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用法律應對大學生“違約”現象
已經與某家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卻又與別的單位簽約。有的大學畢業生同時與數家單位簽了約。沈陽大學的一名應屆大學畢業生說:“許多同學什么招聘會都不放過,面試機會也是一概不錯過……”一家公司負責招聘的經理告訴記者,被錄用人員遲遲不到崗、頻繁違約的現象讓用人單位頭痛不已。(據5月23日《時代商報》)
“這山望著那山高”、“違約成了家常飯”,都是人們用來批評大學畢業生“三心二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迷住男人的數碼武器
命運我把握 好運不錯過 注冊財富會員人人得獎
意”的詞句,有人甚至上升到誠信的高度。其實,這種批評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就業協議就是一種合同。一般情況下,訂立合同的雙方應該全面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但這并不意味著訂立合同的任何一方就必須“在一棵樹上吊死”。如果一旦與人簽約,就必須“從一而終”,那么任何一方都成了對方的奴隸,這對雙方都不是好事。所以,合同既可以簽訂,也可以解除!逗贤ā芬幎,一般情況下,合同中應有關于違約的條款。也就是說,締約方既有履行合同的義務,同時也有違約的權利。只要違約方承擔了違約的責任,那同樣是履行了合同。其實,就大學生就業協議來說,“違約”即解除合同的權利不僅屬于大學畢業生,同樣屬于用人單位。
誠然,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大學畢業生違約頻頻,用人單位深受其害。但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畢業生違約的成本太低。不違白不違,違了也白違。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要么是協議中關于違約的責任太輕,要么是非違約方放棄了追究違約責任的權利。
前不久,央視報道了一起典型的擇業違約事件:鄭州市政府在“引進博士”時相中了清華大學的一名博士畢業生,而那名博士也愿意到鄭州工作,但此前博士已與深圳一家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協議規定,如果單方違約,就要支付20萬元的違約金。最終,那名博士又與鄭州市政府簽訂了協議,而鄭州市政府為博士支付了20萬元的違約金。———難道說那位博士沒有遵守當初與那家公司簽訂的合同嗎?如果說博士“另擇高枝”是不誠信不道德,那么深圳那家公司將另有好去處的人才捆在自己身上難道就道德嗎?
其實,大學生擇業中的“違約”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法律問題。“人往高處走。”大學生擇業中的“違約”與就業后的“跳槽”一樣,都是人才市場中的正,F象。既然法律對此已作出了明確的規范,人們就應該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違約”進行道德上的批判,不僅沒有道理,而且于事無補。
針對大學生頻繁違約的現象,用人單位如果認為受到了傷害,那就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首先,在協議中加大違約的責任,提高違約的成本。其次,一旦對方違約,就一定要依法追究,讓違約者付出足夠的代價。這樣的話,違約者就不得不好好掂量,簽約時也就不會太隨意。
【用法律應對大學生“違約”現象】相關文章:
就業十大現象 沈陽畢業生擇業違約現象上升08-04
房屋租賃合同違約的法律責任06-17
采購合同違約金的法律規定06-28
合同約定違約金的法律規定06-12
畢業生就業協議違約的法律保護08-08
用運動的方法應對膽怯孤僻的心理10-18
大學生求職違約該不該?08-18
大學生違約申請書05-25
大學生就業中的違約09-27
合同/違約金相關法律法規匯總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