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才不是象牙塔的人
面對質疑,袁岳解釋說:“創業、創新的關鍵在于了解社會需求。想要在社會中就業的人,必須花更多時間了解社會需要。”他打比方說,社會上卡車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賣得好的卡車不是原裝的,而是經過改裝后、符合具體運輸要求的“改裝車”。人才市場也是如此。大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余,還要積極了解社會需求,把自己“改裝”成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而不是常年待在象牙塔里,為了考試、學分死記硬背。
那么,怎樣才能做一個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呢?麥肯錫和其他大型跨國公司無一例外,把眼光放在了求職者個人簡歷中的“社會活動”部分。袁岳也大力提倡大學生積極走入社會,在社會中學習,并將其形象地比喻為“改裝”標準卡車。“現實社會是如此之靈動,我們應該多參與社會事務,學習靈動的知識。”為此,他還專門提出一個參與社會的現實模式:
第一,改變交往取向,多與差異學科人群交往。“最忌諱學法律的就只學法律,學管理的就和學管理的人交往”。袁岳說,一個人可以具有某種專業氣質,但是不能僅僅局限于本專業,否則就不太可能具有創新點。“因為創新能力來自于打破原有知識結構的局限,相互借鑒,重新組合。”一旦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原有的知識都被撬動、激活,容易產生新的靈感和創新點。
第二,他還主張擴大活動半徑,不僅在專業范圍有所突破,還要走出校門,到更遠的地方去了解和觀察世界。“人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容易表現出劣性,而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則容易表現出優勢。”他舉例說,如果一個人在家里,一般會穿著隨便;如果有客人來,就需要打扮整齊,給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果要把你發射到外星去,那你更要全副武裝,精神抖擻,不能給地球人丟臉是不是?”袁岳幽默地說。
第三,增加差異人群交往的數量和頻度。“因為交往數量可以締造一個人的習慣。”他說,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與差異人群交往保持一定的數量和頻度,才能促使一個人有所改變。他說,在現代商業社會,交往的更多是的陌生人,“我們不可能總是把我們的產品賣給熟人,因此,學會與陌生人溝通的技巧非常重要”。
如此說來,在大學里,大家不要學習了,全部去社會“改裝”可以嗎?袁岳的本意并不在此。他認為,一個人要成功,有三點缺一不可——視角、眼光和技能。他引用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說,他三哥做菜做得很好。有一次他三哥給他做菜,他以為至少要2000元買菜,他三哥卻說不用,150元足夠了。后來他三哥果然用150元的原料做了18個菜。“這就是一種專業的眼光和技能。在學校里,首先要打好這個基礎,然后才能談改裝”。
【最好的人才不是象牙塔的人】相關文章:
華為的人才戰略12-18
IBM的人才發展體系09-15
企業的人才危機管理09-10
項目管理需要的人才08-21
智能制造的人才戰略12-18
如何招到合適的人才12-13
新興企業的人才戰略12-08
企業的人才戰略:組織的智慧12-31
教你寫成功的人才簡歷08-06
HR如何選對合適的人才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