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匯總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問題研究,該節課主要是要求同學們能夠對于前面知識的運用,能夠結合所學分析住房應考慮的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負效應,對于城市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分析面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知識目標:購房影響因素;
理解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含義及特點,能夠分析材料現象。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自身因素,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情感目標:樹立對于城市化應有的情感態度,結合自身不要隨意的判斷一件事物的好壞。
如何綜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說教法
小組探討、調查研究、對比歸納
課本資料、多媒體
三、說學法
1、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過對比總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分析了住房選擇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同學們的成果,總結出購房的原則性問題,合理地指導我們購房。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開門見山,因為事前已經讓同學們預習調查過了,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都期待展現成果,故直接表現同學們的內心節約時間。
2. 活動設計
課前活動:分成四組,對南京三個住房地段進行調查,新街口夫子廟、板倉、仙林,對住房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該地段的房價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為何要在該地段購買住房,基礎設施設置等等其它與居民購房有關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了解知識來源于社會還能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問題設計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調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一個問題,郊區的房子,特別是別墅,都是些高檔居所,許多有錢人的居住場所,那為什么會這樣呢?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擠,為什么還會有許多有錢人往郊區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逆城市化。
◆設計意圖:承轉過渡知識,從購房選擇因素的學習過渡到郊區化的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啟迪。
五、說板書設計
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了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采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匯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后,在課后,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通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發現問題。
b.基于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后,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局限于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了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于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并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于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后,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征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采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于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后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后,就需要針對由于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后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后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布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系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布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后關于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后是學習工業地域類型,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了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采用目標導學法、實例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趯滩牡姆治龊蛯W生的了解,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通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通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地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五、說教法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耍覍⒁龑W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圖片導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著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系緊密。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1、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后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農業的布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通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練夂颉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類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就寥馈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臼袌觥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窘煌ā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回答完后,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于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農業區位的選擇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為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后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并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濕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2)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是受地形條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為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為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為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后總結】由于人為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于一個較為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于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后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為作業,學生完成后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關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著廣泛的聯系,起著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二)。說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成因;
、。了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類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列表比較,了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凇_\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邸Mㄟ^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的形成作為本節重點之一;
、。重點之二即為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征。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宏觀地形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诘刭|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這種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為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為任然已興趣為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于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實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導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導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通過導入,提出問題“是什么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皟攘ψ饔门c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佟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布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布及板塊的邊界類型(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①板塊是地球巖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②六大板塊的范圍與大洲、大洋的范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嶺或斷層。
通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頻,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宏觀地形(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視頻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后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宏觀地形的關系,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里我是采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巖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后再從巖層新老關系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巖巖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于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巖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后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信等。地域聯系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系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循環,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系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并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說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實例,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并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1、知識與技能:①交通運輸的方式及其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②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及運輸要求,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及線路。③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特點④了解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并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二.說教法:
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三.說學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并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導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系,并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導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于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于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并通過實例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著,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并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實例,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后,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1、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 二、交通運輸布局
2、南昆鐵路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后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后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并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目的
聯系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導入 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為什么呢? 暗示學生通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欲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9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基本理念,所以我們的教學方式和過程就要有新的改變,F以《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課為例,談一談我對此內容的設計與構想。
一、說課標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選自中國地圖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
新課程標準中對此節內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來,對于這部分內容從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到學生的分析和運用都不可忽視。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二、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段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的生產活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開啟地理學原理的一把鑰匙,對于指導人類生產、生活,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重要意義。本課通過歸納幾種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對其身邊的環境問題產生關注。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標:采用多種素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地球環境,樹立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
難點: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產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 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學習與小組合作討論法。一方面,結合課本圖片及文字材料,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并歸納總結。
學法:要使學生學會探究,即學會如何分析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聯系實際解決具體地理問題的方法。還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同學共同完成活動。
四、說教學程序
1、 大家都看到了,在導入新課時,我使用了一段環境優美的視頻資料作為本課
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與本課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課標分析與教材分析兩個板塊的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2、 教學新課: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我基于三點來進行設計。
(1)開放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和酸雨等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幾乎每一個問題我都配有相應的文字及視頻資料。(觀看)再加上學生課前準備的材料,就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危害了。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疏漏與不足而不斷的進行修改、完善。
第二個問題是臭氧層破壞。因為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觀看了南極臭氧空洞的圖片之后以練習題的形勢來使學生鞏固次知識點。
大氣污染和酸雨這一環境問題,我同樣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讓學生來進行加工整理。
當然,教師應及時補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是指網絡化、系統化。即重點知識小結。
。2)充分利用課件
這個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觀性較強的文字、圖片、數據、視頻資料。他能使學生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現狀。
。3)精心設計活動
本節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學以致用。在教學時先由課前探索活動引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課下由教師指導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關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環境危機。也就是此處的案例探究。學生以“荒漠化”為主題開展了小組探究活動,并在這節課上向大家做了戰士。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最后的漫畫反思將此活動推上了高潮,可以說這幅漫畫是本節課中心思想的總結與升華。
五、 說教學效果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全面和諧培養學生素質,從而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輸灌對象轉變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小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自由而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圖、色、形、聲并茂的動態信息,形象直觀、快捷、大容量的展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興奮點,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過使用這個課件,我有一點感觸頗深,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你是一個非專業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課內容。我將按說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改革這六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課程設置
1、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后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后聯系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 說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最后,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并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 說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 內容取舍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系為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系、旅游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疽幝砂鈮簬、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布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說課程實施
1、說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 說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采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現于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復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為手段,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核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范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核。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占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占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占60%(既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著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于對理論應用的考核)。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為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 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 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絡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 相對于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實習平臺,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煉的積極性。
3, 今后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于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系,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匯總10篇】相關文章: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匯總十篇07-06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五篇07-0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10篇06-15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7篇07-05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4篇06-22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十篇07-02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6-23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集錦9篇07-0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10篇07-06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7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