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1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從教師的教學角度上看:教師是進行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上看: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師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數學活動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即要促進學生發展,也要促進教師成長。教師作為數學教學主導,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四、教師對教學目標,難點,重點把握要恰當、具體。
數的計算非常重要,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計算的作用。首先應當讓學生理解的是面對具體的情境,確定是否需要計算,然后再確定需要什么樣的計算方法?谒恪⒐P算、估算、計算器和計算機都是供學生選擇的方式,都可以達到算出結果的目的。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
二次函數是滬科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22章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在八年級已經學過了函數及一次函數的內容,對于函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從一次函數的學習來看,學習一種函數大致包括以下內容:通過具體實例認識這種函數;探索這種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利用這種函數解決實際問題;探索這種函數與相應方程不等式的關系。本章“二次函數”的學習也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展開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在于使學生認識并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二次函數的關系,為二次函數的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2、教學目的要求:
。1)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兩個變量之間的二次函數關系的過程,進一步體驗如何用數學的方法描述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
。2)讓學生學習了二次函數的定義后,能夠表示簡單變量之間的二次函數關系;
(3)知道實際問題中存在的二次函數關系中,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的要求。
。4)把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相聯系,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二次函數的概念
(2)能夠表示簡單變量之間的二次函數關系.
難點:
具體的分析、確定實際問題中函數關系式
二.教法、學法分析: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1、教法研究
教學中教師應當暴露概念的再創造過程,鼓勵學生不但要動口、動腦,而且要動手,學生經過自己親身的實踐活動,形成自己的經驗、猜想,產生對結論的感知,這不僅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以提高,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本節課的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鼓勵培養學生們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科學研究的思想。
2、學法研究
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往往還是比較具象的,要讓他們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充分體驗問題的發現、解決及最終表述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難可以和同伴、老師進行交流甚至爭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體驗獲得學習的快樂。
3、教學方式
。1)由于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的基礎上的加深,所以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在問題一、二中放手讓學生先去探究探究兩個問題中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在得到具體的關系式后,再引導學生觀察關系式都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可以和多項式中的二次三項式或一元二次方程比較認識,并最終得出二次函數的一般式及二次項系數的取值為什么不為零的道理。
。2)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二次函數是解決實際生活生產的一個很有效的模板,因而對二次函數解析式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一定要從理論上和實際中加以綜合討論和認定。
。3)可以多讓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二次函數關系的實例來加深和提高學生對這一關系模型的理解。
三.教學流程分析:
這一流程體現了知識發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思想和數形結合的思想。
1、溫故知新—揭示課題
由回顧所學過的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入手,引入函數大家庭中還會認識那一種函數呢?再由例子打籃球投籃時籃球運動的軌跡如何?何時達到最高點?引入二次函數。
2、自我嘗試、合作探究—探求新知
通過學生自己獨立解決運用函數知識表述變量間關系,即自我探討環節;合作探究環節,學生間互動,集群體力量,共破難關,來自主探究新知,從而通過觀察,歸納得到二次函數的解析式,獲取新知。
3、小試身手—循序漸進
本組題目是對新學的直接應用,目的在于使學生能辨認二次函數,準確指出a、b、c,并應用其定義求字母系數的值,能應用二次函數準確表示具體問題中的變量間關系。本組題目的解決以學生快速解答為主,重點對第2題分析解決方法。這一環節主要由學生處理解決,以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
4、課堂回眸—歸納提高
本課小結從內容、應用、數學思想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等幾個方面展開,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方法的提煉,這樣對于學生學知識,用知識是有很大的促進的。方法以學生暢談收獲為主。
5、課堂檢測—測評反饋
共有6個題目,由學生獨自處理第1、2、3、4、5小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第6小題可由學生或獨自或同組交流均可。教師多以巡視為主,注意掌握學生對本節的掌握情況。
6、作業布置
作業我選擇“同步作業”里的題目,其中基礎訓練為必做題,全員均做;綜合應用為選做題,可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力提升用。
四、對本節課的一點看法
通過引入實例,豐富學生認識,理解新知識的意義,進而擺脫其原型,從而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這種“數學化”的方法是認識事物規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這種方法,對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3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____,所選用的教材為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說明。(或加教學評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____ 年級第____章第____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____ 的基礎上,對____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____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____,對____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______________難點確定為: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確立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掌握____,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索____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并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我將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復習就舊,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____是本節課深入研究____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數學概念(定理等)要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通過對定義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____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三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偟脑O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4
各位評委: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勾股定理》。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1節《勾股定理》第1課時。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揭示了一個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系,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據之一,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也是幾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將形與數密切聯系起來,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實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作用。由此可見,《勾股定理》是對直角三角形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是后續學習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勾股定理的發現過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會用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
2、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發現過程,發展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溝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會“數形結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通過介紹中國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感受數學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勾股定理的探討。
教學難點: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驗證勾股定理。
四、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采用探究發現式教學,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探索.
五、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下面我具體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趣引新
一根電線桿在離地面5米處斷裂,電線桿頂部落在離電線桿底部12米處,電線桿折斷之前有多高?(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ǘ⿲嵺`探索猜想歸納
1、(課件出示課本P44圖2—1),請同學們觀察并回答問題:
根據計算正方形的面積來探索勾股定理,此處重在引導學生如何計算出以斜邊為邊的正方形的面積。學生可能會利用補,割,旋轉,等方法算出,從而發現三個正方形的面積之間的數量關系,這樣學生通過正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主動建立了由形到數,由數到形的聯想,同時也初步感受到對于直角三角形而言,三邊滿足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ㄟ@樣的設計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索,感受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同時在合作交流中也突破了本節課的一大難點。)
2、提出問題: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個性質呢
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再讓學生在準備好的方格紙上,任意畫一個頂點都在格點上的直角三角形,進行驗證。仿照上面的方法,學生容易進行類比聯想,猜想結論成立,同樣分別以各邊為邊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通過計算這三個正方形的面積來驗證猜想。教師可通過表格的形式展示部分學生的實驗結果,從而為歸納提供基礎,學生也更容易發現對于一般的以整數為邊長的直角三角形也有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ㄟ@樣設計不僅有利于突出重點,而且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思想,也讓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節課是在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基礎上,來學習二次函數的概念。二次函數是初中階段研究的最后一個具體的函數,也是最重要的,在歷年來的中考題中占有較大比例。同時,二次函數和以前學過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著密切的聯系。進一步學習二次函數將為它們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徑,并使同學們更為深刻的理解"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而本節課的二次函數的概念是學習二次函數的基礎,是為后來學習二次函數的圖象做鋪墊。所以這節課在整個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和要求
。1)知識與技能:使同學們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掌握根據實際問題列出二次函數關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據實際問題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2)過程與方法:復習舊知,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經歷二次函數概念的探索過程,提高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操作、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加深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發展同學們的數學思維,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與信心。
3.教學重點: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
4.教學難點:由實際問題確定函數解析式和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二。教法學法設計
1.從創設情境入手,通過知識再現,孕伏教學過程。
2.從同學們活動出發,通過以舊引新,順勢教學過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過思維深入,領悟教學過程。
三。教學過程
。ㄒ唬⿵土曁釂
1.什么叫函數?我們之前學過了那些函數?
。ㄒ淮魏瘮担壤瘮,反比例函數)
2.它們的形式是怎樣的?
。▂=kx+b,k≠0;y=kx ,k≠0;y=k/x , k≠0)
3.一次函數(y=kx+b)的自變量是什么?函數是什么?常量是什么?為什么要有k≠0的條件? k值對函數性質有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復習這些問題是為了幫助同學們弄清自變量、函數、常量等概念,加深對函數定義的理解。強調k≠0的條件,以備與二次函數中的a進行比較。
。ǘ┮胄抡n
函數是研究兩個變量在某變化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我們已學過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聪旅嫒齻例子中兩個變量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電腦演示)
例1圓的半徑是r(cm)時,面積s (cm?)與半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設人民幣一年定期儲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銀行將本金和利息自動按一年定期儲蓄轉存。如果存款額是100元,那么請問兩年后的本息和y(元)與x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不考慮利息稅)?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師提問:以上兩個例子所列出的函數與一次函數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事例,讓同學們列出關系式,啟發同學們觀察,思考,歸納出二次函數與一次函數的聯系: (1)函數解析式均為整式(這表明這種函數與一次函數有共同的特征)。(2)自變量的最高次數是2(這與一次函數不同)。
(三)講解新課
以上函數不同于我們所學過的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我們就把這種函數稱為二次函數。
二次函數的定義:形如y=ax2+bx+c (a≠0,a, b, c為常數) 的函數叫做二次函數。
鞏固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
1.強調"形如",即由形來定義函數名稱。二次函數即y 是關于x的二次多項式(關于的x代數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變量是x ,它的取值范圍是一切實數。但在實際問題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是使實際問題有意義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為什么二次函數定義中要求a≠0 ?
。ㄈ鬭=0,ax2+bx+c就不是關于x的二次多項式了)
4.在例2中,二次函數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為零。
若b=0,則y=ax2+c;
若c=0,則y=ax2+bx;
若b=c=0,則y=ax2.
注明:以上三種形式都是二次函數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數的一般形式。
【設計意圖】這里強調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為接下來的判斷二次函數做好鋪墊。
判斷:下列函數中哪些是二次函數?哪些不是二次函數?若是二次函數,指出a、b、c.
。1)y=3(x-1)?+1
。2)s=3-2t?
(3)y=(x+3)?- x?
。4) s=10πr?
。5) y=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關于x2的二次函數)
【設計意圖】理論學習完二次函數的概念后,讓同學們在實踐中感悟什么樣的函數是二次函數,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
。ㄋ模╈柟叹毩
1.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的和是10cm.
。1)當它的一條直角邊的長為4.5cm時,求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2)設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Scm2,其中一條直角邊為xcm,求S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
【設計意圖】此題由具體數據逐步過渡到用字母表示關系式,讓同學們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而降低同學們學習的難度。
2.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為xcm,它的表面積為Scm2,體積為Vcm3.
(1)分別寫出S與x,V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子;
(2)這兩個函數中,那個是x的二次函數?
【設計意圖】簡單的實際問題,同學們會很容易列出函數關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個是二次函數。通過簡單題目的練習,讓同學們體驗到成功的歡愉,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設圓柱的高為h(cm)是常量,底面半徑為rcm,底面周長為Ccm,圓柱的體積為Vcm3
。1)分別寫出C關于r;V關于r的函數關系式;
。2)兩個函數中,都是二次函數嗎?
【設計意圖】此題要求同學們熟記圓柱體積和底面周長公式,在這兒相當于做了一次復習,并與今天所學知識聯系起來。
4. 籬笆墻長30m,靠墻圍成一個矩形花壇,寫出花壇面積y(m2)與長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并指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此題較前面幾題稍微復雜些,旨在讓同學們能夠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讓同學們能夠"跳一跳,夠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數y=ax2+bx+c,當 x=0時,y=0;x=1時,y=2;x= -1時,y=1.求a、b、c,并寫出函數解析式。
【設計意圖】在此稍微滲透簡單的用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解析式的問題,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個鋪墊。
2.確定下列函數中k的值
(1)如果函數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數,則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數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數,則k的值一定是______
【設計意圖】此題著重復習二次函數的特征:自變量的最高次數為2次,且二次項系數不為0.
。 小結思考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來談本節課的收獲,培養同學們自我檢查、自我小結的良好習慣,將知識進行整理并系統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補充。
。ㄆ撸 作業布置
必做題:
1. 正方形的邊長為4,如果邊長增加x,則面積增加y,求y關于x 的函數關系式。這個函數是二次函數嗎?
2. 在長20cm,寬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鋸掉一個邊長為xcm的正方形,寫出余下木板的面積y(cm2)與正方形邊長x(cm)之間的函數關系,并注明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選做題:
1.已知函數 是二次函數,求m的值。
2.試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畫出二次函數y=x2和y=-x2圖象
【設計意圖】作業中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實施分層教學,體現新課標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另外補充第4題,旨在激發同學們繼續學習二次函數圖象的興趣。
四。教學設計思考
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
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
貫穿一個原則——以同學們為主體的原則
突出一個特色——充分鼓勵表揚的特色
滲透一個意識——應用數學的意識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中要學習整式的加減運算,以西寧到拉薩路段為背景引入教學知識。根據路程、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數量關系,設計了幾個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習合并同類項,去括號等概念和運算法則。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數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展開的,整式的加減運算是學習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礎,也是以后學習分式和根式運算,方程以及函數等知識的基礎。
2、學情分析
在整式的加減運算中,讓學生把整式計算與有理數計算進行類比,體會數式通性,既可以復習前面所學數的知識,又使得式的有關知識得以簡化,在教學中,多設計小問題,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小組合作,探究、進行自主學習,培養他們對知識的探索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熟練,合并同類項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合并同類項。
2、過程與方法:通過類比有理數的運算,體會數式通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問題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總結歸納;通過數與式運算的分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重難點是合并同類項法則的探究過程。
四、教學過程
1、復習:①同類項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
、诤喜⑼愴棧喊讯囗検街械耐愴椇喜⒊梢豁棧凶龊喜⑼愴;合并同類項后,所得項的系數是合并前各同類項的系數的和,且字母連同它的指數不變。
2、探究新知
、俜治隼2:⑴求多項式2x-5x+x+4x-3x-2的值,其中x=。
、魄蠖囗検3a+abc-c-3a+c的值,其中a=﹣1/6,b=2,c=﹣3.
師生合作探究:一種方法是直接把x的值代入多項式計算;第二種是把多項式經過合并同類項,即化簡后,再代入x的值計算,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便?
解法1:把x=代入2x-5x+x+4x-3x-2得
2×﹙﹚-5×+﹙﹚+4×-3×﹙﹚-2
。2×-5×++4×-3×-2
。剑2.5++2--2
。僵2-
=﹣2.5
解法2:2x-5x+x+4x-3x-2
。僵v2+1-3﹚x+﹙﹣5+4﹚x-2
。僵亁-2
當x=時,原式=﹣-2=﹣2.5
教師總結:通過兩種解法的比較得出,先化簡多項式,再把x的值代入化簡后的整式進行計算簡便。
、3a+abc-c-3a+c
。僵v3-3﹚a+abc+﹙﹣+﹚c
。絘bc
當a=﹣1/6,b=2,c=﹣3時
原式=abc=﹙﹣1/6﹚×2×﹙﹣3﹚=1
2、練一練:求下列各式的值
、3a+2b-5a-b,其中a=﹣2,b=1;
、3x-4x+7-3x+2x+1,其中x=﹣3
3、分析P65的例3
例3:1、水庫中水位第一天連續下降了a小時,每小時平均下降2m;第二天連續上升了a小時,每小時平均上升0.5cm,這兩天水位總的變化情況如何?
2、某商店原有5袋大米,每袋大米為x千克,上午賣出3袋,下午又購進同樣包裝的大米4袋,進貨后這個商店有大米多少千克?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總結:1、把下降水位變化量記為負,上升的水位變化量記為正,第一天水位的變化量為﹣2acm,第二天水位變化量為0.5acm。
兩天水位變化量為﹣2a+0.5a=﹙﹣2+0.5﹚a=﹣1.5a﹙cm﹚
2、把進貨的數量記為正,售出的數量記為負
進貨后這個商店共有大米5x-3x+4x=﹙5-3+4﹚x=6x﹙kg﹚
四、小結:熟悉合并同類項的法則,要求多項式的值,必須將多項式適當化簡后可以化簡計算。
五、作業P70﹙4、5﹚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7
一、設計思想: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應走進生活,生活也應走進數學,數學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問題變得具體、生動,學生就會產生親近感、探究欲,從而誘發內在學習潛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自覺地把生活作為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歷,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之趣、數學之用、數學之美。
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敢于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
根據新教材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參與探索,讓學生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絕對不能包辦代替,使學生不僅能學會,而且能會學。
充分發揮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
數學問題生活化,主導主體相結合,發揮媒體技術優勢,探究練習相結合,符合《課標》精神。
網絡環境下代數課的教學模式: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評價—鞏固練習和總結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六章:《分式》
學生是本校初二實驗班的學生,參加北師大“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課題實驗一年半,學生基礎知識較扎實,具有一定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電腦使用水平較熟練,對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已適應。
本節課實施網絡環境下教學,采用自學導讀式教學模式。學生喜歡上網絡數學課,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
(二)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為后面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礎。
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
識,滲透類比轉化思想。
。ㄈ┙虒W方式:自學導讀—同伴互助—精講精練
。ㄋ模┙虒W媒體:Midea———Class純軟多媒體教學網幾何畫板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義,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產生
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驗根的方法。
過程方法: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
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轉化思想。
情感態度: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同學之間的配合,體驗在數學活動中運用
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學難點:理解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
設計說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應該是一節課或一學期的教學目標,它應該貫穿于初中數學教學的每一堂課,它應該與具體的數學知識聯系在一起,才能讓教師好把握,學生好掌握,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霧里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書設計:
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ǘ⿲W習方法:類比與轉化
教學思考:伴隨教學過程的進行,不失時機的,恰到好處的書寫板書,要比用多媒體呈現出來效果好,絕不能用媒體技術替代應有的板書,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技術完美的結合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活動1:創設情境,列出方程
設計說明:教師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勵學生,寓德于教。體現了教學評價之美—激勵啟迪。
設計說明: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與學習熱情,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準備。
活動2:總結定義,探究解法
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數、式、方程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通過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利用類比轉化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識。
教學思考:再一次體現了對全章進行整體設計的好處,在學習16、1分式和16、2分式的運算時,幾乎每一節課都運用類比的思想—分式與分數類比和進行算法多樣化訓練,所以才出現了這樣好的效果。在利用媒體技術拓展學習內容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拓展內容要與所學內容有有機聯系。
二、拓展內容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
三、拓展內容要適量,不要信息過載。
活動3:講練結合,分析增根
活動4:布置作業,深化鞏固(略)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8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主要研究兩類問題:
1、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履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闡述這節課。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節的授課內容為“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選自人教版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數學》(提高版)第一冊第六章第六節,我從四個方面進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是向量的重要內容,它使向量的運算完全數量化,將數與形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得用向量的方法解決幾何問題更加方便,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利用向量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對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材的處理
結合教學參考書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將“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安排為兩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根據目前學生的狀況以及以往的經驗,我發現,雖然這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但由于以前教師講解得過多,導致學生丟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識。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采用復習提問的形式,師生共同得出向量線性運算的直角坐標運算法則和一個向量的坐標等于向量的終點坐標減去始點相應坐標的結論,直接切入本節課的知識點。之后,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地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逐步加深學生對向量直角坐標運算的記憶和理解。
由此,我對教材的引入、例題和練習做了適當的補充和修改。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學生現狀、教學要求以及教材內容,我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
由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我把本節課的難點定為:向量直角坐標運算的應用。
要突破這個難點,關鍵在于緊扣向量直角坐標運算的相關知識,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教學目標的分析
根據教學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數學能力,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教學目標
能準確表述向量線性運算的坐標運算法則;明確一個向量的坐標等于向量的終點坐標減去始點的相應坐標;掌握用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方法。
2、能力訓練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學習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實現幾何與代數的完全結合,讓學生明白:知識與知識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通過例題及練習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養成勤于動腦的學習習慣。
第二方面:教法與學法分析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師生的多邊活動,在教師進行‘反饋—控制’的同時,每個學生也都在進行微觀的‘反饋—控制’。”由于任何教學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學習建構才有成效,故本節課采用“發現式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借助于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
第三方面:教學過程
共分為六個環節,具體的時間安排如下:復習提問約4分鐘,導入新課約6分鐘,創設問題約30分鐘,小結約3分鐘,布置作業約2分鐘。
(一)復習提問
(1)向量在直角坐標系中坐標的定義是什么?
。2)若o為原點,則點A的坐標與向量的坐標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3)如果兩個向量相等,那么這兩個向量的坐標需滿足什么條件?
課堂教學論認為:“要使教學過程最優化,首先要把所學習的知識和學生已有的信息聯系起來”。通過這三個問題的復習就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前,獲得適當的知識積累。
(二)導入新課
在教學過程中,我提出兩個問題:
問題1 已知a=a1e1+a2e2,b=b1e1+b2e2,(e1、e2為直角坐標系的基底)
1、則a,b的坐標為……。
2、求a+b,a—b,λa。
3、求a+b,a—b,λa的坐標。
問題2已知A=(x1,y1),B=(x2,y2)。
1、則,的坐標分別為……。
2、化簡。
3、求的坐標。
這兩個問題由師生共同練習完成。
通過師生間的相互討論、相互啟發、相互合作,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也由低級到高級的認知順序引出本節課的知識點,這很自然,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容易激發學生發現向量直角坐標運算規律的強烈欲望。
(三)創設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根據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
第一層次:先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由問題1、2得出的結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由問題1我們得到結論1:
a+b=(a1+b1,a2+b2),
a—b=(a1—b1,a2—b2),
λa=(λa1,λa2)。
用語言敘述為:
兩個向量的和與差的坐標分別等于兩個向量相應坐標的和與差。
數乘向量的坐標等于數乘向量相應坐標的積。
由問題2我們得到結論2:
=(x2—x1,y2—y1)。
用語言敘述為:
一個向量的坐標等于向量終點的坐標減去始點的相應坐標。
這兩個結論是向量直角坐標運算的規律,為本節的知識點。為加深認識,我又安排了練習1。
練習1(口答)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已知向量a=(—2,4),b=(5,2),
則:①2a=(—4,4),2b=(5,4)。②2a=(—4,8)。
(2)已知A(2,1),B(3,8),則=(—1,—7)。
、僮寣W生注意數乘向量的坐標等于數乘向量相應坐標的積。
、谔嵝褜W生區分點的坐標和向量坐標,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上述(2)小題讓學生明確一個向量的坐標等于向量終點坐標減去始點的相應坐標,而不等于始點坐標減去終點的相應坐標。
第二層次:設計練習2、3、4。
練習2 已知如下向量a、b,求a+b,a—b,3a+4b,4a—4b的坐標。
。1)a=(—2,4),b=(5,2);
。2)a=(4,3),b=(—3,8)。
練習3 已知A(2,1),B(3,8),求。
練習4 已知(2,3),B(4,5),c(6,8)。
。1)若3=,求D點的坐標。
。2)求2—3+2。
這組練習由學生獨立完成。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和向量相等的條件,也體會到對于兩個向量相加減的直角坐標運算法則可以推廣到有限個向量相加減。對于練習4中的(2)讓學生認識到先進行向量線性運算幾何形式的化簡,再進行代數運算比較好,也感受到幾何與代數密不可分。
第三層次:遵循深入淺出的教學原則,我安排了例題1和練習5,這是本節課重點知識的應用。
例題1 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的三個頂點A、B、c的坐標分別是A(—2,1),B(—1,3),c(3,4),求頂點D的坐標。
例題1有多種解法,除了課本中給出的由向量線性運算的幾何形式向代數形式轉化的方法,還可以利用向量=或=列方程求解,也可以利用線段Ac、BD的中點E的向量表達式進行等量轉化以求出D點的坐標。但不論哪一種解法都用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數學方法──數形結合。
講這個題時,我板書采用的是課本給出的方法,目的是引導學生熟練地轉化向量線性運算的幾何形式和代數形式,其他的方法則只是給予提示,給學生留出空間,開闊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通過例題1讓學生深刻理解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親身體會“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非”(華羅庚語)。從而提高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練習5已知A(—2,1),B(1,3),求線段AB中點m和三等分點P、Q的坐標。
練習5是例題1的進一步深入,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采用多種方法解題,教師以巡視的方式進行個別引導,并讓有不同解法的學生上黑板演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弄清。
通過這個練習,學生可以更熟練地掌握向量直角坐標運算的應用,并使集體智慧個人化,書本知識靈活化,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小結
為了讓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進一步條理化、系統化,同時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及練習后進行再認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使向量運算完全數量化,將數與形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很多的幾何問題就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轉化為大家熟悉的數量的運算。
(五)布置作業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內容,提高自覺學習的能力,我布置作業如下:
1、課本第186頁:練習A1(1)、2(1);練習B 1、2。
2、思考題:3a與a的坐標有什么關系?位置有什么特點?
A組的題用來鞏固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B組的題則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向量直角坐標運算的應用,思考題又為下一節課的內容埋下伏筆。
(六)板書設計
在黑板中上方書寫完課題后,將版面分為四部分,從上而下,自左向右,按授課順序書寫授課內容,達到清晰、條理、有序的目的。板書內容如下:
課題:6、2、2 向量的直角坐標運算
問題1練習1 例1 練習5
結論1練習2
問題2練習3
結論2練習4
本節的說課內容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數學大綱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 解方程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它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算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初一階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許多直接的應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學習其它方程和方程組的“基石”。解各種方程和方程組,通過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歸納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章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的內容是等式的有關概念,等式的性質以及方程的有關概念;第二方面的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基礎,本章的學習重點在于使學生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能否正確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關鍵是這一節的學習。
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來,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大綱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是:(1)熟悉利用等式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過程;(2)通過具體的例子,歸納移項法則;(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練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數字系數)能判別解的合理性。2、能力目標是:(1)通過學生觀察、獨立思考等過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2)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并嘗試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3、情感目標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養成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良好習慣。(2)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由于合并同類項學生已非常熟悉,系數化成一實際是利用等式的性質,而移項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關鍵,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移項法則及其應用。由于本階段的學生往往注意不到項的符號及移向后的符號,很容易出現符號錯誤。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是;移項的同時要變號。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你今年幾歲了》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質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質熟練的解方程,因此我沒有把時間過多地放在復習這些舊知識上,而是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真是一舉三得。進而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采用生動形象的事例,在移項法則的得出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規律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規律的內容。然后交流各自所發現的規律及用語言表書的過程,這樣通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合作,達到培養學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項時,學生常犯一些錯誤,如移項忘記變號,因此在例題的處理上我采取用兩種方法解例1、例2,并將兩者加以對照,進而使學生加深對移項法則的理解且自覺改正錯誤。然后我又選配了一些變式練習,通過書上的基本練習達到訓練雙基的目的,通過變式練習達到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這些我將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具體體現。而且在做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互相提問,使課堂在學生的參與下積極有序的進行。
三、教學方法和數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不斷克服學生學習中的被動情況,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在掌握知識同時、發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1、 引入:①通過游戲引入:同學們,你們是不是經常完游戲?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數學游戲,我手中有6、X、30三張卡片,請同學們用他們編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誰編的又快又對。學生思考,根據自己對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編題。②設疑:現在老師遇到一道難題,請同學們幫助解決一下,請看大屏幕:解方程5X-2=8解:5X=8+2 X=2 看一下這位同學的解法對嗎?相信學完本節內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奧秘。
2、探索規律,總結移項法則:出示引例并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獨立發現移項法則。對有困難的同學,教師通過適當的語言提示,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這樣學生能夠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問題中去,讓學生親身參加了探索發現,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最后由學生對規律進行歸納總結補充,從而得出移項法則。
3、例題:對于例1,首先鼓勵學生試著解方程,教師注意發現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把錯誤集中起來,組織學生進行組織交流。最后規范書寫格式。例2,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去做。只要學生的解法合理就鼓勵。
4、鞏固練習:再習題的配備上,我注意了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習題的配備由難而易,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發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題,女生回答;女生出題,男生回答,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一種比較活躍的氛圍中,解決各種問題。
5、 歸納總結:教師引導學生做出本節課小結,歸納解方程的方法及易出錯的地方。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以達到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的目的。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10
寫說課稿一定要有正確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編為你整理的初中數學萬能說課稿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說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內容,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從知識的發展來看,學生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數等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二、說學情
任何一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激發興趣為目的的。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發現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時,他們自然會想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問題。而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上來看,前面我們已經系統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這就為我們繼續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應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會正確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利用因式分解法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成兩個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體會“等價轉化”“降次”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體會“降次”化歸的思想,逐步養成主動探究的精神與積極參與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
發現與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啟發式、類比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力求體現“類比---探究-----歸納”的模式。有計劃的逐步展示知識的產生過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由于學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演示,總結因式分解規律,從而突破難點。
同時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自覺性、活動性和創造性。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因為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為素材創設情景,易于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課件演示課本中的實例,并應用多媒體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多媒體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
問題1:一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3倍有可能相等嗎?如果相等,這個數是幾?你是怎樣求出來的?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后,展示三種做法。
問題:小穎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對嗎?為什么?——違背了等式的性質,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對嗎?其依據是什么——兩個數相乘,如果積等于零,那么這兩個數中至少有一個為零。
問題2:學生探討哪種方法對,哪種方法錯;錯的原因在哪?你會用哪種方法簡便]
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為零,則至少有一個因式為零,反之,如果兩個因式有一個等于零,它們的積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層含義
、賏=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問題3:
(1)什么樣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來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關鍵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須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嗎?
因式分解法:當一元二次方程的一邊是0,而另一邊易于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時,我們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這種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稱為因式分解法。
這是我會提示學生:1.用分解因式法的條件是:方程左邊易于分解,而右邊等于零;2.關鍵是熟練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識;3.理論依舊是“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個因式等于零!
(三)鞏固提高
在這個環節,我遵循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先引導學生練習,練習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嗎?
在學生做練習時,進行巡看,及時掌握學生的練習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個別題目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本課知識進行鞏固,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完成課本練習后,補充一道習題,目的是提升學生對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時也起到了分層次教學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最后是小結環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整個過程讓學生自己進行,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考慮帶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分層次布置作業,作業分為必做、選做兩類,以便同時兼顧到學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清晰、簡潔、直觀的原則,呈現知識的內在聯系,板書如下: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是(19)說課者,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所選用的教材是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xx年初審通過的,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對于本節課。我將根據去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數學課堂標準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19章第1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平行四邊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課所學內容,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進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其他四邊形的教學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在教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及應用
難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推導過程(這點要求比較難)
我將通過問題情境的設計,課堂實驗研討,來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根據去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數學課堂標準的理念,學生學習的目標應將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融為一體,為了落實這幾點,我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3、教學目標
1)掌握
2)探索,由此發現充滿著探索性和挑戰性。(方法與過程)
3)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從交流中獲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并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增加他們對問題的感性認識。通過推理論證,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這包括大膽猜想、勇于探索、創新精神、頑強的學習毅力等)。
總之,我這節課更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接受式學習為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針對這節課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二、說教法
情境教學法、課堂研討法
讓學生處于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適當的形象化,這就相當于為學生提供一個場所,從多種感觀獲取信息,體驗我們的數學活動?梢詮囊韵氯矫娴玫襟w驗: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3)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從整體課堂來看,我們這節課很關注學生的發展,古人說:“學貴有方”
三、說學法
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一些數學的學習方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明白數學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指導學生通過類比、猜想、推理等思維進行教學。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了落實這幾點,我按以下5個階段來,完成本課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1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將靈活運用溫故而知新,承接前后章,展示情境,結合實際生活,引入新課。
2階段:新課教學(通過合作性學習進行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合作性學習中,學生不再是學習上的競爭對手,而是共同提高的合作者,這不僅對他們的學業會有幫助,在人格的培養上也很有可取之處。)
3階段:課堂實踐
我將通過:首先和學生們一起議一議(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簡單利用)
最后再和學生們共同完成練一練(隨堂練習,基礎訓練、創新訓練)
4階段:課堂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學到什么、收獲什么,教師點評,以達到加深知識的理解)
5階段:布置作業(達到復習鞏固新知識的目的)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通過課堂學習,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幫助,從而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2節《數軸》。下面,我將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和教學媒體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背景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數軸”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第二節“有理數” 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在引進了負數及分析了有理數的分類后給出的。數軸是理解有理數的概念與運算的重要工具,利用這個數學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數的概念、大小比較等,還可以利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包括絕對值,有理數的運算等,非常直觀地把數與點結合起來,滲透著初步的數形結合的思想。對以后的知識概念及實際問題的解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教學的重點:1)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2)正確掌握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教學的難點:正確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系,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3. 教材的處理
1)通過觀察溫度計及師生互動表示課本第10頁中的問題,使學生明白數與形的對應,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美妙之處。
2)通過講解數軸的概念,概括出數軸三要素,指導學生正確地畫出數軸。
3)通過練習,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數軸的概念,并會用數軸表示有理數,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
4)通過課本第11頁的歸納,使學生深化對數軸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設計
1. 知識技能
1)掌握數軸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確地畫出數軸。2)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給定的有理數,會根據數軸上的點讀出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任何有理數在數軸上都有唯一的點與之對應
2.數學思考
1)通過觀察與思考,建立數軸的概念。
2)通過對數軸的學習,初步體會對應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
3.解決問題
會利用數軸解決有關問題。
4.情感態度
通過對數軸的學習,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課堂結構和教學媒體設計
1.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學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為新課標和新理念認為,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诒竟澱n的特點:課堂教學采用了“情境—問題 —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是一個充滿著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根據教材分析和目標分析,貫徹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確定本節課主要采用啟發引導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里,積極參與,互相討論,一步步地掌握數軸的概念,并通過練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軸概念,從而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進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課件演示,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并派代表發言。教師耐心引導、分析、講解和提問,并及時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肯定與評議,從而突出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形象。
2.學法指導
現代新教育理念認為,學習數學不應只是單調刻板的簡單模仿、機械背誦與操練,而應該采用設置現實的問題情景,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來引起學習者的興趣。為達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應強調探究學習、發現學習、研究學習、合作學習才能改變學生原來的那種“學而無思,思而無疑,有疑不問”的舊學習方式。
要達到學生主動的學習,本節課采用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觀察發現,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會主動探究-主動總結-主動提高,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感知知識的過程中,無疑提高了探索-發現-實踐-總結的能力。
學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觀察溫度計,并填空:
℃ ℃ ℃
師生行為:老師演示課件,學生觀察并舉手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溫度計并填空,為學習數軸概念做好鋪墊。
2)課本第10頁問題:在一條東西方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師生行為:老師發問:“請同學們思考:怎樣用數簡明地表示這些樹、電線桿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方向、距離)?”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并畫出圖形。老師巡堂查看學生完成的情況,并請最先做好的兩個小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到:考慮東西方向馬路上一些樹、電線桿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關系,既要考慮距離,又要考慮方向,從而需要用正負數描述。
3)再次觀察課本圖1.2-1、溫度計,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
師生行為: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組內討論,并派代表發表意見,老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評議。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學生容易發現正數、0和負數都可以用一條直線上點表示出來。
活動2學習數軸的概念
一般地,在數學中人們用畫圖的方式把數“直觀化”。通常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這條直線叫做數軸。
數軸滿足以下要求:1)在直線上任取一個點表示數0,這個點叫做原點。2)規定直線上從原點向右(或上)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為正方向。3)選取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直線上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個點。
師生行為:老師講解數軸的概念,說明畫數軸說要滿足的條件,并提醒學生數軸的三要素;學生觀察、理解。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數軸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條件。
活動3數軸概念的應用
1)討論下列數軸畫得對錯?并思考你認為畫數軸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什么?
、 師生行為:學生組內討論交流,派代表發言,老師進行總結,并概括數軸
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和反思,使學生認識數軸的三要素。
2)畫數軸
畫數軸的步驟:1.畫直線;2.在直線上取一點作為原點;3.確定正方向,并用箭頭表示4.根據需要選取適當單位長度。
師生行為:師生共同歸納畫數軸的步驟,要求學生獨立畫出數軸,并互相交流,老師巡堂并參與交流使學生弄清如何畫數軸。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畫數軸,交流和反思,使學生真正掌握數軸的概念。
3)在數軸上表示右邊各數:0.5 +2 -0.3
4)指出數軸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
解:點A表示-2;點B表示2;點C表示0;點D表示-1。
師生行為:觀看課件的題目,要求學生在自己所畫的數軸上完成,再由老師演示答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
活動4數軸概念的深化
填空:數軸上表示-2的點在原點的 邊,距原點的距離是 , 表示3的點在原點的 邊,距原點的距離是 。
歸納:一般地,設a是一個正數,則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在原點的 右 邊,與原點的距離是 a 個單位長度;表示數-a的點在原點的 左 邊,與原點的距離是 a 個單位長度。
師生行為:通過填空,老師引導學生做出課本第12頁的歸納。
設計意圖: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歸納出數軸上的點的特征,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從具體的數到字母表示的數)能力
活動5鞏固數軸的概念
課堂練習:
1)課本第12頁的練習1、2題
2)強化練習(1)在數軸上標出到原點的距離小于3的整數。(2)在數軸上標出-5和+5之間的所有的整數。
師生行為:學生練習,老師巡堂、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數軸的概念;強化練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用數軸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業:課本第17頁習題1.2第2題;學生用書同步訓練。
設計意圖:通過適量的練習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還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多做同步訓練。
五、教學評價設計
這節課,我通過五個活動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總之,在這節課上,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體參與,探索新知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聯系實際,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讓學生輕松快樂的學習數學,才是新課程改革的最終價值取向。我相信,有了快樂,數學課堂將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謝謝大家!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13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系。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了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了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并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小學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另外,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 選擇引導探索法。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3.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4.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5.感悟收獲,布置作業
。ㄒ唬﹦撛O情境提出問題
。1)圖片欣賞 勾股定理數形圖 1955年希臘發行 美麗的勾股樹 20xx年國際數學 的一枚紀念郵票 大會會標 設計意圖:通過圖形欣賞,感受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2) 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了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墻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產生于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二、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系?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系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于突破難點,而且為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 一般的認知規律。
三;貧w生活應用新知
讓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后應,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升華。
基礎題: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為3,斜邊為5,另一直角邊長為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于雙基。通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 ,鍛煉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后,發現屏幕只有58厘米長和46厘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題: 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長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為什么?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獲
布置作業: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作業:
1、課本習題2.1
2、搜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板書設計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么
設計說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積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讓學生人人參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一是學生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表達水平。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單項式》。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整式》,屬于數與代數的領域。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用字母表示數和列式表示數量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由數到式轉變的起始課,為以后學習合并同類項、函數以及方程等內容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簡單的歸納概括,但是本節課還需要學生對概念進行辨析,這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并且本學段的學生受挫折能力不強?紤]到學生的特點與能力,教學中我會注意給予適當的鼓勵與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并掌握單項式的定義及相關概念,能準確判斷一個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
。ǘ┻^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歸納單項式特點的過程,提高總結歸納能力,增強符號意識。
。ㄈ┣楦、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教學重點是:單項式的定義及相關概念;教學難點是:單獨的一個數或字母也是單項式,單項式的次數,同一個單項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將采用講授法、小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這樣不僅可以鞏固新知,而且通過練習題來補充講解知識點,以更具體形象的方式加深理解,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新知。
。ㄋ模┬〗Y作業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遵循簡潔明了、重點突出的原則,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1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這節課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八年級 教科書。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____ 年級 冊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____ 的基礎上,對____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____ 等。
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____,對____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是對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難點確定為: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確立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三、 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我將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當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為了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復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____是本節課深入研究____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了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____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且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
(7)當堂檢測 對比反饋
。8) 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諒解 ! 謝謝。
【經典初中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11-08
初中數學經典說課稿11-30
初中數學精選說課稿01-10
初中數學鑲嵌說課稿09-05
初中數學《梯形》說課稿10-22
初中數學《垂線》說課稿10-24
初中數學優質說課稿11-04
初中數學說課稿06-10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范文03-20
初中數學圓說課稿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