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及習俗
“三月三”是我國民間的一大節日。不單是漢族,其他很多少數民族也把這一天作為重大節日來慶祝。很多人可能感到好奇,三月三竟然是這么多民族的節日,那么,三月三的由來是怎樣的呢?三月三這一天有哪些習俗呢?
【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自春秋戰國以來華夏炎黃子孫于黃帝故里軒轅之丘(今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祭拜先祖黃帝的儀式。唐代后升格為官方祭典。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易經》、《史記》/<山海經》等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后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突出了中華民族尋根拜祖的主題,象征炎黃子孫血脈相連、薪火相傳。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漢族三月三的由來:“鬼節”與蒿子粑粑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游玩,他們有的游蕩于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游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游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后,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里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人間濃烈的香火,直沖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座前。
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間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夢給一個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無恙。”老奶奶一覺醒來,手里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里長的青蒿一樣。她把觀音菩薩托夢贈草的事告訴鄉親,大家都很歡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現在,舒城、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呢。
侗家三月三的由來
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并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族三月三,節期為五天。每逢農歷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并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監蔥蒜,在泉邊用水洗凈。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里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們善意的哄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伙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嘆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瑤族三月三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野獸經常出入瑤族村寨傷人、損壞莊稼,為了保衛家園,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守獵、捕殺猛獸,盤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頂破服部而當場死亡,那天正是農歷的三月初三,為了記念民族英雄盤古,瑤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記念盤古的日子,取名為“三月三”又名“干巴節”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守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并且烤成干巴帶回家里。婦女們上山采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于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傳到今天。過去“三月三”,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一天,以祭奠盤古,即婦女們休息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伙子們卻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縱林里對歌、談情說愛、玩耍。
畬族三月三的由來
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里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
黎族三月三的由來
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并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三月三的習俗】
廣西“三月三”不僅是歌節,也是壯族祭祖掃墓節。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縣的壯族同胞各家各戶都舉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掃墓。所謂掃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墳墓。桂西南壯語稱掃墓為“參墳”,或“碑墳”。掃墓節是壯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莊嚴的節日,人們認為農歷三月三是最重要的節日,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到家鄉掃墓,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壯族流傳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飯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飯,分我一二團,拿去拜墳山。”這便是壯族三月三掃墓習俗的記錄。壯族掃墓,內容十分豐富。通常是老少帶著祭品來到墓地,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標掛錢,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當掃墓節,桂西大地滿山遍野,墓頭掛錢飄揚,鞭炮聲聲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會祭祖,也是開春踏青。
五色糯米飯是壯鄉人們在三月三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飯的來歷,傳說有四:一是源于壯族“掘尾龍”傳說中那條化成龍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條小花蛇的孝心之舉,就在三月三時用楓葉等各種植物將糯米飯染成黑、紅、黃、紫連同白色的糯米飯一起組成五色糯米飯祭祀先人。二是紀念壯族英雄韋達桂。韋達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壯民常拿糯米飯到其墳前參拜,有一天,參拜時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墳上各種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飯中將其染成五顏六色,韋達桂從墳中破土而出,化為巨龍騰空而去。三是有個孝順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時都背著殘疾老母親以便照顧,無奈山上的猴子總是搶走青年為母親準備的飯團,為了不讓母親挨餓,青年想出辦法用楓葉將飯團染黑,飯團從此不被猴子搶走,后來人們就用各種植物染飯團。四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聽到籮筐內的各種谷物抱怨說各種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顏色又單調又難看,于是采摘各種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飯討好谷物之神,從此以后連年豐收。從這四則傳說來看,其主題分別是感念先輩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糧食豐收,這些主題是壯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內容,故五色糯米飯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各個民族的習俗】
壯族: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漢族: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主要流行在臺灣、福建等地。
侗族:吃黃糯米飯,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
瑤族:稱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民間競技。
黎族:稱之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
土家族:情人節。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YJBYS網為您推薦更多三月三相關文章: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及習俗】相關文章:
廣西三月三的習俗06-13
廣西“三月三”的習俗10-20
三月三由來及習俗04-17
廣西壯族三月三由來03-29
廣西三月三的來歷04-19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2-23
中秋的習俗及由來09-13
小年的習俗與由來01-16
廣西三月三放假通知07-04