保障。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板塊的討論。首先通過討論明確尋訪調查的對象!靶@里可能會觀察到哪些小動物?猜猜會有多少種?”在做預測的同時也暗示了活動中需要進行記錄和統計。學生充分預測之后,教師出示一張剪貼拼接的`掛圖,盡可能展現學生說到的小動物,激發興趣的同時暗示了“小動物”的大致界限,也有利于學生感受動物的多樣性。然后對尋訪調查的范圍進行了討論!澳馨阉鼈兌颊业絾?如果是在校園里,應該留意哪些地方?校園以外的附近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尋訪調查活動的范圍不僅限于校園內,還包括學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體相當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教學到了這里,學生已經躍躍欲試了,可是活動之前應該計劃一下吧?活動計劃制定的詳細合理常常決定了活動能否有效進行。
于是進入第三個板塊的討論:分組討論尋訪活動的任務設置和活動計劃,包含尋訪活動的時間、地點的安排和小組內部的分工、調查記錄的設計、活動中想要觀察了解的內容等。計劃中時間、地點的安排是指如果課堂上尋訪調查時間不充分,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活動延伸到課后。最后一個板塊的討論是本課學習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盡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盡可能地啟發、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霸趯ぴL調查活動中會不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呢?”讓學生集中提出來,“這么多問題,誰有解決的好辦法?”學生可以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答疑,在答疑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意見的爭論。在這一輪討論中,提出和解決的問題能夠涉及到觀察和調查的方法,同時也一定會涉及到自身安全、對待小動物的態度、對環境的影響等問題。因此有關活動的注意事項完全可以在此一并解決。在這期間,教師要做的一是控制好討論節奏,組織和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討論,二是注意提取有價值的意見記錄在黑板上。待學生充分討論之后,老師可以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提出漏掉的問題,請學生提出解決的方法。到了這個時候,課堂上是否有剩余的時間去進行尋訪活動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準備已經做足,相信在課間或課后,校園內外一定少不了三年級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身影。這正是《尋訪小動物》一課所希望達到和能夠達到的目的。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2
活動目標:
1.探索色彩混合發生的變化,初步感知三原色變色規律。
2.嘗試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喜歡科學小實驗,享受實驗成功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探索三原色相互混合后發生的變化規律。
難點:記錄并能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記錄表(大和小),紅色、黃色、藍色橡皮泥若干,油畫棒人手一盒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談話導入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回憶故事前半部分。
老師:"前幾天,我們一起欣賞了故事《紅黃藍,做朋友》,猜猜看,當紅色撞上黃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么呢?"當黃色撞上藍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么呢?
當紅色撞上藍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么呢?
二、探索紅黃藍三原色變色規律。
1.幼兒自主操作探究。
老師:"到底會變成什么呢?試一試才知道。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紅黃藍三色橡皮泥,現在小朋友就根據記錄表的要求分別去試一試,注意,每做一次實驗就用同色蠟筆做一次記錄。"幼兒操作探究時,提醒幼兒探索兩種顏色變變變時要使勁揉捏,這樣變出的新顏色才比較明顯、均勻。
2.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做好的記錄表送到前面的展板上。
老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誰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發現?"請幼兒到前面講解自己的記錄表,分享實驗探究過程。教師根據幼兒的操作結果進行點評驗證。
如:老師剛剛看了一下,大部分小朋友都認為紅色撞上黃色變成橙色,也有小朋友認為紅色撞上黃色變成一半紅一半黃,這是為什么呢?
請一幼兒到前面操作驗證,尋找原因:撞的力氣太小了。
小結:紅色撞上黃色變成了橙色,黃色撞上藍色變出了綠色,紅色撞上藍色變成了紫色。那紅色、黃色、藍色撞在一起會變成什么呢?
3.拓展實驗:紅+黃+藍三、拓展延伸:顏色變變變顏色變化帶給我們很多的快樂,在我們的科學角里還有許多好看又好玩的顏色,小朋友可以去一玩,變一變。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3
《水和空氣》這一單元,共7課內容,前4課涉及“水”內容,后3課涉及“空氣”的內容。本單元注重的是如何通過多次的比較,使學生形成對于水和空氣的性質的一種認識,注重概念形成的過程化,注重形成概念的方法,要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課完成的。關于“水”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逐步認識液體的典型代表物質——“水”的一些基本性質,同時,為和氣體的典型代表物質——“空氣”進行比較學習做好準備。
《比較水的多少》這一課是希望學生能從關注“水沒有固定形狀”這一概念目標向“水有一定體積”這個概念目標過渡。讓學生通過解決“比較水的多少”這一實際問題,引發“表述水的多少”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本課有四個探究活動,分別是“比較水的多少”“比較水多多少”“認識和使用量筒”“估算液體體積”。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比較水的多少,多多少的過程中,重現量筒的發明過程,并在測量工具的產生過程中發現“水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的這個不同于固體和氣體的特征,同時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導學生測量比較。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應該說教材的編排已經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同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更有利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習科學。
【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不久,對科學探究充滿興趣,樂于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雖然對水的一些基本性質,以及液體的概念是模糊的,但是對水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尤其是通過前三節課的學習,形成了關于液體的一些概念,并且能通過合作解決一些問題。
【說設計理念】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在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建構基礎性的科學概念、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兒童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比較水的多少為主線,以探究活動為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多多少,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重現量筒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水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的這個不同于固體和氣體的特征,明確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更從中培養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量筒是一種標準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教學難點:
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說教學方法】
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采用了直觀教學、情境教學、啟發教學、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對話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
【說教學準備】
本課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這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功夫。
教師準備材料:多媒體;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分別裝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分別裝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一次性紙杯等。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我們先來看一段,(《西游記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學們看到,豬八戒實在是太熱了,現在他叫喊著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裝水最多的一瓶,但卻挑不出來,大家能幫他猜出來嗎?
。ㄔO計意圖:通過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導入,以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了三個瓶子,里面裝的水和老師講臺上的都一樣,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猜測一下,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板書課題)
。ㄔO計意圖:通過猜一猜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思考,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對水的多少做一個感性的比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比較水的多少,體驗探究過程
過渡:同意*號瓶中水多的人明顯占優勢,那我們就認定*號瓶中的水最多,這樣可以嗎?
1、怎樣才能比較出水的多少呢?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ㄔO計意圖:對學生的猜測正確與否,不做出評價,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啟動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合作研究比較的方法,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得以有效的進行。)
2、學生匯報想出的`辦法,引導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最科學?
師根據匯報板書。
預設:分別倒入同一個瓶子比高低、互換瓶、倒入一個杯里比杯數、比重量、瓶子底部孔比水流凈的時間、用刻度杯等。 (板書)
。ㄔO計意圖:在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對方法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簡便、科學、有效,同時有利于學生在下面的探究活動中選取比較好的實驗方法,達到實驗效果。)
3、小組確定實驗方法、實驗材料,明確分工后實際操作,交流結果。
提醒:從每個瓶子里倒出的水,在比完后要倒回原來的瓶子,不能讓水灑出來。注意把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
預設: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如果此時有學生提出用畫刻度的方法可以更精確的比較,并可以使比較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直接引領學生進入比較水多多少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開始自制刻度線測量。 (板書結果)
。ㄔO計意圖:培養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收集事實、分析事實的存在來驗證假設猜測的正確與否,完成對水的多少的初步比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比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發明過程
過渡:同學們找到了裝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兩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們能說出來嗎?
1、2號瓶中的水比其它2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這時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要引導。
2、學生匯報想出的辦法,引導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最科學?
預設:(所有方法最終指向用有刻度的杯子量。)
A、 用小杯子量。追問:“用小一點的杯子一杯一杯去量,多出來裝配怎么辦?再用更小的杯子嗎?又多出來半杯怎么辦?
B、 做一個記號。如果要比較更多瓶水的多少呢,每一次都做一個記號嗎?有辦法讓這個杯子能比較多杯水的多少嗎?
C、 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如果沒有帶刻度的杯子怎么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描述水多多少,最終找出科學的方法,此環節注意了和第一個活動方法的聯貫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能力強的學生自主發現比較水多多少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測量,能力稍差的學生學習到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使所有學生體驗到遇到問題不斷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畫刻度線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并討論問題。
預設:最終指向比較時必須統一刻度。
A、 測量結果大部分相同。追問:為什么我們的測量結果一樣?
B、 測量結果不同。追問: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使結果統一?(統一刻度)
。ㄔO計意圖:這是本課的重點活動,在學生經歷量筒的發明過程中,自然地引導學生理解發明有刻度的量器的意義,同時對量筒的單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初步的認識。開始意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用標準單位測量才可以讓信息交流成為可能。設計本次探究活動,還可讓學生認識到“水的多少”是立體的,希望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向科學概念“水的體積”轉化,希望學生從關注“水的形狀特征”開始向關注“水的體積”這一新特征轉化,為量筒和毫升的引入做準備。)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ㄒ唬⒄J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出示量筒,學生觀察,匯報發現。
。úAё龅,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認識毫升:誰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ê辽且后w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
數一數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
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體出示正確讀數方法)
。ǘ、使用量筒
請學生到講臺前用量筒測量講臺上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 (板書)
。ㄔO計意圖: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指導學生規范地使用量筒;提出毫升概念,引導學生測量比較,認識水體積多少的不同,更使學生明確“水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同時理解測量需標準工具,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五、總結拓展,課后延伸
1、小組測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并交流結果。
2、估算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
。ǔ鍪踞u油、礦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裝多少毫升)
。ㄔO計意圖:繼續關注“水的體積”,練習使用量筒和毫升,能初步估算常見液體的體積。)
3、課后調查:不關緊的水龍頭1分鐘滴幾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4、算一算:照這樣計算,不關水龍頭1天,1個月會浪費多少水?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課外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同時教育學生節約用水。)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是新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最后一節知識點。原教材開篇即講水的各種形態的變化過程以及變化條件。這對于才接觸科學不久的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特別是,這些知識點對于一些初中生都不一定能夠搞清楚。所以,我選擇性地刪除這部分內容,其原則是專家說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且,課本P57頁還出現知識性的錯誤,霜的形成不是水蒸氣在物體上的凝固,而是凝華,所以,對于學生來講,要搞清楚這些名詞(哪怕初步的理解),肯定很難。標題“水的三態變化”,我想就應該體現水的三態以及三態是如何變化的,最后切入水的三態循環以及水在自然界的循環是較為恰當的。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就稍微降低難度,定位在“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各種形態;了解水的三態循環;動手實驗,掌握水的三態變化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水在自然界有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即水在自然界同時以液態、固態和氣態存在。水在自然界不斷經歷著三種狀態的循環變化,促進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是溫度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回憶或觀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討論它們之間變化的原因和條件。尋求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化的證據,嘗試自主設計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化的觀察實驗活動。分析水的各種狀態之間變化的過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態變化規律。思考有關自然界水的相關問題,并嘗試用“水的三態循環”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觀測數據(證據)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初步建立物質不滅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水的三態轉變過程。教學難點是水的三態轉化以及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堂實驗課,跟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注意事項是最基本的環節。所以,我強調了用酒精燈對燒杯加熱的注意事項。另外,由學生討論怎么做實驗,再由老師進行指導,體現了實驗的探究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采取實驗、講授、討論法、研究性學習等。
新課程倡導的是教學理念、學習理念的轉變。所以,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尤為重要。通過探究、合作、討論、參與、親歷體驗等方式,讓學生體驗到互助、合作、探究的快樂,體驗到科學實驗能夠解決科學問題或提供更加有力的實驗證據。通過實驗活動,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培養能力,學會學習。
五、說教學程序。
本課由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存在形式引入題目,然后切入水的三態究竟是怎樣變化的,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感知水的三態變化過程。再通過視頻的`觀看,進一步感知水的三態轉化,加深印象。最后梳理水的三態是怎樣變化的,并回歸到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進行拓展。這樣設計,首先直接切入我的課題中心“水的三態變化”,接著引入究竟如何變化便順理成章,利用三年級上期學過的水的初步知識,梳理水的三態是如何轉化的,最后回到水循環,同時把水在自然界存在形式的成因這一難題舍去,較好地體現了靈活運用教材的思想。教學中,讓學生合作,并參與實驗,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一個清楚的知識呈現等,都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學習的態度,以及解決教學設計上的重難點。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5
一、說教材
本課是青島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是學生對小車在平面上運動展開的具體探究活動。教學中以學生喜愛的小車為話題,按照“激發興趣——假設分析——實驗驗證——歸納概括――拓展提升”的認知程序,對小車的運動過程產生問題:“怎樣使小車運動起來?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快慢有什么關系?”圍繞這些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在假設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說教法
小車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許多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早就玩過小車。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提問“你們有什么辦法讓小車運動嗎?”拉開活動的序幕,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與興趣,從而引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明確探究的目標。針對實驗現象,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多種猜測,可能有的假設是正確的,有的假設是錯誤的,尊重學生的猜測。引導學生分組探究任務,這樣既保證了每組都有自己的實驗設計,而且每個假設都有小組來進行探究。通過交流、討論等環節,讓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探究與拉力的大小有關時,只能改變拉力的大小,而不能改變其它任何因素,研究其它因素與小車運動快慢的問題時,依此類推。此時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設計科學的實驗。本實驗的難點有:確定起點和終點(即一定的路程)、控制變量、重復驗證、分工合作,將科學探究的權利交給學生,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實驗中形成科學的實驗能力。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并讓自己成為組內的一員,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實驗。在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之后,讓學生交流匯報是不可少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代表所在小組進行匯報。在交流中就自己小組的研究過程、結論等進行相關的闡述,提高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概括和表達的能力,并讓學生學會尊重實驗中的有關數據。
三、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和學生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利用器材做拉力大小與影響小車快慢的探究實驗;
2、引導學生認識到合作探究的意義,會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據,并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3、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
教學重點: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
教學難點:根據假設設計實驗。
教具準備:分組實驗記錄單、小車、繩子、墊圈若干、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教學安排為:
。ㄒ唬┱勗拰,激發興趣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玩過哪些小車?怎樣玩的?有哪些發現?
2、動手玩一玩準備的小車,想辦法讓小車運動。
。ǘ┨骄窟\動與力的關系
。ㄈ⿲嶒炋骄坷Υ笮∨c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
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各自的實驗記錄單,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并進行指導。
。ㄋ模┳杂苫顒
設計搭不同坡度的實驗讓小車跑的又快又遠,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ㄎ澹┱n堂總結拓展延伸
整堂課的設計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從“我學會”變成“我會學”。
《小車的運動》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積極尋找證據,解釋假設;能利用器材作控制變量的探究實驗;
2、引導學生認識到合作探究的意義,會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據,并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3、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
二、教學重點: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
三、教學難點:
根據假設設計實驗。
四、教學前教具準備:
分組實驗記錄單、小車、繩子、墊圈若干、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ㄒ唬┘ぞ硨
1、(出示小車)小車在桌子上的狀態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學生回答。
2、你有什么辦法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嗎?
學生回答各種辦法。
3、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課題:小車的運動
。ǘ┨骄窟\動與力的關系
1、學生在講臺上分別展示各種使小車運動起來的`辦法。
2、板書:推、拉、吹、扇、搭斜面。
3、思考:為什么用這些辦法可以使小車運動起來呢?
4、根據學生回答總結并板書:推或拉能產生力,推力和拉力都會使物體運動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ㄈ⿲嶒炋骄坷Υ笮∨c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
1、學生猜測提出假設。
2、教師講解實驗需要的材料,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3、小組合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小車的運動快慢與力的大小有關,推力或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就越快,推力或拉力越小,小車運動就越慢。
(四)自由活動
1、設計搭不同坡度的實驗讓小車跑的又快又遠。
2、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3、學生回顧生活中的開門、關門、開燈、拉車、推車等現象。
。ㄎ澹┱n堂總結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2、教師評價。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6
一、 教材作用及地位
《物質的變化》選自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科學》第五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物質運動與變化的主要內容。教材從物質是在不斷的運動的出以,主要闡述了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及規律。整個結構安排嚴謹,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符合初中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和構建主義教育論的認知規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領悟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掌握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并將這些方法應用到實際。此外,本節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是對以前學過的簡單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深化和拓展,啟下是為以后學習酸堿中和反就等一些復雜的化學變化作好鋪墊,同是也為深入學習高中、大學中的完整、系統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教學目標不是一維線性的,而是多維的,這點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 認知目標
2、 技能目標
用語言描述實驗現象,解釋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強化學生的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圖文材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學生的自主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用科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 情感目標
通過科學史的教育,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好學的精神
體驗科學實驗在科學發展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探究的思想及對科學的熱愛
通過對……的學習,樹立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培養學后的探究精神和小組合作意識,樹立科學就在生邊的科學態度
三、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本節課主要通過物質變化去討論自然界的變化,重點是要學生掌握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由于初中生還缺乏一定的理性認識,對于通過硫酸銅晶體變化尋找物質變化證據,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是分析硫酸銅晶體的各種變化。
四、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過一些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已經具有物質變化這種思想,但由于抽象思維不夠,感性認識占方導地位,學生很難自已去總結物質變化是有規律,此時教師要在課堂上加以點撥,使學生樹立這各思想。而且此期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思路較開闊,空易在課堂上提一些有意義或無意義問題,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這點,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五、 教法及學法的選擇
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而教學方法又與教學內容的特點相結合,該用啟發則用啟發,該用探究則用探究。而且現代課堂教學要實現四個轉變,由知識中心-教學方法轉變,教師中心-學生中心,讀科學-探知科學,獨學-協作學習轉變。本節課中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及規律可讓學生自主討論,教師進行啟發,所以本節課采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層層設疑,指導學生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分析,化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直觀,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穿插生動的圖片和動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取的良好的教學效果。說學法指導。根據教法的設計,我們采取相適應的學法,主要安排學生的閱讀技能的訓練,討論交流訓練,和科學探究的訓練,以及人的協調觀念的樹立和美好情感態度的養成等方面。從而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
六、 教學程序
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讓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ㄒ唬撛O情景,引入新課
展示:小樹長成大樹、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火柴燃燒的多媒體動畫。
問:從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學生討論
總結答案,引出物質的變化這個概念。
問:如果萬物是靜止的',那世界會是怎樣?
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多媒體動畫能引起同學的興趣,且通過“如果萬物是靜止的,那世界會是怎樣?”這一逆向問題,不但可以加深同學對物質變化的影響,還可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
。ǘ⒁龑l,提煉知識
展示:一組物理變化和一組化學變化的圖片
問:這兩種變化有什么區別?
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讓學生明白化學變化是因為分中的原子發生了重新組合。
問:圖片這些物質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圖片,會回答說,這些物質分別發生了顏色變化、形態變化、形狀變化、產生了氣體、產生了沉淀等,從而得出物質變化的現象及證據。
設計意圖:這種通過多媒體途徑和學生的自主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和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展開思考,以利于他們獲取正確的知識,從而落實本節課的重點。
。ㄈ邮謪⑴c,強化思維
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硫酸銅晶體、酒精燈、試管等實驗設備。
學生動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并記錄相關的現象。
教師在此時要強調安全操作,并對錯誤的操作給予指正。
完成實驗后,學生思考討論,硫酸銅晶體具有哪些性質?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參與,可引起他們的興趣,加深對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的掌握,從而突破難點。
。ㄋ模、反饋鞏固,知識遷移
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舉例,身邊哪些發生了物質變化及其證據。
教師補充,光合作用產生氣體、電燈發光發熱等一些生命變化和能量變化。
問:怎樣檢驗Pro?
經過討論,學生完成課本中蛋清與硫酸銅反應的實驗,并觀察現象,從而讓學生明白,利用物質變化產生的現象可以鑒定出一種物質。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計過程,通過這樣逐步深入的四個環節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最后,讓學生通過板書,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目標安排作業。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7
一、教學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有趣的磁鐵游戲》。這節課是大象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對磁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玩磁鐵、找發現這兩個探究活動,總結出磁鐵的基本性質。進一步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將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有機結合。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夠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磁鐵的基本性質,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目標:樂于探究和發現周圍事物中的奧秘,意識到科學技術和社會是有機結合的,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磁鐵的性質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會用自己的話描述探究過程。
四、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總結歸納等。
五、學習方法:
動手實驗、合作交流。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各樣的磁鐵、小鐵釘、大頭針、小木塊、鋁片、硬幣、泡沫塑料、木架臺等。
七、教學過程:
本課的設計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ㄒ唬┘と、認識磁鐵
。ǘ⿲嶒烌炞C、研究磁鐵
。ㄈ┥钔卣、應用磁鐵
(四)總結評價、內化提升
下面我來說一下每個環節的具體設計。
(一)激趣導入、認識磁鐵
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給課堂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為此,我這樣設計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我們來做一個“釣魚比賽”的小游戲,好嗎?這樣的比賽游戲不僅能極大調動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還通過討論“小魚為什么會被釣上來?”這個問題自然地引出“磁鐵”。這節課我們就來玩一玩磁鐵。板書課題:有趣的磁鐵游戲。
。ǘ⿲嶒烌炞C,探究磁鐵
本環節我準備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認識磁鐵
在認識磁鐵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觀察每個小組桌子上的各種各樣的磁鐵。再在小組內交流,通過這個觀察活動,學生很容易得出:磁鐵的形狀不同,顏色不同,每一塊磁鐵上面都有S、 N兩個字母。然后我引導學生給不同形狀的磁鐵起個名字,認識常見的蹄形磁鐵、柱形磁鐵、條形磁鐵。最后給學生介紹磁鐵的兩個磁極:S極、N極。
第二步:探究性質
1、玩一玩磁鐵,看有什么新發現。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毫不吝嗇地讓學生盡情地“玩”,用時15分鐘左右。我想在這樣寬松開放的時空中,每組學生至少能充分地參與到一個探究磁鐵特性的活動中,找到磁鐵的一兩個特性。
2、思一思:梳理自己的探究與收獲。
活動結束后,我設計這樣一個“思一思”的環節,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組織整理自己的探究與收獲,再進行匯報,既可提高匯報研討的質量,又可培養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讓課堂經歷了一個從動到靜的過程,體現了課堂學習的節奏。
3、說一說,梳理自己的實驗發現。
我是這樣設計的:哪個小組最想說一說你們是怎樣玩的?有什么重大發現?學生可能會匯報以下幾種游戲及從中的發現:
。1)“給磁鐵找朋友”游戲,發現磁鐵可以吸哪些物體,不能吸哪些物體。
(2)“接鏈游戲”、兩極對中間”游戲:用磁鐵的兩端與中間分別吸圖釘或大頭針,發現兩端吸的數量多,中間吸的數量少。從而知道磁鐵的兩端磁性強,中間磁性弱。
。3)“磁鐵碰磁鐵”游戲。用一塊磁鐵的兩端分別去靠近另一塊磁鐵的兩端,發現不同的磁鐵的兩端有時會相互吸引,有時又會相互排斥。
。4)“懸吊磁鐵”游戲。把一塊磁鐵水平懸掛起來,用手轉一轉,等到它靜止下來,發現它的方向總是指向南北。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出磁鐵的基本性質:磁鐵能吸鐵,隔著物體也能吸鐵,兩極磁性最強,同極相互排斥,異極相互吸引,可以指南北。
4、評一評:肯定學生的探究發現。
我會用贊賞的語言評價學生:同學們,剛才你們在玩的時候發現了磁鐵的這么多秘密,實際上這些都是磁鐵的一些性質,很多科學家費盡周折才研究出來,可我們一節課就發現了它們,而且都是重大發現,太了不起了。
通過熱情洋溢的評價,激勵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ㄈ⑸钔卣、應用磁鐵
學科學是為了用科學。在總結出磁鐵的特性以后,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哪些地方運用了磁鐵的`哪些特性。你會解決這些問題嗎?(課件出示)
1、星期天,小明的媽媽到河邊去洗衣服,不小心把家里的鑰匙掉到河里去了,你能幫他想個辦法,不用下水就能把鑰匙要上來嗎?
2、討論:這里有一杯水,杯底掉進兩個大頭針,誰能想個辦法不接觸水把它取出來?
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系,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此基礎上,我介紹司南,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ㄋ模、總結評價,內化提升
“同學們,歡樂的課堂總是過得很快,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對于磁鐵,你還有什么疑問?你覺得自己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怎樣?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在同學們意猶未盡的總結評價中,愉快地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
八、板書設計:
為了更清晰地體現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我采用了圖文并茂的形式板書。這樣的板書使學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有趣的磁鐵游戲
蹄形磁鐵 條形磁鐵
同極相互排斥 異極相互吸引 指南北
九、設計思路: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為此,我充分利用身邊的科學現象這個源頭活水,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融入探究活動中。體驗到自己也能成為一個發現者的自豪感。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使其感受到科學探究是無窮盡的。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 18
一、教材分析
《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的第六課,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觀察了解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周期。本課以學生認識動物的生命周期為主線,在前五課認識了蠶的生命周期的基礎上,建立動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運用這個模型去認識各種動物的生命周期現象。是對本單元學習知識的一個總結與延伸。
二、學情分析
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對常見動、植物的基本構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進行了觀察,有了一些了解,已經掌握了觀察、交流、討論這些科學課學習的基本技能,同時一部分學生也初步具備了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這些學習技能將有助于學生開展本課的學習活動。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動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2、不同動物在生長過程中的形態變化、系列方式各不相同,壽命的長短也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
1、查閱和交流資料,了解更多動物的生命過程。
2、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現的規律,提高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能力。
3、用循環圖和流程圖表示動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還是胎生、變態還是不變態給動物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動物的生長發育都有自己的規律。
2、培養研究生命奧秘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觀察了解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
五、教學難點
不同的生命周期
六、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學生課前悼念的一些有關動物生長發育過程的圖片和資料。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動物生長發育過程的圖片、資料和課件。
七、主要活動設計特色與分析
。ㄒ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動物生命周期中經歷的各個階段的概念,貫穿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同時又是本課教學要達成的重要目標,只有明確了這個概念才能順利的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所以在課的開始階段,我提出了問題,回顧舊知識、承啟新知識。從蠶的生命周期很自然地過渡到,除了蠶以外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上。既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觀察了解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
。1)利用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幫其課上解決初步問題
三年級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已經逐步形成,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預習并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圖片對本課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疑問。在課上讓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利用學生收集的各種資料和圖片幫助學生初步解決疑問,了解各種動物不同階段的生命形態,建立生命周期流程圖的概念。
(2)仔細觀察,互動交流,積極表達
在這部分的學習活動中老師始終站在參與者的角度,使學生自身成為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在小組活動環節,我讓每組選擇兩種動物,讓學生利用自己搜集的文字材料、圖片、教科書等資源按照活動要求展開小組活動。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去思考、去自由表達屬于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用生命周期循環圖和生命周期流程圖去描述它們的生命周期。在這個教學環節里,各組分別匯報六種動物生命周期循環圖和生命周期流程圖,其他組做補充匯報,然后由學生將生命周期流程圖粘貼在班級大表上,將生命周期循環圖粘貼在展板上,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感。
第二部分:不同動物的'生命周期
歸納信息,對比分析,形成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表內信息和展板上的循環圖進行對比分析,比較不同動物的生命周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之處學生借助上節課的學習經驗較容易找出,對于不同之處較難總結和理解。為了加強現實生活與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老師引導學生對展板上的循環圖進行重新排列,讓學生在排列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理解變態、不變態與卵生、胎生概念。經過這樣的處理后,學生對于胎生和卵生比較容易認識和理解,而對變態與不變態的區分仍有難度。針對這個問題我用圖片將蟾蜍的生長期發育過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更好的建立起變態的概念。學生建立胎生和卵生;變態和不變態的科學概念后,用這兩個標準給熟悉的動物分類,完成記錄單。
。ㄈ┩卣寡由欤褐R升華、激發興趣、持續學習
區分不同后教師再次引領學生回顧這些動物生命周期中相同的特點,即:這些動物的一生大都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而后將這個問題遷移到我們自己的身上來,讓學生思考:我們是否具有和其他動物一樣生命周期。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27
小學科學說課稿09-20
小學科學優秀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磁鐵說課稿11-07
小學三年級科學說課稿10-27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說課稿04-24
小學三年級科學《水與生命》說課稿10-10
【精】小學科學說課稿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