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工匠精神的典范和事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什么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內工匠精神的典范和事跡,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內工匠精神的典范和事跡1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皰。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極致:焊點寬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
“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發絲,而長度相當于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周。
專注:為避免失誤,練習十分鐘不眨眼
高鳳林說,在焊接時得緊盯著微小的焊縫,一眨眼就會有閃失。“如果這道工序需要十分鐘不眨眼,那就十分鐘不眨眼!。
堅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發動機
高鳳林說,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后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正是這份自豪感,讓高鳳林一直以來都堅守在這里。35年,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占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專注和堅守創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離不開眾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從藍圖落到實物,靠的是一個個焊接點的累積,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專注做一樣東西,創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高鳳林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國內工匠精神的典范和事跡2
一個國家除了依靠高素質、高學歷的國民之外,還需要一批不畏艱難,奮戰在國家科技第一線的技術工人。他們可能讀書不多,學歷不高。他們是普通人,走在人群中就會被淹沒。然而,他們依靠自己優秀的技術為國家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使國家日益繁榮。他們表演“360行,帶路”的魔術。
《大國工匠》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只有熱愛本職工作、腳踏實地、勤奮、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拓展人生價值。
“我們必須利用大量技術人才作為支持,將世界聞名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在這個過程中,代表中國實力的制造工程頂尖技術確實非常優秀,但對于更多的中國制造領域來說,我們還缺少一張著名的“中國名片”,而其背后所體現的恰恰是缺少——名基礎制造方面具有高素質技術人才的大國工匠。
其實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行業的工匠,我們都需要手藝。我們要學習八大國工匠,學習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目標,努力成為國家的棟梁,行業的精英。
國內工匠精神的典范和事跡3
“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干活要憑良心!焙p錢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腳。
胡雙錢是x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一位堅守航空事業35年、加工數十萬飛機零件無一差錯的普通鉗工。對質量的堅守,已經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錯可能就意味著無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他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對比復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制造崗位上創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十二年被公司評為“質量信得過崗位”,并授予產品免檢榮譽證書。
不僅無差錯,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的研制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特制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量、規;a,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淀開始發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項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雙錢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裝備制造業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已經55歲的胡雙錢現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國內工匠精神的典范和事跡4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潛深最深的載人潛水器,其研制難度不亞于航天工程。在這個高精尖的重大技術攻關中,有一個普通鉗工技師的身影,他就是顧秋亮——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職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
10多年來,顧秋亮帶領全組成員,保質保量完成了蛟龍號總裝集成、數十次水池試驗和海試過程中的蛟龍號部件拆裝與維護,還和科技人員一道攻關,解決了海上試驗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用實際行動演繹著對祖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忠誠與熱愛。
作為首席裝配鉗工技師,工作中面對技術難題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顧秋亮都能見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來養成的“螺絲釘”精神。他愛琢磨善鉆研,喜歡啃工作中的“硬骨頭”。凡是交給他的活兒,他總是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改進安裝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裝精度,確保高質量地完成安裝任務。正是憑著這股愛鉆研的勁,顧秋亮在工作中練就了較強的創新和解決技術難題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項高技術高難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裝調試任務。
已近花甲的顧秋亮仍堅守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為載人深潛事業不斷書寫我國深藍乃至世界深藍的奇跡默默奉獻。如今,他又肩負起了新的挑戰——組裝4500米載人潛水器。
【國內工匠精神的典范和事跡】相關文章: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跡10-09
有關工匠精神事跡材料05-08
車間工匠精神事跡材料05-11
最新工匠精神事跡材料05-08
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跡通用10-09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通用5篇)08-13
大國工匠精神事跡材料(精選5篇)08-15
工匠精神事跡材料(通用14篇)07-05
工匠精神個人事跡材料范文05-09
最新工匠精神事跡材料范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