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6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頭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并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本事培養方面,屬于"實驗本事"和"歸納本事"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資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經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我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必須的操作本事,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經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明白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必須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學生設計比較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必須困難,需要教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明白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比較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本事。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比較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團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資料。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經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經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經過自我設計的比較實驗進行驗證,最終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資料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樣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所以,那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教師能夠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齊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教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所以空氣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氣。
這節課教師將和大家一齊,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趣味的現象,下頭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此刻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我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包含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那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于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能夠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構成。那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明白,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么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赡苁撬魵庥龅嚼涞奈矬w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教師給你供給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能夠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比較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一樣?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明白,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一樣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僅有一個條件不一樣,那么這個不一樣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一樣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構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凝結)我們能夠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比較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比較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比較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比較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必須的邏輯思維本事,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發生。所以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于比較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比較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教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包含趣味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咀寣W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結
凝結:水蒸氣--受冷-→水
五年級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構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資料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2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
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
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
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ǘ┨岢鰡栴},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ǹ赡苁呛舫龅模幔庵泻兴魵猓魵庥龅界R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居捎趯氕h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ㄋ模炞C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么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赡苁撬魵庥龅嚼涞奈矬w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么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凝結)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ㄎ澹┑贸鼋Y論
對于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钪械哪Y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ㄆ撸┩卣箲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結
凝結:水蒸氣--受冷-→水
五年級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
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中的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分為"了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學生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為這兩種現象對學生有吸引力;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及了學生在本單元要建立起的有關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著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學生們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是學生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及"在陽光下"兩個單元以后認識發展的必然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通過中年級的科學課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態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擬實驗,類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對月食部分的光學傳播原理進行了淡化處理,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沒有強調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過程,而是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和類比推理,自己總結月食產生的原因。這種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也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根據日食現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間想象力)。
3、通過認識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日食的成因。
2、難點:根據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激發興趣,適時誘導!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擬實驗(日食的成因),小組合作,類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日食、月食視頻、動畫,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
2、學生準備:電燈泡、小皮球。
七、教學過程
。ㄒ唬┙虒W引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太陽發生過圓缺現象嗎?
2、學生質疑、分析、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多數知道這種現象是日食現象。(此時教師適時加以追問:關于日食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分別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如:日食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會有日食現象……)揭示課題。
。ǘ⿲W習新課
1、認識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關于日食的錄像。
。2)談話:根據剛才的錄像,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組的小伙伴一起說一說。
。3)學生分組活動,討論日食的形成,并匯報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對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此,我及時給予肯定)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發生日食現象是太陽本身在一段時間內變黑了,還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你認為哪種可能性大?(學生通過討論認為最有可能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
。5)我又接著提出:如果是某種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可能是哪個天體?我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來討論以下幾個問題:(顯示討論的問題)
、偬柋徽趽醯牟糠诌吘壥鞘裁礃拥?(弧形的)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什么樣的?(圓的)
②在日食過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有多大?(與太陽一般大。┠膫天體可能是這樣的?(月球)
、厶柋徽趽醯牟糠謴哪倪呴_始,向哪邊移動?(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這說明什么?(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哪個天體是這樣運動的?(月球)
。6)那么,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為可能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月球)
。7)這時我提出:為了證實你們的想法對不對,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8)學生利用實驗用具,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推斷的正誤,并匯報結果。
①利用電燈泡當作太陽,皮球當作月球,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
、谧屢彝瑢W拿著"月球"圍繞著"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讓甲同學再看"太陽",還能看見"太陽"嗎?
③當"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是否重新看見了"太陽"?
。9)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動畫。
。10)根據以上研究,參考日食形成的動畫,用自己的話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
2、認識月食的成因
。1)問:既然有日食現象,會不會有月食現象呢?(演示月食過程圖)請你說一說你對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圖
。3)討論: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呢?你能根據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嗎?
。4)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結果。
。5)演示月食的錄像
。6)能過討論,看了錄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月食形成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
。ㄈ╈柟虘
1、教師講解:日食和月食現象,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研究,我國遠在三千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日食的記錄。
以前,由于人們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對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種猜測,其中有不少錯誤的、迷信的說法;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相對運動的結果,F在,人們不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經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規律,能夠準確地計算出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和地區。
2、鞏固練習:今天,我們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請你試著做一做下面的練習:分別畫出發生日食和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相互位置圖。
八、設計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學此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探索的:
1、從舊知入手,因勢利導。學生已經在前面的一課中學習到了月相的知識,并聯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從這里開始本課的教學,既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也使學生學得自然。在教學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為教學的重點,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為一個探索作業的形式,既倡導了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以圖解為載體,促進理解。天文知識的學習,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圖解來讓學生初步認識發生日食和月食的條件。這也是一種直觀教學的方法。
3、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理解。重現日食和月食發生時候的現象,這樣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利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4、通過模擬實驗,培養能力。模擬日食和月食發生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既可以鞏固知識,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5、通過畫圖練習,鞏固知識。學生學完了這一刻,真正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還是示意圖;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還是要借助示意圖。所以,在教學的最后環節,設計一個練習,就是讓學生畫示意圖。即使有少數的學生在前面的環節中還沒有掌握,那么通過畫示意圖,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過以上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知識,在思考和討論中形成知識,在實驗練習中鞏固知識。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大家,歡迎指教。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后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并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于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并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征解決問題。
。3)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
判讀晨昏線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遂將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征及運用定為本節重點
將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定為難點。
二、說學情
我的學生是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新生,接觸專業地理知識的時間較短,對這一方面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我要著重興趣導入和強化概念,讓他們能打好基礎。此外,這個年紀的學生自我意識都比較強,所以在課程中,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由老師說,學生聽,轉化為老師引導,學生探索,學生思考,學生梳理。
三、說教法
本節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讀圖分析法為主,通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征,同時輔以情景創設,采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說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 (如在同一時間里,為什么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為主動。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舷裸暯,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之后,以提問“太陽直射點是否固定?移動的太陽直射點會形成怎樣的自然現象?”來引出白天黑夜現象,進一步描述為“晝夜現象”,以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規律,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系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白天和黑夜的區別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出“光”之后,我們就能得出“太陽是地球有晝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繼續提問“靜止的太陽或地球還會造成晝夜現象嗎?”,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假設:
、俚厍虿粍,太陽繞著地球轉;
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
、鄣厍蜃赞D;
④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
以前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肯定有些許了解,也就讓學生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為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方法做好指導。
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假設,推導之后,讓學生來公布討論結果。我會表揚學生的活躍思維并且總結,明確晝夜交替現象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于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這里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里要強調我們的研究對象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周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導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里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征,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并指出這點在以后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于太陽光線垂直于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4、課后問題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我們已經了解了,那么地球的衛星——月亮上的晝夜交替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晝夜交替的差別又在哪里?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在課后去了解。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5
《鐵生銹了》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物質的變化”單元的第五課。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而鐵生銹就是一種化學變化,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作為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本課首先介紹生活中的鐵生銹現象,學生們非常熟悉,但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銹是否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接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觀察鐵生銹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最后學生將自己設計對比實驗的研究計劃,并在課外進行對比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有機地融合起來了。
說學情分析
本班級學生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敢,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所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還是本課訓練的重點。
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
二、教學重點:
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教學難點:能設計合理完整的實驗論證自己的假設,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三、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準備(兩人一組):鐵片、鐵銹片、磁鐵、鐵錘、毛巾、電流檢測器、鐵釘
教師準備:課件、鐵銹粉、餐巾紙、表格等
四、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銹圖片引入。
1、課前布置找找身邊鐵生銹現象。很多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2、揭題。
。ǘ┯^察鐵銹,與鐵進行對比實驗。
1、提出問題,明確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么?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片、鐵銹片)觀察比較鐵片和鐵銹的不同。(出示比較記錄表一)
3、引導思考: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表面現象的不同以外,誰還有更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呢?鐵還具有哪些特性?我們可以運用什么方法進行比較?
3、我們在做這些對比實驗時,應該怎么做?指導敲擊和導電的實驗方法。
4、(出示比較記錄表二)強調注意事項。
[怎樣看待又一個實驗設計?科學實驗的設計、實驗、記錄、分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重復不斷地進行才能幫助學生養成這種習慣,才能培養科學的實證思想;研究影響鐵生銹的速度原因,對生產生活有很大的幫助,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與生活有機結合的習慣,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
5、領取實驗工具,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6、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
7、從以上的實驗,可以證明什么?得出結論。
。ㄈ┨剿麒F生銹原因。
1、引導: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也就是鐵銹的形成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2、引導學生大膽猜測。
3、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出示實驗方案)提出要求。(填寫1-4項)
4、學生分組討論,填寫實驗方案。
5、匯報交流,完善實驗方案。并指導記錄方法。
6、根據本組需要領取相應的實驗材料。[為使學生的課外實驗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這承接第7課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分析、討論鐵生銹的真正原因,進一步探索鐵生銹的速度,從而控制鐵生銹的速度,理解人們在生活中防銹的措施。課外延伸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這樣的探究對于學生而言既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更是一種開放的學習方式,多數內容具有寓教于樂的性質。孩子們在不斷思考,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得到鍛煉,科學探究的本質得到了充分體驗,促進了科學素養的進一步形成?茖W教學就應該以課堂探究為前奏,以課外探究為后續,開展跨時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動,把課內課外當作一個完整的課來作通盤考慮,重視課內外的協調發展、有機整合,把“課外”的內容有力的融入科學課程中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ㄋ模┛偨Y延伸。
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也許我們還可以找到防止鐵生銹的方法。
說板書:
化學變化
鐵→鐵銹
因素:水、空氣……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6
一、說教學資料: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第一課時,本課指導同學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教學資料分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明白的磁鐵。
這局部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和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么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發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同學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必須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的愿望。教學時要充沛利用同學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經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局部: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局部首先是讓同學經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后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么資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鐵各局部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相信同學經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強”。在探究了磁鐵各局部磁性強弱后,教材經過文字告訴同學“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边@時,同學們可能會不時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借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同學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經過探索,讓同學明白磁鐵的磁性。
2、指導同學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認識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發展目標: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測、推測,并能經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
2、能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自身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鉤和幾條帶鐵環的塑料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一樣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簽、橡皮、塑料尺、鐵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經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同學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布置6個環節。下頭,我具體說一下這6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同學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巴瑢W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釣魚的。”然后請同學談一談。之后我會說:“今日,教師也想來釣魚,只可是教師的魚桿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只小烏龜,可教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教師演示,讓同學仔細觀察并猜猜為什么,估計同學能說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后板書: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經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和教師的扮演,激發同學的探究興趣,充沛調動同學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明白的磁鐵。
首先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明白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同學可能說: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么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同學會說: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并請同學拿出與教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并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同學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自身所見過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為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同學學習的進取性,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
(三)、同學猜想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桌上有很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各抒己見。這時教師提示同學能夠經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能夠在桌面上和實驗資料區選取不一樣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表示出來。
瓷湯匙瓷湯匙瓷湯匙大頭針鐵釘牙簽橡皮塑料尺
鐵尺紙片棉花
在那里對實驗資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置了實驗資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同學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讓同學填寫從實驗資料區選取實驗資料的物體名稱。
同學分組實驗并匯報結果后,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么資料做成的?
同學回答后教師引導同學進行研究: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師生一齊研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并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同學大膽猜想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同學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發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同學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同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布置下,有的到實驗資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資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一樣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構成了“磁性”的概念,這貼合同學的認知規律,又充沛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教師繼續引導:像剛才教師扮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么磁鐵各個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齊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同學獨立研究,然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交流。
估計同學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同學的各種方案,對于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并讓他們依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后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最終得出結論并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玩弄磁鐵。
首先由教師引導同學繼續探索!巴瑢W們,假如我們繼續玩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能夠研究。比方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齊,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身玩弄磁鐵,假如有什么發現和什么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并進行研究!
同學可獨立或小組合作玩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終把他們的研究效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和“玩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為同學發明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同學去思索、探究,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同學獨立研究,然后在小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同學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厘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么反應……在玩弄磁鐵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同學發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同學發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同學發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同學的這些發現是經過自身的實驗來證明的,應當說,在這個活動中,同學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沛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并讓同學研究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同學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同學的態度和本事,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異常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本事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構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谶@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交流我們明白的磁鐵”這兩個環節采取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同學猜想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采取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同學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12-21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2-10
小班科學活動說課稿07-21
中班科學活動說課稿07-21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1-04
小學科學浮力的說課稿12-10
小學科學《蝸牛》的說課稿01-29
小學科學說課稿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