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職業迷茫,你是否遇到過?
“我是一名大三的學生,我在一所二本院校學習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說實話學了兩年多了,我現在對這個專業依然不是很了解。我覺得自己對這個專業沒什么興趣,什么都學得不精,將來要找工作肯定很難?墒亲约菏裁炊疾簧瞄L,想考研,又不知道考哪個專業。我該怎么辦?”
恐怕有不少在校大學生都曾有過像小陳這樣的困惑。已經畢業一年的大學生sam現有一份穩定而清閑的工作,但他坦言自己對它實在沒興趣,無奈之余,sam求助本刊:“我很想做一次專業的職業測評,那對像我這樣的人是否真正有用?能否介紹幾個職業規劃咨詢公司,還有業內的價格是怎樣的?”
如今,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市場化就業機制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正視自身的職業規劃問題。很多在校大學生開始意識到,要使自己今后的事業發展有一個良好的進程,提前對職業生涯做出規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究竟怎樣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而科學的職業規劃?進一步說,“我到底適合從事什么樣的職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發現,這是一個自己非常難以解答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的困惑還來自于目前我國高考專業填報的現狀。一些像小陳這樣的大學生反映,由于高考志愿填報的失誤或者分數所限,當前所學的專業并非自己喜歡的,或者說,自己根本不知道喜歡什么,但對所學專業興趣不大。這種迷茫感對他們大學四年學習積極性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揭開職業測評的面紗
近幾年,隨著職業生涯規劃理念逐漸深入高校,專業的職業測評開始進入一些大學生的視野。一些大學生開始意識到,要知道“我到底適合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這個問題,必須首先知道“我是誰?”職業生涯規劃從認識自身入手,只有明確了“我是誰?”、“我喜歡做什么?”、“我適合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等問題,才能進一步深入地思考自己如何在各種職業和各種機會中做出正確選擇。
而職業測評正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提供的一種方法。職業測評專家莊明科曾指出,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個人既可以通過標準化工具,也可以通過非標準化工具來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所謂非標準化工具,是通過對自己一些成長經歷的回顧來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比如在過去的歷史中我比較喜歡干什么,哪些事情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哪些事情覺得干起來比較痛苦。找出二十件左右在成長過程中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和快樂的事情,做一個排序,就能夠發現自己對什么感興趣。而標準化的工具就是國際通用的標準化職業測評,它結合了國際上的一些研究,把個人的興趣放在一個系統里面,從各個角度來觀測個人的特點在整個社會系統中是什么樣的位置。同時莊明科還指出,相比于國外,國內的大學生所受心理學、職業發展的課程教育比較少,涉及到對自己性格、能力的認識不是很系統,因此這種標準化的測評工具顯得更有必要些。同時由于缺乏從多角度地分析自我的能力和完善的知識體系,這樣的測評工具更有助于引起學生進一步自我探索的欲望。
從概念上來,職業測評是一種了解個人與職業相關的各種心理特質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手段對人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質(如能力素質、個性特點等)進行測量與評估。通過評估,分析你的各種特點,再結合工作的特點,幫助你進行職業選擇,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人職匹配”。
常見的職業測評的類型主要有五類:1、職業興趣測驗——了解個人對職業的興趣,即“你喜歡做什么”;2、職業價值觀及動機測驗——了解個人在職業發展中所重視的價值觀以及驅動力,即“你要什么”;3、職業能力測驗——考察個人的基本或特殊的能力素質,如你的邏輯推理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即“你擅長什么”;4、個性測驗——考察個人與職業相關的個性特點,即“你是怎樣的一個人”;5、職業發展評估測驗——主要是評估你的求職技巧、職業發展階段等。
在我國,職業測評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歡迎。據了解,目前職業測評有兩種用途,一是服務于企業——幫助企業選人,二是服務于個人——幫助個人選職業。即使是一些比較傳統的用人單位,也逐漸傾向于在招聘新員工的過程中采用職業測評軟件對求職者進行測評,以了解求職者是否適合本公司所需職位的工作要求。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采用某測評軟件之后發現,在招聘新員工尤其是應屆大學生的過程中選用職業測評軟件,不僅減輕了人力資源部做大規模“海選式”面試的辛苦程度,還能夠很好地克服主考官在面試中的主觀傾向。“過去的傳統招聘都是憑招聘人員的經驗來決定是否錄用一個人,一些主考官的主觀判斷,甚至個人的喜好、個人的心情都可能對應聘結果產生影響。而測評系統則能夠在人才的選拔工作中起到相對公正的作用。”人力資源部的范艷玲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但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要等到畢業求職才進行由用人單位為某一職位提供的職業測評顯然是太被動了。大學期間如果對自己的個性、特長、愛好和專業發展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做職業測評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了解自我的途徑?梢哉f,目前一些高校也已經認識到引進專業職業測評軟件對就業指導工作的幫助。不少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在引進測評軟件之后,把它掛在本校的就業服務網站上,鼓勵本校大學生做自我測評,就業指導中心根據學生測評之后得出的報告結果對學生做出相對個性化和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服務。
不管是由學校組織的職業測評,還是學生個人到專業職業機構進行職業測評咨詢服務,不可否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接觸職業測評。這就把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擺到了面前——
如何正確看待職業測評?
“職業測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到底如何?”“通過回答幾個問題,真的能夠準確地認識自我嗎?”迷茫的大學生在對職業測評提出強烈需求的同時,難免也在心中對它存在不少疑慮。一些學校在引進職業測評軟件之時,也大多是懷揣幾分顧慮。的確,職業測評的有效性如何?測評結果是否可信?測評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問題關系到個人對自我的定位是否準確,從而極大地影響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因此,正確看待職業測評及其結果對于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與幾家引入職業測評軟件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聯系,筆者了解到,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在經過對測評軟件的評估以及收集本校大學生使用的反饋情況之后,基本上比較認同測評軟件在大學生中的使用,認為職業測評對于提高在校大學生的自我規劃意識尤為重要,此外,一款比較科學的測評軟件所提供的測評結果應該還是比較受大學生認可的,對他們認識自我起到重要的作用。筆者也曾嘗試一款職業測評軟件,做完之后的確有這種感覺:過去有一些認為自己能意識到但是又說不清楚的東西,感覺變得比較明確了。以前感覺自己身上有些東西是那么回事,但是模模糊糊,通過測評報告,能夠比較系統且清楚地描述出來。
不過,大學生在使用職業測評軟件時,依然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問題之一:注意所選測評工具的本土化問題
目前人們對職業測評最具爭議的無疑是測評軟件的本土化問題。因為職業測評在我國發展比較晚,多是從國外引進。早在2004年,媒體就有過對職業測評軟件本土化問題鬧出笑話的報道:“‘你早餐吃面包傾向于配以下哪個品種的奶酪’、‘你的飯后甜點更喜歡以下哪一類’、‘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超車的頻率高嗎’……然而,題目中列出的各種奶酪名稱聞所未聞,許多學生飯后沒有吃甜點的習慣,大多數人還不具備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的條件。”
沈陽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坦言,兩年前在剛準備引進國內某公司的職業測評軟件之時,她就曾有過這樣的顧慮:“這個東西到底管不管用?當時國內出現很多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書,大都是翻譯國外的東西,有的書翻譯過來連語句都不是很通,更別提本土化的過程。”
淮陰師范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閻大偉也有類似的顧慮:“當時國內好多測評軟件都來自于西方,由于地域、文化、環境、教育程度以及個人閱歷的不同,同樣一個測評可能很適合于西方人,但不一定適合于東方人。我們當時就擔心這個是不是直接從西方過來的,心理學的理論包括深層次的理論依據都是西方的。尤其是衡量標準的確定,拿西方人的標準來衡量東方人肯定是不符合的。”
目前國內確實有一些測評軟件只不過是將國外的測評軟件經過簡單的漢化處理就面向市場了,并沒有針對中國人特有的心理素質和能力建立適合中國人“常模”和評價體系,所以造成被測評人即使非常真實地參加了測評,但在測評結果的解釋上卻是采用西方的評價方法,沒有依據東方人特有的生活背來解釋,其結果的準確性自然就差了,尤其東西方人在心理特征、行為道德規范、智力素質和職業選擇等方面差異更大。
因此,高校在引進測評軟件、大學生在個人參加測評時,都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盲目地“崇拜”職業測評的每一項結果。
問題之二:客觀認識測評工具樣本的廣泛性
職業測評通過把不同個人的特征歸納為若干個不同的維度和指標,參加測評的個人對照自己與維度中的分數差距來評價自己在整個系統中的所屬類型,從而做出自我定位。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也是最難以評價的對象,世界上的人千差萬別,而且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和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對人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測評工具中所列的樣本能在多大程度上涵蓋不同人群的特征,這體現了一個測評工具的科學性。
“因為測評畢竟是根據一些常效的模式,根據大多數人總結出來的報告,但是個體還會有各自具體的思維狀況。因此測評報告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參考,但有時也難免會給他們帶來一些疑惑。我們覺得,要將科學的專業的測評報告與個人實際情況和理性思考相結合。”中國海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顧琳老師說。
有的學生在使用職業測評之后發現,自己與報告中所描述的各種類型似乎都有一些差距,或者看哪一種似乎都有一點自己的影子,但是并不太容易據此給自己做出清晰的定位。
事實上,筆者在使用之后也感覺,一款測評工具要想完完全全地涵蓋世界上所有類型的個人和他們的特質,也許是永遠無法達到的。職業測評畢竟不是電腦算命,個人一定要客觀地看待職業測評,畢竟,測評軟件的研發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發展過程中的不完善是每一個參加測評的大學生都需要正視的問題,否則,就會產生絕對化看待測評結果的問題。
問題之三:對測評結果的絕對化認識
很多學校在學生使用職業測評軟件之后發現,一些學生過于依賴職業測評的結果。“比如學生在測評結果出來后,由于缺乏對職業測評的科學認識,有一些學生在心理上過于依賴測評,把測評的數據當作了對自己性格與專業匹配的好壞、職業發展前景的量化指標,他們往往用這個測評結果去機械地評價自己的專業和性格。一些學生甚至提出了轉專業等要求,這樣讓他們又陷入了另一種迷茫。這是學校在深入使用這個系統之后所沒有想到的。”
“有一個大二的學生提出,報告中指出人的動力、人格特點由遺傳、成長環境和生活經歷決定,不要想象去改變它,他對這個很不理解,提出‘我一直在努力改變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處,更好地完善自己,既然是由成長環境決定,應該可以改變,為什么又說不要想象去改變?’”
“我們發現有些學生用了測評之后,過于依賴報告結果,覺得數據就是權威。他們會機械地去套測評結果,比如報告上說你適合的職業是什么,他們就認為我現在的專業不是我應該從事發展的方向。”
事實上,很多大學生正是因為自己無法對自我做出清晰的定位和評價才去使用職業測評,希望通過測評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結論:我是誰?我適合做什么?但是,一個測評軟件往往會提供給個人多個適合從事的具體職業建議,是否要完全地按照測評報告中的職業建議去改變當前的專業方向或者職業類型?
筆者以為,個人做完職業測評,更應該對測評結果結合現實情況進行深入的思考,絕對化地看待報告中一言一句,奉之為神圣,這無疑于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和誤區,對個人發展并無好處。況且,目前我國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是漸進的,職業轉換更是一個需要職場中人慎重選擇的問題,單純依賴職業測評的結果就冒然地做出轉換專業或者換崗的決定,容易使自己陷入另一個極端,另一種迷茫。凡事不可絕對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些大學生對報告的理解是固化的,在認識問題時會有兩極的現象,要不左要不右,其實人是很復雜的,學會融合地辯證地認識和理解問題非常重要。
問題之四:職業測評并不是個人職業定位的唯一手段
職業測評的使用中,還有一個反饋比較多的問題是,不少學生覺得報告中很多東西說得很對,但自己還是不知道應該怎么去做,改正自身的一些問題。其實這種情況非常正常,職業測評只是個人了解自我的職業興趣的一種手段。一來,標準化的測評無法取代個性化的面對面的職業咨詢與輔導;二來,正確的職業規劃還需要了解職場,了解行業的發展現狀,所謂人職匹配,職業測評只是解決其中一方面的問題。對于尚未進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做出正確的職業規劃,僅靠職業測評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正確地看待職業測評,正確地使用職業測評,才能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起到幫助作用。
【職業迷茫,你是否遇到過?】相關文章:
這些招聘陷阱你遇到過嗎03-11
行為招聘法面試 你遇到過嗎?08-08
行為招聘法面試,你遇到過嗎?07-31
你是否會被未來“淘汰”?07-08
你是否擁有領導氣質07-05
測你是否適合留學04-12
你是否容易被欺負呢07-05
自測你的心理是否衰老05-29
測試:你是否該跳槽了?08-05
你是否愿意從基層做起?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