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數學說課稿 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勾股定理》。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十八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20xx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圖案,引入勾股定理,進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系,并應用它解決問題。學好本節不僅為下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良好基礎,而且為今后學習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礎,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將數與形密切地聯系起來,它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在理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些平面幾何的知識,能夠進行一般的推理和論證,但如何通過拼圖來證明勾股定理,學生對這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比較陌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采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化難為易,深入淺出,讓學生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3、教學目標: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勾股定理的發現過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會用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培養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探索勾股定理,并應用它解決問題,運用了觀察、演示、實驗、操作等方法學習新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數學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體驗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悅,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4、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可見,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的重要定理,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有著廣泛應用。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探索和證明勾股定理.
二、教材處理
根據學生情況,為有效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創設問題情境為先導,運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開展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邊設疑,邊講解,邊操作,邊討論,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以達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的目的。
三、教學策略
1、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恰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內容特點和八年級學生思維活動特點,我采用了引導發現教學法,合作探究教學法,逐步滲透教學法和師生共研相結合的方法。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設計問題序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合作交流,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從不同層次發掘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
3、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要求,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創設情境——探究新知——反饋訓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素質能力。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引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出示20xx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場面,通過觀察會徽圖案,提出問題:你見過這個圖案嗎?你聽說過勾股定理嗎?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趙爽弦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求知欲,同時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進而引出課題。
。ǘ┮龑W生,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定理:這一環節選擇教材的圖片,講述畢達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時發現用磚鋪成的地面,其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系,創設感知情境,提出問題:現在也請你觀察,看看有什么發現?教師配合演示,使問題更形象、具體。適當補充等腰直角三角形邊長為1、2時,所形成的規律,使學生再次感知發現的規律。
2、提出猜想:在活動1的基礎上,學生已發現一些規律,進一步通過活動2進行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讓學生感受不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才具有這樣的性質,使學生由淺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得出猜想,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3、證明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樣的特點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一個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通過活動3,充分引導學生利用直觀教具,進行拼圖實驗,在動手操作中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鼓勵創新,小組競賽,引入競爭,教師參與討論,與學生交流,獲取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證法的探究,使學生創造性地得出拼圖的多種方法,并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創造的快樂,從而分散了教學難點,發現了利用面積相等去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一題多解和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
4、總結定理:讓學生自己總結定理,不完善之處由教師補充。在前面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數量關系即勾股定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三)反饋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是否掌握了,達到了什么程度?為了檢測學生對本課目標的達成情況和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設計一組有坡度的練習題:
A組動腦筋,想一想,是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和直接應用;
B組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C組議一議,是一道實際應用題型,給學生施展才智的機會,讓學生獨立思考后,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數學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作用于實踐的應用意識,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ㄋ模w納小結,深化新知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最感興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進一步研究的的問題是什么?通過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掌握教學目標,使知識成為體系。
。ㄎ澹┎贾米鳂I,拓展新知
讓學生收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下節課展示、交流.使本節知識得到拓展、延伸,培養了學生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讓學生感受數學深厚的文化底蘊。
。┌鍟O計,明確新知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分為三塊:一塊是拼圖方法,一塊是勾股定理;一塊是例題解析。它突出了重點,層次清楚,便于學生掌握,為獲得知識服務。
初中數學說課稿 2
一、 說教材作用: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這部分內容有關聯的是后面列方程解應用題,學好這一節課,將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義。
2.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時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驗根方法。
4.在學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驗根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熟練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轉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從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三、說重難點
本節重點是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轉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設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關鍵,因此轉化過程中主要是找方程兩邊的最簡公分母。難點分析:解分式方程學生容易出錯,關鍵不能理解在方程變形的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對于七年級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亦可以結合實例讓學生了解方程兩邊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為零不能滿足方程同解變換的原則,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驗根。
四、說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而再加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所以本節課采用了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特別注重"精講多練",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上知識點復習課時采用了啟發、引導式的同時,而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在做練習時,這除了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上黑板以外,自己還在下面及時的發現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則全班講評,個別小問題,個別解決。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土
。1) 復習什么叫分式方程?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區分整式方程與分式方程的區別,能夠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下面環節的學習。
。2)解分式方程
①學生回憶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講解例題:
解:原方程可化為:
方程兩邊同乘 ,約去分母,得
。▁+3)-8x=x2-9-x(x+3)
解這個整式方程,得
檢驗:把x=3代入最簡公分母 (x+3)(x-3)=0
∴x=3是原方程的增根
∴原方程無解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同學們親自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鞏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②學習例題交流討論,找兩組同學到黑板上嘗試解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合作研究,使每個學生對分式方程的解法進一步的認識,在此環節,鼓勵同學大膽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聆聽。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教師在此時對學生的問題要做出適當的評價,給同學以鼓勵和引導。
③我還設計了幾個小題讓同學們思考分式方程解的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在知道分式方程的根的情況下求式中字母的值
教師小結:
在方程變形時,有時可能產生不適合原方程的根,這種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ǘ┐箫@身手
設計意圖:鞏固
六、課內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提一個問題
初中數學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乘除》這一章與七年級《有理數的運算》中冪的乘方,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和《代數式》的內容聯系緊密,是這兩章內容的拓展和延續。而冪的乘方是該章第二節的內容,它是繼同底數冪乘法的又一種冪的運算。從數的相應運算入手,類比過渡到式的運算,從中探索、歸納式的運算法則,使新的運算規律自然而然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識之中,使原有的知識得到擴充、發展。在這里,用同底數冪乘法的知識探索發現冪乘方運算的規律,冪乘方運算的規律又是下一個新規律探索的基礎,學習層次得到不斷提高。
▲學情分析
、僬f已有知識經驗
學生是在同數冪乘法的基礎上學習冪的乘方,為此進行本節課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些知識經驗創設教學情境。
、谡f學習方法和技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好本節課的重要方法。教學中充分利用具體數字的相應運算,再到一般字母,通過觀察、類比、自主探索規律,通過合作交流、小組討論探索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③說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新課標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是要求教師通過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尤其關注那些膽子小、能力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敢于質疑,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整個探索活動中;而對那些平時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要求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合作探索中養成爭鳴、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使各類學生都有所收獲、提高和發展。
▲教材重難點
重點:冪的乘方的推導及應用。
難點:區別冪的乘方運算中指數運算與同底數冪的乘法運算中的不同。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以培養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興趣為根本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對教材的分析,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目標
、磐ㄟ^觀察、類比、歸納、猜想、證明,經歷探索冪的乘方法則的發生過程。
、普莆諆绯朔椒▌t。
、菚\用法則進行有關計算。
、孢^程與方法目標
⑴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學習的反思能力。
、企w會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轉化的數學思想。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通過老師的及時表揚、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鑒于初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數學活動能力和經驗型的抽象邏輯能力,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為指導,主要采用引導探究法。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與同伴交流各自的發現,然后歸納其中的規律,獲得新的認識,同時體驗規律的探索過程。
學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目的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過程,主動建構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材處理
⑴通過正方形桌面邊長為81cm,即34cm,求其面積從而引出問題,讓學生感受冪的乘方運算也是來源于生活的需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兩種運算的區別和應用,特補充例2和改錯題。
、谦@取新知后,設計一個以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智力玩具魔方為背景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再次體會冪乘方的自然應用。
⑷課外作業中補充一道極限挑戰,是用冪乘方運算的逆運算來解決的,有一定的難度。既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又能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更高的發展,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教學過程
學生的學習是以其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
、賱撛O情境,引入課題。
、谧灾魈剿,展示新知。
、蹜眯轮,解決問題。
④反饋練習,拓展思維。
、輰W有所思,感悟收獲。
⑥布置作業,學以致用。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特點,經反復推敲,我準備以復習和實際事例導入。設計兩個問題:
問題1: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是怎么樣的?
問題2:如果一個正方形桌面的邊長81cm即34cm,則其面積可表示為(34)2cm2,如何計算其結果呢?
設計意圖:以實例引入課題,強化了數學應用意識,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冪的乘方運算因實際需要而生,最后以解決問題而終的學以致用的思想,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索,展示新知
(1)自主探索
出示幻燈片試一試
請計算下列各題:①(23)2 ②(104)2 ③(104)100 ④(a3)n
(多媒體演示時,先出現①②,再出現③,最后出現④)
設計意圖:①②兩小題既是舊知識的鞏固復習,也讓學生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第③小題的指數很大,讓學生感受尋找冪乘方運算規律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習動機。第④小題將底數改成字母a,這里從具體數字到一般字母,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為導出(am)n做好鋪墊。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計算:(am)n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對有關的學習內容進行探索與思考的過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我首先鼓勵學生觀察第①、②、③、④題,等式兩邊的底數和指數發生了什么變化?從而歸納猜想(am)n的結果。通過小組討論,展示成果,體驗規律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出示例1:計算下列各式,結果用冪的形式表示(多媒體演示)
、(107)2 ②(b4)3 ③(am)4 ④[(x-y)3]5
、輀(-2)2]10 ⑥-(y3)4 ⑦ (-y3)4
設計意圖:(1)華羅庚說過:學數學而不練,猶如入寶山而空返。設計例1讓學生新鮮體驗,鞏固新知,使充分展示自我,體驗成功。 (2)第①、②、③、④題讓學生體驗(am)n中a可以是一個數、一個字母,也可以是一個多項式。
(3)第⑤、⑥、⑦題當底數帶有負號時,該如何處理,為后面例2中第③小題作了鋪墊。
(2)出示例2:計算下列各式
、(y2)3(y3)4 ②xx2x3-(x2)3+x2-x4
、(-2)2(-23)4 ④100010n(103)2
設計意圖:①冪的乘方與同底數冪乘法及合并同類項的混合運算,不僅要弄清計算順序,而且更要清楚什么樣的運算用什么樣的法則,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拓展思維。
、诓煌瑢哟螌W生的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促進學生從模仿走向成熟。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多樣的,適當增加練習的難度,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
(3)比較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法則的區別和聯系(多媒體演示)
設計意圖:有了例2的鋪墊,學生有了形象的感知后,重新疏理知識,內化為理性認識,從而突破難點。
4、反饋練習,拓展思維
(1)出示改錯題(多媒體演示)
下列各題計算正確嗎?
、(x2)3+x5=x5+x5=2x5
、趚3x6+(x3)3=x9+x9=x18
、踴2(x4)2+x5x2=x10+x10=x20
設計意圖:加深同底數冪乘法、冪的乘方及合并同類項的區別。
(2)設計一個探究活動(多媒體演示)
魔方是匈牙利建設師魯比克發明的一種智力玩具,設組成魔方(如圖1)的每一個小立方塊(我們稱它為基本單元)的棱長為1,那么一個魔方的體積是33,現在設想以這種魔方為基本單元做一個大魔方(如圖2),那么這個大魔方的體積能否用3的正整數次冪表示?怎樣表示?如果再以這個大魔方為基本單元做一個更大的魔方呢?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智力玩具魔方為背景,探索大魔方的體積為表示方法,體會冪的乘方的自然應用,尋找運算法則的實際意義。讓學生體會數學美和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學有所思,感悟收獲
設計三個問題:
、偻ㄟ^本節課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谕ㄟ^本節課學習,你最深刻的體驗是什么?
、弁ㄟ^本節課學習,你心里還存在什么疑惑?
設計意圖:學生暢所欲言,在以生為本的民主氛圍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幫助學生肯定自我,欣賞他人。
6、布置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作業本
選做題:①已知1624326=22x-1,(102)y=1020求x+y.
、谝阎罕容^2100與375的大小。
設計意圖:分層次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又為后續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六、板書設計冪的乘方冪的乘方法則的
推導過程同底冪的乘法法則
冪的乘方法則范例板書
學生練習設計意圖:展示知識結構,突出重難點,加強理解記憶。
七、設計說明
1、以學生為本。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注重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允許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使不同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注重反思。數學家波利亞強調問題解決有四個步驟,其中第四步就是回顧反思。只有把培養反思能力與培養觀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才能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
初中數學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ㄒ唬┍竟澱n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中考考綱中規定的必考內容,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ǘ┱n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梯形的判定及應用
。ㄈ┙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和五種基本輔助線。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攀箤W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圃诮鉀Q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ㄋ模┙虒W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成三個層次:
1、掌握梯形的定義,認識梯形的其他相關概念;
2、熟練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
3、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于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為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為:努力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突破——以學生主體觀念突破教師中心、以學生主體活動突破課堂中心、以學生主體參與突破講解中心、以學生主體經驗突破書本中心、以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突破考試中心。在這樣的理念下,我設計了如下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采用“引、動、導、探”教學法,實施“二、四、六”教學模式,即兩個探究層次、四個教學環節、六步教學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后。
三、學習方法:
初二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采用“做、思、問、辯、議”的五步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小黑板,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信紙
五、教學程序:
共有六步
。ㄒ唬┣榫骋l
(二)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ㄈ┥罨
(四)遷移運用
。ㄎ澹┫到y概括
。┎贾米鳂I,拓展思維
這六步教學程序在教案中都詳細介紹了,我只把教學的主線和總的設計意圖說一說。
在前三個環節我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邊形紙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紙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發現等腰梯形的性質,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并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華,借助于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里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里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并著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里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于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里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
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并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六、有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布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后填寫。
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七、教學預測:
本節課內容較多尤其是輔助線的幾種作法在一課時內完成,有部分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作出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初中數學說課稿 5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同學們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里同學們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同學們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同學們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同學們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的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同學們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同學們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同學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同學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督y計》這一課意在讓同學們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并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里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為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戳诉@張圖,你們想提什么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同學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同學們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同學們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同學們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么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只嗎?怎么辦?(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后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同學們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后擺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后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同學們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只。而將小動物分類后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只。
師:分類后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同學們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同學們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么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同學們互相說。)
剛才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么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借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為智力活動,讓同學們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復描述,既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同學們匯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并讓同學們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通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同學們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淀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真聰明,為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為單位理一理,并說說 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給同學們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同學們進行調查、整理。同學們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為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培養同學們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能力,對同學們以后適應社會甚為重要。在這一層次,教師為同學們創設選擇的空間,讓同學們體味自由選擇的輕松和快樂,這是積淀主角意識的有效方式。同時讓同學們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同學們初步感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四、賦予總結評價權利,豐富主角意識。
引導同學們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是怎么學到的?
【讓同學們自己總結,不但使同學們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主角意識!
初中數學說課稿 6
【教材分析】
垂線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垂線的概念、性質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材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掌握垂直的定義,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數學思考:探索垂線的性質,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并通過“做數學”,讓學生對猜想進行檢驗,作出正確判斷。
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趣味,獲得發現的喜悅。
鼓勵學生感想敢說,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教學難點:
用數學語言描述垂直的定義以及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大多數學生感到數學枯燥,學習興趣不高。所以這節課利用普通的多媒體教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實例的展示及動畫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圖形中蘊含的垂線特征,使知識的生成過程更直觀更形象。對學生的認知、理解以及教學重難點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
【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特點,我把整堂課分為課題導入、合作探究、課堂小結、拓展創新四個環節,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為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設立了預習導航,準備了大量有關本節課的學習資料,并鼓勵學生自己到網上查閱資料,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1、課題導入
課題導入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馬路、籬笆、小棒等實物形象,并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各組圖形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什么共同點?讓學生感到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2、合作探究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合作探究分為垂直的定義、課堂練習、試試身手、垂線性質、你來當老師、走進生活五個小版塊。其中,垂線的定義鼓勵學生自己概括,并積極與大家交流。課堂練習梯度明顯,答案靈活,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霸囋嚿硎帧弊寣W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發現,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很容易發現垂線的性質!澳銇懋斃蠋煛、“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見解,營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給學生一份自信,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白哌M生活”借助多媒體把學生的生活體驗真實的再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有用的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談本節課的收獲、體會、本節課還有什么問題、新發現。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鍛煉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4、探究創新:“創新園”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課后去思考、去動手制作、去創新發現。既能激發學生課后去學習、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讓學生感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創新意識。
初中數學說課稿 7
一、說課本:
1、課本內容:我以為可以明白為探索規則——明白規則——應用規則,進一步表現了新課標中“情境引入——數學建!砻鳌⑼卣古c應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雷同,以是可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規則的歷程,會舉行簡樸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分式運算的效果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也便是分式的約分,要修業生能辦理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樸的現實題目。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與分數的約分、分數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聯系,也為后面學習分式的混合運算作準備,為分式方程作鋪墊。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
能力目標:
(1)、類比分數的乘除運算法則,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
(1)、通過師生觀察、歸納、猜想、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3)、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為現實生活服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4、教學重點: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應用.
5、教學難點: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新課程改革中,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啟發式教學。啟發性原則是永恒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行為的主體。
2、合作式教學,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評價學習。
三、說學法:
學生在小學就已經會很熟練的進行分數的乘除法運算,上一章又學習的因式分解,本章學習的分式的意義,分式的基本性質等,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1、類比學習的方法。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運算類比。
2、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1、類比學習,探索法則。(約3分鐘)
讓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個分數的乘除法的例子(2個乘法,2個除法)
復習:分數的乘除法法則(抽一學生口答)
猜一猜:;(a、b、c、d表示整數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類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動目的:讓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交流,并與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類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教學效果:通過類比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學生明白字母代表數、代表式,這樣很順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2、理解法則:(約2分鐘)(1)文字敘述: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后再與被除式相乘.
(2)符號表述:×=;÷=×=.
活動目的:兩種形式鞏固對法則的理解。
教學效果:理解法則,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應用:(約20分鐘)
(1)牛刀小試
教材74頁到76頁的例1、做一做、例2.我準備把例1和例2先學習了。再學習做一做。
例1計算(1);(2)
活動目的:抓住學生剛學習了法則,躍躍欲試的學習激情,抽2名同學上黑板演算,其他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演算。老師巡查,予以輔導,反復提醒學生像分數乘法一樣來學習分式乘法(即類比)。
教學效果:有的學生可能沒有注意把結果化為最簡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學生可能一邊計算一邊就分解因式進行約分(化簡)了的,說明已經很好地與分數的乘法進行類比學習了(分數是分解因數),應該予以表揚,讓全班學生認真學習、領會。講評時還應該讓學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計算:(1)3xy2÷;(2)÷
活動目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類比的學習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轉化為乘法。
教學效果:因式分解在分式約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時,一般先分解因式,并在運算過程中約分,可以使運算簡化。
(2)“西瓜問題”
活動目的: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有條理的進行表達。
教學效果:通過以上例題幫助學生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當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是單項式時和當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項式兩種情況)
4、隨堂練習。(約5分鐘)76頁第一題,共3個小題。
教學效果:在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后,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還有些學生忘記運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形式,老師要及時提醒學生。分解因式的知識沒掌握好,將會影響到分式的運算,所以有的學生有必要復習和鞏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識。
5、數學理解(約5分鐘)教材77頁的數學理解,學生很容易出現像小明那樣的錯誤。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原因。
補充例3計算(xy-x2)÷
教學效果:鞏固分式乘除法法則,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方法。提醒學生,負號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課堂小結(約3分鐘)先學生分組小結,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師總結。
7、作業布置,凝固新知。(約2分鐘)教材77頁到78頁,習題3.1,1、2、4.并補充一題(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
五.說板書設計:
主板書采用綱要式,一目了然。
(一)、分式的基本性質1、文字敘述2、符號表述
(二)、應用
末了,談談我的領會。講堂上同等對話,讓門生自主掌握數學,發明題目,實時糾正。講授是讓門生富厚了解。
初中數學說課稿 8
一、設計思想: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應走進生活,生活也應走進數學,數學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問題變得具體、生動,學生就會產生親近感、探究欲,從而誘發內在學習潛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自覺地把生活作為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歷,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之趣、數學之用、數學之美。
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敢于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
根據新教材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參與探索,讓學生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絕對不能包辦代替,使學生不僅能學會,而且能會學。
充分發揮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
數學問題生活化,主導主體相結合,發揮媒體技術優勢,探究練習相結合,符合《課標》精神。
網絡環境下代數課的教學模式: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評價、鞏固練習、總結提高
二、背景分析:
。ㄒ唬⿲W情分析:
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六章:《分式》
學生是本校初二實驗班的學生,參加北師大“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課題實驗一年半,學生基礎知識較扎實,具有一定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電腦使用水平較熟練,對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已適應。
本節課實施網絡環境下教學,采用自學導讀式教學模式。學生喜歡上網絡數學課,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
。ǘ﹥热莘治觯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為后面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礎。
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
識,滲透類比轉化思想。
。ㄈ┙虒W方式:自學導讀—同伴互助—精講精練
。ㄋ模┙虒W媒體:Midea———Class純軟多媒體教學網幾何畫板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義,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產生
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驗根的方法。
過程方法: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
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轉化思想。
情感態度: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同學之間的配合,體驗在數學活動中運用
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學難點:理解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
設計說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應該是一節課或一學期的教學目標,它應該貫穿于初中數學教學的每一堂課,它應該與具體的數學知識聯系在一起,才能讓教師好把握,學生好掌握,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霧里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書設計:
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ǘ⿲W習方法:類比與轉化
教學思考:伴隨教學過程的進行,不失時機的,恰到好處的書寫板書,要比用多媒體呈現出來效果好,絕不能用媒體技術替代應有的板書,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技術完美的結合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活動1:創設情境,列出方程
設計說明:教師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勵學生,寓德于教。體現了教學評價之美—激勵啟迪。
設計說明: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與學習熱情,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準備。
活動2:總結定義,探究解法
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數、式、方程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通過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利用類比轉化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識。
教學思考:再一次體現了對全章進行整體設計的好處,在學習16、1分式和16、2分式的運算時,幾乎每一節課都運用類比的思想—分式與分數類比和進行算法多樣化訓練,所以才出現了這樣好的效果。在利用媒體技術拓展學習內容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拓展內容要與所學內容有有機聯系。
二、拓展內容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
三、拓展內容要適量,不要信息過載。
活動3:講練結合,分析增根
活動5:布置作業,深化鞏固(略)
初中數學說課稿 9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 號說課者,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和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 年級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 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是緊密聯系的一個統一整體,學生在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同時也是成為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所以,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了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等);
2. 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 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 能力,加深對 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 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并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和教學目標的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難點確定為: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教法和學法分析
1. 教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采用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境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或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本節課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直觀的感受。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列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相關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認識更清晰、更深刻。
2.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知道,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節課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復習舊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三個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
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偟脑O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率達到最佳狀態。
六、 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這有利于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書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復習舊知,引入新課;第二部分,定義,法則和定理的說明;第三部分,通過例題鞏固應用。
七、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 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學。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在教學中要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并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初中數學說課稿 10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第一節“軸對稱圖形”,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和教學評價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軸對稱圖形”是第五章“軸對稱”的第一節的第一課時,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則重要內容,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實際生活中也隨處可見軸對稱圖形及軸對稱的應用。
2、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很多事物,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實例和典型圖形的過程,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找出簡單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了解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聯系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通過折紙、剪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與思考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體驗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教學重難點 :
教學重點: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找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和聯系。
三、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以“感受生活——動手操作------共同探討——歸納總結————應用實踐”的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機會。
1、教 法: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電化教學。 在課的開始,結合多媒體動畫,從優美的生活場景中抽象出蝴蝶、蜻蜓、樹葉這三個軸對稱圖形,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產生探索的強烈愿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學法:觀察猜想、共同探討、動手操作、歸納總結、應用實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可見,“學會學習”本身比“學會什么”更重要.
3、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課前制作動態演示的多媒體課件;模具、實物、投影、膠水。
學生準備:剪刀、各種美術顏色、美工刀一把、白紙若干。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有關畫面)
故事引入:(師講故事的過程中播放動畫)
實驗探究
探究一
問題1:這些美麗的圖形來自生活。認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問題2:你能將圖中的窗花沿某條直線對折,使直線兩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嗎?其他圖形呢?(在學生通過觀察、概括、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驗證:方法一:動手操作“扎紙”實驗。)
方法二:利用多媒體,用動畫的形式演示,總結,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軸對稱圖形、對稱軸。
這樣設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同伴的幫助下,經過自己的努力主動地獲取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練習: 請大家拿出你們準備的圖形,動手折一折,畫一畫,找出它們的對稱軸,有幾條呢?
探究二
學生活動.做“印墨跡”實驗: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性能好的紙,在紙的一側滴一滴墨水,將紙迅速對折、壓平,并用手指壓出清晰的折痕,再將紙打開后鋪平,觀察所得到的圖案有什么特征?
完成上面實驗后,啟發引導學生有什么發現?在于同伴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得出軸對稱的概念:
接下來給學生例舉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在加深印象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
問題3:你能說出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系嗎? 先給學生一分鐘時間思考,然后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全班進行交流。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特征,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具有 代表性的圖片。最后教師加以點評,得出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拓展應用
1、讓學生設計一個優美的軸對稱圖案。展示自己的作品,體會創作時的快樂和意想不到的圖案美和成就感.
2、欣賞反思,提升認識。師:請看這里!音樂聲中,教師配音介紹,學生談感受。舞姿優美典雅的舞蹈——“千手觀音”、雄偉壯麗的人民大會堂、歷史悠久的北京天壇、巍峨高聳的法國埃菲爾鐵塔、
課堂小結
。1)、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2)、說說自己在本節課中的體會或困惑? 課后作業
1:教科書第117頁習題5.1的第 1、2、3、題。
2:教科書第114練習第1、2題
五、教學實踐活動的收獲與反思:
1、在學習中實踐 ,我學習了金石中學幾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學能力。
2、在實踐中反思 ,在實踐研修的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課堂不只是教師個人的舞臺,還應是師生心靈對話、情感交流的舞臺。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搭建起師生互動的教學交流平臺,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體驗,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
3、在反思中收獲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會靜下心來采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走出自己的一路風采。
初中數學說課稿 11
大家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說課的課題是“合并同類項”,下面進行簡單的說課: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選自湘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2.4節,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學習了代數式、多項式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對同類項進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類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其法則的應用是一次式加減的基礎,也是以后學習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礎。另一方面,這節課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合并同類項的法則是建立在數的運算律的基礎之上;在合并同類項過程中,要不斷運用數的運算。可以說合并同類項是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延伸與拓廣。因此,這節課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
七年級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象直觀思維已比較成熟,但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所授班級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學習風氣。
基與上面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同類項、多項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類項的法則。
能力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認識同類項,了解數學分類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項式中準確判斷出同類項。
2、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合并同類項的'法則,體驗探求規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練運用法則進行合并同類項的運算,體驗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情感目標:
1、通過設置具體的問題情境,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合作的愉快與收獲。
2、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3、通過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重點: 同類項的概念、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及應用。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同類項;準確合并同類項。
二、設計思路:
1、 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經歷同類項概念和合并同類項法則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其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
2、 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猜想、推理、論證、交流與反思等數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3、 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 教學方法、手段與教學程序: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實現我的設計效果,我采用引導、探究法為主的教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CAI輔助教學。設計以下主要教學流程:
1)創設五個步步深入的問題情境: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為本課學習做好準備和鋪墊。
2)問題探討: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認識同類項,了解數學分類的思想;獲得合并同類項的法則,體驗探求規律的思想方法。同時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愉快與收獲。感受成功的喜悅。
3)火眼金睛與看誰做的又快又準:讓學生加深對同類項的認識,加強對合并同類項法則的理解。
4)例題講解與鞏固練習:讓學生掌握在多項式中判斷出同類項和運用法則進行合并同類項運算的技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螺旋式上升。
5)課堂小結: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6)拓展延伸與挑戰自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他們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我的教學目的能不能實現,設計效果能不能達到,就只能看我接下來上課的情況了!我的說課就簡單說到這里,謝謝大家!
初中數學說課稿 1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操作,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激發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和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極限思想。
二、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三、教學難點
圓面積公式的推導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片
五、教學設計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 前面我們學習了圓、圓的周長。如果圓的半徑用r表示,周長怎樣表示?( 2πr)周長的一半怎樣表示?(πr)
2. 課件:出示一塊圓形的桌布。如果要給這塊桌布的邊縫上花邊,是求什么?(圓形桌布的周長)
3.課件:出示一塊圓形的鏡框。如果要鏡框配一塊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圓的面積) 誰能指出這個圓的面積?誰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圓的面積?請同學們用手摸出學具圓的面積。
4. 提問:如果圓的半徑是2分米,你能猜猜這塊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學們紛紛地猜測,有的學生可能說這個圓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積)
這塊圓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圓形的面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怎樣計算圓的面積。(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 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1)以前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學生回答,師用課件演示)
(2)通過回憶這三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你發現了什么?(發現這三種平面圖形都是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
(3)能不能把圓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呢?
那么同學們想一想,圓可能轉化為什么平面圖形來計算呢?
2. 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1)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說說你把圓剪拼成了什么圖形?
(2)學生小組討論。
看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系?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評價。
(3)課件演示:請看大屏幕,把圓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邊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你發現什么?(如果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細,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于長方形)
(4)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小組討論一下。
生邊答師邊演示課件。
生答:因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半徑。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 × r
S=πr2
師小結公式 S=πr2,讓學生小組內說說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5)讀公式并理解記憶。
(6)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半徑)
3. 利用公式計算。
(1)用新的方法算一算:剛才的玻璃到底有多大?看誰剛才猜得較接近。(學生計算并匯報)
(2)出示例3,學生嘗試練習,反饋評價。
提問:如果這道題告訴的不是圓的半徑,而是直徑,該怎樣解答?不計算,誰知道結果是多少嗎?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 求下面各圓的面積,只列式不計算。(CAI課件出示)
2. 測量一個圓形實物的直徑,計算它的周長及面積。
3. 課件演示: 用一根繩子把羊栓在木樁上,演示羊邊吃草邊走的情景。(生看完提問題并計算)(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積即最大圓面積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自己運用了什么方法,學到了哪些知識?師生共同回顧。
(五)布置作業
1. 第97頁的第3題和第4題。
2.找出身邊的圓,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徑,算一算面積(完成實驗報告單)
測量物 直徑(厘米) 半徑(厘米) 面積(平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圓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
初中數學說課稿 13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課時)》,所選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等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慌c作用
本節教材是八年級數學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因式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分式加減法與分式方程等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的初中數學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ǘ┙虒W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與本節課內容特點,考慮到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目標: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與學法上談談: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因式分解,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類比,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與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ㄒ唬┱f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新課標要求把過去單純的老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與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突破難點: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在例題的引導分析時,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本課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讓學生在練習題中鞏固難點,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ǘ┱f學法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對分數乘除法運算比較熟悉,加上對本章第一節分式及其性質學習,抓住初中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與活躍的思維能力,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認為本節課適合采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一方面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于學生理解、接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接下來,我再具體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與求知欲。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與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與求知欲。
。ǘ╊惐嚷撓,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解后總結概括:
。1)式是什么運算?依據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運算?依據是什么?能說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于引導)
。▽W生應該能說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與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并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后,與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為:
設計意圖: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故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于學生理解、接受,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ㄈ├}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為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采取板演的形式,與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ㄋ模┚毩曥柟,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并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通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通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為了暴露問題,二是為了規范解題格式與結果。
。ㄎ澹┱n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獲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學習結果讓學生作為反饋,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贾米鳂I
教科書習題6.2 第1、2(必做) 練習冊P (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與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將采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系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與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
初中數學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從本章來看,前幾節課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后面即將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本冊書來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后面學習二次函數、圓中的有關計算的基礎;從整個初中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來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數學“數與代數”的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的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后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多元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等知識的基礎;從學科領域來看,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也有重要意義,如物理學中電學的一些計算、化學中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等,都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練習課,旨在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四種解法的類比歸納,讓學生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在學習中體會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
2、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并能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進行類比,理解解一遠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體驗分類討論、轉化歸納等數學思想。
。3)通過學生間合作交流、探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求知欲望,同時提高小組合作意識和一絲不茍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對解一遠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教學就相當于和學生作戰,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夠針對學生的具體水平而選擇最好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要先分析學情,再確定教法。
1、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在七、八年級的時候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的解法,掌握了一些解方程的基本能力。再者,九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時,在討論、探索、交流學習等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應更多地應用探討、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去求得新知識,加深和擴展學生對一些數學思想的理解。
2、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熟練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并能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性為四個字:精講多練。講,就是講四種解法的優缺點及“降次”的思想;練,就是通過大量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練習題,讓學生體會選擇適當的方法的重要性及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是通過“降次”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而求解,體驗化歸的數學思想。
所以,本節課主要采用引探式教學方法,在活動中老師著眼于“引”盡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引導他們解決問題并掌握解決問題的規律和方法,學生著眼于“探”,通過探索活動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發展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采用電腦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投影儀出示練習題,節約了課堂時間,保證學生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練習、交流,還可以展示學生的練習結果,糾正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
三、說教學過程
1、 回顧舊知:學生回顧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2、 探究新知:出示四道有代表性的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學生自己選擇方法解方程。學生完成任務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或者跨小組交流,看看彼此用的是不是同一種方法,若方法不同,比較看誰的方法更簡單。老師深入各小組了解學生的解題情況,并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的解題過程在投影儀上展示。
3、 歸納小結:老師以四名學生的解法為例,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解,選擇的基本原則就是簡單易行。對于形如完全平方等于非負數的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采用直接開平方法來解;對于方程的左邊能用提公因式或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則采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其余的方程,則選擇公式法或配方法。通過比較發現,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的思想都是“降次”。直接開平方法和公式法是通過開平方達到降次的目的,配方法是通過配方再開平方達到降次的目的,因式分解法是通過把方程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積等于0的形式而達到降次的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同時可以看出,這幾種方法都是將“二次”降為“一次”,然后將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了兩個一元一次方程,然后用七年級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解決問題,這體現了一種轉化的數學思想。可以給學生強調:我們學習數學知識有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將遇到的新問題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的、已經能解決的舊問題而解決,這就是轉化歸納的數學思想。
4、 拓展延伸: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歸納,學生發現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由此可以拓展:解高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降次”,降高次為一次,那么解多元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元”,這樣學生就會理解以前學習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都采用的是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了。為學生以后學習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5、 鞏固練習:通過前面的練習和講解,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了新的認識,這時應該趁熱打鐵,再出示幾道習題讓學生練習。
初中數學說課稿 15
一、教材分析
圓柱的認識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十五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幾何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包括圓柱的特征,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由于聾校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相互探討,所以我在本課采用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法來獲取新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同時針對聾生聽力受損,語言發展相對滯后的特點,在課堂上注重了聾生語言的培養,采用雙語教學,鼓勵聾生自主發言,發展聾生的語言。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掌握圓柱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創新的能力;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運用課件提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初步滲透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辯證觀點。并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點。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本課我采用了實踐操作法、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等相關的教法。教師只是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在互動的過程中充分地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ㄒ唬﹦撛O情境,激趣導入
1、打開多媒體課件,出示圓柱的實物模型。同時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物,讓學生明白數學于生活。
。ㄍㄟ^以上教學,讓學生初步接觸圓柱,從生活實際感知圓柱,感受數學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課題,為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ǘ┳灾魈骄,了解圓柱
1、學生自主學習,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
教師引導:拿出自己準備的實物,結合教材,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匯報,師訂正。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征,師課件演示加以驗證。(課堂實錄)
。ㄡ槍γ@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學材料,這樣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準備,并運用課件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合作探究,圓柱的側面展開。
。1)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把圓柱模型的側面剪開,再展開,觀察形狀。
(2)師:你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了一個什么圖形?
。3)學生操作后匯報,教師通過課件驗證和補充。(課堂實錄)
(該環節是精心設計的,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人意識。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了圓柱側面不同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征。)
2、同伴互助,尋求發現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展開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2)教師課件演示展開圖加以驗證,輕松的突破本課的難點。(課堂實錄)
。ㄗ寣W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通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輕松的分散了本課的難點,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鞏固拓展,延伸應用
課件出示:
1、下面哪些物體是圓柱?
2、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3、實際測量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
。ň毩暤脑O計,既有對剛剛學過的圓柱認識的運用,也有圍繞易混易錯之處,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里,勇于發言、敢于辯論。訓練說理能力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訓練。)
(五)自主小結,提升理念
師:我們初步認識了圓柱,誰能告訴老師,對于圓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ㄟ@既是課堂小結,也是對學生的人文培養重要體現。讓學生在自主發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教育技術的應用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育手段,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創設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加的凸顯教學效果。而flash課件更是以其演示功能強大,動畫效果明顯等特點被廣大教師經常所應用。本課我運用了flash課件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動畫演示,課件貫穿了整個課堂。上課伊始,我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課件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讓學生在開課的時候,就對本課產生一種興趣。課中展示了圓柱側面不同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征,輕松的突破了難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展示圓柱側面展開后與展開前的關系,讓學生一目了然,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評價和反思
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并運用多媒體課件,及時有效的分散了難點,突破了重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扎實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突出“做數學”這個數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初中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2-02
初中數學說課稿03-11
數學說課稿初中06-07
初中數學面試說課稿11-20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11-09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熱門】12-07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精】12-08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05-20
初中的數學說課稿07-03
初中數學《數軸》說課稿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