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別小看了職業心理創傷
每個職業都會因其工作性質,有可能給它的從業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創傷。但當這些創傷傷害到你時,你只能學會默默承受嗎?
哪個行業心理創傷級別最高
“人們普遍認為警察是應該最堅強的,幾乎沒有人想他們會受創傷。而實際上,警察這個職業最容易受傷的。”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易春麗博士說,在國外,警察是心理咨詢的常客。因為他們不斷地被暴露在這種心理創傷中。
香港影片《無間道》中,陳慧琳扮演的是服務警員的心理咨詢師。易春麗說,這個角色對警員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多佛偷渡案中,60名中國偷渡客被塞入一輛貨車里準備偷運到英國,由于卡車上唯一的通風口被關閉,最終導致58人因窒息死亡。易春麗強調說,車上惟一的兩名幸存者是一級受創者,凡是受害者家屬都是二級受創者,而所有接觸過慘案現場的警察就是第三類受創者。尤其是那些之前沒有心理準備,突然被暴露在“慘案畫面”中的邊防警,他們因此可能會天天做噩夢,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心理創傷可能會被壓抑,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出現癥狀。因此這些人在事發后是絕對需要進行心理創傷輔導的。我們都做了什么
前不久,公安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警方共有476名民警犧牲、6076名民警負傷,其中有一個數據尤其值得關注,“因積勞成疾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民警達212人”,這個數據在犧牲民警中占到了相當的比例。
據透露,因公犧牲的民警平均年齡僅30歲多一點。同事的犧牲對曾經與其共事的戰友來說就是二級創傷,如果不能很好處理,單位的士氣就會受到影響。“談到二級創傷處理,目前已經有不少單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但因為看到了‘災難’場面的三級創傷卻往往被人們忽視。”易春麗提醒說,受到心理創傷的人往往睡眠不好,缺乏人際安全,對人不信任等,但他們卻不明原因,甚至帶著癥狀工作。這其實和能力沒有關系,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
為了盡可能避免民警英年早逝,公安部從去年開始已經在全國范圍推行“強制休假”制度,并正在努力建立定期體檢制度、體育鍛煉達標制度,和以維護人身安全為核心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相關部門洽談建立民警因公傷亡保險制度。
這些舉措都十分值得稱道,不過,在心理健康制度建立包括心理創傷輔導方面顯然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
不僅僅是警察,記者、醫生也是很容易遭遇三級創傷的。易春麗說,比如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醫生,災難報道、戰地記者等,他們都是易感人群,這些職業也是心理高危職業。這也對現代的人事主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們能做什么
易春麗說,因為當由于職業原因暴露于災難等現場時,如果參與人員實際上并不能對此進行處理,也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環境,則這種無阻感會讓他們的心理更受傷。“從業者只有能夠保護好自己的時候,他呈現給別人的東西才更具人性。如果他們連自己都蔑視自己生命,那么他們也很難對別人有善意和人性。”因此,很多心理高危職業的從業者都應該想辦法先保護自己。
易春麗建議從事高危職業的人員在工作前,包括在大學學習期間,就應該著手訓練自己如何自我保護,哪些東西是重要的,自己需要有哪些防護,之后又要做什么樣的處理,有什么樣的情緒是正常的……這都是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之前應該知道的。
哪些行業最容易發生心理創傷,就優先做這方面的知識普及,比如,可以事先請專家來講課,了解怎樣去預防創傷,什么人更容易受到創傷,會有怎樣的創傷,在工作時要小心些什么。甚至可以在大學中設置一些相關的內容,比如記者這個行業,告訴將來的從業者,這個行業可能會遇到什么心理方面難題,你需要什么幫助,從哪里可以獲得幫助,和你能夠獲得哪些形式的心理輔導。
總之,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重視。
【別小看了職業心理創傷】相關文章:
職場:別忘給自己的職業上保險11-11
職業變遷對心理的壓力11-11
職業顧問建議:跳槽別忘盡義務11-11
戰勝職業壓力的心理策略11-07
職業規劃小談02-23
是誰搞垮了我們的職業心理11-11
職業生涯與心理健康02-21
職場自測你的職業心理年齡11-28
斷送職業生涯的心理陷阱11-19
誰搞垮了我的職業心理?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