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歷史文化名鎮”評定申請報告

        時間:2024-11-03 22:47:45 申請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歷史文化名鎮”評定申請報告

          申報單位:鉛山縣石塘鎮

        “歷史文化名鎮”評定申請報告

          申請日期:

          一、石塘鎮基本情況

          (地理位置 范圍、面積 歷史沿革和社會經濟現狀)

          鉛山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北麓。東界上饒縣,西連弋陽、貴溪,南鄰武夷山市、光澤,北毗橫峰。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位于境內,海撥2157.7米,為華東地區第一高峰。鉛山縣境內有梨溫高速、國防公路上分線、橫南鐵路、省道樂江公路四條大動脈縱貫而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

          石塘鎮位于鉛山縣東南山區盆地中,東鄰英將鄉,南接武夷山鎮,北與稼軒鄉、永平鎮毗連,西與紫溪鄉接壤?偯娣e54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街道管委會,共115個村民小組,49個自然村。3910戶,16151人。除兩戶畬族以外,均為漢族。距縣城駐地河口鎮40公里。

          石塘鎮域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暖和濕潤,雨量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年均溫16.5℃,一月均溫4.6℃,七月均溫28℃,年降水量約1800毫米,無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鎮地勢東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撥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為主,農田、耕地少,水系縱橫,水利條件很好,有林地5.04萬畝,森林覆蓋率75%,植被以松、雜、毛竹為主,其次為杉木、油茶。礦藏資源有石灰巖、鉛鋅礦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鎮。相傳五代時(907-960)鎮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諧音為石塘(鉛山縣志同治收版)。南唐保太11年(953)置鎮,距今有一千余年歷史。

          石塘鎮,宋朝為屯田鎮。明代曾稱為石塘市。清屬旌孝鄉。民國中后期設石塘鎮,是鉛山縣政府第二區署所在地。建國后初期仍設第二區。1956年撤區并鄉設石塘鄉。1958年三鄉(石塘、英將、下渠)合并為石塘人民公社。1961年6月公社規模調整,英將下渠等地從中析出。1967年曾易名為紅星公社。1968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改為公社管委會。1984年撤社建鄉改為石塘鄉。1992年撤鄉建鎮仍為石塘鎮,至今。

          2003年7月,石塘被評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屯田莊,縣東石塘。五代間,民皆屯田,耕戰兩便。屯田寨故基存焉。”(鉛書說苑拾遺)“屯田者,設以寓定也。官民田之外另有備者也。兵制以來尚矣。鉛山自五代間,則有屯田,莊民皆為屯,屯于石塘。耕戰兩便,一方無虞。”(〈鉛書·賦役·屯田〉)“石塘市,縣東南三十里。其地多宜于竹,水極清冽,紙貨所出,商賈往來販賣,以給天下之用。俗尚頗涉華糜。宋為屯田鎮。”(《鉛山·制置表·街市》)

          “鉛山惟紙利天下,……。”從宋元以來,石塘因盛產毛竹而手工造紙不斷興起,到明代萬歷年間已發展成江南手工造紙中心和集散地并企及茶業。紙茶工達五萬余眾。明《天工開物·第十三卷·殺青》中對鉛山石塘的紙業做過專門的描述。其時鉛山的紙槽幾乎遍及全縣鄉村,僅石塘一地紙廠槽戶不下五百,各槽幫工一二十人。翦伯贊先生的《中國史大綱》說到了鉛山紙業和上海的松江(棉紡織業)、蘇杭(絲織業)、蕪湖(漿染業)、景德鎮(制瓷業)并稱江南五大手工業中心,是我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地。如這里的復生源紙莊、查安泉紙號、賴永祥紙行都是自主經營從生產、收購、加工到銷售一條龍的生產流程。生產加工的“連四”、“上關”、“毛邊”、“貢川”、“京川”、“毛六”、“毛八”、“放西”等20余鐘紙質地優良,細軟光滑,中外聞名。尤其是連四、上關、京川、毛邊,均屬文房佳品,其紙質被冠為“品重洛陽”,京城御用、奏本、《四庫全書》用紙均產自石塘。舊《鉛山縣志》稱:“紙商采辦,重鎮石塘,上關毛邊,銷往蘇杭。”

          由于這里成了長達幾百年間手工業造紙的重點區域,又是縣內及鄰縣紙品的重要集散加工地,也就成了縣內較大的農村圩集之一。由于石塘手工業發達,商品經濟發展,便逐漸形成為一方繁華的古鎮。

          解放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石塘的工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很快。以水電、造紙、竹編、草編工藝為主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近幾年,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工作,引進大量的外資企業落戶縣工業園區,財政稅收在2007年實現了兩年翻番的目標。

          現在,石塘鎮每年國民生產總值3200萬元;人均年收入達2500元。全年財政收入189.74萬元。

          二、資源描述

          (格局演變與布局結構 主要建筑形態和特點 文物古跡情況 市政設施情況 環境質量情況)

          古鎮石塘,素有“小蘇州”之美譽。這里是鉛山縣建筑城墻的兩個集鎮之一,設置城門城樓6處,城墻外有寬而深的護城溝。現僅存兩處城門一處城樓。這里風景如畫,氣候宜人,民居高大,街區整齊,坐落有致。呈“豐”字形的三里長街,前半部分展示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后半部分顯現出一派現代集鎮的風光。蔥籠疊翠,峰巒逶迤的群山環抱著古鎮,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的石塘河(古稱槐溪河)沿著鎮西向北流去。街區分為中街、港沿、坑背三條街道。中街和港沿是兩條商業街,坑背街道一側是明代修筑和開挖的“官圳”,沿著坑背一條街從鎮南街頭流向鎮北街尾;蛸艘乐萁墙盅鼗螂[藏在店房底下穿堂而過。這條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官圳”,就這樣流淌了好幾百年。每間隔幾家就有一處埠頭,洗衣提水極為方便。許多人家的外墻都依水而筑,有的甚至引水進院,方便了衛生和消防。這種民居格局,確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涉足者來此無不心曠神怡、忘返流連。

          山、水、街同行的石塘,意境的確不俗。這里的店鋪建筑仍保留著清乾隆年間磚木結構,前是店堂,后為居室或作坊,靠石、拱堤、走廊、商號、瓦檐均有造型各異的木雕石雕和磚雕,這充分顯示那個時代閩浙贛融為一體的建筑藝術和風格。店屋的門板全是杉木,可上可卸,可將店屋敞開,而且街道兩側的房屋都有一個伸出屋巷的小閣樓,下達形成走廊,方便行人。高大的“封火墻”把街區分隔出52條弄堂,大弄套小弄,幽曲相通。有不少富戶豪宅,大門氣派宏偉,石雕美觀精致,屋檐飛梁柱石的圖案或鏤雕或浮雕,高超、明快而又簡潔。廳堂面積大者100多平方,小者50多平方,為處理家政和禮待賓客的正經場所。大廳兩側的房間謂之正間。正間旁邊又各有走廊通向后廂房。有的還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門對天井,光線柔和明亮。

          富戶院落的華麗是當年紙商們的產業豐厚、生意興隆的標志。比較有名的“復生源”、“羅盛春”、“查安泉”、“金鴻昌”、“天和號”等紙莊紙號的經營資本均在30萬銀元之上,這些富戶的豪宅,建筑宏偉,布局有序,堂皇富麗,幽靜超然。而“賴家紙行”、“松泰行”、“王發記”、“中和棧”等幾家紙行、棧的宅院,便顯得尤其高大醒目;封火高墻,青磚素瓦,大堂小院,曲徑通幽。在鎮區內還有不少旺族富戶的宅院高大恢宏,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如坑背花朝門、闊板橋、祝家大宅、大禾基祝家、官廳、劉家弄劉家、港沿傅家等,這都是歷史的遺存物,至今尚無仿古假造。

          幸運的是工業污染還沒有光顧這里。大河、小溪、圳溝,所有的水體水質都非常之好。

          石塘,是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和民俗文化觀賞地,它也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戰略要地,常年駐軍這里。皖南事變后與“上饒集中營”同時成立的囚禁我新四軍戰士的監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訓練總隊第三大隊”的“軍士大隊”就曾設在此鎮的覽月樓內(現為鎮政府院內舊房)。1941年冬,國民黨“軍政部第六被服廠”由廣豐杉溪遷來石塘,其廠部、染房、彈花、縫衣、倉庫等曾分別設在闊板橋祝家大宅、天后宮、貴州會館、祝氏宗祠和尤田陳家大院等處,F在,在有的空坪地上或菜園泥土里用手指頭摳還可挖出“青天白日”瓷質帽徽來。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塘是贛東北蘇區革命老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羅盛春”紙號大院內和坑背有的民宅朝門石條上還留下有當年紅軍的標語。據《江西革命烈士英明錄·鉛山分冊》載:石塘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436名。1936年2月,在里洋村觀星嶺成立了鉛山縣第六區蘇維埃政府。1931年4月21日,方志敏率紅軍進攻閩北時,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鄉蘇政權。同年冬又在港背建立了縣第九區蘇維埃政府。1937年國共合作后的次年2月,閩北紅軍游擊隊奉令下山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學內),成立了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在石塘通過宣傳動員,部隊由900余人擴編到1500余人,奔赴抗日前線。并在饒州會館內設立通訊處(對內是縣委機關)。同時還在此成立了閩北特委,下轄鉛山、崇安、上饒、浦城、建陽、邵武、光澤、順昌等縣委。后遷崇安坑口。在整編過程中,賴家紙行和羅盛春紙號的老板騰出多處房間,作為整編部隊分設司、政、后等單位和領導的住所。當時,黃道、邵式平、張云逸、栗裕、饒守坤、劉文學、曾鏡水等革命先賢們都曾在這里居住過。時近70年的今天,這里的每一處門梁窗牖、木瓦天井都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滄桑和風采。

          石塘的山水名、人文景觀也令人向往:在鎮內有明嘉靖年間的“陳公堤”和同時開挖的“官圳”,當時石塘百姓為陳坦、蔡鵬霄兩任鉛山知縣筑堤開渠(官圳)灌溉良田萬頃而感其德,便興建了“遺愛祠”(舊稱“鳴山廟”);有令人動聽傳說的“張將軍廟”;有書香世家、豪門宅院的“解元第”;有一方凈土、建筑別致的“紫荊觀”和各種會館。由于種種歷史原因,這些古建筑大多已蕩然無存,但有些還舊跡可辨。

          1986年以來,城區建設范圍不斷擴大,已由過去的不足0.5平方公里擴展到1.2平方公里。現在鎮區人口近6000人,住戶1300戶。2006年請上饒市城鄉規劃設計院對古鎮做了整體規劃,根據鎮區地情地貌特點,合理的進行整體布局。注重保護古街古建筑。與新建的新城區相互配套,市政設施與原街區維護建設配套銜接。

          石塘鎮街區環境風貌保存完好,委實難得。

          三、具有突出價值的理由

          (實物遺存的保存程度與特色 環境風貌 規模)

          石塘鎮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鎮。這里的古建筑的數量、規模、完好程度和整體風貌都保存的比較完好。

          這里有真實的歷史遺存物。那些建于宋、明、清的街道、建于明清的店鋪、民宅,都是歷史原物,至今尚無仿古造假。并仍然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期間,雖然有一些后來添建、改動的建筑存在,但是,僅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風格上基本一致,無傷大雅,并且,通過門面改造,已完全可以和古鎮融為一體。

          撰修于明代的鉛山最早的縣志——《鉛書》中說:“石塘以造紙為生。”又稱:“石塘市,縣東南三十里(指距離舊縣城永平鎮)。其地多宜于竹,水極清冽,紙貨所出,商賈往來販賣,以給天下之用。俗尚頗涉華糜。”

          這里的歷史風貌完整,地點特點顯著,反映當時石塘手工業,尤其是手工造紙業發達,商品經濟異常繁榮,富商巨賈很多,居民生活時尚甚至奢糜的典型特色。

          三條大街尤其是坑背街、中街之上,接二連三的豪門大宅,許多是紙號、錢莊。石庫門的門楣、門框,臨街窗戶都有精湛工藝的浮雕、鏤雕。“福祿壽喜,招財進寶,吉祥如意,八寶八仙”,等等、等等。

          這里是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和民俗文化觀賞地。

          古鎮石塘,有特有民俗橋燈文化,在每年正月,石塘鎮是人來人往,橋燈全長有一公里之距,加之其它的輔助燈,舞動起來,場面相當的壯觀。其它民俗有串堂、吊吊戲,也是石塘特有。

          站在遠處高坡之上,觀察古鎮石塘,只見白墻灰瓦的“井邑之宅”,街道弄堂,曲折蜿蜒。屋脊墻頭,逶迤縱橫。視野所及,農舍炊煙,山丘渠道,林蔭阡陌,如畫田園。街區這里有氣勢,有規模;古鎮周邊,有意境,有呼應。于是有動有靜,相得益彰,感覺整體。

          如果你置身于其中,好似進入一個很大的有滋有味的贛東北特有的民俗博物館,可以從中感受和領略到歷史的韻味和當今美麗的風光,頓覺舒心怡然,如在畫中遨游。

          綜上所述,建議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歷史文化名鎮”評定申請報告】相關文章:

        先進科研學校評定申請報告03-19

        先進科研學校評定申請報告04-12

        歷史名鎮-朱仙鎮旅游資源開發定位的思考09-21

        紅茶的歷史文化09-12

        茶在歐洲的歷史文化07-14

        紅茶工夫的歷史文化07-05

        英國紅茶的歷史文化02-27

        粵語歷史文化用語05-16

        木建筑的歷史文化論文07-1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