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IT職場的“死結”[1]
IT職場的“死結”連著兩頭,一頭是因無米下鍋而心如火焚的用人單位,另一頭是背負著全家人的積蓄和期望寒窗苦讀,畢業后卻求職無門的大學生們。解開“死結”本身應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非哪一個部門所能單獨承擔。
IT職場供需雙方似乎存在著一個死結:一方面是企業急需的崗位找不到合適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卻是大批學子畢業之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近日開幕的“2006年中國高校IT院長論壇”上,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司長肖華一上來就告訴出席論壇的150多位院長:“最近有兩件事讓我們對人才問題傷腦筋。”一件是他們司機關的四個處室招聘公務員,這些處室的業務多數涉及半導體、元器件等基礎產業,可相關專業的人才少之又少,“應招者中竟沒發現一個合適專業的人才”,最后只好選了幾個相近專業的畢業生。第二件是有一次在網上組織產業發展的討論,大家列出了幾個急需發展的專業,后來發現,發展這些個專業的最大難題,竟然是大學里找不到培養對口人才的專業,“真不知我們的教育專業是怎么設置的.”。
IT職場的“死結”是連著兩頭的。與用人單位因無米下鍋而心如火焚相比,那些背負著全家人的積蓄和期望寒窗苦讀,畢業后卻因所學專業或工作經驗等原因而求職無門的大學生們,無疑更值得關注和同情。
“我在南京晃蕩了兩個多月,已經彈盡糧絕了,再找不到工作只好回老家種地了。”南京東南大學一位本科生告訴記者。他說自己參加了十幾場招聘會全都“沒戲”,遞交出去的數十份簡歷也是石沉大海。“幾乎所有單位的招聘條件都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這不是斷了我們這些應屆畢業生的路嗎?”
“供需死結”扣子在哪里?在記者的采訪中,高校、企業、政府官員和職業培訓部門各有說辭,見仁見智。這或許說明,“解結”本身應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非哪一個部門所能單獨承擔。
“解結”工程,高校先行
“人才培養,教育是主導,IT職場出現了‘死結’,板子首先應該打在教育身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告訴《計算機世界》。
在倪院士看來,教育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材的陳舊和教育方式的陳舊上,現行的教材編審體制和應試教育方式早已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產業發展了。
“教材陳舊”并非現在才提出來的,久拖不決,高校也有自家的苦衷。參加“2006年中國高校IT院長論壇”的高校IT學院院長們認為,多年來教材改革收效甚微,根子在于教育體制。“教材的改革受制于教育部的教學大綱,而教學大綱是兩年一次計劃。設置新的教學專業也須教育部批準,審批過程較慢。”浙江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朱藝華說。
不過“高校也有難辭之咎”,譬如在補救措施方面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力度,專業設置和教材的設計缺乏超前性。再就是“很多IT學院熱衷于追逐國際熱點,缺乏從應用需求中超前凝煉自己發展方向的能力”。東南大學信息科學工程學院院長尤肖虎認為。
在就業難所反映出來的人才供需“死結”中,大學生們動手能力弱、“實踐經驗少”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而這也是中國教育受詬病最多的地方之一。不少IT院長都談到,我們所習慣的應試教育方式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必須改革。
好在高校的“解結”工程雖然存在體制等方面的障礙,但許多高校還是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創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有的學校實行“產學研結合”、設立學生創業園和“虛擬企業”,以豐富學生實踐經驗。
職業培訓,為鈍刀子開刃
從市場眼光看,“解結”工程不只是道難題,它更是一個機會。“大學生就業難”的死結,正孕育著一個龐大的職業培訓市場。
【解開IT職場的“死結”[1]】相關文章:
解開簡歷寫作的誤區08-07
破解中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死結10-17
講解開店創業流程12-06
解開唯品會的物流模式03-09
職場勵志小故事:將腦袋打開1mm09-20
矩陣三角分解開題報告范文10-27
職場菜鳥的職場禮儀-職場禮儀12-25
大家的日語1第1課11-06
職場新人的職場禮儀11-27
1對1面試的經驗技巧分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