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九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地位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的內容之一,等比數列是在學習了等差數列后新的一種特殊數列,在生活中如儲蓄、分期付款等應用較為廣泛,在整個高中數學內容中數列與已學過的函數及后面的數列極限有密切聯系,它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良好題材,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猜想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此,設計本節的數學思路上:
利用類比的思想,聯系等差數列的概念及通項公式的學習方法,采取自學、引導、歸納、猜想、類比總結的教學思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等比數列的概念
2)掌握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3)并能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發現意識,培養學生運用類比思想、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等比數列概念的理解與掌握 關鍵:是讓學生理解“等比”的特點
2)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及應用
四、教學難點
“等比”的理解及利用通項公式解決一些問題。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預習自學環節。(8分鐘)
首先讓學生重新閱讀課本105頁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并出示預習提綱,要求學生閱讀課本P122至P123例1上面。
回答下列問題
1)課本中前3個實例有什么特點?能否舉出其它例子,并給出等比數列的定義。
2)觀察以下幾個數列,回答下面問題:
1, , , ,……
-1,-2,-4,-8……
1,2,-4,8……
-1,-1,-1,-1,……
1,0,1,0……
、儆心膸讉是等比數列?若是公比是什么?
、诠萹為什么不能等于零?首項能為零嗎?
③公比q=1時是什么數列?
、躴>0時數列遞增嗎?q<0時遞減嗎?
3)怎樣推導等比數列通項公式?課本中采取了什么方法?還可以怎樣推導?
4)等比數列通項公式與函數關系怎樣?
(二)歸納主導與總結環節(15分鐘)
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回答為主體,教師引導總結為主線解決本節兩個重點內容。
通過回答問題(1)(2)給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并強調以下幾點:①定義關鍵字“第二項起”“常數”;
②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定義: =q(n≥2);③q=1時為非零常數數列,既是等差數列又是等比數列。引申:若數列公比為字母,分q=1和q≠1兩種情況;引入分類討論的思想。
④q>0時等比數列單調性不定,q<0為擺動數列,類比等差數列d>0為遞增數列,d<0為遞減數列。
通過回答問題(3)回憶等差數列的推導方法,比較兩個數列定義的不同,引導推出等比數列通項公式。
法一:歸納法,學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從次數中發現規律,培養觀察力。
法二:迭乘法,聯系等差數列“迭加法”,培養學生類比能力及新舊知識轉化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輸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內容選自于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用自然語言或程序框圖描述的算法,但是計算機是無法“看得懂,聽得見”的。因此還需要將算法用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設計語言翻譯成計算機程序。程序設計語言有很多種。為了實現算法中的三種基本的邏輯結構: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循環結構,各種程序設計語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語句: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條件語句和循環語句.。而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前三種算法語句,它們基本上是對應于算法中的順序結構的。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的作用。
難點:準確寫出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理解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的結構。
。2)會寫一些簡單的程序。
。3)掌握賦值語句中的“=”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讓學生充分地感知、體驗應用計算機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語句的用途,提高學生應用數學軟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 通過對三種語句的了解和實現,發展有條理的思考,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2) 學習算法語句,幫助學生利用計算機軟件實現算法,活躍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 結合計算機軟件的應用, 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在計算機上實現算法讓學生體會成功喜悅.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引導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學生在體會三種語句結構格式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充分挖掘三種算法語句的格式特點及意義,在分析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總結三種算法語句的思想與特征.
2.教學手段:運用計算機、圖形計算器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1. 創設情境(約5分鐘)
在課的開始,我要求學生們舉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所應用到的有關計算機的例子,如:聽MP3,看電影,玩游戲,打字排版,畫卡通畫,處理數據等等,并告訴他們在現代社會里,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然后接著問他們知不知道計算機到底是怎樣工作的?通過這個問題引出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出課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讓學生們將課本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了一起,這樣能夠激起他們對接下來的所要學習內容的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探究新知(約15分鐘)
這里我先給出一個題目:用描點法作出函數
的圖象,用描點法作函數的圖象時,需要先求出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編寫程序,分別計算當
時的函數值。(程序由我在課前準備好,教學中直接調用運行)
程序:INPUT“x=”;x 輸入語句
y=x^3+3*x^2-24*x+30 賦值語句
PRINT x 輸出語句
PRINT y 輸出語句
END
(學生們先看,再跟著做,先不必深究該程序如何得來,只要模仿編寫程序,通過運行自己編寫的程序發現問題所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模仿能力)
之后,我向學生們提問:在這個程序中,他們覺得哪些是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同學們互相交流、議論、猜想、概括出結論。提示:“input”和“print”的中文意思,還要請學生們注意到在賦值語句中的賦值號“=”與數學中的等號意義不同。)
此過程由老師引導,學生們自己討論并總結出什么是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這樣比老師直接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學習的效果更佳,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然后給出一個思考題:在1.1.2中程序框圖中的輸入框,輸出框的內容怎樣用輸入語句、輸出語句來表達?(學生討論、交流想法,然后請學生作答)這樣可以及時應用剛剛學習的內容,并可以將前后所學知識聯系起來。
3.例題精析(約12分鐘)
在本環節中我為學生們準備了三道例題,這三道例題均選自課本的例2、例3和例4,學生通過這幾道例題的講解,結合計算機程序上機運用,可以掌握在程序設計語言中的前三種算法語句,體會到他們在程序中的意義和作用。
4.課堂精練(約4分鐘)
P15 練習 1.
提問:如果要求輸入一個攝氏溫度,輸出其相應的華氏溫度,又該如何設計程序?(學生課后思考,討論完成)通過提問啟發學生們思考,發散思維。
5.課堂小結(約5分鐘)
、泡斎胝Z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的結構特點及聯系
、茟幂斎胝Z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編寫一些簡單的程序解決數學問題
⑶ 賦值語句中“=”的作用及應用
、染幊桃话愕牟襟E:先寫出算法,再進行編程。
6.布置作業
P23 習題1.2 A組 1(2)、2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7.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說課內容: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4》第二章第四節“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第一課時---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下面,我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媒體設計及教學評價設計六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思考進行說明。
一、 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是繼向量的線性運算之后的又一重要運算,也是高中數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數學、物理等學科中應用十分廣泛。本節內容教材共安排兩課時,其中第一課時主要研究數量積的概念,第二課時主要研究數量積的坐標運算,本節課是第一課時。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通過物理中“功”的事例抽象出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探究數量積的性質與運算律,使學生體會類比的思想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論證的能力。其中數量積的概念既是對物理背景的抽象,又是研究性質和運算律的基礎。同時也因為在這個概念中,既有長度又有角度,既有形又有數,是代數、幾何與三角的最佳結合點,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很好的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使得數量積的概念成為本節課的核心概念,自然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已熟知了實數的運算體系,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其線性運算,具備了功等物理知識,并且初步體會了研究向量運算的一般方法:即先由特殊模型(主要是物理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再從概念出發,在與實數運算類比的基礎上研究性質和運算律。這為學生學習數量積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倍感親切。但也正是這些干擾了學生對數量積概念的理解,一方面,相對于線性運算而言,數量積的結果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兩個有形有數的向量經過數量積運算后,形卻消失了,學生對這一點是很難接受的;另一方面,由于受實數乘法運算的影響,也會造成學生對數量積理解上的偏差,特別是對性質和運算律的理解。因而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數量積的概念。
二、 教學目標設計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 對本節課的要求有以下三條:
(1)通過物理中“功”等事例,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2)體會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系。
(3)能用運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會用數量積判斷兩個平面向量的垂直關系。
從以上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數量積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首先無論是在概念的引入還是應用過程中,物理中“功”的實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作為數量積概念延伸的性質和運算律,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同時也是進行相關計算和判斷的理論依據。最后,無論是數量積的性質還是運算律,都希望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探究來發現,因而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和類比思想都無疑是很好的載體。
綜上所述,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理解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2、體會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系,掌握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
并能運用性質和運算律進行相關的運算和判斷;
3、體會類比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推理論證的能力。
三、課堂結構設計
本節課從總體上講是一節概念教學,依據數學課程改革應關注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理念,結合本節課的知識的邏輯關系,我按照以下順序安排本節課的教學:
即先從數學和物理兩個角度創設問題情景,通過歸納和抽象得到數量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研究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然后通過例題和練習使學生鞏固概念,加深印象,最后通過課堂小結提高學生認識,形成知識體系。
四、 教學媒體設計
和“大綱”教材相比,“課標”教材在本節課的內容安排上,雖然將向量的夾角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節提前做了介紹,但卻將原來分兩節課完成的內容合并成一節,相比較而言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加重了許多。為了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順利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本節課的實際特點,在教學媒體的使用上,我的設想主要有以下兩點:
1、制作高效實用的電腦多媒體課件,主要作用是改變相關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此來節約課時,增加課堂容量。
2、設計科學合理的板書(見下),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主要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學生清楚本節內容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形成知識網絡。
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一、 數量積的概念 二、數量積的性質 四、應用與提高
1、 概念: 例1:
2、 概念強調 (1)記法 例2:
(2)“規定” 三、數量積的運算律 例3:
3、幾何意義:
4、物理意義:
五、 教學過程設計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六個活動:
活動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正如教材主編寄語所言,數學是自然的,而不是強加于人的。平面向量的數量積這一重要概念,和向量的線性運算一樣,也有其數學背景和物理背景,為了體現這一點,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我們已經研究了向量的哪些運算?這些運算的結果是什么?
問題2:我們是怎么引入向量的加法運算的?我們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研究了這種運算的?
期望學生回答:物理模型→概念→性質→運算律→應用
問題3:如圖所示,一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產生位移S,
(1)力F所做的功W= 。
(2)請同學們分析這個公式的特點:
W(功)是 量,
F(力)是 量,
S(位移)是 量,
α是 。
問題1的設計意圖在于使學生了解數量積的數學背景,讓學生明白本節課所要研究的數量積與向量的加法、減法及數乘一樣,都是向量的運算,但與向量的線性運算相比,數量積運算又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其結果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問題2的設計意圖在于使學生在與向量加法類比的基礎上明了本節課的研究方法和順序,為教學活動指明方向。
問題3的設計意圖在于使學生了解數量積的物理背景,讓學生知道,我們研究數量積絕不僅僅是為了數學自身的完善,而是有其客觀背景和現實意義的,從而產生了進一步研究這種新運算的愿望。同時,也為抽象數量積的概念做好鋪墊。
活動二:探究數量積的概念
1、概念的抽象
在分析“功”的計算公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4
問題4:你能用文字語言來表述功的計算公式嗎?如果我們將公式中的力與位移推廣到一般向量,其結果又該如何表述?
學生通過思考不難回答:功是力與位移的大小及其夾角余弦的乘積;兩個向量的大小及其夾角余弦的乘積。這樣,學生事實上已經得到數量積概念的文字表述了,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明晰數量積的概念。
2、概念的明晰
已知兩個非零向量
與
,它們的夾角為
,我們把數量 ︱
︱·︱
︱cos
叫做
與
的數量積(或內積),記作:
·
,即:
·
= ︱
︱·︱
︱cos
在強調記法和“規定”后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一概念,提出問題5
問題5:向量的數量積運算與線性運算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影響數量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并完成下表:
角
的范圍0°≤
<90°
=90°0°<
≤180°
·
的符號
通過此環節不僅使學生認識到數量積的結果與線性運算的結果有著本質的不同,而且認識到向量的夾角是決定數量積結果的重要因素,為下面更好地理解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做好鋪墊。
3、探究數量積的幾何意義
這個問題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在給出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后,只介紹了向量投影的定義,直到講完例1后,為了證明運算律的第三條才直接以結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我覺得這樣安排似乎不太自然,還不如在給出向量投影的概念后,直接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所以做了調整。為此,我首先給出給出向量投影的概念,然后提出問題5。
如圖,我們把│
│cos
(│
│cos
)叫做向量
在
方向上(
在
方向上)的投影,記做:OB1=│
│cos
問題6:數量積的幾何意義是什么?
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從“形”的角度重新認識數量積的概念,從中體會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系,同時也更符合知識的連貫性,而且也節約了課時。
4、研究數量積的物理意義
數量積的概念是由物理中功的概念引出的,學習了數量積的概念后,學生就會明白功的數學本質就是力與位移的數量積。為此,我設計以下問題 一方面使學生嘗試計算數量積,另一方面使學生理解數量積的物理意義,同時也為數量積的性質埋下伏筆。
問題7:
(1)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功的數學本質:功是力與位移的數量積 。
(2)嘗試練習:一物體質量是10千克,分別做以下運動:
、、在水平面上位移為10米;
②、豎直下降10米;
、邸⒇Q直向上提升10米;
、、沿傾角為30度的斜面向上運動10米;
分別求重力做的功。
活動三:探究數量積的運算性質
1、性質的發現
教材中關于數量積的三條性質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現的,為了很好地完成這一探究活動,在完成上述練習后,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8:
(1)將嘗試練習中的① ② ③的結論推廣到一般向量,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2)比較︱
·
︱與︱
︱×︱
︱的大小,你有什么結論?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明晰數量積的性質,然后再由學生利用數量積的定義給予證明,完成探究活動。
2、明晰數量積的性質
3、性質的證明
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引領者,而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研究者,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品質。
活動四:探究數量積的運算律
1、運算律的發現
關于運算律,教材仍然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現,為此,首先提出問題9
問題9:我們學過了實數乘法的哪些運算律?這些運算律對向量是否也適用?
通過此問題主要是想使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猜測提出數量積的運算律。
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猜測: ①
·
=
·
②(
·
)
=
(
·
) ③(
+
)·
=
·
+
·
猜測①的正確性是顯而易見的。
關于猜測②的正確性,我提示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
猜測②的左右兩邊的結果各是什么?它們一定相等嗎?
學生通過討論不難發現,猜測②是不正確的。
這時教師在肯定猜測③的基礎上明晰數量積的運算律:
2、明晰數量積的運算律
3、證明運算律
學生獨立證明運算律(2)
我把運算運算律(2)的證明交給學生完成,在證明時,學生可能只考慮到λ>0的情況,為了幫助學生完善證明,提出以下問題:
當λ<0時,向量
與λ
,
與λ
的方向 的關系如何?此時,向量λ
與
及
與λ
的夾角與向量
與
的夾角相等嗎?
師生共同證明運算律(3)
運算律(3)的證明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為了節約課時,這個證明由師生共同完成,我想這也是教材的本意。
在這個環節中,我仍然是首先為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進行猜想歸納,然后教師明晰結論,最后再完成證明,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推理論證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類比創新的意識,將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活動五:應用與提高
例1、(師生共同完成)已知︱
︱=6,︱
︱=4,
與
的夾角為60°,求
(
+2
)·(
-3
),并思考此運算過程類似于哪種運算?
例2、(學生獨立完成)對任意向量
,b是否有以下結論:
(1)(
+
)2=
2+2
·
+
2
(2)(
+
)·(
-
)=
2—
2
例3、(師生共同完成)已知︱
︱=3,︱
︱=4, 且
與
不共線,k為何值時,向量
+k
與
-k
互相垂直?并思考:通過本題你有什么收獲?
本節教材共安排了四道例題,我根據學生實際選擇了其中的三道,并對例1和例3增加了題后反思。例1是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的綜合應用,教學時,我重點從對運算原理的分析和運算過程的規范書寫兩個方面加強示范。完成計算后,進一步提出問題:此運算過程類似于哪種運算?目的是想讓學生在類比多項式乘法的基礎上自己猜測提出例2給出的兩個公式,再由學生獨立完成證明,一方面這并不困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通過類比這一思維模式達到創新的目的。例3的主要作用是,在繼續鞏固性質和運算律的同時,教給學生如何利用數量積來判斷兩個向量的垂直,是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基本應用之一,教學時重點給學生分析數與形的轉化原理。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量積的含義,熟練掌握性質及運算律,并能夠應用數量積解決有關問題,再安排如下練習:
1、 下列兩個命題正確嗎?為什么?
、佟⑷
≠0,則對任一非零向量
,有
·
≠0.
、、若
≠0,
·
=
·
,則
=
.
2、已知△ABC中,
=
,
=
,當
·
<0或
·
=0時,試判斷△ABC的形狀。
安排練習1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與實數乘法比較的基礎上全面認識數量積這一重要運算,
通過練習2使學生學會用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進一步感受數量積的應用價值。
活動六:小結提升與作業布置
1、本節課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兩個基本應用是什么?
3、我們是按照怎樣的思維模式進行概念的歸納和性質的探究?在運算律的探究過程中,滲透了哪些數學思想?
4、類比向量的線性運算,我們還應該怎樣研究數量積?
通過上述問題,使學生不僅對本節課的知識、技能及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為下
一節做好鋪墊,繼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布置作業:
1、課本P121習題2.4A組1、2、3。
2、拓展與提高:
已知
與
都是非零向量,且
+3
與7
-5
垂直,
-4
與 7
-2
垂直求
與
的夾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考慮檢測全體學生是否都達到了“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此安排了一組教材中的習題,目的是讓所有的學生繼續加深對數量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其次,為了能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領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又安排了一道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供學有余力的同學選做。
六、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課標指出:相對于結果,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因此,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結合“課標”對數學學習的評價建議,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 通過與學生的問答交流,發現其思維過程,在鼓勵的基礎上,糾正偏差,并對其進行定
性的評價。
2、在學生討論、交流、協作時,教師通過觀察,就個別或整體參與活動的態度和表現做出評價,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 通過練習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并在講評中,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 通過作業,反饋信息,再次對本節課做出評價,以便查漏補缺。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高三第一階段復習,也稱“知識篇”。在這一階段,學生重溫高一、高二所學課程,全面復習鞏固各個知識點,熟練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然后站在全局的高度,對學過的知識產生全新認識。在高一、高二時,是以知識點為主線索,依次傳授講解的,由于后面的相關知識還沒有學到,不能進行縱向聯系,所以,學的知識往往是零碎和散亂,而在第一輪復習時,以章節為單位,將那些零碎的、散亂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并將他們系統化、綜合化,把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第一輪復習更為重要,我們希望能做高考試題中一些基礎題目,必須側重基礎,加強復習的針對性,講求實效。
一、內容分析說明
1、本小節內容是初中學習的多項式乘法的繼續,它所研究的二項式的乘方的展開式,與數學的其他部分有密切的聯系:
。1)二項展開式與多項式乘法有聯系,本小節復習可對多項式的變形起到復習深化作用。
(2)二項式定理與概率理論中的二項分布有內在聯系,利用二項式定理可得到一些組合數的恒等式,因此,本小節復習可加深知識間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3)二項式定理是解決某些整除性、近似計算等問題的一種方法。
2、高考中二項式定理的試題幾乎年年有,多數試題的難度與課本習題相當,是容易題和中等難度的
試題,考察的題型穩定,通常以選擇題或填空題出現,有時也與應用題結合在一起求某些數、式的
近似值。
二、學校情況與學生分析
。1)我校是一所鎮普通高中,學生的基礎不好,記憶力較差,反應速度慢,普遍感到數學難學。但大部分學生想考大學,主觀上有學好數學的愿望。
。2)授課班是政治、地理班,學生聽課積極性不高,聽課率低(60﹪),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連續從事某項數學活動。課堂上喜歡輕松詼諧的氣氛,大部分能機械的模仿,部分學生好記筆記。
三、教學目標
復習課二項式定理計劃安排兩個課時,本課是第一課時,主要復習二項展開式和通項。根據歷年高考對這部分的考查情況,結合學生的特點,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理解并掌握二項式定理,從項數、指數、系數、通項幾個特征熟記它的展開式。
。2)會運用展開式的通項公式求展開式的特定項。
2、能力目標:(1)教給學生怎樣記憶數學公式,如何提高記憶的持久性和準確性,從而優化記憶品質。記憶力是一般數學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礎。
。2)樹立由一般到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意識,了解解決問題時運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對二項式定理的復習,使學生感覺到能掌握數學的部分內容,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有意識地讓學生演練一些歷年高考試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在明年的高考中,他們也能得分。
四、教學過程
1、知識歸納
。1)創設情景:①同學們,還記得嗎? 、 、 展開式是什么?
、趯W生一起回憶、老師板書。
設計意圖:①提出比較容易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教學。
②為學生能回憶起二項式定理作鋪墊:激活記憶,引起聯想。
(2)二項式定理:①設問 展開式是什么?待學生思考后,老師板書
= C an+C an-1b1+…+C an-rbr+…+C bn(n∈N*)
②老師要求學生說出二項展開式的特征并熟記公式:共有 項;各項里a的指數從n起依次減小1,直到0為止;b的指數從0起依次增加1,直到n為止。每一項里a、b的指數和均為n。
、垤柟叹毩 填空
設計意圖:①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比較分析公式的特點,記規律。
、谧冇霉,熟悉公式。
。3) 展開式中各項的系數C , C , C ,… , 稱為二項式系數.
展開式的通項公式Tr+1=C an-rbr , 其中r= 0,1,2,…n表示展開式中第r+1項.
2、例題講解
例1求 的展開式的第4項的二項式系數,并求的第4項的系數。
講解過程
設問:這里 ,要求的第4項的有關系數,如何解決?
學生思考計算,回答問題;
老師指明①當項數是4時, ,此時 ,所以第4項的二項式系數是 ,
、诘4項的系數與的第4項的二項式系數區別。
板書
解:展開式的第4項
所以第4項的系數為 ,二項式系數為 。
選題意圖:①利用通項公式求項的系數和二項式系數;②復習指數冪運算。
例2 求 的展開式中不含的 項。
講解過程
設問:①不含的 項是什么樣的項?即這一項具有什么性質?
、趩栴}轉化為第幾項是常數項,誰能看出哪一項是常數項?
師生討論 “看不出哪一項是常數項,怎么辦?”
共同探討思路:利用通項公式,列出項數的方程,求出項數。
老師總結思路:先設第 項為不含 的項,得 ,利用這一項的指數是零,得到關于 的方程,解出 后,代回通項公式,便可得到常數項。
板書
解:設展開式的第 項為不含 項,那么
令 ,解得 ,所以展開式的第9項是不含的 項。
因此 。
選題意圖:①鞏固運用展開式的通項公式求展開式的特定項,形成基本技能。
②判斷第幾項是常數項運用方程的思想;找到這一項的項數后,實現了轉化,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
例3求 的展開式中, 的系數。
解題思路:原式局部展開后,利用加法原理,可得到展開式中的 系數。
板書
解:由于 ,則 的展開式中 的系數為 的展開式中 的系數之和。
而 的展開式含 的項分別是第5項、第4項和第3項,則 的展開式中 的系數分別是: 。
所以 的展開式中 的系數為
例4 如果在( + )n的展開式中,前三項系數成等差數列,求展開式中的有理項.
解:展開式中前三項的系數分別為1, , ,
由題意得2× =1+ ,得n=8.
設第r+1項為有理項,T =C · ·x ,則r是4的倍數,所以r=0,4,8.
有理項為T1=x4,T5= x,T9= .
3、課堂練習
1.(20xx年江蘇,7)(2x+ )4的展開式中x3的系數是
A.6B.12 C.24 D.48
解析:(2x+ )4=x2(1+2 )4,在(1+2 )4中,x的系數為C ·22=24.
答案:C
2.(20xx年全國Ⅰ,5)(2x3- )7的展開式中常數項是
A.14 B.14 C.42 D.-42
解析:設(2x3- )7的展開式中的第r+1項是T =C (2x3) (- )r=C 2 ·
。ǎ1)r·x ,
當- +3(7-r)=0,即r=6時,它為常數項,∴C (-1)6·21=14.
答案:A
3.(20xx年湖北,文14)已知(x +x )n的展開式中各項系數的和是128,則展開式中x5的系數是_____________.(以數字作答)
解析:∵(x +x )n的展開式中各項系數和為128,
∴令x=1,即得所有項系數和為2n=128.
∴n=7.設該二項展開式中的r+1項為T =C (x ) ·(x )r=C ·x ,
令 =5即r=3時,x5項的系數為C =35.
答案:35
五、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這是一堂復習課,通過對例題的研究、討論,鞏固二項式定理通項公式,加深對項的系數、項的二項式系數等有關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形成求二項式展開式某些指定項的基本技能,同時,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化方程的思想和轉化的思想。
2、在例題的選配上,我設計了一定梯度。第一層次是給出二項式,求指定的項,即項數已知,只需直接代入通項公式即可(例1);第二層次(例2)則需要自己創造代入的條件,先判斷哪一項為所求,即先求項數,利用通項公式中指數的關系求出,此后轉化為第一層次的問題。第三層次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例3需要變形才能求某一項的系數,恒等變形是實現轉化的手段。在求每個局部展開式的某項系數時,又有分類討論思想的指導。而例4的設計是想增加題目的綜合性,求的n過程中,運用等差數列、組合數n等知識,求出后,有化歸為前面的問題。
六、個人見解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ㄒ唬┑匚慌c作用
《冪函數》選自高一數學新教材必修1第2章第3節。是基本初等函數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從教材的整體安排看,學習了解冪函數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比較系統的函數知識和研究函數的方法,為今后學習三角函數等其他函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初中曾經研究過y=x,y=x2,y=x—1三種冪函數。這節內容,是對初中有關內容的進一步的概括、歸納與發展,是與冪有關知識的高度升華.本節內容之后, 將把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科學的組織起來,體現充滿在整個數學中的組織化,系統化的精神。讓學生了解系統研究一類函數的方法.這節課要特別讓學生去體會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將該方法遷移到對其他函數的研究.
。ǘ⿲W情分析
。1)學生已經接觸的函數,確立利用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研究一個函數的意識 ,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2)雖然前面學生已經學會用描點畫圖的方法來繪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圖像,但是對于冪函數的圖像畫法仍然缺乏感性認識。
(3)學生層次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偈箤W生理解冪函數的概念,會畫冪函數的圖象。
②讓學生結合這幾個冪函數的圖象,理解冪函圖象的變化情況和性質。
。2)過程與方法
、僮寣W生通過觀察、總結冪函數的性質,培養學生概括抽象和識圖能力。
、谑箤W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熟悉的例子讓學生消除對冪函數的陌生感從而引出概念,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诶枚嗝襟w,了解冪函數圖象的變化規律,使學生認識到現代技術在數學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叟囵B學生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意識,培養學生利用圖像研究函數奇偶性的能力。并引導學生發現數學中的對稱美,讓學生在畫圖與識圖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ǘ┲攸c難點
根據我對本節課的內容的理解,我將重難點定為:
重點:從五個具體的冪函數中認識概念和性質
難點:從冪函數的圖象中概括其性質。
三、教法、學法分析
。ㄒ唬┙谭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去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比較法
因為有五個冪函數,所以可先通過學生動手畫出函數的圖象,觀察它們的解析式和圖象并從式的角度和形的角度發現異同,并進行比較,從而更深刻地領會冪函數概念以及五個冪函數的圖象與性質。
2、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由于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具有形象生動易吸引學生注意的特點,故此,可用多媒體制作引入情境,將學生引到這節課的學習中來。再利用《幾何畫板》畫出五個冪函數的圖象,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數形結合環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冪函數概念以及在冪函數中指數的變化對函數圖象形狀和單調性的影響,并由此歸納冪函數的性質。
3、練習鞏固討論學習法
這樣更能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使學生既能夠進行深入地獨立思考又能與同學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這樣一來學生對這五個冪函數領會得會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氛氛圍也變得更加濃厚。
(二)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對冪函數模型的特征進行歸納,動手探索冪函數的圖像,觀察發現其有關性質,再改變觀察角度發現奇偶函數的特征。重在動手操作、觀察發現和歸納的過程。
由于冪函數在第一象限的特征是學生不容易發現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借助多媒體進行動態演化,以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四、教學過程分析
。ㄒ唬┙虒W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問題1:下列問題中的函數各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否為指數函數?
由學生討論,總結,即可得出:p=w,s=a2,v=a,a=s1/2,v=t—1
這時學生觀察可能有些困難,老師提示可以用x表示自變量,用y表示函數值,上述函數式變成:
都是自變量的若干次冪的形式。都是形如
的函數。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冪函數
。ㄒ唬┱n堂主要內容
。1)冪函數的概念
、賰绾瘮档亩x。
一般地,函數
叫做冪函數,其中x 是自變量,a是常數。
、趦绾瘮蹬c指數函數之間的區別。
冪函數——底數是自變量,指數是常數;
指數函數——指數是自變量,底數是常數。
。2)幾個常見冪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由同學們畫出下列常見的冪函數的圖象,并根據圖象將發現的性質填入表格
根據上表的內容并結合圖象,總結函數的共同性質。讓學生交流,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組織學生總結出性質。
以上問題的設計意圖:數形結合是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包含以數助形,和以形助數的思想。通過問題設計讓學生著手實際,借助行的生動來闡明冪函數的性質。
教師講評:冪函數的性質.
①所有的冪函數在(0,+∞)上都有定義,并且圖像都過點(1,1).
②如果a>0,則冪函數的圖像通過原點,并在區間〔0,+∞)上是增函數.
、廴绻鸻<0,則冪函數在(0,+∞)上是減函數,在第一象限內,當x從右邊趨向于原點時,圖像在y軸右方無限地趨近y軸;當x趨向于+∞時,圖像在x軸上方無限地趨近x軸.
、墚攁為奇數時,冪函數為奇函數;當a為偶數時,冪函數為偶函數。
以問題設計為主,通過問題,讓學生由已經學過的指數函數,對數函數,描點作圖得到五個冪函數的圖像,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繪制冪函數的圖像比繪制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圖像更為復雜,因為冪函數隨著冪指數的輕微變化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因此,在描點作圖之前,應引導學生對幾個特殊的冪函數的性質先進行初步的探究,如分析函數的定義域,奇偶性等,在根據研究結果和描點作圖畫出圖像,讓學生觀察所作圖像特征,并由圖象特征得到相應的函數性質,讓學生充分體會系統的研究方法。同時學生對于歸納性質這一環節相對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性質,學生會有更大的困難。因此,教學中只須對他們的圖像與基本性質進行認識,而不必在一般冪函數上作過多的引申和介紹。在教學中,采用從具體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具體的安排。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3)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例題和練習題的選取應結合學生認知探究,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并能用知識加以運用。本節課選取主要選取了兩道例題。
例1是課本上的例題:證明f(x)=x1/2在(0,+∞)上是增函數。這題先從“形”的角度判斷函數的單調區間和單調性,再用到定義從“數”的角度對函數的單調性進行推理論證,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專業素養。
例2是補充例題,主要培養學生根據體例構造出函數,并利用函數的性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冪函數及其性質的理解。注意:由于學生對冪函數還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講評中要刻意體現出冪函數y=x1。3是增函數與y=x—5/4的圖像的畫法,即再一次讓學生體會根據解析式來畫圖像解題這一基本思路
。4)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ǘ┳鳂I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ㄈ┌鍟O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系;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采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冪函數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系有密切的聯系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系,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數聯系在高考當中也時?家恍┙獯痤}。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推證正弦定理及簡單運用正弦定理與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兩類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證明,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二 教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生的`發展為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 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點的手段:抓住學生情感的興奮點,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索,以及及時地鼓勵,使他們知難而進。另外,抓知識選擇的切入點,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識特點入手,教師在學生主體下給以適當的提示和指導。突破難點的方法:抓住學生的能力線聯系方法與技能使學生較易證明正弦定理,另外通過例題和練習來突破難點
三 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采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
四 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景,大概用2分鐘
第二:實踐探究,形成概念,大約用25分鐘
第三:應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約用13分鐘
(一)創設情境,布疑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的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ǘ┨綄ぬ乩,提出猜想
1.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2.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指導學生分小組用刻度尺、量角器、計算器等工具對一般三角形進行驗證。
3.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系
這為下一步證明樹立信心,不斷的使學生對結論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ㄈ┻壿嬐评恚C明猜想
1.強調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數聯系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4.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來證明正弦定理,布置課后練習,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圓構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標法來證明
。ㄋ模w納總結,簡單應用
1.讓學生用文字敘述正弦定理,引導學生發現定理具有對稱和諧美,提升對數學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3.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后用于實際的價值觀。
。ㄎ澹┲v解例題,鞏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高中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內容,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
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后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
特點之二是: 。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欲,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于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信息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并且在整個教學設計盡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于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新課教學
反饋發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通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并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導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通過
演示,創設探索 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于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教案《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并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并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ㄈ嵤┓答仯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后反饋,延續創新。通過課后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后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知識,并把它運用到對
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并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數》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數》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數”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后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數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數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數的圖象間的關系來研究對數函數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為《指數函數》是進入高中以后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數,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等完整的函數知識,初步培養函數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數》不僅是本章《函數》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數》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數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通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數和圖象的關系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最簡單的函數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數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數。
技能維度:學生對采用“描點法”描繪函數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了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鑒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①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②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數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數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系。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于《指數函數》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并能簡單應用指數函數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數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數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數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實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數中底數大于1和底數大于0小于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數”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數的定義,并向學生指出指數函數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于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么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于底數a范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數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借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系.數學的本質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數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后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實例后,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為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借助圖象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在生活實例的課堂導入、指數函數的性質研究、例題與訓練、課內小節等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學生的討論、分組、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和記憶知識為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框架和體系,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4.注意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在概念、圖象、性質、應用、拓展的過程中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到有挑戰、有收獲,跳一跳,夠得著,不同難度的題目設計將盡可能照顧到課堂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程序設計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著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啟發學生逐步發現和認識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①用電腦展示兩個實例,第一個是計算機價格下降問題,第二個是生物中細胞分裂的例子,②將學生按奇數列、偶數列分組。
學生活動:①分別寫出計算機價格y與經過月份x的關系式和細胞個數y與分裂次數x的關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憶指數的概念;③歸納指數函數的概念;④分析出對指數函數底數討論的必要性以及分類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掃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識障礙,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啟發誘導、探求新知
教師活動:①給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數并要求學生畫它們的圖象②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規范地畫出這兩個指數函數的圖象③板書指數函數的性質。
學生活動:①畫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數圖象②交流、討論③歸納出研究函數性質涉及的方面④總結出指數函數的性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作簡單的指數函數的圖象對深刻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完成基本作圖之后,教師再利用課前已列表、建立坐標系的小黑板展示準確的作圖方法,達到進一步規范學生的作圖習慣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數作圖器”用多媒體將指數函數的圖象推廣到一般情況,學生就會很自然的通過觀察圖象總結出指數函數的性質,同時對于底數的討論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3.鞏固新知、反饋回授
教師活動:①板書例1②板書例2第一問③介紹有關考古的拓展知識。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1. 教材分析
1-1教學內容及包含的知識點
(1) 本課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第三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
(2) 包含知識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兩平行線的距離公式。
1-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和前后聯系
本節課是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在此之前,有對兩線位置關系的定性刻畫:平行、垂直,以及對相交兩線的定量刻畫:夾角、交點。在此之后,有圓錐曲線方程,因而本節既是對前面兩線垂直、兩線交點的復習,又是為后面計算點線距離(在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見,本課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1-3教學大綱要求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1-4高考大綱要求及在高考中的顯示形式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為背景,判斷直線和圓錐曲線的位置或構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絕對值,直線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教學目標
(1)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2) 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 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培養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
(4) 滲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學生的智慧獲得,又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
確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20xx年4月第一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高考考試說明》(20xx年)
1-6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 重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確定依據:由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
(2) 難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
確定依據:根據定義進行推導,思路自然,但運算繁瑣;用等積法推導,運算較簡單,但思路不自然,學生易被動,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分析“嘗試性題組”解題思路可突破難點
(3)關鍵: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將點線距離轉化為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是利用等積法將其轉化為直角三角形中三頂點的距離。
2.教法
2-1發現法:本節課為了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使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愉快地自覺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練習“嘗試性題組”,引導、啟發學生分析、發現、比較、論證等,從而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
確定依據:
(1)美國教育學家波利亞的教與學三原則: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性原則。
(2)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2-2教具:多媒體和黑板等傳統教具
3. 學法
3-1發現法: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經過練習、觀察、分析、探索等步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論證后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得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一句話: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
3-2學情:
(1)知識能力狀況,本節為兩線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系統的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各種形式,有對兩線位置關系的定性認識和對兩線相交的定量認識,為本節推證公式涉及到直線方程、兩線垂直、兩線交點作好了知識儲備。同時學生對解析幾何的實質中,用坐標系溝通直線與方程的研究辦法,有了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思想正逐漸趨于成熟。
(2)心理特點:又見“點到直線的距離”(初中已學習定義),學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詢動機由此而生。
(3)生活經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點線距隨處可見,怎樣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是每個追求成長、追求發展的學生所渴求的一種研究能力。豐富的課堂數學活動能夠讓他們真正參與,體驗過程,錘煉意志,培養能力。
3-3學具:直尺、三角板
4. 教學評價
學生完成反思性學習報告,書寫要求:
(1) 整理知識結構。
(2) 總結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
(3) 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發明發現,學習障礙等,說明產生障礙的原因。
(4) 談談你對老師教法的建議和要求。
作用:
(1) 通過反思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維內化,知識深化和認知牢固化的一個心理活動過程。
(2) 報告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3) 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缺陷,思維障礙,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自己的教法的滿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時調整,及時進行補償性教學。
5. 板書設計
(略)
6. 教學的反思總結
心理歷練,得意之處,困惑之處,知識的傳承發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九篇】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經典說課稿范文06-24
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10篇08-06
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8篇07-28
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9篇08-13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九篇08-13
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七篇08-13
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六篇08-13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5篇08-11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五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